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职生职业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2014-03-30 15:05王琰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21期
关键词:效能个体目标

●王琰

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职生职业心理教育中的应用*

●王琰

职业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与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的信念。积极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能够促进高职生职业目标确立、提高专业学习的努力程度、促进职业探索。将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于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合理安排职业实践,提供榜样示范,开展认知训练,营造宽松积极的校园环境,建立科学、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对于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提高就业信心,塑造良好职业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自我效能感;职业心理教育;应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从毕业生作为求职者的角度来看,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必须通过提高包含心理素质在内的职业综合素质来增强就业能力。从社会需求来看,据调查,用人单位选拔人才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应聘者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创新意识等心理层面上的“软实力”。因此,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优化学生职业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发展的必然诉求。另一方面,高职生职业心理素质现状却不容乐观,高考的失利、职业目标模糊和就业中的相对劣势往往使得高职生感到自卑和迷茫,对未来职业发展缺乏信心。对此,从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入手开展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对于激发高职生职业发展意识,提高就业信心,缓解就业焦虑,提高求职耐挫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体利用所拥有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任务的预期。自我效能感总是和特定领域相联系,Hackett和Betz将自我效能的概念引入职业领域,提出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的信念。职业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个体对其行为能力认知评估的基础之上,能够影响个体职业目标的确立、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的内在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相关任务能力的信念和进行职业探索、职业选择、职业决策等职业行为过程的信念两方面内容。

职业自我效能感是在个体从事与职业相关的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个体对其行为能力认知评估的基础之上,并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与职业活动有关的成败经验。成功的职业活动经验会显著提高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则会使个体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特定的职业活动,降低职业自我效能感。(2)替代性经验。个体直接的职业经验并不是唯一的职业信息来源,观察到与自己能力相似者在某种职业活动上的成败也能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产生与直接经验类似的调节作用。(3)言语劝导。恰当的言语劝说也可提高个体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促使人们付出努力去获得成功。(4)生理及情绪状态。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状态有助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另外个体在对上述信息进行加工,建立并发展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过程中,还要受到个人归因方式、自我监控偏好、能力观、目标设置、外部反馈方式和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内外因素的影响。

二、职业自我效能感对高职生职业心理的促进作用

职业自我效能感是调节职业行为的重要内部认知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较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能增强职业发展的信心,个体进行职业探索和选择时不易受局限,同时会有积极的求职行为,更容易成功地做出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

(一)增强确立职业目标的信心

职业目标的确立必然是建立在对个人职业发展能力的评估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只有当认为自己通过努力能够完成某一职业发展任务时,才会确立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目标。高职业效能感者趋向于有信心完成较高层面上的职业发展任务,因此会选择较高的职业目标,并能积极制定目标实现策略,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通过努力实现目标后,又能够促进效能感的提升。低职业效能感者往往因为缺乏完成较难的职业发展任务的信心,而趋向于选择低于自身实际能力的职业目标,然而较低职业目标的实现无法带来成功的满足感,也无助于提升效能感,同时,一旦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又会再次损害职业效能感,从而阻碍自身能力的发展。

(二)提高专业学习的努力程度

职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能够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坚持性。高职业效能感者更愿意为未来职业的成功做好专业知识储备,在未来职业发展蓝图的激励下,他们在学习中会投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会更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取得较高的学习成就。另外,职业自我效能感还影响着能力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职业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趋向于持有能力可变观,认为通过努力学习,在知识技能逐渐提高的过程中个人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因此,即使是学生能力一般,如果他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那么他就会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学习,在学业上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也会相应的取得较好成绩。

(三)提高职业探索的主动性

职业探索是个体在职业发展过程中,为了确定职业目标,有目的、有意识地不断认识和了解自己及外部环境的行为活动。职业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职业探索范围和对职业探索程度的高低。低职业效能感者面对未知的职业世界,往往表现出畏难退缩的情绪,担心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存在消极等待心理,对自己解决问题完成职业任务的信心不足,行为缺乏主动性。而高职业效能感者愿意主动探索未知领域,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广泛参与职业活动,更愿意主动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即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能积极寻求各方面资源,主动设法解决,及时的调整心态。随着职业探索范围的扩大和程度的深入,个体获取大量的职业相关信息,再通过信息整合,大致选定职业发展领域或岗位,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决策打下良好基础。

(四)提高面对就业压力的心理承受力

具有良好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拥有更为积极的态度,能够更主动的寻求各种资源,有效应对压力。而职业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往往带有消极自我监控偏好,更倾向于关注消极的自我信息。在压力面前想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弱点和行为失败的消极后果,无形中增加了精神负担,这将会使得他们在求职中更加拘束,无法充分的展示自己,很有可能会间接导致应聘的失败。而面对失败他们又往往做消极归因,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无法胜任职业任务,陷入自我挫败的恶性循环。与之相反,高职业自我效能感即使在就业中遇到挫折与失意,也始终相信失败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倾向于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或者其他外部因素所致,能善于总结经验,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努力改正缺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三、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开展职业心理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体系的建立要注重系统化、全程化

