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亚乔,葛金文
(1.湖南中医药大学仲景学说教研室,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湖南 长沙 410208)
立足中医,开展中西医结合
易亚乔1,葛金文2*
(1.湖南中医药大学仲景学说教研室,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湖南 长沙 410208)
“中西医结合”已有五十余年,迄今仍遭质疑。中医、西医究竟该怎样结合?文中提出必须立足中医,开展中西医结合,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中医;中西医结合
1956年,毛主席明确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由此,拉开了中西医结合的序幕。“中西医结合”已进行了半个多世纪,迄今仍遭质疑,中医、西医能否真正融合形成一门新医学?中西医该怎样结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下是笔者几点拙议,与同道共同探讨。
建国50年,有学者总结了中西医结合十大成就[1]:科研方面,充分引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从临床到基础、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开展系统综合研究,涌现数千项获省部级以上的科研成果;临床方面,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和方法,密切结合临床研制开发中药新药成果累累(如从中药砒霜研制成功三氧化二砷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原发性肝癌等);理论方面,通过中西医结合研究,不断产生医学新认识、新观点,并不断创造新理论、新概念,中西医结合医学专著陆续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首创中西医结合学科并建设了一批中西医结合机构,通过教育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科技队伍等。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中西医结合五十多年的实践也证实了:中西医医结合不是开始设想的那样简单,所获成就差强人意,这是“中西医结合”遭受质疑的根本原因。五十多年来,中西结合并未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的思维和方法论未解决;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仍摆脱不了以西医为主体、中医为辅助治疗简单结合的事实;中西医结合毕业的学生进入医院后,绝大多数被西医同化;中西医科学研究大多采用西医实证模型、还原论来研究中医学,诸如“基于某某信号转导途径研究加减某某方对某某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之类的研究被大力推崇,由此不难看出这一研究方法的偏颇,可能是导致五十年来未能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上重大突破的重要因素;而且用西医实证的方法来验证中医的中西医结合,失去了中医的特色,未能真正发展中医学;国家虽投入巨大,但并未出现标志中西医结合统一的显著成果[2]。
中医学研究模式切合现代医学模式。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与西医学有显著的差别。西医采用“人—器官— 细胞—生物分子”的研究路线,中医侧重从功能、整体、变化的角度去把握生命规律,几千年前提出“天人合一”,构建的“天— 地—人”医学模式与当今的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不谋而合。中医治的是生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生的病。数百年来西医把人体当成机器,偏重微观认识、局部认识,头痛治头,脚痛治脚,容易忽略人体自身这一整体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结果往往是减轻了这个症状,引发了另一个症状,治了另一个症状,又导致其他的问题,治标不治本。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把人体置于天、地、人、神(精神),多层次、多因素、多变量的互相联系和作用的开放的超巨系统中来认识,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如,“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这一治未病的思想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体现。
中医的科学性,早被几千年大样本的临床实践所验证。根据《中国疫病史鉴》[3],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时期到公元1840年,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疫病,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都在有限的地区和时间内,控制了疫情的蔓延,故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西方某些国家那样,一次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
1956年,河北乙脑爆发,病人高烧不退,前苏联专家束手无策,周恩来急调四川名医蒲辅周老先生前往疫区,蒲老先生到场诊断为温病,当用白虎汤。运用该方,瘟灾马上被扑灭,苏联专家把白虎汤用来化验,结果没有一样成分有抗乙脑作用的;次年,北京又爆发乙脑,医疗人员照搬白虎汤,可效果很差,遂请蒲老临场诊治,蒲老说近来阴雨绵绵,这是温病加湿症,在白虎汤中加苍术即可,瘟灾又得以平息。从这两个“超大样本”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中医学是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临床疗效不能简单地用西医还原论去解释,她有自身科学的理论体系来辨证施治。有人从现代科学的含义指出[4]:中医学是一种宽泛意义的科学,中医的科学性与西医的科学性是两种科学概念,是一种模型论科学(思维形式的模型法,非物质形式的模型法),是可以从模糊数学、控制论的黑箱法、系统性科学、复杂性科学等发现中医的科学性。
中医学的科学性毋庸置疑。“科学”一词是从历史中产生出来,并且历史地演化着的,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科学的含义是不断发展的,现有的科学技术因其历史发展的局限性还不能有效诠释中医学,这一诠释的过程就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目标之一。“非典”肆行时,据相关报道:2002年年底到2003年4月14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收治“非典”患者36例,运用中医治疗无一例患者死亡,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这无疑又是对中医学蕴含科学性的有力证明。因此,人们不能盲目地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包括西医)的标准来任意贬低、诋毁中医,“怀疑”中医的科学性。
从16世纪至今,还原论推动了西医学飞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就,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疾病更深入的认识,西医还原论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5]:“分解-还原”方法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组合-分解”原理只适用于局部情况,人在本质上是不可分解还原的,人体被分解后,局部就失去作用;不能把高层次还原归结为低层次;人的整体性不能还原归结为局部解剖器官的独立功能,割断和破坏了相互作用。还原论的局限性,困阻了西医学的进一步发展。中医的整体观念与系统医学相类似,辨证论治亦强调个体治疗,中西医可以互补。
