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发声中的高位置*

2014-03-31 11:09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头腔咽腔眉心

杨 立

(湖北科技学院 音乐学院, 湖北 咸宁 437100)

*收稿日期:2013-12-10

基金项目:湖北科技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声乐训练中声音器官的协调控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10020

高位置发声是声乐表演和训练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能。在歌唱发声中,声音的高位置是一切声乐技能整体协调的最终表现形式,它是检验声乐发声技能成熟与否的标志。唐初诗人虞世南也说过“居高声自远”。声音的高位置是每一个从事声乐工作者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所谓高位置,是指歌唱中发声中所用到的共鸣腔在人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相对较高。具体而言,主要是“指鼻窦,即眉心周围的共鸣音响,也就是咽腔共鸣在鼻腔中继续共鸣后向面部的反射。”(王翼亭,2002)古往今来,许多中外优秀歌唱家歌唱的时候,多有诸如“高位置”、“头腔共鸣”、“面罩共鸣”等等论述。

早在十九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弗朗西斯·兰培尔蒂(1999)指出“声音应该从头部发出,对于歌者而言,在他的嗓音的每一段上,头腔都执行共鸣器的作用。”瑞典女高音歌唱家尼尔森说:“我千方百计的使声音进入面罩,当我感到声音在头部鸣响时,我就知道一切正常”。(汉奈斯,1999:195)意大利声乐大师巴尔拉有一次对学生说:“胸腔音会使声音苍老,而头腔音会延到晚年。”他最爱的格言之一是 “谁会用头腔共鸣,谁就能唱一辈子。”这些论述中所说的“面罩共鸣”和“头腔共鸣”其实就是鼻腔顶端眉心处为中心的共鸣,也就是所谓的高位置声音。

高位置的声音犹如煤矿工人头上的灯罩,位置高,照射远。所有学过声乐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没学之前觉得自己的声音很是洪亮,学着学着,觉得自己的声音好像没那么大声了。特别是站在舞台上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这就是学习声乐的一个极其正常的过程。究其原因,其本质在于前者声音位置低,自喉部发出的声音大都窝在喉腔及口咽腔,离自己耳鼓近,自己当然就觉得响亮。而后者因为声音位置高(在眉心处)离自己的耳朵远,声音由高位置传向远处了,所以自己听到的声音就没那么洪亮了。

高位置的声音具有明亮,集中,富有金属色彩,具有很强的穿透力等特性。高位置声音魅力如此之大以至成为无数歌者梦寐以求的目标,那么高位置的声音是怎样形成的呢?从前贤们著作论述中,结合笔者十多年从事声乐教学的实践,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便可以获得高位置的声音。

一、良好畅通的共鸣腔

各种乐器都有各自不同发音体和共鸣腔体,发音体发出的声音叫做“基音”。“基音”如果没有共鸣腔体产生共振的话,声音是非常微弱的。著名的华裔声乐教授赵梅伯(1997:34)认为“我们应明白发声不能只靠声带,我们身体的许多空隙都是共鸣室,它们都有扩大,通畅,美化与改变声音的作用。”之所以我们看见的乐器都有一定的腔体如小提琴,二胡等。作为发声的人体本身,相对于声音而言其实也是一件乐器。发声体“声带”发出声音以后,如果我们不自行建构一个带有共鸣的“乐器”来美化它的话,声音要么苍白无力,要么尖锐燥耳。生活中有些人一出声你就恨不得退避三舍,而有些人却娓娓动听。动听的人就是不自觉的把自身的共鸣腔运用到恰到好处。人的共鸣腔体主要包括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喉咽腔共鸣,胸腔共鸣。当我们歌唱发声时,这些腔体都要求一定程度的打开。感觉是当吸进一口气后,身体从头顶到腰腹随之贯通。这个过程相当于把歌唱的乐器准备好了。并不是高位置的声音只有头腔共鸣就够了,没有其他共鸣腔体的运作,单一的头腔共鸣是无法实现高位置声音的。

这里笔者认为比较难以掌握的是喉咽腔共鸣,它承上是口腔头腔共鸣,启下是胸腔共鸣。这个位置的共鸣在教学中可以说是难点所在了。学生在歌唱的过程中很容易关闭喉咙,压下咽腔,导致声音被截留在咽喉处,造成喉肌紧张,发出的声音近乎喊叫,毫无美感。要疏通好喉咽腔,以小舌头为中心,向前后左右展开咽腔,在小舌头处留一个鸡蛋大小的位置。当口鼻吸气时上牙床以上的口盖部分要有擎住额头眉心处的感觉,小舌头跟着提起,连接咽腔的鼻腔充分的展开,在这个向上啃的动作的同时,下巴自然的退后落下,喉头也就随之下到一个低位置。感觉是上口盖是擎着的,鼻腔是闻着的,小舌头是翘着的,下巴和喉头是落下的,喉咙是张驰适度通开的。有了这样的状态,整个人体从腰间到眉心的共鸣腔就畅通了。水到渠成,声音通往高位置的渠道就准备好了。