目前,高校职业心理教育还停留在就业安置的水平,只依靠开设一门就业指导类课程,开展几次就业技巧讲座,无法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职业心理素质提高的要求。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告诉我们,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坚持性、职业发展的自信心、职业探索的勇气和就业抗压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在开展职业心理教育工作中,要遵循职业自我效能感形成发展规律,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根据学生不同年级职业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求,综合运用就业指导类课程、就业情景模拟、讲座论坛、社会实践、个体与团体辅导等多种教育渠道,设计分年级具体教学方案,广泛提供积极效能信息,改善内部认知加工方式,提高学生对自身职业行为能力的信心,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促进职业心智成熟,促进职业心理健康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积极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不仅仅是要对毕业生开展的教育工作,也不仅仅是对新生开展的职业规划指导,而是要建立科学的、系统的、贯穿学生在校整个过程的职业心理教育体系。

(二)教育内容的设计要注重职业实践体验性

直接参与职业活动带来的成败经验是职业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重要信息源。成功经验能够有力证实个体具备胜任特定职业的能力,同时个体将会体验到成就感、自我肯定和满足感等积极情绪,进一步增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因此,在教育内容设计过程中,首先要拓宽思路,突破以往课堂教学形式和固定教材内容的局限,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利用职业情景模拟、布置小组任务、职业真实体验活动等,尽量增加学生参与职业相关实践活动的机会;二要注意教学任务安排的合理性,一方面任务难度要设置在恰当的范围内,任务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样的任务完成后才能带来较大的成就感。同时要及时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增加积极体验。另一方面,任务应该具体明确并设立分阶段目标,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阶段目标的实现,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能力的提高,在积极体验中提高职业能力。

(三)教育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利用榜样示范作用

除了直接经验外,榜样示范带来的替代性经验也能促进职业自我效能感的产生,特别是当示范榜样具有权威性和号召力或与个体相似性较高的情况下,更有利于示范作用的发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邀请专家或成功校友为学生作报告、安排“我的职业偶像”分享讨论会等,让学生了解成功人士是如何突破种种条件限制,努力实现职业发展的,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他们职业成功历程带来的经验启示,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发展目标。也可以组织实习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观察条件相似的学长如何把握职业发展机会,发动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组织交流、讨论等,帮助学生交流互动中更全面的了解自己,吸收他人的长处,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同伴的鼓励和示范作用,帮助个体形成较高的职业自我效能感,促进积极职业探索行为。

(四)教育目标的实现要借助内在认知因素的能动作用

教育活动提供的积极职业相关信息必须经由内在认知系统加工,才能起到提高职业自我效能感和促进积极职业心理品质形成的作用。因此,教育中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认知技能训练,改善个体信息加工方式,促进教育目标实现。第一,进行积极归因训练,消除在归因过程中的自我轻视,引导学生将自己成功的经验归因于能力和努力,将失败经验归结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等可控因素。第二,改变消极自我监控习惯,引导学生多关注自己积极的能力品质和成功的经验,避免过于追求完美、过分关注失败经验和自身缺点的自动化思维方式,客观的评价自我,重构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第三,树立能力可增长观,帮助学生认识到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实践来提高,避免因为一时失败否定自身能力,也避免因害怕失败会证明缺乏能力而导致的学业放弃。通过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个人能力逐渐提高及随之产生的效能感逐渐增强,而较强的效能感又能促进学习和实践的绩效,形成良性循环。

(五)教育效果的巩固要依托文明校园环境

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和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能够为学生职业心理发展提供心理支持和积极外部反馈。高校要充分鼓励学生科技社团的发展,广泛组织专业技能竞赛,营造锐意进取、敢于竞争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励学生参与科技社团实践活动和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同时,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职业心理教育与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相结合,营造支持创新、探索与实践、宽容失败的积极氛围,避免学生产生挫折感。另外,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欣赏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与长处,通过言语劝导、赞赏和鼓励等,帮助学生树立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勇气,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强烈动机与热情,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以发挥,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心理动力与支持。

[1]狄敏,黄希庭,张志杰.试论职业自我效能感[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9).

[2]郭峰.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

[3]尧丹俐.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视域看大学生职业行为优化[J].教育与职业,2008,(7).

[4]唐民.职业自我效能感对高职生就业的影响及其培养[J].职教论坛,2010,(5).

[5]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52-584.

[6]Betz,N.E.,&Hackett,G..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understanding career choice behavior[J].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1986,4.

(责任编辑:孙宽宁)

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在高职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项目号:2012SJBFDY009)的阶段性成果。

王琰/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心理学硕士,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猜你喜欢
效能个体目标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