孔孟儒家“成人”教育理念浅识

2014-03-31 11:30吉有芳
关键词:孔孟人伦孟子

魏 刚,吉有芳

(1.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县公信乡中学,云南 孟连 665800)

经济时代的来临,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知识,而忽视了人文主义理想和精神评价。因此,回归中国儒家经典,重新探索和思考其中的教育思想,透析其“成人”教育理念,对完善和健全现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孔孟教育思想的概括、选择、分析以及综合,以求展现孔孟儒家的“成人”教育理念。然而孔孟儒家关于此教育理念博大精深且成体系,故草创此篇以求浅尝孔孟儒家“成人”教育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从而希望给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启示和借鉴。

一 孔孟儒家“成人”教育理念的概述

“成人”一词在现实生活中被人们多处使用,并对它作了各种不同的界说。在孔孟教育理念中其含义界定为:人文化成,即通过教育完善人的个体,关注个体发展,重视个体的精神人格,培养美好品德,立足于社会,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和完全的人。因为人只有在后天教育学习中才能获得文化,才能获得禀赋的发展,才能成为社会化的人。 夸美纽斯说“凡是生而为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1]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1]这两句话说明了教育的目的是成人,即使其成为真正的人。对于这一功能,卢梭进行了更具体、更深刻地揭示:“所有我们生而缺乏的东西,所有我们赖以成为人的东西,都是教育的赐予。”[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也主张相似教育理念。此时期孔孟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教学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将其精髓上升为教育理念,成为我国最早且珍贵的教育遗产。孔子主张教育培养“士”,其标准是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一个人要真正成为“士”,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反求诸己,找到一条可行且符合人性的大道,进而实现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孟子强调教育扩充人固有“善性”“明人伦”,在存其心养其性的要求下,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然后成为人。他们都强调通过教育造就和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从而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都体现了“明明德”,都认为教育应该使人成人。那么,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孟为什么会让成人教育理念贯穿始终呢?想必这与对人性理解有关。

二 孔孟儒家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2]的人性命题,反映了其对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并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从而形成“有教无类”[2]的教育思想。《论语》中子贡说夫子对“性”和“天道”的见解并未明示学生。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性”的见解,“夫子所言‘性’是指人本来的才性,即天赋禀性……孔子认为人的天赋禀性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造成人的重大差别。”[3]因此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人通过教育能够完善人格,形成具有理想道德之人。孔子认为人的气质有清浊之分,清浊区分即智慧,性清谓之智,性浊谓之愚。[4]基于这样认识孔子将人分为四等:“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2]“面对这四等人,“困而学之”的人居社会多数,教育便针对这部分人。因此,孔子认为教育就是使中人成为社会化及人性化之人。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同时又将人分四等,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然。曾业桃曾言:“性相近,若全同也,相近之辞不生;若全异也,相近之辞亦不得立……虽异而未相远也。”[5]是说孔子认为人性在环绕某个共同大前提的基础下,可以有具体小差异,在存在具体的小差异的情况下仍旧会环绕着某个共同大前提,如此叙述符合孔子原意。孔子观察到并真正理解人与人之间在天性相似的基础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具有合理性。所以,孔子将人分为四等与其人性命题不矛盾。从孔子对人性的理解,可以看到孔子认为人性的基点是善的,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基于这一观点,孔子才会强调通过教育让人具有完美人格,正是“成人”教育理念的体现。

继孔子之后,孟子进一步提出性善说,认为“人人皆可以为尧舜”,明确提出“性善论”与“充善端”认为人具有先验善性。《孟子·告子上》中指出:“人无有不善”,[6]同时阐述出人具有四端之心: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6]由此可见,孟子认为仁、义、礼、智这些“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故主张“性善论”。然而所谓“性善论”并不是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只是具有一种道德可能性。他曾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6]如言:“这里的‘端’指事物的开头或缘由。人所具备的恻隐、羞恶、辞让,不过是仁义礼智信的起点或可能性”。[3]但要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就需要学习和教育,即“求其放心而矣”,[6]反映教育在于引导保存、找回和扩充其固有善端,从而成为具有仁、义、礼、智、信的社会人,即“成人”。孟子主张人应该在教育中寻找丢失的 “人心”即“人性”,就是通过教育唤醒人们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心,从而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由此可见,要“成人”就要先找到“人心”才能成为一名具有“良知”“良能”的社会人。只有通过教育将其唤醒,人才能够成为人。

