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为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性和盲目性,我们有必要寻求并发展正确的、符合科学原理的发声方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纠正错误的发声,克服发声上的不良习惯。“凡是错误的发声法,均由于发声器官局部或大部分的紧张与僵化,以致彼此间在整体上不能协调一致,失去了发声机能的平衡。可见,发声器官总体上的协调动作,是科学发声的生理基础。”
[关键词]纠正;发声习惯;咽壁;咽腔
声乐艺术的特点是以人的嗓子作为“乐器”,而这乐器的功能又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来加以改造和建立,而我们这一“乐器”很特殊。那是由于我们对这一乐器的内部动态看不见,摸不着。因此造成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就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对于未能掌握正确唱法的歌唱者来说,音色上存在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一、解决“哑音”问题的方法
1.用“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首先要找到深呼吸的有力支持。这是解放喉咙、排除干扰最有效的方法。
2.彻底放弃用嗓子喊着唱的坏习惯,将发声位置从喉结移到胸口正确的发声位置上,让“声音落下来”。
3.保持舌根、下巴、前颈部“懒洋洋”的松弛状态。
4.用“垂直叹气”的感觉发声,只要找到了从胸口道横膈膜这段空腔通气的感觉,听到“通、实、圆、亮、纯、松”的声音,哑音的问题便得到了解决。
二、解决喉音问题的方法
喉音有两种,一种为“空洞型喉音”,一种为“堵塞型喉音”。这两种喉音各有各的声音特点,成因也各不相同,需要分别加以区分、解决。
1.“空洞型喉音”,音色粗糙、暗淡无光。常常伴着漏气的声音。歌唱者对打开喉咙的方法存在模糊认识和错误的理解,是造成撑大喉咙,甚至连声门也打开从而形成“空洞型喉音”的主要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下:
①歌唱者首先要丢掉模仿和做作的发声习惯,发声不能撑大喉咙,让喉咙恢复到自然的发声状态。
②“贴着咽壁吸着唱,让声音碰在咽壁上”,在共鸣位置上用“内听”、“内视”的感觉找音色。
③在咽腔寻找明亮、集中的共鸣音色的同时要有声音与气息畅通的感觉。
④正确理解“打开喉咙”的方法,领悟“嗓子周围没有任何感觉”和“喉底打开”的要领。
2.“堵塞型喉音”解决的方法如下:
①放松舌根和喉咙周围的肌肉,寻找“懒洋洋”的松弛感和“让声音赖在嗓子眼后面的咽壁上吸着唱”的感觉来歌唱发声,用听觉把关在中声区多练a与e母音的练习。
②“贴着咽壁吸着唱”,找到咽壁前面上下流动的气息,“上下通气儿,里外通气儿”。
③寻找声音从咽壁向前反射的共鸣感觉,找到上口盖与眉心的共鸣反射点。
④歌唱发声、咬字吐词时,在咽壁位置上“吸着念字,被动念字”,用“心”来唱。
三、解决鼻音问题的方法
1.在“想、听、看”的心理指导下,首先要改变发声的方向,将“穿鼻而过”向前哼唱的感觉改为向后“贴着咽壁吸着唱”和向后“哼”唱的感觉。这种发声方向的心理调整,为软腭上抬与打开鼻咽腔及头腔创造了有利条件。
2.在高音区用“挂住前面往后倒”、“挂住前面往后兜”的感觉演唱,是克服鼻音最有效的方法,只要歌唱者在口盖和眉心处“挂住”音色,“挂住”字头,就能阻止声音“穿鼻而过”;当高音上行共鸣音响向后集中时,头腔共鸣的音色越来越明亮,而鼻音便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四、解决白声问题的方法
1.歌唱者要在心理上改变发声的方向,把单一的从嗓子里向前唱、向外唱的感觉,改为向后“贴着咽壁吸着唱”,“声音碰响咽壁”,“让声音进腔儿”,使咽腔产生共鸣音色。
2.“让声音落下来”,找到“松松落底”的声音和混在声音里的气儿,声音就会变得圆润、丰满、通畅而又明亮。
3.用a+o和e+A([ei])的混合母音练唱时,把声音往后唱,使声音圆润、稍暗且感觉放松。
在教唱与学唱的过程中,纠正错误的发声习惯,改善音色,治疗声音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扫清障碍,打好中声区基础的前提;是提高声音质量,发展声乐技巧的需要。对于患有这种“常见病”、“多发病”的声音上的“病人”,不下决心彻底医好这些“病”,再想让自己的声音健康的向前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与学生应该通力合作按照科学的方法,扎扎实实的建立稳定、良好的中声区基础。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邹爱舒.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
[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鄒本初.歌唱学——伸向歌唱学体系
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3]李晋玮,李晋媛.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
华乐出版社,2003.□
(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