中医和西医产生的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社会历史环境、发展道路不同,决定了她们在理论体系、思维方法、诊疗模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古代哲学阴阳、五行、精气神学说,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医学理论体系;西医以近代的物理、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知识为依托,运用实验、逻辑、数学等方法,以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病原微生物学等为基础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与西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思维体系,采用西医的还原论、实证原理来研究中医,这与中医自身理论体系相违背,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脏腑学说是在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产生的,与西医的解剖学概念有着不同的内涵,两者立足点不同,“不可通约”。现代对中医脏腑的研究主要采用与西医解剖组织相对照的思路,不少研究将心看成心脏,脾对应消化系统的器官,心包络被看成是心包膜,命门被看成是肾脏、肾上腺皮质和内分泌系统,三焦被看成是网膜或淋巴系统……,来寻找中医的物质结构,略懂中医的人都知道这错误地混淆了中医藏象的概念。因此立足西医开展中西医结合,很难想象产生新知识新方法,著名西医学者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各的方法,不主张中西医结合!但中西医结合的趋势如历史潮流,不可阻挡。
中西医结合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理论创新,建立中医为纲、西医为目的理论体系。几十年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并不都是成功的,但她也是中西结合发展的一种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成功也是一种收获。穆大伟先生说:“中西医结合的使命从来都是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中国医学科学。”[6]笔者认为,要建立和发展中西医结合理论,必须立足传统中医理论,融合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和西医学的成果,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完整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任何一个学科都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中医学也是如此。从黄帝内经的脏腑经络理论,到《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再到明清时代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无一不表明中医理论从创立以来不断丰富和完善,表明中医的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但恰恰是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快速发展的百余年以来,中医理论体系封闭了,现代科学的成果几乎没有有机地融入到中医理论中来,如光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形成的B超、CT技术以及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将其融入到中医的望诊?现代声学技术和化学分析技术可以将其用于中医的闻诊?“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借助中医和西医的优势,有机融合才能形成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
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思路必须与医学模式的发展相适应,这要求我们立足中医。当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西医结合要发展成为一个融汇中西医学理论的新兴学科,就必须适应新的医学发展模式,体现当前医药理论的最新逻辑思维。中医学研究模式切合现代医学模式,立足中医,把中医的“天人合一”与现代科学的“内外环境平衡稳态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为构成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7]。
立足中医的研究方法,应该从多层次、多方法、多学科、多途径开展中西医结合。
从复杂性科学角度进行中西医结合。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具有自然、社会属性的复杂性,结构、心理的复杂性,中西医结合要继承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吸取取类比象的研究方法,运用计算机技术、统计学、模糊数学、复杂性科学、系统生物学、控制论、信息论等多层次、多方法、多学科、多途径开展中西医结合。有学者就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8]:从开放论、涌现论、非线性论、自组织论和他组织论五个方面考察中医,指出中医在医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上跟复杂性科学有诸多深刻的一致性,从而揭示中医具有还原论看不到的科学性,进而讨论了中医复兴和复杂性科学的关系。
运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提出[9]:“系统生物学是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系统生物学时代的到来,使中医和西医找到了共同语言。中医药一直重视整体观念,这种系统论思维,与现代系统生物学的观点不谋而合。近年来,西医的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研究的开展,也表明西医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发现了自身局限于局部研究的缺陷,也试图从系统科学找到新的研究方法,因此,中西医结合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医系统论思维模式,多学科交叉,把中医、西医和其他医学在未来发展中逐渐融合,建立一个新的医学理论体系。
多种研究方法可运用于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中。现代科学已进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新时代,循证医学法、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数理统计方法、计算机科学方法等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得到有效运用[10],这也说明中西医结合的形式不是唯一的呈现多样性[11]。
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立足中医特色,病证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灵活运用中西医药物。
