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沉浮

2014-03-30 13:34:44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丁玲延安意识

申 旗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丁玲是中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政治意识的体现者。丁玲及其文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特而典型的存在,在其诸多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多种鲜明而深刻的女性形象。纵观丁玲起起落落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历程,女性意识贯穿其创作始终,在其作品中有着不同程度的表现。丁玲的创作经过了一个复杂变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4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其女性意识所展现的特点也不同。早期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形成;加入左联后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模糊;延安时期创作中女性意识展现为收敛与再次凸显、深化;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中女性意识发生异变乃至最终消失。

一 早期创作女性意识逐渐形成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组织者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宣扬人性解放与个性解放,女性解放也是当时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少关于女性命运和探讨女性出路的文章在时代的弄潮中应运而生,推动了妇女的解放,也催生了第一批新女性作家,例如:冰心、庐隐、陈衡哲、冯沅君、凌叔华、石评梅、苏雪林。她们的作品中许多都是从女性视角来书写的,女性意识在字里行间表现得强烈而浓郁。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女性意识在随后接受着时代和社会的洗礼,而且不断变化发展,女性作家笔下流露的不再是单纯的感伤色彩,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民族问题的思考。

在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丁玲是较为特殊的一位女作家,关于她的特殊性,我们首先从她的母亲蒋胜眉谈起。蒋胜眉在丁玲的成长轨迹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不是一般的传统女性,在某种意义上她可以算作是中国第一代革命女性。在丁玲的自叙中,我们了解到关于其母亲的生平。蒋母出身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个宿儒,做过知府。蒋母从小就爱好学习,小时候和哥哥弟弟同在家塾中读书。然而在当时的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她早早被父母许配给蒋家三少爷。然而她的婚姻是不幸的,丈夫是个败家子,而且没多久就撒手人寰了,留下了4岁的丁玲和一个未出生的孩子。但是蒋母并没有被命运击垮,她毅然变卖了家产,还清债务,并且带着丁玲一起上女校。后来回到家乡从事教育工作,并且组织“妇女俭德会”,创办工读女校,还曾被女界推举为地方自治代表,成为了不起的妇女代表。蒋母对女儿丁玲也给予了极大的关心与理解,在母亲的支持下,丁玲与表哥余嘉锡解除婚约,与王剑虹等友人赴上海求学。后来丁玲去了延安,也是蒋母带着丁玲的孩子在老家生活。抗战爆发后,蒋母为了孩子安全,将孩子送往延安,自己孤身一人在外流浪10余年。

蒋母异于一般女性的传奇色彩,无疑对丁玲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丁玲在自叙中是这样看待自己母亲的:“父亲的早死,给她留下了无限的困难和悲苦,但同样也解放了她,使她可以从一个旧式的、三从四德的地主阶级的寄生虫变成一个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一个具有民主思想,向往革命,热情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母亲一生的奋斗,对我也是最好的教育。她是一个坚强、热情、吃苦、奋斗、努力而又豁达的妇女,是一个伟大的母亲。”[1]而在丁玲身上同样闪耀着这样的优秀品质。

在母亲的抚养下丁玲逐渐成长起来。丁玲经常与母亲的结义姐妹们如“九姨”向警予等人接触,向警予用一个个好听的故事和自身的经历温暖和引导丁玲前行。青春活泼的王剑虹,以及“新文化运动”及五四民主新思想都对丁玲具有重要影响。此外,丁玲童年父爱的缺失,促使她的较早成熟,种种原因使得丁玲在创作之前,便具有独特的女性特质。一方面表现为细腻敏感,是一种类似温婉、多愁善感的女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一种刚健明朗的类似男性的特点。

1927年的处女作《梦珂》以“丁玲”的笔名发表在《小说月报》。这部作品虽然没有产生轰动性的影响,但这部作品的创作作为莎菲形象塑造的前奏,意义重大。梦珂起初是个单纯的、有正义感的女孩,为了保护学校的女模特而怒斥红鼻子教员,而被迫转学。后来寄住在姑母家。起初,梦珂认为姑母一家人对她是真心的好,但后来不经意间发现表哥晓淞与澹明等人的不良用心,认清他们虚伪可憎的面目后,她毅然决定离开,走向社会。最后在剧社遭到多次无礼的侮辱,进而迷失了自我。

