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事件流行语的语言特点及心理动因

2014-03-31 11:30赵国华
关键词:谐音流行语变异

赵国华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事件传统的“点对面”式的传播方式正在逐渐发生改变,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所占有的绝对的话语优势,普通大众开始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种传播方式改变的结果使得基于新闻事件的流行语大量涌现,这一类流行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异,“狂欢化”心理和游戏心态是促使这种变异产生的主要心理动因。

一 新闻事件流行语的语言特点

所谓新闻事件是“具有重要新闻价值和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不同于一般的新闻事实,是指那些具有重大影响、重要意义,为世人所瞩目的新闻事实”。[1]本文把基于这类新闻事件产生的流行语称为新闻事件流行语。根据来源的不同,新闻事件流行语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对政府关于公共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的解释及处理不满、对传统权威的挑战与反抗、对娱乐事件的关注,整体来看,新闻事件流行语具有时效性强、反讽隐喻、调侃戏谑、易于复制、类推性强等特点。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的本体出发分析新闻事件流行语的语言特点。

1.语音的变异——谐音。

语音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在语言这个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汉语系统中存在许多同音词,“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条件来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方法”[2]就是谐音,利用谐音这一修辞方式,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辞和表达效果。人们运用谐音这一修辞方式,表达或愤怒或调侃或讽刺或无奈的心理,新闻事件流行语运用的谐音修辞手段主要有数字谐音、外语谐音、普通话同音词谐音,如:

“欺实马”(70码)(注:括号中的为原词,下同)运用的是数字谐音,此流行语源于2009年5月的杭州飙车案这一新闻事件,网友自创出一种新物种用来讽刺当地交通部门不负责任的言论,现已成为公权失范的代名词;

“拆哪”(China)运用的是外语谐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各地均出现了拆迁潮,而且在拆迁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暴力执法现象,网友极尽智慧地用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来形容在祖国大地上掀起的拆迁潮;

“蒜你狠”(算你狠)属于普通话同音词谐音, 这一流行语源于自2009年开始的普通商品的涨价潮,人们用普通话中与涨价商品同音的词,替换掉三字格中的原有词语来表达对物价上涨的调侃态度和无奈心理,类似的还有“豆你玩”(逗你玩)、“姜你军”(将你军)、“苹什么”(凭什么)、“向前葱”(向前冲)、“糖高宗”(唐高宗)、“盐王爷”(阎王爷)等等。

2.词汇的变异。

词汇是语言系统中反映社会发展变化最敏感的要素,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关。近几年网络尤其是具有个性化特征的自媒体的出现及发展,都会使词语形式和词语意义发生变异,由此产生的修辞效果也容易被接受。新闻事件流行语中词汇的变异主要体现在词语形式的新颖性和词义的变化两个方面。

(1)词语形式的新颖性。

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要素,词汇本身既具有语音属性,又具有语义内容,而且还要受语法规律的制约,系统性是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词语的创造和使用都需要受到词法的制约。但是,流行词语在表现形式方面总是要突破这些限制,出现一些新的表现形式。这种打破常规的做法,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被争相模仿和使用,成为流行词语。比如:

以“艳照门”为代表的“XX门”词族,现代汉语系统中以“门”字结尾的三字词虽早已有之,像“防盗门”“室内门”等,其中的“门”字均具有实在意义。而“艳照门”“故宫十重门”“窃听门”等流行语中的“门”字已虚化为一个词缀,只用来表示具有重大影响力或超强娱乐性的新闻事件。

另外,还出现了以“范跑跑”为代表的“ABB”式流行语,其形式的新颖性主要体现在“人物+特征”,这有别于像“绿油油”之类的形容词,这类流行语主要用来形容某个人在某些场合下发出的不合时宜的行为动作或者用来讽刺某项工程建筑的脆弱、不堪一击,像范跑跑、郭跳跳、楼脆脆、楼倒倒、楼歪歪、桥塌塌、桥垮跨、凳矮矮等词都形象地说明了某人或某物所具有的鲜明特征,人们用这种形式表达对当事人或物的讽刺和调侃。

(2)词义的变化。

词语意义即词义是词语的内容,“在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后,人们便形成了某种概念,之后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进行固定,称为词义”。[3]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新兴社会群体的出现、科技的进步都会对词语意义产生影响。例如,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一部分人率先步入富人行列,但是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却让人诟病,因此“土豪”这个词又重新焕发了光彩,成为时下十分流行的词语。它虽然不与某个具体的新闻事件相关,但是因代表着一种引起大众关注的社会现象仍可以归入新闻事件流行语的行列。

