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灾难新闻标题的影响
——以《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例

2014-03-31 11:30邹卫宁
关键词:中国日报新闻标题灾难

邹卫宁,姜 倩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 引言

报刊作为大众媒介的一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即使是在网络信息异常发达的今天,这种影响力依然存在。报纸常常被认为是了解一个国家的门户,新闻报道更反映了政府或是国家的现状。新闻标题则是一条新闻的“窗口”,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分析不同的灾难新闻标题,能够发现中西文化差异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笔者发现在众多学术文章中,大多数是对比中文标题和英文标题的不同,而国内报纸的英文版也有着与国外传媒不同的特点,这是由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因素造成的。由此将英文版《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新闻标题进行对比,可以挖掘造成此种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更好地理解英文新闻的标题及新闻内容。

《中国日报》是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一家报刊,并同时发行英文版,是中国第一份全球发行的英文日报。而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更是有着历史来源,曾通过揭露“水门事件”让其得到了国际上的威望,在美国被称为“美国议员餐桌上的报纸”,这也说明了它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因此二者对于灾难新闻的报道也比较具有权威性,选取这两家报纸作为案例,是十分合理且具有研究价值的。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较大,因此在新闻标题的撰写上各有特点。西方媒体注重消息的写实性,外加国外的多党执政决定了多数报刊带有政治倾向性,代表某个党派的观点或意见,立场较为明确。而国内的报刊代表着政府的观点,趋向于传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国家和人民一种安定的氛围,用词较为含蓄保守。灾难新闻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大分类,尤其以西方媒体的报道见长。报道灾难新闻有两个原因,一是吸引读者阅读,满足读者猎奇心理;二是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和预防灾害。灾难新闻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关注度高,新闻价值大,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在灾难面前的不同反应及态度,分析文化差异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二 中西文化差异对灾难标题的影响

1.中西媒体环境不同。

媒体环境的不同归根到底源自于中西方的国情差异。中国的媒体环境是共同所有制,企业化和事业化是我国媒体的性质,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政治为先”的机构,进而代表着政府的观点,对政治敏感问题不可妄加评论。而西方的媒体大多是公司私有,他们的运作机制较商业化,因为媒体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利益,受到市场经济驱动,是“利益为大”的产业,所以他们在新闻报道中注重表达立场,可以带有主观色彩,多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下面是《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对叙利亚使用生化武器的报道:

《中国日报》:1,193 killed in gov’t gas attack

《华盛顿邮报》:Syrian activists accuse of government of deadly chemical attack near Damascus

以上标题描述了化学武器攻击这种人为灾难,在灾难新闻中,人为灾难和人有着很大的联系。造成人为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政治和人权方面的较为突出,所以西方国家的报道一般带有立场性。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日报》的标题十分简洁,说明了伤亡人数和原因,结构整齐,用词简明,“government”用了缩写“gov’t”,没有表达过多的观点,只是叙述了政府气体攻击,人员伤亡的灾难事实,并将这件事陈述给读者。而《华盛顿邮报》的标题则详细说明了叙利亚局势的状况。叙利亚地处中东敏感地带,美国在叙利亚问题上一直立场鲜明,企图干涉,对于生化武器的使用美国是强烈反对的。《华盛顿邮报》的立场鲜明,除了叙述局势,还使用了“activist”来表明叙利亚的激进分子,“accuse of”和“deadly chemical attack”表示政府所使用的攻击是生化武器,用词相对激烈和明确,凸显了在这件事情上的价值观。这是媒体环境不同造成表达的观点不同,西方的报道在观点和立场上较为鲜明,叙述详细,用词大胆。

2.思想观念上的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人本身巨大作用,即“人定胜天”“事在人为”的思想。“天人合一”更表现出中国注重事物的稳定发展,一切事物都可以和平共生。严厉的等级制度让媒体成为听命于政府的机构,充当政府言论的传达者,是政府的“喉舌耳目”。新闻言论要以社会稳定为前提。西方国家强调新闻自由,而且重视个人的权力和角色。“天赋人权”“言论自由”是西方国家自古以来推崇的精神。19世纪美国《纽约太阳报》总编辑查尔斯·丹纳(Charles A. Dana)曾经说道:“新闻就是能让公众谈论的任何事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西方媒体的特点,但这种自由也是屈服于一定的利益,不是为所欲为。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曾说过“报刊(媒体)是制衡行政、立法和司法这三种国家权力的第四种权力”。正是这种“第四权理论”让西方媒体尽量发挥其监督的职能,很少受政府的干预。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到了今天西方的“新闻自由”已变得面目全非,多少还是要受到政府的控制,所以这种新闻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还是要维护政府的利益。政府与新闻媒体之间并不是赤裸裸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利用的关系。一个国家中政府还是占有主导地位,灾难新闻独有的突发性以及反映政府具体行动的特点让其不得不屈服于政府的利益,已无法做到完全的自由。

下面是《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的报道:

