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嫦斌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031)
人体胚胎学概要信息化教学模式初探
黄嫦斌
(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 南宁 530031)
介绍人体胚胎学概要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本次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一是“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主动探究,充分发展;二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感受成功的快乐和提高职业素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
人体胚胎学概要;信息化;教学模式
1.1 教材地位和学习形式
人体胚胎学概要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教材《人体解剖学基础》第十三章的内容,也是人体解剖学基础的最后一节内容。本节内容的特点是:(1)简单明了,知识点相对较少;(2)主要讲解人类新个体的产生,简单地说,就是介绍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
开展小组竞赛活动,以合作方式学习知识,采用动画导入、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手段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象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学情分析
学生优势:授课对象是中职2012级护理1班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且好动,有很强的好奇心。劣势: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自觉性差,厌学情绪严重。应对措施:改变“满堂灌”的状况,坚持“精讲多做”原则。重视职业技能训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操作环节,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1.2.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孕妇预产期的计算方法,掌握受精、植入的概念和位置,掌握胎盘的结构及功能,掌握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
1.2.2 过程与手段 通过动画导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终身学习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言传身教,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医风和崇高的医德;使学生乐于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实现“乐中学”。通过小组竞赛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1.2.4 教学重点 孕妇预产期的计算方法;受精、植入的概念和位置。
1.2.5 教学难点 胎盘的结构及功能;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
2.1 教学方法
(1)查阅资料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演示法:利用教学课件进行精讲点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突出教学重点。
(3)PPT演示法:多媒体课件集图、文、声、像于一体,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
(4)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
(5)自主探究法:学习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并学习知识。给定条件,让学生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2.2 教学手段
2.2.1 学习环境选择 极域电子教室、校园网、因特网。
2.2.2 学习资源类型 课件、多媒体资源库等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后将课件上传校园网或精品课程网,发挥其课后助学的作用。
2.2.3 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课前,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查找资料,找到预产期计算方法、宫外孕、前置胎盘的相关知识,并做成电子文档作业上交到班级邮箱。课中利用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来学习,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课后将课件上传至校园网,供学生复习。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时,可在班级邮箱留言,教师给予在线解答或视频解答。
2.3 学习情境设计
2.3.1 虚拟情境 利用多媒体课件、计算机、音响设备、投影仪及幕布等教学用具,创设教学情境。
2.3.2 问题性情境 在6个教学环节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提升。
2.3.3 互动性情境 利用极域电子教室随时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4 学习活动组织(见表1、2)
表1 自主学习设计
表2 协作学习设计
图1 教学流程
4.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自主探究法)完成上周布置的任务,提交到班级邮箱。
教师:(启发教学法)以电子文档形式展示学生作品,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当中。
(引导语)母亲十月怀胎是辛苦的,看着自己的肚子一天比一天大,满怀一朝分娩的幸福,伴随一阵阵的疼痛,突然看见一个哇哇大哭的婴儿出现在自己面前,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幸福、喜悦、兴奋和感动的心情。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在这十个月里,胎儿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兴趣,让其利用因特网查找预产期的计算方法、宫外孕、前置胎盘的资料,将教学延伸到课前。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直观动感的胚胎发育图片、视频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媒体资源:让学生利用因特网学习资源库的丰富资源收集资料,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4.2 开展活动,深入展开
教师:(指引和讲解)(1)指引学生进入“胚胎学绪论”板块,教师精讲内容。(2)教师出示孕妇末次月经的日期,让学生计算出预产期。
学生:(小组讨论法)(1)学生学完“胚胎学绪论”,按极域电子教室的分组功能进行分组学习。(2)小组讨论计算出孕妇的预产期。(3)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孕妇预产期的计算演示,评选“最佳答案组”。
媒体资源:利用极域电子教室的功能,教师指引学生进入“胚胎学绪论”板块进行学习。
设计意图:由小组讨论完成孕妇预产期的计算,教师点拨。小组讨论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此过程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总论的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临床运用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孕妇预产期的计算方法。
4.3 问题探究,提高能力
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1)精子和卵子产生的部位和染色体核型。(2)受精的概念、部位、时间和意义。(3)植入的概念、时间和部位。(4)临床拓展:什么是宫外孕?什么是前置胎盘?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答案。(设问→引导→点拨)
学生:(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上台讲出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思考→讨论→演示)评选出“最佳讲课组”。
媒体资源:利用课件、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其深刻理解、掌握重点知识。
设计意图:在问题引导下小组讨论探究,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策略,又培养了学生质疑思辨、自主创新能力。利用教师制作的课件,胚胎发育的3D动画视频,采取精讲、点拨等手段,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做到回顾目标,强调重点。
4.4 自主学习,拓展提升
教师:(PPT课件讲授法)引导学生进入“胎盘胎膜”内容的学习。这是教师精讲的内容。
学生:(自主点击学习)学生先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学习,完成后进行自主点击学习。
媒体资源:通过自制的教学课件进行系统讲解,将有限的课本内容进行延伸。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主学习,突出“胎盘的结构和功能”这一重点,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4.5 分组讨论,拓展迁移
教师:(拓展迁移法)提出目标,强调重点。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胎儿血液循环的途径,并能陈述整个过程。教师最后讲解→播放→概括。
学生:讨论→总结→书写,完成知识的拓展迁移。
媒体资源:用PPT课件和视频,精讲点拨,启发思考。
设计意图: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结合临床实际,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此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
4.6 现场测试,及时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测试板块。
学生:独立完成测试题并提交。
媒体资源:借助自制课件中的测试板块,让学生点击进入,完成测试题并提交。
设计意图:利用互动平台进行交流,实时掌握学生测试完成情况。教师通过分析测试结果,及时了解学生对本次课所讲知识的掌握情况。
5.1 测试形式与工具
学生自主点击按钮进行测试。
5.2 测试内容及评价量表(见表3)
表3 胚胎测试内容及评价
(1)受精: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部位:输卵管壶腹部。植入: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植入部位:子宫体后壁上部。
(2)胎盘组成:由胎儿的密绒毛膜与母体子宫的底蜕膜构成。胎盘功能:物质交换和分泌功能(如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胎盘催乳素、雌激素和孕激素)。
(3)胎儿血液循环的途径:胎盘绒毛毛细血管的血液与绒毛间隙中母体血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脐静脉→胎儿肝内静脉导管→下腔静脉→右心房→卵圆孔→左心房→主动脉→脐动脉→胎盘毛细血管。
(1)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现代教育技术在不同阶段起到了支撑作用。通过唤情、激趣、设疑、导思等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巧妙使用Flash、3D动画增强可视化、直观化效果,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一个兴奋点,讲授知识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自始至终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整节课突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G420
A
1671-1246(2014)07-00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