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丽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委组织部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设定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领导干部带领群众去探索和完成。理政先治吏,治吏先治心。领导干部要治心,就必须用党性约束人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一心为民的为官心性。
心性是建立在人性和外部环境基础之上的,领导干部要完善心性,首先要审视人性。审视人性既要看到人性中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好的一面。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闭关自锁。邓小平指出:“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这期间,科技发展缓慢,社会变革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皇族和各级官员人性中的自私、无止境的欲望没有被约束是一个重要原因。清王朝面对世界的发展进步,在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面前,表现出惊人的麻木与极度的愚昧,妄自尊大,满足现状,囿于传统,反对变革,蔑视科学技术,独尊儒学,禁锢思想,加强集权,使偌大的中国犹如一潭死水。皇族及官员总是把巩固其皇权和满足私欲放在第一位,期待永久享受荣华富贵。
关于人性“善”和“恶”的争论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但至少可以揭示人性中存在“善”与“恶”的两面性。审视人性,就是要在认可人性优点的同时,不回避人性的弱点,不回避人性中趋利避害、甚至是贪婪的一面。领导干部应发扬人性的优点,约束人性的不足。
从中国历史来看,封建社会国家治理的历史,往往伴随着治吏的行动。中国共产党推翻了封建帝制,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治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以后,从“八项规定”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再到高压反腐,都凸显出党中央以治吏为突破点推动改革的思路。理政先治吏,可以改变官场的风气,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必要条件。如果吏治混乱、官场腐败,社会各项事业往往会发生倒退,这在中国历史上屡有应验。党员干部要用党性来约束人性,自觉规避人性中的弱点,约束人性中的不良欲望。
党性根植于人性,但是又高于人性,党性对人性有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党员干部只有用党性来约束自己,才能放下私心、以大局为重,才能放下心中的贪欲。党员干部要依靠自己的模范表率行为引导带领群众实施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以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性属不同层面之物。党性植根于人性之壤,又是人性之优化、升华和结晶。加强党性修养可以更好地规范和约束人性中的弱点。
如何用党性约束人性呢?党员干部应当自觉地将理论学习作为党性教育的基础,把党性分析和接受党校培训作为党性教育的有力措施,自我加压,将党性教育寓于管理和服务之中。一年多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扣“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和“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聚焦解决“四风”问题,把专项整治作为狠刹“四风”的重中之重,这一过程就是把党性修养作为党员干部安身立命的过程,就是观心、治心的过程,就是用党性约束人性的过程。
心性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畴,“心”指“本心”,“性”指“本性”。修养心性,不是提升一般的知识、技能,而是强调人内在的修养,涉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品德等多方面。用党性来约束人性的实践过程,是完善心性的过程,也是修养心性的过程。心性一旦形成,是比较稳定不会轻易改变的。
党员干部也是人,有七情六欲,拥有普通人所具有的人之天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干部通过学习,用党性规范和约束人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修养心性,就会以大局为重,就会以人民利益为重,就会遇到各种诱惑不动摇。由此,在大是大非面前,才能最终克服自我无限膨胀的欲望,实现好党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
沿着审视人性、用党性约束人性的心性修养路线,党员干部就可以逐渐形成一心为民的为官心性,就能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