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孟君教授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2014-03-30 18:37:01周胜强刘涵容刘亮晶郭小洪黄孟君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代赭石木香胃气

周胜强 ,刘涵容 ,刘亮晶,郭小洪 ,黄孟君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黄孟君教授论治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周胜强1,刘涵容1,刘亮晶1,郭小洪1,黄孟君2*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黄孟君;脾胃病;升降理论;加味肝胃百合汤;呃逆停方;临床经验

黄孟君,湖南长沙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专家,从事医疗、教学工作40余年,善长使用升降理论治疗内科杂病,尤其是脾胃病方面,每每能起病沉疴。笔者有幸师从黄老学习,在跟师门诊临证的一年半里,中医临床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脾胃病方面,感悟颇深。现将黄师运用升降理论治疗临床常见脾胃病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论脾胃升降理论与用药

黄师认为脾胃病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而“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治脾必知其升,治胃必知其降。治病应顺应脾胃升降之性,灵活应用升降药物,对于胃气不降与胃气上逆者宜遵“郁者达之”、“高者抑之”之理运用行气药与降气药;对于脾不升清与脾气下陷者,宜遵“下者举之”之理运用健脾升清药与升阳举陷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本草纲目》指出:“寒无浮,热无沉”、“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元代王好古《汤液本草》序言曾说“味者地也,辛甘淡地之阳,酸苦咸地之阴,阳则浮,阴则沉”,故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密切相关,大凡气热味辛甘淡之药多主升,气寒味酸苦咸之药多主降。此外,中药的质地也是决定中药升降浮沉的一个重要因素[1],一般认为花叶皮枝等体轻之品多主升浮,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之品多主沉降,但亦有特殊性,如花叶质轻药物,本主升浮,但旋覆花、丁香却主降,此由药性决定。

依据脾宜升、宜燥、宜温,故临床上治脾病当用性热味辛甘淡以及质地轻清之类或温燥之品,如黄芪、升麻、柴胡、防风、干姜、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大枣等;胃宜降、宜润、宜泄,故治胃病当用性寒味酸苦咸以及质地重浊之类或理气消散之品,如莱菔子、枳实、枳壳、槟榔、代赭石、旋覆花、生牡蛎、瓦楞子、乌贼骨、丁香、乌药、柿蒂、黄连、黄芩、川楝子、蒲公英、吴茱萸、麦冬、白芍、当归、百合、竹茹、麦芽、神曲、山楂、谷芽等;另某些药物升降不明显或既能升又能降[2],如法半夏、生姜、厚朴、木香、陈皮、藿香、郁金、丹参、元胡等,这些药脾胃病皆适宜。

此外,对于脾胃皆病者,勿忘分清主次。因为临床上脾胃常兼病,治疗时则应分清主次,有所侧重,不可统而治之,如此则靶向不明,效果不显。胃病及脾者,证候以胃不降为主,当以治胃为要、佐以治脾;脾病及胃者,证候以脾不升为主,当以治脾为宗、辅以治胃。

2 临床常用脾胃病验方

2.1 治胃痛方——加味肝胃百合汤

柴胡 10 g,黄芩 10 g,乌药 10 g,百合 15 g,白芍 10 g,川楝子 10 g,元胡 10 g,丹参 10 g,郁金10 g,木香 5 g,党参 10 g,蒲公英 15 g。

病机分析:黄师认为临床上胃痛多病程较久,反复发作,病位虽在胃,但多责之于肝。因肝木与胃土生理上属相克的关系,木能疏土,胃气的和降有赖于肝气的疏泄,所谓“土得木则达”。病理上大凡情志不遂、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易致木不疏土或土虚木贼,即成肝胃气滞之证,然“气有余便为火”、“久病多瘀”,木郁日久易化火,气滞易血瘀,故最终致肝胃郁热,胃气瘀滞,不通则痛,发为胃痛,属实证。治当理脾胃兼疏肝木,病机为肝胃郁热、胃气瘀滞之热性胃痛。

方义:柴胡、黄芩,辛开苦降,既疏泄肝木,又和降胃气、清解肝胃郁热为君药;味酸之白芍补肝体以促肝用,苦寒之川楝子、辛苦微寒之郁金、辛温之乌药、辛苦温之木香,寒温并用,寒温之性相互制约,而辛散苦泄之性尤存,共为臣药,助君药疏肝郁、理胃气止痛;然久病多瘀,又辛药易耗气,热盛易伤阴,故重用甘寒之百合养胃阴清胃热,甘温之党参益气补土以防木贼伤土,元胡、丹参、郁金活血行气、祛瘀止痛,上五味共作佐药;配既善清肝胃郁热,又不败胃之蒲公英为使药。全方肝胃同治,气血同调,郁热得清,胃痛自止。功效:疏肝清热,理胃止痛;主治:热性胃痛;症见:胃痛(或灼痛或刺痛或剧痛或隐痛),连及两协,情志抑郁,大便干结,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

