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浩,王德群*
(1.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湖南 长沙410005;2 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230031)
石南草始载《神农本草经》下品,曰:“味辛,平;主养肾气,内伤阴衰,利筋骨皮毛。 实,杀蛊毒,破积聚,逐风痹。 一名鬼目。 生山谷。 ”[1]后世本草及《神农本草经》辑本此条正名有石楠、石南、石楠草、石南草诸种;其基原植物有蔷薇科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2]、 胡 椒 科 石 南 藤Piper wallichii(Miq.)Hand.-Mazz.、杜鹃花科植物的小叶种类[3]82-85等多种观点。 本文通过考证近代新发现文献与历代传承本草,结合基原植物生物学观察,考订《神农本草经》中此药正名、来源、药用部位及采收时间。
本草中该药正名有石南草、石南、石楠叶、石楠草不同记载。开元写本《集注》残卷[4],傅本[5]351、罗本[6]《新修》,《医心方》[7]811-813皆做石南草,可见唐之前文献以石南草为正名。 《证类本草》[8]351及以《证类本草》中白字为底本的诸家《神农本草经》辑本[9-10]皆为石南。 森立之在辑复《神农本草经》时以李唐以前文献参校,故以石南草为正名[7]811-813。 尚志钧辑复《新修本草》[11]时采用石南草之名,但不知为何在《神农本草经校注》[12]中采用石楠草之名。 现代中药类书籍中出现石楠叶之名, 是因为现代以石楠的叶入药。 唐以前本草文献中所载《神农本草经》文字,转录于《本草经集注》中朱字,更接近于《神农本草经》本来的面目,而宋以后本草多有作者擅改者。 以上文献可证石南草更应该是《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该药正名。
对石南的形态描述最早为陶弘景[13]359所言叶状如枇杷叶, 庐江及东间皆有之。 后世本草对其描述更加详细,从形态、生态、物候等角度进行了论述。图经曰[8]351:“石南,今南北皆有之。生于石上,株有高大者。 江湖间出者,叶如枇杷叶,有小刺,凌冬不凋。春生白花成簇,秋结细红实。 关陇间出者叶似莽草,青黄色,背有紫点,雨多则并生,长及二、三寸;根横细,紫色,无花实,叶至茂密。 南北人多移以植亭宇间,阴翳可爱,不透日光。 ”考此所言当为两种,前一种为蔷薇科石南无疑,后一种据夏纬英[3]82-85所考为杜鹃花科金背杜鹃Rhododendron clementinae Forrest subsp. aureodorsale Fang,此种为杜鹃花科小叶类群。 但是虽然《本草图经》描述似金背杜鹃,但是从金背杜鹃的资源来看不会是石南的来源。 因为金背杜鹃产陕西南部,生于海拔2 690~3 100 m 的高山林中(此即证陶所言非此种),分布之高,资源量之少不会成为主要来源,此其一。 另《本草图经》所附道州石南图,为小乔木,生活型同蔷薇科石楠;道州为今湖南道县,为蔷薇科石楠的分布区,此其二。 虽然松村任三 《植物名汇》 以杜鹃花科为石南科,以Rhododendron clementinae Forrest subsp. aureodorsale Fang 为石南,但是日人森立之却以为石南为蔷薇科石南,牧野富太郎也纠正过松村氏[14],可见松村任三亦为一家之言,不足为信。
另考寇宗奭所描述,甚为详细,植物形态、物候、分布极符合蔷薇科植物Photinia serrulata Lindl.。除《本草图经》所言出关陇者外,可以看出历史上对石南草的基原植物的认识很一致, 皆为蔷薇科植物Photinia serrulata Lindl.,其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甘肃南部也有分布, 分布地区也符合本草记载,故从传承来看,石南为现今之Photinia serrulata Lindl.是可以肯定的。
《本草图经》会有不同,可能与它成书的原因有关。 从各地征调来的药材中,可能有金背杜鹃一种,固有记载,但是不为主流。
“石南”二字,“石”诸家皆以为是植物生活环境的描述,指生于石间。 而对于“南”字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以为“南”乃形态类比,如森立之曰:石南似楠木而小,生石上,故名石南也。 一是以为“南”为植物生长环境指示,如李时珍所解“生于石间向阳之处,故名石南”[15]1420,向阳之处当为南。森立之之所以有此观点,是因为楠字后出,而说文以“枏”为正字。“楠材”及“石楠”,皆当做“南”,“南”乃为“枏”之假借,因其为木,俗又添“木”旁作“楠”也。 分析森立之的观点有三点值得商榷。 一是石南与楠木的叶并不相似,石南叶要小很多且有齿,分布亦有差别,并无相关的植物何以比附? 二是“枏”《说文》解为“梅”。段注曰:“《召南》 之‘梅’, 今之酸果;《秦》、《陈》之‘梅’,今之楠树也。 ”[16]可见“楠材”之“楠”或为“南”因音作为“枏”的假借字后,又添“木”旁而得,与“石南”之“南”并没有相关性。 三是《神农本草经》药物命名很少使用假借字,多用直接描绘植物的生态、形态、药用部位等可以直接表现植物药用特征,利于区别辨识的词语。 李时珍将“石南”二字解为描述植物石南具有特征的生活环境,应该是对“石南”一名的正确理解。 由此也可知夏纬英因金背杜鹃叶形似楠木,而推断金背杜鹃为石南正品是值得商榷的。
以上论述石南草基原植物为蔷薇科小乔木石南,那为何《神农本草经》以木为草? 《集注·序录》言“诸经有草木不分者”[13]359, 是当真不分还是我们没有理解“经”之深意?