1928年2月,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日记》发表。这部日记体小说主要叙述了两个时间段,12月24日到第2年1月18日,以及3月4日至28日。前一阶段主要叙述莎菲追求幸福,渴望真正的爱情而不得,陷入苦恼烦闷中;后一阶段则叙述莎菲与南洋客凌吉士之间爱情矛盾,最后抛开她的追求者,选择远离北京。“我决定搭车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我生命的余剩。”[2]《莎菲女士日记》是一篇关于个性解放的作品,也是第一篇中国女权主义的写作,丁玲在本文中喊出不甘做第二性的呼喊,而运用日记体这一形式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作家情感。本文通过描述莎菲女士苦苦追寻爱情而希望破灭最终陷入沉沦,意在突出女性性爱意识的觉醒与守旧的封建社会的矛盾。莎菲女士这一形象也正是当时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代表,在她身上这种“女性的沉沦”是一种时代病,在当时社会环境下,是不可能找到灵与肉的真正结合的,终将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丁玲的其他几部作品《阿毛姑娘》、《暑假中》、《自杀日记》等从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来看还是属于“五四”气质的,带有鲜明的女性笔触。

可以说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促成了这些作品的创作,用丁玲自己的话来说:“直到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等等才打醒了我。……于是我写小说了。我的小说就不得不充满了对社会的鄙视和个人孤独的灵魂的倔强挣扎。”[3]丁玲早期的作品大多是叛逆女性的形象。莎菲、梦珂、阿毛、丽萨等人与社会作徒劳的斗争与挣扎,最终均以失败告终。这些形象体现出作者在革命低潮中找不到出路后颓唐、悲哀的情绪。

二 加入左联后创作中女性意识逐渐模糊

大革命失败后,丁玲与胡也频一起创办了红黑出版社,为将其支撑下去,胡也频去济南省立高中教学。在校期间由于宣传普罗文学与马克思主义,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并遭到通缉。丁、胡二人奔赴上海,他们决定继续斗争,但不愿孤军作战,希望能在上海找到党作为力量的依靠。1930年,在潘汉年的介绍下,两人加入了左联。加入左联后,受到不少革命同志无微不至的关心,丁玲对党更加充满信心。胡也频在世时,丁玲一直待在家中写文章,在此期间主要作品有《韦护》、《一九三零年春上海》。

《韦护》是丁玲思想发展和创作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部中篇小说取材于瞿秋白与王剑虹的爱情悲剧,采用了革命加恋爱的小说模式,这种小说模式在普罗文学中曾风靡一时。这部作品是最初的一批反映革命与恋爱相矛盾的作品中的重要一部,而且在本文最后表现出恋爱服从于革命是解决矛盾的唯一出路的思想。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部爱情悲喜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丽嘉和莎菲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相似,性格猖狂、孤傲,但进步之处在于比莎菲有更大的克服自身旧意识的勇气,不断地探索着生活的真正出路。另外,与莎菲不同的是,在文章的最后暗示了失去爱情的丽嘉,最终选择了与韦护同样的道路,决定好好做点事业出来。结局的不同,说明了此时丁玲的创作思想已经有了较大转变。

《一九三零年春上海》由两篇中篇组成,也是采用典型的革命加恋爱模式。《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一)》中的主人公美琳与丽嘉相似,她们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都经历过一段未曾有过的美好生活。但经过一段时间生活后,美琳逐渐发现丈夫子彬是一个专制者,而自己不过是丈夫的从属、衬托。美琳是沐浴着五四新风成长起来的新女性,不甘被限制在小家庭生活中,内心非常苦闷。最后在若泉的引导下,投身于革命,参与社会解放。而《一九三零年春上海(之二)》的主人公玛丽与美琳恰巧相反,爱慕虚荣,喜欢那种众星捧月般的感觉,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和享受,沉溺于甜蜜的爱情中,对革命充满怀疑与不屑。一旦爱人忙于工作疏远爱情时,她会自私地要求爱人待在家里。在最后认为爱人望微似乎不需要她了,便立即离开,投入衣着华丽的男青年的怀里。通过美琳和玛丽这两个女性形象的塑造,“昭示出了革命之于女性的重要意义”[4]。