二、良好的气息支持

“气催声发,无气不成声”,再有畅通的发声腔体,如果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持犹如干涸的水渠不能润泽大地一样。气息的运用方式有三种:即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我个人比较赞同腹式呼吸法,因为腹式呼吸法也包含了胸腔肌肉群的运作。著名的声乐教育家郭祥义(2001)认为“在小腹丹田部位形成支持点来控制气息和声音的方法,是各类人声艺术、包括声乐(美声、民族、通俗)、戏曲、说唱、话剧等艺术形式共同的经验和要求,所以是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时也证明极易获得丹田支持点的腹式呼吸法是比较合理的方法。”这也就是我国传统歌唱中的“丹田之气”的呼吸方法。每个音获得了丹田的支持的话,也就获得良好的气息支持。

“丹田之气”,究竟怎么用是难点。老一辈艺术家说过,唱一辈子戏用一辈子气。通过观摩一些声乐老师的讲座和阅读有关气息运用的论文,给人的感觉很抽象,很少有人说透这个问题。一谈到气息支持,大家就认为是小腹向上收紧,顶住,提气。结果就是胸腔憋气,脸红脖粗,声音嘈杂,音乐形象粗糙。要么就是声音虚无缥缈,歌者让人感觉身心松懈,导致歌者无法展示自己的激情丰满音乐形象,唱的人使不上劲,听的人昏昏欲睡。实际上歌唱的气息支持就是向下,推压,外扩和流动。要想声音向上跑的更远更高,就越要持续不断的实施这个过程。一句结束又循环往复这个过程。这样得到的气息支持就会源源不断经久不绝,歌者也会痛快淋漓。只要这个过程运用得好,声音就会不浮不躁。音乐形象呼之欲出。这才叫做真正运用上了丹田之气。良好的气息支持是获得高位置声音的最本质的条件。

三、良好的咬字状态也是促使有高位置声音的一个重要条件

“所谓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说明咬字在歌唱中的魅力所在。咬字指的是声母的发声过程,它是一种阻气过程,声母要咬得猛放得快。吐字是韵母的发声过程,是一个延长音乐时值的过程,歌声圆润响亮就靠韵母起作用。歌声在音色上保持一致,所有的母音要一致大小,做到“开口母音闭口唱,闭口母音开口唱”就是咽腔在调节。良好的咽腔状态是调节母音大小一致使声音均匀统一的法宝,同时也是声音进入高位置重要入口。

我们常听见有些人歌唱时所有的字全部集中在上唇的部位咬,声音就在这个位置聚焦虽然琅琅上口,接近生活语言,但声音形象就好比是一个矮个子的人,总觉得这个人还可以长高点。我们在咬字时,可以把鼻腔到眉心的位置比着一座塔,声音在塔底下跟塔顶上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好比一面红旗高高飘扬在塔的至高点比飘在山底下醒目。歌唱时我们可以把意念集中到最高点,在咬字时,感觉眉心处有一个苹果,上口盖带着顶起的软口盖啃向眉心处,一般刚开始不适应,经过长时间这样的惯性动作后就非常自然了,这样咬字歌唱,高位置焦点非常明晰,始终顶着一个“点”在唱,就像海豚顶球表演一样,球始终被顶在头上。因而具备畅通的共鸣腔体和良好的气息支持后,良好的咬字状态也是把声音导向高位置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良好的发声状态是形成高位置声音的一个必要条件

具备良好的气息支持,咬字功能和畅通的共鸣腔体后,如果没有相应的发声状态,高位置声音同样难以形成。美国声乐教育家理查德?奥尔德森(2006:45)讲到:声带不是靠敲击或弹拨发出音响,而是通过各种喉肌把它们拉扯和变形来发音。声带拉的越薄越长,发出的声音就越高。声带越厚越短,发出的声音就越低。当我们歌唱的时候,我们其实已经不自觉的在调整着声带的长短厚薄,因而发出高中低不同音高的声音。一个关闭状态欠佳的声带,不能变厚变薄,导致气声失调,发出的声音必然是漏气的、空虚的、没有传播力的。因此良好的发声状态是获得高位置声音的首要基本条件。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很多歌者把鼻音当着高位置声音是非常错误的,鼻音是上不了头腔的,鼻音在前鼻腔形成,前鼻腔接通不了头腔,所以鼻音只是堵在前鼻腔里的一团窝着的声音,听着毫无美感可言。

高位置的声音魅力无限,要获得高位置声音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而每一个方面技能的形成都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磨练过程,只有进行反复训练和强化高位置声音就会离你越来越近了。声乐艺术的殿堂也就慢慢向你敞开了。

参考文献:

[1]弗兰切斯科·兰培尔蒂.歌唱的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

[2]郭祥义. 常见的歌唱发声障碍及纠正方法[J]. 表演艺术,2001,(3).

[3]杰罗姆·汉奈斯著,黄伯春译.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理查德·奥尔德森著,李维渤译.嗓音训练手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5]搜狐博文.著名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巴尔拉的声乐教学方法[EB/OL]. http://www.q.sohu.com/topic/2957721/, 2008.

[6]王翼亭.关于歌唱发声高位置技术的建构[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2,(1).

[7]赵梅伯.唱歌的艺术[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头腔咽腔眉心
浅谈歌唱中的气息与声音的高位置
浅析声乐演唱技巧中喉咽部的放松方法
无题
头腔共鸣在声乐演唱技能中的意义探讨
发声中要求咽腔打开的重要性
声乐教学之歌唱着力支点
浅谈歌唱中声音的位置
头腔共鸣的重要作用
如何纠正错误的发声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