加减:热象不明显者去蒲公英(气滞胃痛,以胃痛、口不干苦、苔不黄为特征);木旺乘土者,当抑木扶土,重用白芍加生牡蛎;胃阴不足者加麦冬、石斛,食积者加神曲、谷芽、麦芽;气滞血瘀明显者加制乳香、九香虫;胃黏膜糜烂或溃疡者加白及;Hp感染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胃息肉或胃癌者加山慈菇、土鳖虫、半枝莲。

此外,临床上亦有少量胃痛患者为寒性胃痛,当用加味黄芪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合大小建中汤加减),以胃有冷感、口不干苦、苔白为特点。

2.2 治胃痞方——健脾降浊汤

党参 10 g,白术 10 g,茯苓 10 g,甘草 5 g,代赭石 15 g(包煎),旋覆花 10 g(包煎),法半夏 10 g,白芍 10 g,木香 5 g,乌贼骨 10 g,瓦楞子 10 g(先煎),麦冬10 g,竹茹10 g,生姜3片,大枣3枚。

病机分析:黄师认为临床上胃痞常伴随有嗳气吐酸,为本虚标实,其脾胃虚弱为本,中焦气机不利、痰浊邪气上逆为标,治当健脾益气、降浊化痰。

方义: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为君;苦寒重镇之代赭石、甘寒之竹茹配辛温之旋覆花以降浊化痰为臣;法半夏、生姜、木香,辛散苦泄温通,宣散中焦滞气、和胃降逆化痰,酸寒之白芍配甘寒之麦冬,为反佐药,既制约辛温苦燥药之偏性,又取其收敛润降之性。伍以介类味咸涩之乌贼骨、瓦楞子,一方面收敛降逆气,一方面制酸亦为佐药;大枣、甘草为使药,加强补脾之用。 全方取旋覆代赭汤、四君子汤之义以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又不限于此二方,主要针对浊阴上逆之标,以降制逆,既加强了降浊之功,又无明显寒热偏性。

本研究以生态语言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ESP理论等为理论依据,采用调查、文献、比较等研究方法,并遵循以下思路开展研究。先调研分析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及其所存弊端,提出其改革需融入EOP的必要性;再分析融入EOP后原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生态失衡产生的失调现象及不良影响,论证重构融入EOP的教学生态的可行性;然后明晰改革思路,开发EOP教学资源,开展考核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多元评价,加强EOP师资建设,实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生态再平衡;最后总结研究成果,并在其他高职推广。具体研究如下三大内容。

加减:脾胃虚弱明显者去代赭石;食积者加神曲、麦芽、谷芽;胃痞明显者加厚朴、枳壳、莱菔子;肝火犯胃者合四逆散与左金丸。

2.3 治呃逆方——呃逆停方

代赭石 15 g(包煎),旋覆花 10 g(包煎),厚朴10 g,法半夏 10 g,枳壳 10 g,陈皮 6 g,白术 10 g ,茯苓 10 g,甘草 5 g,神曲 10 g,竹茹 10 g,丁香 3 g,柿蒂10 g,吴茱萸2 g。

病机分析:黄师认为呃逆,无论寒热虚实,病机均责之于胃气上逆动膈。服用方法:慢咽温服,少量多次。

方义:重用苦寒重镇之代赭石配辛温之旋覆花为君药以降逆止呃;竹茹佐少量吴茱萸,柿蒂佐少量丁香,一寒一温,互相制约寒热偏性为臣药,平降逆气;枳壳、厚朴、二陈,辛散宽中,疏散中焦痞塞滞气,白术、茯苓、甘草、神曲,扶脾胃、消食滞,共作佐使。全方药物寒热并用,但整体药性平和并无寒热偏性,大量降气药配伍行气药、补虚药,针对胃气虚弱,中焦气机壅滞,胃气上逆动膈之病机,临床上一切久病寒热不明显呃逆均适宜。

加减:寒象明显者加生姜去竹茹、代赭石;热象明显者去丁香、吴茱萸;胃虚较甚者去代赭石加党参、大枣。

2.4 治呕吐方——加味香砂六君子汤

木香 5 g,砂仁 5 g,党参 10 g,白术 10 g,茯苓10 g,甘草 5 g,陈皮 6 g,法半夏 10 g,生姜 3 片,竹茹 10 g,神曲 10 g。

病机分析:黄师认为呕吐,病程日久大都脾胃已虚,而湿浊痰饮内蕴中焦,导致气机壅滞,脾胃不和,胃气上逆,属于虚实夹杂之证。无论寒热,总的病机均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当补益脾胃、和胃降逆。服用方法:少量频服。

