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 郜佐栋
摘 要:低年级学生记忆汉字总是记得慢忘得快。新课程实施后,学生的识字量增加,这就意味着字形、字音混淆的可能性也增大。汉字结构复杂,有些字的结构相同或部分形状相似,差别细微。学生在运用汉字的过程中,在很多同音字面前,不知道用哪个,造成同音字互相替代;或者是形近字混淆,于是出现了许多错别字。那么,该如何有效防止学生写错别字成为教师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字理教学;纠正;错别字
一份专家的调查研究表明,在小学学习阶段,错别字的出现呈正态分布的态势,即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三年级达到顶峰,到高年级又渐渐呈下降趋势。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常见病”“疑难病”。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汉字结构复杂,同音字多
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个汉字,其中17画以上的字就有221个;字形差异小,多一笔,少一笔,长一点,短一点,就成为不同的字,如:“未——末”“酒——洒”。特别是在普通话中就有1000多个同音字。如果不计声调,汉字仅有418个音节,每个音节平均有同音异形常用字733个,存在一字多音(调)、一音多字的现象,如:“截至——节制”“香蕉——橡胶”等。
2.小学生的心理原因
小学生的知觉比较笼统,未形成精确的分化能力。如把“荆棘”写成“荆刺”的现象屡见不鲜,还有的常常将字写得左右颠倒。加之,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记忆不清,有时能够读出字音,却记不清字形,于是有的学生进行似是而非的类推,从而造成错误,如把“苹果”写成“苹菓”。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对策:
一、教学前要有预见性
根据“先入为主”的效应,纠正一个错误,要比传授一个正确的知识难得多,所以,在备课时,我总是把本课易错的生字及课文中的字标记出来,根据字形寻找策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降低错误率。例如,教“滚”这个生字时,记住“滚”中间部分的“公”字是关键,我用红粉笔写“公”字,利用色彩引起学生注意,刺激记忆,然后利用儿歌加深记忆。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识字的情趣,还加深了对字形的印象,提高了识记的准确性。
二、利用汉字规律联想识字
1.比较分析识字法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及大量形近字的出现,学生往往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认错、写错。如:学会了“放”,再写“游”总爱把右边写成“放”;学会了“东”再写“练”总爱把右边写成“东”。这是由于牢固的旧知识对新知识起干扰作用形成的。针对这种情况,识字教学一开始,就要强调字形的差异,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比较分析时既要注意细微差别,又要考虑相互间的干扰作用。
2.字义字形辨析法
有些字学生用错是因为不解其义,同音字互相替代而产生的。如“再”和“在”,“望”和“忘”,“蓝”和“篮”。掌握这类字,就必须让学生把字义弄清楚。如果学生知道了“再”是又一次,“在”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这样就不会把字用错了。
3.创设情景联想法
教师要根据字形的结构特点,创设语言环境灵活有效地建立字音、字义、字形的密切联系,从而使学生把字记准确、用正确。如许多学生“辛”和“幸”分不清,我编了这样一句口诀:“辛苦一点,幸福十分”,帮助学生区分。这句口诀根据“辛”和“幸”上半部分的不同,用“一点”和“十分”指导学生抓住字形特点辨析,用“辛苦”和“幸福”两个词表示意思,组成的句子也沟通了形义联系。学生读后印象深刻,既准确掌握了字形,又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三、建立“错别字医院”
小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知觉不够精细,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思维习惯的个性差异,所以学习中产生的错误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使学生从小养成自己检查、自己修改的好习惯,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我要求学生每人建立一个“错别字医院”,就是把平时容易写错的字记录在专门的一个小本子上,定期进行矫正训练,要求同学之间互测互评,只测错过的字。这样,一方面学生想得深、想得全,从音、形、义三方面求同辨异,遵循汉字的字理,识字更牢固。另一方面针对性强,易于学生自我改正,突出了认知主体的作用。日积月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错别字重复出现率会大大降低。
四、培养查字典的习惯
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不熟悉的字和不能确定的字经常会出现,假如学生一碰到这种情况,能及时拿出字典查阅,就有助于学生识字量的增长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當学生一开始碰到容易搞混的字,一定要让学生查字典做出正确的选择。只要教师经常要求、经常训练、经常检查,学生勤查字典的良好习惯就会养成,汉字书写的正确率会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明白错误的理由,并努力将教师的点拨转化为学生主体的自我发现、主动探究,那么学生的错别字就会越来越少。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