1931年2月7日,胡也频遇难。此后,丁玲毅然接受主编《北斗》的工作。次年与田汉等人一同加入共产党,在担任主编到被捕前这两年多时间中,丁玲发表了《水》、《法网》、《消息》、《某夜》、《田家冲》等作品,受到革命文艺队伍的高度重视和赞扬。《水》是展现丁玲创作新风格的第一篇小说,标志着丁玲的笔触从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转向了工农劳动人民。这部作品以当时中国16省的大水灾为背景。《水》的主人公是大众,而不是个人。小说一开始,便展示大众顽强地和洪水斗争的一幕,小说的结尾则是当饥饿的灾民意识到当时的政府是靠不住的,便决定组织力量与剥削者作斗争,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水》的主调在于揭露批判国民党当局的贪污腐败,鼓动灾民奋起反抗。

1933年丁玲的心血毕注之作《母亲》出版,而此时的丁玲已经被叛徒出卖关押在南京。《母亲》是丁玲为纪念自己的母亲而作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女主人公曼贞的原型便是丁玲的母亲。这部未完成的长篇展现的是一个弱女子成长为自主、独立、主体的女性的蜕变过程。曼贞处于新与旧的矛盾斗争中,并在这一矛盾斗争中不断成长,“完成了她由一般的大家闺秀到中国第一代具有现代精神和现代意识的新女性的质的飞跃”[5]。在曼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对传统的男权社会、男权文化产生了质疑,女性意识不断觉醒,追求独立、平等、解放。最后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解放了自己。

加入左联后丁玲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与早期创作相比发生了明显的转向,表现出不断向无产阶级文学靠拢的趋势,作者力图通过表现个人的大我来取代前期创作中灰色知识女性的小我。尤其是《韦护》、《一九三零年春上海》这两部带有过渡性质的作品,一方面体现出丁玲思想上的跃进,而与此同时其早期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逐渐模糊。虽然其女性意识在不断消减,但在《母亲》一文中女性意识仍然占据着一席之地,可见在左联革命文学时期丁玲依然展现着作为女性自我的一面。

三 延安时期创作中女性意识的收敛与再次凸显、深化

国民党反动派对于丁玲的绑架并没有动摇她的革命信念和信心。丁玲在南京与敌人周旋了3年,她始终拒绝为敌人做任何事,也不承认自己的共产党的身份。后来借回北京之名,去了延安。丁玲是第一个到达陕北的中国著名女作家,从此她的革命生涯和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延安时期对于刚从国民党的黑暗地狱逃脱的丁玲来说无疑是一个清新、光明、自由的时代。到达根据地以后,丁玲就高扬政治革命的大旗深入革命生活,参加抗战活动。先是跟随红军总政治部到抗敌前线去工作,抗日战爆发后她又组织西北战地服务团深入抗敌前线进行宣传演出,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同时,丁玲以阶级斗争、民族解放为主题创作了大量的速写、随笔、通讯、杂文和话剧等。

丁玲加入革命群体后,体验了近两年的军旅生活。她的心理和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丁玲逐渐意识到文学也应该为战争服务,此时政治意识在她的创作中占据了上风。这一时期,丁玲的作品主要有《到前线去》、《彭德怀速写》、《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东村事件》。这些作品在阶级斗争与民族解放主题的宣扬中,逐渐地收敛了以前所热烈张扬的女性意识。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写一名13岁小红军落入国民党军官手中,但他临危不惧,展现出一名红军战士坚强不屈的品质,他“镇静地说了,连长!还是留着一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我”[6]131,最后感动了国民党军官,最终他放下了枪,还激起在场所有人的爱国热情。小战士掷地有声的话语正体现出作者本人的政治态度。

