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长喜,陈喜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娄底417000)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极为重要的育人使命,广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必须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革教学方法,顺应时代要求,真正实现学生乐学、管用、受益的教育目标。为此,笔者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子,就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效运用发现教学法来提高教学实效,做一些粗略的探讨。
自美国著名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提出发现法以来,这种教学法就被广泛运用于各类课程的教学。什么是发现教学法呢?“发现教学”(discovery instruction)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对事实和问题的独立探究、积极思考,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1]21发现教学法“不是把现成的理论提供给学习者,而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依靠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2]其核心和精髓就是要求不能把教学当作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应当把它看作是学生自主发现知识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实现学习者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变。那么,这种最初主要针对且多用于理科课程的教学法,能不能直接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呢?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观认为,日常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我探索新领域,独自发现新问题,自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其核心观点是: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研究,不断发现问题,努力掌握新知识。布鲁纳提出发现教学观的理论依据是学科结构论,即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严密的逻辑结构,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循着特定的逻辑结构,通过自学、讨论、思考来自我发现(再发现)已经存在的新知识。这种教学观实际上是一种自主学习、相互启发、自我发展的教学观。这种教学观指导下的教学法,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情景的再现性、强调习得的过程性、强调教师的引导性、强调结论的推导性。而这些特点,恰恰是现代教育教学,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所应该具备和努力呈现的理念。在此,我们不难看出,发现教学法的这些观念特征与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在理念上的高度契合,使得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几乎所有文科,特别是像《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样的理论性较强的文科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发现教学法成为可能。
长期以来,囿于传统教育观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学习,轻实践融入;重被动接受、轻主动发现等。近年来,虽然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进行了程度不同、力度不一的改革探索,也都取得了不小的教改实效。如课堂中满堂灌的现象有所减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所提高等。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不够突出,教学方法仍不够多样化,教学模式仍不够科学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能力仍没能引起足够重视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总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完全满足党和国家的要求,不能完全达到社会和人民期盼的现状,依然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提高的瓶颈依然没有根本打破。因此,多采用有利于学生能力和情感发展,且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的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了。因为发现教学法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更能充分体现课堂教育教学的新理念——“人性化”和“学生为主体”。根据此理念指导的教学实践,教师的身份和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师由课堂的主宰和绝对权威,转变成了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学生释疑解惑的帮助者,课堂对话的平等参与者。因此,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应用发现教学法不但十分必要,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发现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否直接运用,最主要的是看该课程是否是螺旋式结构课程(spiral curriculum)。那么,何谓螺旋式结构课程呢?首先,课程必须是按原理来组织主题的,而且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不断递进的方式来系统地呈现这些原理;第二,这类课程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知识重复和叠加,因为这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现行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无论是在教材编排体例上,还是教材内容体系建构上,抑或是知识点的呈现方式上,都与发现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相吻合:既按原理来组织主题,又有一定程度的知识穿插和重复;既梳理知识发展脉络,又能体现创新精神。因此,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发现教学法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更是可行的。
发现教学法强调学习的动机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生成的、开放的,学习的内容是立足于生活实际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若运用得当,不但能改进课堂教学状况,提高教学实效,更能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现在,我们将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简述发现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展开过程。
严格地说,这只是发现教学法运用的准备阶段,当然也是发现教学法运用的逻辑起点,它决定着发现教学法运用的成败。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小学课堂,学生发言踊跃;高中课堂,发言学生寥寥;大学课堂,发言学生几乎绝迹。究其原因,既与学生的心理因素变化有关,更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缺乏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使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权威,所谓“师道尊严”“长者优位”,使得学生不敢在教师面前轻易发表见解,生怕说错。有些教师还往往把一些独到的见解、很好的想法视为“另类”“歪理”,毫不留情地横加指责,甚至进行讥讽、挖苦、嘲笑。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师,学生当然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本已微启的思维大门恐怕又将长期关闭了;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的尝试,又如何得以保护和实现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高校开设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既是教师最难教的课程,同时又是学生最难学的课程,主要原因在于其理论色彩过于浓厚、科学体系过于宏大,这就更需要采用发现教学法了,以提高教育教学实效,而实施发现教学法的前提就是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以一个引导者、合作者、倾听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积极营造自主探究,畅所欲言的课堂气氛。
既然发现教学法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那么,教师如何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呢?一般来说,必须遵循目的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新异性原则。目的性原则是指问题的设置务必具有针对性、方向性,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追问,一定能达到预期目标;适度性原则是指设置的问题必须切合绝大多数同学的实际状况——不能过难,又不能太容易;新异性原则是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必须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即具有“发现(discovery)的兴奋感,这就是说,发现以前未曾认识的观念间的关系和相似的规律性以及伴随着的对本身能力的自信感。”[1]14这样的情景问题才可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时,就可以先播放视频《一个都不能少》,之后向学生提出一些疑问,如:村长为何选一个13岁的小女孩当代课教师?小老师魏敏芝为何一定要找到辍学的学生?让学生结合视频内容、课外知识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进入当堂课的主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再进一步提问:你们家乡基础教育的现状如何?改革开放以来,你们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所了解的农村和城市有何不同?你认为造成东部、中部、西部发展差距的根源是什么?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不要交往,交往会不会影响学习等等。这些问题很贴近学生,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觉得这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跟自身密切相关的事情,从而激发学习的热忱。事实上,往往“用印刷文字极难实现的;而在影片上,时常可以用—个动作来达到目的。”[1]16显然,这些问题答案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所以,创设的情景问题解答完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当然,这里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阶段还包含一个“探究材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即在情景问题引起认识冲突的情况下,学生开始认真研习史料思考问题。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会人家提出多种假设并反复的自我验证,在假设无法自圆其说时,会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转换思考角度,寻找知识间的合理联系,灵活地迁移知识并试图最终解决问题。
众所周知,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往往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是难以最终完成的,必须把发现过程拓展到课外。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课后练习,使课堂发现过程得以继续延续。事实上,布置课后练习既可以巩固学生课堂上刚学过的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让教师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和教学效果,并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发现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成功运用,无疑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但毋庸讳言,发现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耗费时间和精力较多。开展发现教学之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要在大量的信息中选取最经典的最能说明问题的史料,要精心酝酿科学设计问题,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难以如期完成教学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运用发现教学法时,往往会因为情景的设置而拉长教学过程,造成教学课时不够,很难根据教学计划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难以娴熟运用。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发现教学法具有更加灵活性的特点,这就使得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掌握和娴熟运用。此外,这种教学法对学生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学生的知识基础要好,学生的发现需要要强烈,学生的发现经验要丰富等等。总而言之,“发现教学”在改进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现状、最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实效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其他教学法一样,“发现教学”也并非尽善尽美,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具体实际,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在不断完善发现教学法中努力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1]布鲁纳.教育过程[M].邵瑞珍,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2]钟启泉,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