早春生长植物所发出幼嫩部位最明显的特征是多数为紫色,这是植物在适应寒凉气候中的选择,而在这些植物之中,石南无疑是特征最明显的。白居易有诗曰:“春芽细炷千灯焰” 正是形容石南早春嫩芽的形态与颜色。《神农本草经》在选择药物的时候,根据植物的分布、形态、物候等选择植物的种类和部位,而这些药物在植物类群中和植物体上最具特色的种类和部位,所以《神农本草经》选择石南入药的部位很有可能是选择早春发出的嫩芽。 木本植物的嫩芽因为尚未木质化和一般的草本没有太大的区别,故可以称为“草”。 这样就很容易解释为何《神农本草经》所记为石南草了,因为“草”是指示药用部位。
《本草纲目》[15]1420载:“桂阳呼为风药,充茗及浸酒饮能愈头风,故名。 ”又云:“湘人……;必采石南芽为茶饮,乃去风也。 ”这种用法应该是《神农本草经》的用法,而后世不知,只知用石南之叶,不知用何时之叶, 而药物的采收期与药用部位对功效有直接影响, 药用部位和采收时期的不正确使得古人治风痹肾弱之要药隐而不彰。
石南在生长过程中会两次发出新芽, 一次在春天农历二月, 一次在农历八月。 这是常绿植物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需要不同的叶子;常绿植物虽然常绿但是叶并不常绿,一年要换两次叶子,一次过夏,一次过冬, 本草采用的叶为春季之芽。 首先分析一下本草所言石南的性味功效。 本草言石南草辛、苦,辛则有发散之能,可祛风通利,以治脚弱,利筋骨;苦则具坚肾之力,以养肾气,治阴衰。 春芽适宜环境所形成的特性正是在寒凉之中的升发之气, 这种特长用于人体才会产生以上功效,而秋季所发之嫩芽,此时天尚不凉,这种特性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故选春芽而不选秋芽。 同样是常绿植物的枇杷, 采用的是冬季生长正常的叶子,是由秋芽发育而来,性味为苦,微寒,没有了春天之叶的辛散之功。
由上文的论述可知, 石南之名是对植物生态特征的描述并不是比附楠材,石南的形态、分布与楠材也没有密切的相关性, 历代本草也没有出现“石楠”之名,根据植物中文命名从古的原则,故建议蔷薇科植物Photinia serrulata Lindl.中文名使用“石南”二字。
《神农本草经》药物命名特点,从《神农本草经》药物命名的习惯来看,很少假借别的字,而是用极简单的字来对生物的生态、形态、物候等做极恰当的描述。 李时珍释名本草往往准确, 就是因为他不是只用训诂的文字变化,而是考察植物的生活状态。 《神农本草经》时代古远,对事物的描述都是基于对事物的观察, 而不是进行名物比附。 其中的植物名称很多与《诗经》不同,是因为《诗经》作为文学著作,注重文学修饰而《神农本草经》 作为指导医药的实用书籍, 更注重对植物本身的观察, 便于人们辨识和使用。
[1]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中华经典医书第四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7.
[2]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4 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75.
[3]夏纬英.植物名实札记[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4]张树生,马长武.神农本草经贯通[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545.
[5]尚志钧辑,苏敬撰.新修本草·附录Ⅲ傅云龙影刻《新修本草》十一卷本[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6]尚志钧辑, 苏敬撰. 新修本草·附录Ⅴ罗振玉藏日本传抄卷子本《新修本草》残卷[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671.
[7]森立之.本草经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8]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9]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93.
[10]黄奭辑.神农本草经[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313.
[11]尚志钧辑,苏敬撰.新修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95.
[12]尚志钧校注.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20.
[13]尚志钧,尚元胜辑校,陶弘景编.本草经集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14]陈重明,黄胜白.本草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368.
[15]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16]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