再比如,近几年开始流行的“XX哥”“XX姐”“XX弟”“X叔”等流行词语属于词义的泛化。“哥”“姐”“弟”“叔”均属于亲属称谓范畴,但是,现今人们仅用它们来形容在某方面具有某种突出特征的人,“哥”或“姐”已泛化为只起到区别性别的作用,不再具有称呼亲属的功能。

3.语法的变异。

“语法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包含词的构词、构形的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4]语法具有很大稳固性,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演变。新闻事件流行语的语法变异主要表现为词语间的超常搭配,最典型的代表是“被XX”系列。

“被”字句是现代汉语常见的句子结构,“是表示受动者被强制接受由施动者引起的某种动作行为。施动者引起某种动作行为并影响受动者,受动者被强制接受该动作行为,对该动作行为具有不可控性。‘被’字句中施动者与受动者的强及物性决定了其中的动词必须是强及物性动词”。[5]但是,近几年出现的“被XX”系列,其中“XX”所代表的词都不是强及物性的动词,有的甚至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或形容词。例如:“被就业”“被自杀”的“被”字后面跟的是一般性动词,不是强及物性的;“被小康”“被慈善”则是“被”字后跟名词;“被繁荣”“被幸福”是“被+形容词”。由此可以看出,在新闻事件流行语中出现的“被XX”组合已打破了传统的被字句的语法结构,出现了变异,这种变异往往能更好地表达出新闻当事人或旁观者的不满情绪或无奈心理。

二 新闻事件流行语流行的心理动因

新闻事件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都与当下社会的社会群体心理密切相关。在过去以报纸和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事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主流媒体占有绝对的话语权,普通大众只是被动地接受新闻信息。但是,自2005年博客在中国开始兴起至2010年微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使得人们要求话语权的意识逐渐增强,信息传播的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带有发布者个人的主观态度。当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在自己的周围发生时,人们往往拿起“语言武器”,通过玩弄语言游戏的方式,用一种“狂欢式”的心理去调侃、戏谑和传播这些现象。

1.狂欢心理。

巴赫金是前苏联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提出了著名的“狂欢化”理论,他的这一理论源于西方古老的“狂欢节”。 在“狂欢节”上,平常的等级界限被打破,各种身份等级的人不顾官方的限制和宗教禁忌,在广场、街道上进行化妆游行和滑稽表演,他们尽兴狂欢,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狂欢状态,因此,全民性和颠覆性是狂欢节的重要特点。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狂欢化理论依然适用于民众的生活。在自媒体时代,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成为了人们尽情狂欢的场所,在这个虚拟的狂欢广场中,人们可以自由、平等的交流,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创造生产出新的内容。狂欢化的思维颠覆了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习惯,一个词汇可以有多个层面的意义,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读。狂欢心理让人们对各种事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态度,敢于争取属于自己的话语权,这种争取的结果是一系列新闻事件流行语的产生。“高铁体”“欺实马”等流行语的诞生都深受狂欢心理的影响。

2.游戏心理。

新闻事件流行语的流行也体现出当下社会人们的一种游戏心理。这些流行语的创造者通常是年轻人,他们并不满足于使用日常普通语言形式,为了炫耀智力和彰显个性,他们极尽所能,出语惊人,即使面对一系列严肃的事件,他们也抱着一种娱乐和游戏的心态,通过创造和使用新的语言形式来获得满足感和荣誉感。不过,在游戏心理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去神圣化的现代心态。“现代人试图消解崇高、庄重、高雅这些沉重的东西,而代之以藐视一切的世俗娱乐态度。”[6]因此,针对某些新闻事件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网络造句热潮很好地体现了人们的游戏心理。例如,人们针对“7·23”温甬高铁事故中新闻发言人的一句“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展开网络造句热潮,把这句话用在各种场合,体现了藐视权威的去神圣化心态;针对河北撞人案肇事者的一句“我爸是李刚”,网友们创造出了“恨爹不成刚”“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我爸是李刚”“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等等恶搞语句,这些网络语句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人们的娱乐游戏心理,也反映了大众对当前官二代张扬跋扈现象的讽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新闻事件流行语的大量涌现和流行,不仅是因为语言形式和语义的新颖性,而且还反映了当下社会人们的一种狂欢心理和游戏心理。对这类流行语的研究,可以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语料,也对流行语的传播和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陈绍富.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13.

[2]王德春.修辞学词典[Z].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148.

[3]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1.

[4]杨信彰.语言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9.

[5]刘斐,赵国军.修辞学习[J].2009(5):75.

[6]徐默凡. 流行语的游戏心态和游戏成分——以无关指称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2(1):41.

猜你喜欢
谐音流行语变异
流行语大盘点
勇闯长龙阵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变异危机
变异
《谐音词里的民俗》
大学流行语考察
谐音词的规则
巧借 流行语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