整体观与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两大特色。中医强调辨证,西医重视辨病,各有所长,因此把辨病和辨证有机地结合起来,融汇贯通,可以提高疗效。中医重视整体统一观,着重从宏观的证候及外在表现上认识机体,采用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的方法治疗疾病,而西医以局部分析的方法认识疾病,着重在病因病理等微观检测指标上认识疾病,而整体等于或大于局部之和,立足整体观,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更有效地提高疗效。
中西药物的合理运用与结合是中西医最重要的结合点。一方面,立足中医药,充分利用西医学理论和技能筛选或研制出对某些疑难病、多发病有独特疗效的药品来,化裁处方,改进剂型,推动中医药现代化,青蒿素的研制就是一个范例。另一方面,西药多起效快,但维持时间短,治标;中药起效相对要慢,治本,两者优势互补,强调复方辨证用药。如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以西药溶栓治疗为主,恢复期采用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汤等中药活血化瘀、扶正祛邪,结合针灸推拿进行肢体功能恢复,实践证明这种根据疾病发展规律及中西药物作用特点分阶段地结合用药优于单用一类药物的治疗[12]。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为题名或关键词检索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2012年的文献,已发表文章有4 703篇,结果都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优于单一类药物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局限性与现有教育体制分不开。现代教育在幼儿园开始就是现代科学知识,锻炼的是实证和还原论的思维,到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们接受的是为了考分的应试教育,加之手机、电视、电脑等数字化产品和互联网,现代知识十分丰富,现代思维十分敏锐,但唯独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对于象数地理、儒释道、阴阳五行等知之甚少,而这些恰恰是中医学的基础,同样也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因此,对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而言,现行教育体制是一条腿的跛足体系。中西医结合发展需要系统学习中医和西医知识、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具备整体观念和还原思维的两全人才;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要避免中医西医两种知识同时灌输,要做到先后有序;中西医结合不应是中医和西医的简单相加,而是要达到思维的融合和知识的融合。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我国教育体制必须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应该大力发展长学制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中西医结合任重道远,不管是在理论创新、方法论创新还是教育培养上的创新,都必须立足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西医结合之路。
[1]陈士奎.建国五十年中西医结合十大成就[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4):304-307.
[2]弓 箭,肖锋钢,常存库.中西医结合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J].医学与哲学,2013,34(474):17-19.
[3]王彬辉.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环境法治60年检视[M].浙江: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09,140.
[4]倪培民.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N].新华文摘.2010,19:142-145.
[5]祝世讷.系统医学新视野[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14-17.
[6]张冉燃.中西医结合:半个世纪的争论[J].瞭望,2009,(34):21-23.
[7]危北海.有关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任务、方法和发展的探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7,4(9):3-5.
[8]苗东升.从复杂性科学看中医———发现中医的科学性[N].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增刊):1-19.
[9]陈 竺.系统生物学——21世纪医学和生物学发展的核心驱动力[J].世界科学,2005,(3):2-6.
[10]王林现,翟建国,宋进胜,等.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08,3(12):74-75.
[11]张宗明.中西医结合的法论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27.
[12]吕秀英.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303-304.
(本文编辑 李路丹)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YI Yaqiao1,GE Jinwen2*
(1.Theory of Zhongj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 Office,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2.Key Discipline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HUCM,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Many issues have questioned about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ince fifty-seven years.How to exactly integrate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The development of combination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should be based on TCM,and it is exp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ter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2;R2-031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4.05.018.062.04
2014-02-25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13B083);湖南省中医药科研基金(201213)
易亚乔,女,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西医药防治脑血管疾病研究。
*葛金文,男,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4083155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