孔孟认为人性善通过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强调教育主体是人。当今社会也强调人是教育主体,这与古代先哲思想分不开。孔孟主张“性善说”强调通过教育使人知礼仪、明是非、学会做人的道理,发挥“良知”“良能”进而达到社会和谐。这正是其“成人”的教育理念的基础。

三 孔孟儒家“成人”教育理念的内涵

孔孟儒家“成人”教育理念所强调“人”是全面发展的个体。在《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段话:“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成人矣。”[2]朱熹解释为“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而其为人也亦成矣。”[7]这里“成人”体现了儒家“成人”教育理念中“人”的意义。孔子取众人特长,综合而塑造出完人形象符合多方面教育逻辑。可以感受到孔子认为教育所塑造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不是单纯知识技能掌握,而是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品德的人化、社会化之人,透露出了孔子“成人”教育理念期望人在教育作用下成为社会化之人。孔子授徒以“六艺”,即礼、乐、书、数、射、御。希望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使其成人,同时具有理想人格。孔子通过教育培养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其终极目标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能够关切政治,对社会有一定贡献。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又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2]透露了孔子教育思想。孔子之所以会具有这样的教育思想,其“成人”教育理念起着关键作用,是以人能够全面发展为核心,而不是以“标准化评比”“标准化考试”等来衡量教育。不难发现,孔子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并将其进行落实,正是孔子“成人”教育理念的体现。

孟子也同样注重“成人”教育理念。其教育标准内容是以“仁义”“五伦”为基础伦理道德,基本上是人伦教育、道德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明人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6]就是孟子“成人”教育理念核心。人伦的具体内容是以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为核心,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6]其道德教育主体是孝梯,强调“仁义”“五伦”要深入人心。“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6]仁、义、礼、智基础就是孝悌,教育就是要“申之以孝悌之义”,[6]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以培养“明人伦”的士君子为目标。孟子强调教育目的是“明人伦”,即让人明白在各种人伦关系中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各种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和示范。人伦是我们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而孟子希望通过教育使人“明人伦”,是为了使其成为人。孟子认为:“善政不如善教”。在他看来,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失去本性是由于外界影响;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恢复并扩充其原来的善性,因此教育不可缺少。孟子把教育看作是人内心的作用,认为教育不是自外注入人本来没有的东西,而是启发教育者恢复天赋的道德观念,促使他们对先天“善端”的自觉。因此,孟子在教学时特别重视对人内在能力的培养,强调“尚志存气”“存心寡欲”“改过善迁”“反求诸已”。综合看来,孟子认为教育应该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有保障前提下,用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进行教育,使人扩充善端达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6]可以说孟子的教育思想是培养说,即从内面向外面发展,这是对孔子“成人”教育理念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孔孟的教育思想都来源于性善论,都强调教育重要,都主张通过教育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即有德君子。因此,可以用“成人”一词来概括孔孟的教育理念。孔孟认为教育应该使人们“明明德”“明人伦”,对于这一理念用“成人”一词概述是因为他们二者有相通之处。在上文中“成人”界定为“人文化成”,而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与野蛮时代的区别,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而孔孟希望能够通过教育使人知道文明礼仪,从而达到“明明德”“明人伦”,故而具有相通之处也是孔孟“成人”教育理念的内涵。

[1]刘铁芳.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9,170.

[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179,168,175,147,199.

[3]桑秋杰.评孔孟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9,18(6).

[4]胡德海.教育理念的沉思与言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0.

[5]曾业桃.孔子对人性本善的信仰[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2).

[6]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235,329,73,247,108,11,167,5,168.

[7](宋)朱熹.论语集注[M].小墨妙亭覆宋本,114.

[8](宋)朱熹.孟子集注[M].小墨妙亭覆宋本.

猜你喜欢
孔孟人伦孟子
更 正
尊王抑或尊天:基于人伦与性命的晚明治道重建
磨刀不误砍柴工
蓝天白云映照孔孟大道——记济宁市公路管理局治理公路扬尘助推环境改善
自然选择与社会需求
——论先秦儒家人伦观的产生
天伦和人伦共生伦理永恒——秦汉传统中基于发生角度的伦理分类
有联大家改
好玩的小苗苗
沅陵傩文化中人伦与平民的主体性伦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