《中国日报》:(1)American air strike in Iraq kills at least 14

(2)Violence leads to 2 murders in Iraq

《华盛顿邮报》:(1) 3 Soldiers, U.S. Civilian Killed in Attacks in Iraq

(2)Family, Friends Mourn a 'Little but Mighty' Soldier

伊拉克战争持续时间相当长,期间的争论也十分激烈。长达八年的时间里,有无数的新闻报道每天充斥在各大媒体上。《中国日报》的标题描述了战争前线的伤亡情况,说明了战争的残酷。“Violence”一词的使用说明美国这种挑起战争行为是得不到世界支持的。“Leads to 2 murders”说明战争为伊拉克的人民带来了灾难,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这表明中国政府对此次战争是持反对态度的,和平解决世界争端才是最好的方法。在战争期间,《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多采取嵌入式报道,选出一批记者到达前线进行报道,因此会失去一些客观性。虽然在战争中美国政府占据了主导地位,加上“9.11”事件以后美国人民爱国情绪高涨,从整体报道上看是支持此次战争的。但是《华盛顿邮报》的一些报道表明还是有反战的声音。第一个标题说明了美国士兵在伊拉克战争中的伤亡情况,侧面表示出了战争给美国带来的伤害。在战争激烈之时,除了发回战场局势的相关报道还有家庭为死去的士兵默哀的报道,更加说明了媒体代表着某些民众的声音——他们还是希望停止战争,少一些伤害。

3.中西表达方式和思维角度的差异。

国内报道以正面报道为主,西方媒体报道以负面报道为主。中国新闻重在建构一种精神力量,表达美好的愿景,展示灾难背后充满信心的一面;而西方的报道注重写实,将事件纯粹的不加修饰的展现在公众面前。尤其是在自然灾害新闻的报道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在灾害新闻中,自然灾害是不受人控制的无法抵挡的灾难,人类能做的就只有提前预防和灾后的救援工作。国外媒体将这种人类的无助和大自然的残酷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吸引读者眼球的同时提高了对灾难的警惕。这也和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关系,中国人的表达较委婉较间接,注重人类精神的崇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西方人的表达较为直接,直入主题,一针见血。

下面是《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在4月20日报道中国雅安地震时不同的新闻标题:

《中国日报》:Over 2,000 soldiers rush to quake-hit area for rescue

《华盛顿邮报》:Earthquake hits China’s Sichuan province, killing at least 179 and injuring thousands

由四川雅安地震的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媒体注重展示灾难过后,众人团结一心度过苦难积极向上的精神,努力传达出一种“人定胜天”的正能量,用了较明确的数字“Over 2,000 soldiers”和“rush to”来告诉人们地震后的救援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着,来表现众志成城的力量以及呼吁社会的帮助;而《华盛顿邮报》则角度不同,它更直接地面对现实,说明了地震的严重程度。虽然直接描述了地震重大伤亡的人数和情况,看了不禁让人触目惊心,感到悲痛,却在第一时间直击地震的真实现场,相对客观地表达了灾难的严重性。《华盛顿邮报》另有一则标题“China earthquake: Crowds of volunteers cause logistical problems”,告诉人们在地震现场,救援工作还存在着其他问题,那就是志愿者数量过多,造成了物流方面的障碍和困扰,是灾难救援工作中存在的另一个严重问题。虽然是灾难发生时的负面报道,但从另一个角度描述了地震现场的情况,也不难理解此种标题写作的意图和产生的效果。

三 结语

新闻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精华,决定了一条新闻的内容以及是否吸引眼球。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都可以通过新闻报道的标题体现出来。不论在媒体环境、思想观念还是思维方式方面,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都在深刻影响着新闻标题的撰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国内新闻标题结构简洁,注重各个新闻要素的完整性,重在表达出一种灾难中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而国外的新闻标题结构变化较大,有着自己鲜明的立场和态度,对于灾难会营造一种悲苦的真实感,强调灾难的警示作用。只有挖掘出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做到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才能充分理解新闻标题的含义以及灾难事件新闻标题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而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在灾难新闻标题的撰写和新闻内容的理解方面也能有所创新和进步。

[1]Bell, A.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M].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91.

[2]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159.

[3]顾潜.中西方新闻传播:冲突·交融·共存[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蒋明.试论中西方新闻写作的观念异同[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15(6):50-52.

[5]凯利·莱特尔,朱利安·哈里斯, 斯坦利·约翰逊.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第7版)(中文版)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

[6]罗以澄, 叶晓华.《华盛顿邮报》对伊拉克战争报道的分析与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2003,56(6):775.

[7]马丁·沃克.报纸的力量[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7.

[8]斯图亚特·艾伦. 新闻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2008.

[9]谢晖.中西灾难新闻传播差异的深层文化背景[J]. 新闻知识,2008(5).

[10]尹深.中西方灾难新闻报道差异的文化解读[J].赤峰学院学报,2012,33(2):161-163.

猜你喜欢
中国日报新闻标题灾难
雷击灾难
漫画
谈新闻标题的现实性
网络新闻标题与报纸新闻标题的对比
灾难报道常见问题及反思
灾难来临,我不怕——科技馆一日游
无意间击中幽默的新闻标题
浅谈新闻标题的装扮技巧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
汉语流行词汇英译问题探究——兼谈《中国日报》网站流行词汇英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