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生梅
子宫肌瘤是女性多发、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在中青年女性中较为常见。随着肌瘤的长大,蒂部变长,黏膜下肌瘤可脱垂至阴道,发生变性或感染,引起持续性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1]。目前,经腹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得到了人们普遍的认可,但对于一些肥胖或肠壁瘢痕等特殊患者常因图像不清或表现复杂等对诊断造成一定困难。经阴道超声检查不易受肠气及腹壁脂肪厚度影响及其他干扰,弥补了经腹超声检查的缺陷,极大提高了子宫肌瘤的诊断准确率[2]。本文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5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将经阴道超声与经腹超声的诊断结果及与健康人群的血流参数结果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子宫肌瘤患者8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均有性生活史,有孕史的绝经前女性。无口服避孕药及使用其他激素史,无全身严重感染及恶性肿瘤病史。年龄25~47岁,平均年龄(39±6)岁。临床主要病症:异常阴道流血、月经量过多、月经缩短或延长49例,下腹坠涨、腰背酸痛、阴道分泌物过多42例,长期月经多发继发性贫血症状(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心悸、气促等)20例。另选取40例无妇科疾病、月经周期正常的女性设为正常组,年龄24~45岁,平均(38±5)岁。2组女性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方法 使用PHILLIPS 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频率3.5 MHz,阴道探头频率6.5 MHz,扫描角度为120°。检查前向患者解释超声检查的必要性和操作方法,嘱患者适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用探头在耻骨联合上横向、纵向及斜向等不同切面对子宫和盆腔进行扫查。观察子宫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内膜及两侧附件是否正常[4]。经腹超声检查完毕后,嘱患者排空膀胱,仰卧,取膀胱截石位。超声探头表面涂上耦合剂覆以避孕套后放入患者阴道内进行阴道超声。利用旋转、倾斜的手法作纵、横、斜等多切面扫查,观察子宫及双侧附件区,如果探及包块,详实记录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及内部回声[5],肌瘤与子宫内膜的关系。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流情况,观察子宫内肿块细微结构及血供情况,应用脉冲多普勒技术显示多普勒血流频谱、分析频谱特点,测量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SV)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计算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S/D)比值和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经阴道与经腹超声子宫肌瘤诊断率比较 该组术中确诊子宫肌瘤个数124个。经阴道超声确诊77例,其中单发58例,多发19例,诊断率为96.3%(77/80),诊断过程中共发现120个肌瘤,肌瘤个数的诊断率为 96.7%(120/124),肌瘤的大小为 0.4 cm ×0.5 cm ~8.2 cm ×9.2 cm。经腹部超声确诊69 例,其中单发49例,多发20例,诊断率为86.3%(69/80),诊断过程中共发现106个肌瘤,肌瘤个数的诊断率为85.5%(106/124),肌瘤大小为 0.8 cm × 0.8 cm ~8.5 cm×8.9 cm。经阴道超声对子宫肌瘤的诊断率,肌瘤个数的诊断率均显著高于经腹部超声(P<0.05)。见表1。
表1 经阴道超声与经腹部超声检查肌瘤诊断率比较
2.2 经阴道子宫肌瘤声像特点 单纯性黏膜下肌瘤表现为子宫均匀性球形增大。而多发性子宫肌瘤合并黏膜下肌瘤增大的子宫形态常不规则。肌瘤内部多为低回声,少数可见稍强回声或等回声,子宫肌瘤较大时呈“螺旋样”伴多层衰减声影,边界清,有声晕,变性时期可见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小肌瘤周边部和内部可见点状或短线状血流,较大肌瘤周边部常见半环状及多层半环状血流束,内部血流丰富,甚至呈“毛线团状”的彩色血流信号。见图1。
图1 彩色多普勒血流图
2.3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肌瘤血流信号特点 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肌瘤在正常子宫中对应位置的血流信号(如:肌壁间、浆膜、黏膜、阔韧带等处),子宫肌瘤患者的血流参数PSV、EDV显著高于正常组,RI、S/D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且肌瘤周边的血流信号参数均高于肌瘤内部的参数(P<0.05)。见表2。
表2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肌瘤血流信号特点cm/s,±s
表2 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肌瘤血流信号特点cm/s,±s
注:与正常组比较,*P <0.05;与肌瘤内部比较,#P <0.05
?
