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院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就业的理想信念问题研究

2014-03-31 08:38宋岩松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理想信念困难

宋岩松

(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

高职医学院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就业的理想信念问题研究

宋岩松

(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1)

针对高职医学院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就业的理想信念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提出对策:(1)重视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2)加强求职择业指导工作;(3)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开设绿色通道,解决其后顾之忧,帮助其坚定理想信念,建立自信心,战胜自卑心理;(4)建立特殊群体档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高职医学院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就业;理想信念

随着我国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和社会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压力日趋增大;同时,社会上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逐年提高,甚至对毕业学校也有一定要求。在高校毕业生中,高职医学院校的学生地位最低,常因学历偏低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就业压力和难度远远高于本科生。

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作为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没有进一步攻读本科、研究生的经济基础,即使能够完成本科、研究生学业,由于基础学历的限制,在他们即将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也会受到一定的学历歧视。困扰他们的经济问题,造成了就业投入成本的不足;没有可依靠的人脉,使他们缺乏有效的就业信息资源,自身奋斗争取就业几乎成为唯一出路。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成本,个人夙愿实现的艰难和家庭寄予重托的压力以及社会客观现实的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心理上的敏感、抑郁、焦虑和自卑。与一般大学生相比,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在自我意识、人际关系、人格特征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制约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研究者主要把眼光放在其心理健康上,而对高职院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相对较少。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和乡镇,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较多。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笔者针对学生就业的理想信念,以中国医科大学高职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就学生毕业前的计划、求职途径选择、就业单位选择、择业考虑的因素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了解医学院校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的真实就业心理及理念,采用问卷方式,对各专业在校生思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 109份,回收有效问卷938份,有效回收率为84.6%。

1 调查结果及分析

1.1 毕业前的计划

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对毕业去向的选择见图1。

图1 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对毕业去向的选择

图1说明多数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求职择业的严峻形势,希望抓住机会,较早实现就业。“先就业后择业”“先就业后发展”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指导思想。从调查结果及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的自卑、失望心理以及自尊心和自信心缺乏表现十分突出。许多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总是低估自己,自惭形秽,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在求职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一些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再次面试时更加自卑,不敢表现自己。这种不良心理使许多学生产生精神不振、消极、沮丧、失望和脆弱等现象。做好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心理辅导与疏导工作已刻不容缓。

1.2 求职途径选择(见图2)

图2 求职途径选择

图2表明,大部分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认识到自己已经开始走向社会,求职属于自己的事情,不放过一切求职机会。自己积极主动求职的毕业生较多,说明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独立性较强,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的政策导向与社会现实需求。从调查及访谈中了解到,他们对于就业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和潜规则存有不满心理。在就业压力下,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心理不满情绪容易积聚成疾,也会导致他们对许多事物产生偏激看法,并将不满对象扩大至其周围的事物或人群。例如,不满所在学校或主管政府部门的就业管理政策、户籍限制,怨恨家庭成员的指导、干涉及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嫉妒周围同学等。有的毕业生在校学习成绩优秀,多次获得奖学金,却没能在公务员招考中顺利进入政府部门工作,通常片面地将原因归之于人际关系导致的不公平竞争,由此产生消极悲观和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1.3 就业单位选择(见图3)

图3 就业单位选择

对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显示,这一群体与其他毕业生基本相同,对就业单位的要求同样很高。一部分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并容易实现的工作目标,以达到“先就业后择业”的目的。但大部分毕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深,总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同时又要求这份工作能有较高的收入。他们向往的单位通常人才济济,竞争激烈;对一些有需求的单位,由于社会评价、收入等多方面原因而不愿去。存有这种心态的学生在求职应聘时总想一步到位,因此,面对许多就业机遇,顾虑重重,难于抉择,最终失去机会。

1.4 择业考虑的因素(见图4)

图4 择业考虑的因素

由图4可见,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择业时对收入与福利考虑最多,反映出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生存压力较大,内心有所惧怵,急切希望拥有一份稳定并收入较高的工作。毕业生在择业时,有潜在的就业激情和实现自我发展的意愿,希望将自身发展与眼前待遇有所兼顾,寻求二者的平衡。从调查结果及访谈中了解到,一部分学生对就业缺乏理性认识,表现出对就业的焦虑和恐惧。就业对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理想的职业并不能唾手可得,需要做出正确抉择和不懈努力。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往往要进行多方面考察。许多毕业生在苦苦等待用人单位的回音时,产生了焦虑心理。这种焦虑心理,在高职医学院校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焦虑发展到严重阶段,就有可能产生“就业恐惧”。

2 对策

2.1 帮助毕业生树立多元化、多形式就业观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是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高职院校许多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为了不辜负亲人的厚望,求稳心态严重,追求稳定、高薪的好单位,不愿意到乡镇企业或私营企业工作。社会现实与自我能力相背,使许多高职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在深入分析高职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后,要高度重视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报告会、结对子、辅导员谈心等形式,宣传就业形势、政策,让他们全面、及时地了解国家和地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及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关优惠政策。引导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抛弃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多元化、多形式的择业和就业观,鼓励他们多层次就业,用理想和信念照亮前行的道路,要把“到基层、到边疆、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自己无悔的选择。

2.2 加强求职择业指导工作

为进一步指导毕业生求职择业,学校可开设求职择业指导相关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就业教育与指导的灵魂。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把理论知识同毕业生就业成败的实例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专题讲座、就业咨询、座谈讨论、模拟面试、心理测试等多种形式,增强教育效果,融素质教育、就业咨询、能力培养于一体。同时与政治思想工作结合,帮助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转变择业观念,强化竞争意识,积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积极投入到自主择业的行列。

2.3 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开设绿色通道

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开通“奖、助、贷”绿色通道,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关心、关爱、扶持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就学、就业,解决其后顾之忧。我校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进行一一调查、了解、走访,认真审核,真正做到应该资助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为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我校与国际友人、国内知名企业冠名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如石川奖学金(日本),联邦制药、宋玉器、东宇等奖学金;同时还开展了党员一帮一活动,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减轻经济压力,坚定理想信念,建立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顺利完成学业。

2.4 建立特殊群体档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发挥专业优势,加强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心理健康跟踪式档案,掌握他们的心理成长历程;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如适应心理教育、恋爱心理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了解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所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失败,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信箱,及时帮助他们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对因就业压力而产生不良情绪的学生建立特殊群体学生档案,以学生工作队伍和心理教师为依托,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注,鼓励他们保持稳定、健康的心态,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同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使他们及时得到帮助和治疗,战胜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几年来,我们为近50多名学生解决了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3 结语

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一直受到各方的关注。为促进经济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广泛就业,应大力推进援助经济困难家庭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活动,通过积极搭建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为他们提供见习机会,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顺利就业。

G412

A

1671-1246(2014)07-0024-03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毕业生就业专项课题(ZX08015)

猜你喜欢
医学院校理想信念困难
困难中遇见团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困难我不怕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选择困难症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