《东村事件》这部作品比较特殊。主要是由于这部作品的女主人公七七仅出现在文章的开头。为了救自己的公公陈大爹,七七被家人与婆家卖给赵老爷做女工,后来她的贞洁被赵老爷夺去,因此她经常被她丈夫陈得禄在林子中暴打,终有一次她违反了丈夫的命令,没有按照会晤时间出现,后来下落不明。随后作者笔锋一转,移至当地人民是如何自发地参与阶级斗争。笔锋的突转体现出作者的创作中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斗争。作者起初可能想把七七写成“阿毛姑娘”那样的人物,想表现当时的女性在受着阶级压迫的同时,还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男权文化的压迫。但作者笔锋突转,并没有继续沿着伦理道德、男权、贞操等问题方向发展,意味着其政治意识压制住了女性意识,将七七这样的悲剧归结为阶级压迫的结果,更好地暴露阶级敌人的罪恶,凸显人们进行阶级斗争的合法性。

到了1940年,丁玲对延安的看法发生改变,直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就是党的领导人康生在公开场合说丁玲在南京“自首”过,丁玲虽然后来得以保存名誉,但丁玲自己所受的屈辱是不言自明的。同时几年的生活与思考,使丁玲对延安的眼光开始发生变化,激情而乐观的想象被理性的审视所取代。她又开始用小说来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从1940年到1942年先后创作出《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1940)、《夜》(1941)、《三八节有感》(1942),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丁玲内心是充满矛盾的,心中的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在不断交锋,碰撞的火花在字里行间燃烧起来。

《在医院中》的女主人公陆萍,毕业于上海产科学校。她满怀革命热情,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为了党的需要,去了一所刚开办的医院。这里的工作与生活环境都十分糟糕,陆萍多次提出要改善这里的环境,但总被没有人力和物力的理由搪塞。陆萍拥有足够的热情和很少的世故,把很多人不敢讲的、不愿讲的都讲了出来,因此被医院中的人将她当成异类来看待。陆萍后来陷入到一种绝望中,以为所有人都不了解她。但一个没有脚的病人给了她希望,最后她用迎接春天的心情离开了医院。这部作品体现出政治革命中丁玲对于知识女性与政治体制之间矛盾问题的担忧,担心知识女性能否融入到政治革命中去。

《我在霞村的时候》描写了一位逃避包办婚姻,后来沦为日军随军妓女的女子贞贞。她历经磨难并没有堕落,而是借机为党传递情报,她不奢求得到村人的尊重与理解,小说结局是党将她接去延安治病、学习。丁玲最后写道:“我仿佛看见了她的光明前途。”[6]232很显然,作者对于贞贞的最后结局仅仅是一种假设,认为对于那些失去贞洁的女子,投身革命事业是她们的出路。“丁玲把贞贞的个人出路放在民族出路的大局上,为贞贞预设了一条看似光明而实际上并不可行的路。”[7]

《夜》叙述的是延安时期某农村基层革命干部、乡指导员何华明夜晚散会回家至天明的一段经历和心理活动。何华明的儿女们早夭,而且何华明的老婆比他大,上了年纪不能生孩子,经常对何华明发牢骚。何华明则认为她简直不是个“物质基础”,想远远地躲开她。当他晚上出来看牛生产时,恰巧碰见隔壁23岁的妇联会委员侯桂英,两人在月下对视着,何华明对她突然生出了浓烈的情欲,但在紧要关头他的政治觉悟战胜了情欲,推开了侯桂英。这部小说反映的是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男女双方爱情得不到满足的现实,也凸显出延安干部政治意识之强。总的来说,上述3部作品都体现出作者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冲突,而最终都以政治意识的胜利告终。

《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是丁玲在延安时期最具争议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1942年3月9日第98期的《解放日报》上,该文一经发表,便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批评。丁玲在自叙中谈到,自己创作本文的动机是当时陈企霞一定要她写一篇纪念三八节的文章,而她也正因为两起离婚事件而愤愤不平,便将自己的情绪一泄无余地表达。由于没有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影响,丁玲在党内的学习会上受到众人的批评,幸好毛主席力保,才使她避免了王实味那样的结局。