加减:胃阴不足者则去生姜加麦冬、石斛;胃阳虚弱者则改生姜为干姜加少量吴茱萸;食积明显者加麦芽、谷芽;肝火犯胃者加左金丸。

2.5 治泄泻方——健脾化湿汤

党参 10 g,白术 10 g,茯苓 10 g,甘草 5 g,木香5 g,黄连 5 g,厚朴 10 g,法半夏 10 g,藿香 10 g。

病机分析:黄师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但又不止于脾胃,病久当及肾,又“无湿不成泻”、“湿盛则濡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邪困脾,清阳不升,脾失健运,发生泄泻,又泄泻日久损伤脾胃,脾虚又生湿,如此恶性循环,久治不愈。故泄泻的病机总归于脾不升清、脾虚湿盛,治当健脾化湿、升清止泻。

方义:藿香,气味辛温芳香,化湿止泻,为君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健脾,益气升清,又配以辛散苦泄温燥之厚朴、法半夏、木香,燥湿行气,共为臣药;因脾胃升降相因,脾不升清易影响胃不降浊,故少佐苦寒之黄连,为反佐药;与藿香、法半夏、厚朴、木香相伍,一则辛开苦降,升降脾胃清浊,寓升于降,胃浊得降,清阳自升,一则互相制约偏性,既能防止辛药过于温燥伤津,又能祛其寒凉之性而存燥湿厚肠之功,另伍以神曲以消食,共为佐使药。全方大量辛苦甘温药伍以少量苦寒药,为辛开苦降甘调法在泄泻病上的具体应用,脾气健,湿邪化,清阳升,则泄泻止。

加减:腹痛者加小茴香、防风;腹胀甚者加枳壳、槟榔;黏液冻状便者加马齿苋、白头翁;食积甚者加麦芽、谷芽、山楂炭。

此外,临床上亦有少量久泻损伤肾阳患者,属于久病及肾、火不温土,症见泄泻清冷或滑脱失禁,腹部腰膝四肢怕冷,尿清长,口不干,苔不黄。治当益火补土,涩肠止泻,用温肾健脾止泻方(四神丸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2.6 治便秘方——增液通便方

生地黄 15 g,玄参 10 g,麦冬 10 g,当归 10 g,火麻仁 10 g,肉苁蓉 10 g,升麻 3 g,枳壳 10 g,木香5 g,黄芪 15 g。

病机分析:黄师认为临床上大凡便秘日久特点不越3条:一为大便干结,当责之于津亏肠燥;二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当责之于肠道气机阻滞壅塞不通;三为排便无力或无便意,当责之于脾肺气虚,大肠传导无力。而病机关键为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脾清阳不升,胃浊阴不降,导致大肠传导失常,发生便秘,治当升清降浊,增液通便。

方义:生地黄、玄参、麦冬为君,甘寒润降,滋肾水润肠燥,增水以行舟;当归、火麻仁为臣,质润多脂,润肠以通便;枳壳、木香,辛散苦泄,宣散肠道滞气,下气降浊以宽肠,配伍少量升麻,升脾胃清阳,所谓“欲降先升”,清阳升而浊阴自降,相反相成;另伍甘咸性温之肉苁蓉,与大量寒药相伍,既能制约寒药偏性,又能“制性存用”,咸润下气、润肠通便,以及补益脾肺之气、升举清阳之黄芪,一则助大肠传导,二则协升麻升清,上五味为佐使之用。全方君、臣、佐、使,各司其职,共奏升清降浊,增液通便之功。

加减:腹胀明显者加厚朴、莱菔子;年老久病或无便意者重用黄芪,加党参。

[1]韩翠翠,俞仲毅.中药升降浮沉理论沿革及应用纂要[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7(2):16-22.

[2]郭元敏,徐有水,刘日才.试述中医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临床中的运用[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0):718-720.

(本文编辑 徐爱良)

Professor Huang Mengjun Experience Picks up on the Trea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ZHOU Shengqiang1,LIU Hanrong1,LIU Liangjing1,GUO Xiaohong1,HUANG Mengjun2*
(1.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CM,Changsha,Hunan 410007,China)

Huang Mengju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lifting theory;Jiaweiganweibaihe decoction;the prescription withdraval once hiccup;clinical experience

R256.3,R743.33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4.05.016.055.03

2014-01-20

周胜强,男,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脾胃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黄孟君,男,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15874952352@163.com

猜你喜欢
代赭石木香胃气
代赭石的临床应用及其量效关系
吉林中医药(2022年8期)2022-11-26 06:21:23
China’s Approaches to World Development and Peace
CHINA TODAY(2022年8期)2022-08-03 07:41:34
张景岳对《黄帝内经》脉中胃气的阐发与运用
环球中医药(2022年7期)2022-07-18 08:13:30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代赭石矿物学研究及应用探讨
张仲景代赭石配伍特点探析
也来谈谈“胃气”
胃气痛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中成药(2018年11期)2018-11-24 02:57:02
胃气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其临床意义
阅读木香
现代装饰(2017年11期)2017-05-25 02: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