子宫肌瘤多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是育龄期好发的盆腔肿瘤,其发病与卵巢功能失调以及雌激素水平过高有关[6],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过多及继发性贫血,也可能伴发不孕,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子宫肌瘤可能不断长大甚至恶化,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危害。子宫肌瘤的发病率较高,30岁以上的育龄期女性患病率在20%左右。近年来由于晚婚、高龄分娩的增多,其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随着超声诊断水平的提高,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已经能较好地显示子宫肌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回声特点,且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可重复性好等特点,在提高检出率及治疗的随访观察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妇科疾病的基本检查手段之一。经腹部是超声诊断的常用途径之一,在经腹部超声下子宫肌瘤的切面形态异常,典型的表现为子宫增大或出现局限性隆起,多呈“螺旋状”声像改变,并伴多层声衰减,由于肌瘤内结缔组织纤维的含量不同会使肌瘤结节的回声呈现多样性,肌瘤周围可见假包膜所形成的低回声晕圈,边界清晰,内膜线常移位,且肌瘤周边血流丰富,与周边组织有明显边界。但常规腹部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常患者膀胱充盈度、肥胖、肠管、气体及瘢痕组织的影响[7]。
阴道超声检查相对于经腹部超声有诸多优点:(1)由于其检查途径在阴道内,与腹部超声相比更接近盆腔脏器,对子宫动脉、卵巢血流敏感,显示率高,能清楚地显示子宫、卵巢及盆腔肿块的细微结构及特征,获得准确的多普勒频谱[8]。(2)不受肠腔空气干扰,不受腹部脂肪和瘢痕的影响,有利于体型肥胖、极度后倾后屈子宫、有剖宫产史、小肌瘤的检出[9]。(3)可借助探头顶端的活动寻找盆腔脏器触痛部位,判断盆腔有无粘连。(4)分辨力增加使图像显示更清晰,极大提高了诊断准确率。(5)不需要充盈膀胱,缩短就诊时间。有研究显示,经阴道超声在检查子宫肌瘤方面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均优于经腹部超声[10]。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PW)血流参数,被广泛认为对子宫肿瘤病变有重要鉴别及诊断价值。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阴道超声的对子宫肌瘤的诊断率显著高于经腹部超声(P<0.05),且检查到的子宫肌瘤的最小直径小于经腹部超声。子宫肌瘤患者的血流参数SP、ED显著高于正常组,RI、S/D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且肌瘤周边的血流信号参数均高于肌瘤内部的参数(P<0.05)。说明经阴道超声能准确反映子宫动脉在生理与病理状态下的血流特征和子宫肌瘤的血供状况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综上所述,经阴道超声可提高子宫肌瘤的诊断率,其具有典型的血流信号特点,对鉴别子宫肌瘤有重要的价值。
1 杜坚英.经腹与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对比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1,49:78-79.
2 翟科一.经腹与经阴道超声检查在子宫肌瘤诊断上的对比分析.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38-139.
3 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272.
4 刘建榕,林宁.子宫肌瘤经腹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临床比较.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304-1305.
5 杜坚英.经腹与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肌瘤的临床对比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1,49:78-91.
6 李晓艳.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肌瘤比较.当代医学,2011,17:57-58.
7 余勇,贺纯.经腹及经阴道超声诊断160例子宫肌瘤的临床体会.中国医药指南,2012,10:468-469.
8 陈坤赞,郭素贞,叶丽娜.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子宫肌瘤血流动力学的研究.医学研究杂志,2008,37:106-108.
9 刘建榕,林宁.子宫肌瘤经腹与经阴道超声检查结果临床比较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304-1305.
10 殷亮.经阴道彩超在子宫肌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医药导报,2011,8: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