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视角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计

2014-03-31 04:24
关键词:英语课程外语模态

陈 俊

(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特别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1]。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强调:“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各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2]。同时,随着信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多媒体技术运用过程中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将抽象的知识以多模态(multimodality)的形式呈现出来。多模态的研究就是将语言及其相关的资源整合起来[3],在具体的情境中,人们总是运用多种多样的符号资源完成意义建构[4]。

一、多模态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化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

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以上感官进行互动就构成多模态[5-7]。多模态(multimodality)是指在口头或书面交际中,交际符号的多样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和传媒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多模态话语特征日渐凸现,图像、声音、文字、色彩、空间、动作等多模态同时出现的话语形态日渐增多[8]。张德禄认为“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7]。O'Halloran,Kay L不仅研究多模态的理论建构,还专门研究了数学语篇中的多模态现象[9]。Kress&van Leeuwen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将多种可以用来构建语篇的资源都纳入其研究范畴[10]。Guichon&McLornan研究了多模态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程设计原则和方法[11]。设计“是所有模态和模态组合的运用,是在某个交际语境中实现话语的手段”[4]。现代技术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使语言学课程的多模态教学方式成为可能,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语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12]。

(二)多元智能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论或多元智力理论(Theory of Multiple-intelligences),他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即人类存在7种多元智能或智力,不同的人,智能或智力各不相同,智能或智力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13]。这多种智力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个体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智能优势和智能组合不同,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对的智能强项和智能弱项[14]。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能力为核心能力的认识,因此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5]。《课程要求》指出:“无论是主要基于计算机的课程,还是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的课程,其设置都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既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因此,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要从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等角度设置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二、多模态视角下的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一)大学英语课程的多模态化

随着计算机网络进入外语课程,外语教学势必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促使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进行全面的整合,使其真正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应该探讨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手段、方法和模式[16]。这是因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发展,语言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语言(外语)教学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多模态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交际将运用多种感官,调用多种模态,利用多种符号资源进行意义构建和解读”[17]。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显著加强,激发多模态学习,有助于交流协商、有助于意义建构[18]。意义构建的前提是知识的获取,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学习者需要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感知,以便获取必要的的信息。因此,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要注意多种模态的选用,注重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的多模态化。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多元化

《课程要求》的颁布为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即“按照《课程要求》和各校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王守仁在2011年外研社举办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与教学实践研讨会”上指出,在课程结构上,大学英语不应该仅被设定为一门公共基础课,而应设置由“必修课 +限选课 +任选课”构成的多元化大学英语系列课程,坚持必修课和选修课平衡、输入和输出平衡、语言与文化平衡。对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尤其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或拓展课程)的设置成为普遍关注的重点,它将直接关系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在深度和效率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19]。根据“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王守仁提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大致有3个类别:第一,普通英语/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第二,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第三,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Education)”[20]。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将培养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及技能、英语应用能力的课程与掌握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的课程以及专业英语课程几者集合起来,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注重其系统性,突出其多元化。同时,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个体是具有不同智力的,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又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还要满足于不同专业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三)多模态下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设计

结合《纲要》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发展影响的论述以及《课程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置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的要求,同时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并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多模态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模块:一是必修课程模块,即普通英语;二是限选课程模块,即专门用途英语;三是任选课程模块,即通识教育类英语,具体见图1。

如图1所示,必修课程模块、限选课程模块以及任选课程模块不仅是相辅相成的亦是系统化的。学生首先必须完成第一阶段必修课程模块的学习,然后进入第二阶段限选课程模块的学习,最后有选择性地学习第三阶段任选课程。

第一阶段必修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大学英语读写”、“英语语音语调”、“英语初级口语”、“英语听力”、“英语笔译”等普通英语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为进入下一阶段英语限选课程模块的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第一阶段的英语读写、听力、口语、翻译等必修课程将语言知识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的过程中将充分调动其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来实现与外部环境互动。同时,这一类课程还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分利用一些课程光盘、网络、多媒体的相关丰富资源,进行“恰当的模态转换可以增强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内化度,提高内容记忆的持久度”[5]。

第二阶段限选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大学英语高级阅读”、“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高级视听说”、“跨文化交际”课程以及一些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类课程。ESP课程,即专门用途英语,其教学以满足学生具体发展需求为目的,重点加强这类课程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的语言支持,帮助学生有效提高阅读专业文献、增强国际学术交流等语言综合运用技能。就普通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关系而言,普通英语是基础,没有基础英语的学习,特殊用途英语是难以进行的[20]。这一阶段限选课程的设计,更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智能结构,个体之间的差异,设置诸如“大学英语高级阅读”、“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高级视听说”、“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法律英语”的课程,同时这些课程可以借助文字、图片、视频音像资料和英文原版电影等多模态形式,运用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语音处理与音响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将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转变为学生能够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模态互动、感知的信息,实现多模态环境下学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语言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语言综合语言技能。

第三阶段任选课程模块主要由英语国家概况“英美国家文化”、“英语报刊选读”、“演讲与辩论”、“中高级口译”、“英美文学名作鉴赏”、“雅思系列课程”等构成。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实现互联网在线、下载阅读、收听、观看、学习、鉴赏英语国家概况、英美国家文化、英美国家新闻、英美文学名作等资源信息,还可以就一些热门话题通过传感、音响以及网络技术参与讨论,通过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进行雅思系列课程的听说读写训练,以实现学习的多模态化。这一阶段的课程设计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并集合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多模态、立体化课程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设计多模态化、多元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打破了空间、时间的限制,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模态地输入,促进学生多模态地输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际就是通过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形成“主体-主导”的教学结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2010.

[2]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 Gibbon,et al.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d Spoken Dialogue Systems[M].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33-34.

[4] Kress,G.& 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111-112.

[5]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2):3-12.

[6]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7]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0.

[8] 代树兰.多模态话语研究的缘起与进展[J].外语学刊,2013(2):17-23.

[9] O'Halloran,Kay L.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s[C].London:Continuum,2004.

[10] Kress,G & 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11] Guichon,N.& McLornan,S.The effects of multimodality on L2 learners:Implications for CALL resource design[J].System,2008(36).

[12] 廖福涛.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下的语言学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2(7):107-109.

[13] Gardner,H.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M].New York:Basic Books,1983.

[14] 冯建中.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研究[J].外语研究2013(1):66-70.

[15] 马珂.多元智力理论与英语学习策略使用倾向性的相关性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2012(5):73-76.

[16] 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课程的整合——一项基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17] 史军华.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架构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2(1):100-101.

[18] 蒋学清,丁研.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理论框架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12(6):42-46.

[19] 刘梅.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3(1):27-31.

[20] 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1-5.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外语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大山教你学外语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