在《三八节有感》这篇文章中,丁玲的女性意识压制住了政治意识。文章开头谈到,即便是延安的女同志在任何场合都最能作为有兴趣的问题谈起。这大概与延安男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延安作为一个革命圣地,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女比例曾一度达到30:1,虽然有不少青年女学生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却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因此共产党对干部婚姻进行了严格规定。延安许多老干部一直是单身,内心深处渴望找到自己的伴侣,青年女学生自然成了他们心中理想的目标。因此当青年女学生想要实现个人伟大理想和抱负时,结局却是嫁给军队干部,成为军队家属,为丈夫操劳家务,成为回到家庭的“娜拉”。同时一些军队干部以自己的妻子“太落后”为缘由,另觅新欢。

丁玲在文中提出一个两难的命题,即女性结婚不会使人满意,而不结婚更有罪恶。丁玲认为女性身上所谓的“落后”命运是摆脱不了的。“她们在没有结婚前都抱着有凌云的志向,和刻苦的斗争生活,她们在生理的要求和‘彼此帮助’的蜜语之下结婚了,于是她们被逼着做了操劳的回到家庭的娜拉。她们也唯恐有‘落后’的危险,她们四方奔走,厚颜地要求托儿所收留她们的孩子,要求刮子宫,宁肯受一切处分而不得不冒着生命的危险悄悄地去吃着堕胎的药。”[8]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后,却得不到丈夫与旁人的理解,得到的只是“自作孽”、“活该”的话语。最后丁玲在文中提出“世界上从没有无能的人,有资格去获取一切的。所以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己。”女人的不幸和痛苦遭遇也只有女人才能理解,而主流意识是意识不到的,丁玲通过这篇短小的杂文大胆地将女性的痛苦与不幸反映出来,同时也批判着无处不在的男权主义。丁玲深藏在政治意识下的女性意识,在此时终于再次迸发。

总的来说丁玲的女性意识在延安时期有着较大的跌宕起伏。女性意识由不断收敛到再次凸显,最终真正发展成熟。说明在延安时期,作者的种种经历使其认知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作者意识到现实中延安并不是个完美的地方,和诗人、作家笔下的“理想延安”有较大出入,看到了光明背后的阴暗面。

四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异变和最终消失

1942年丁玲有幸亲身参加毛泽东同志召集的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过毛泽东同志那篇著名的讲话。从此,她坚定地沿着这篇讲话指引的文艺道路前进。有人可能会认为丁玲在座谈会后,其创作中女性意识就消失了。笔者认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丁玲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变化还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即反右运动前的异变和1979年丁玲复出后的最终消失。

反右运动前大概15年间,丁玲主要创作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跨到新的时代来》、《要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到群众中去落户》、《在严寒的日子里》(1956年发表前8章)等。其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最具文学价值。

1946年夏,中共关于土改的指示传达下来,丁玲立刻要求参加晋察冀中央局组织的土改工作队,在怀来、涿鹿一带进行土改。是年11月初,丁玲投入了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主要歌颂的是支部书记张裕民和农会主任程仁,但他们不是完人,在他们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张裕民在惩治钱文贵时的犹豫,害怕阶级报复;程仁在对待黑妮感情时,首先他顾及她与二伯钱文贵的关系便决定永远不娶她,但实际在心里暗暗维护她,实际上也是在维护地主阶级。虽然他们有种种缺点,但他们亦在不断进步,最终成长为崇高、完美的人。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刻画了不少女性形象,如:干脆利落的妇联主任董桂花,泼辣能干的羊倌女人周月英。但黑妮无疑是作者最为欣赏的女性,虽然是地主的侄女,“但她是个富有同情心,爱劳动,心地纯洁的美丽姑娘,人们只要和她接触一二次后,就觉得她是个好姑娘,忘了她的家庭关系”[9]。她深爱着程仁,也深深地明白如果自己和他好上,会影响他的地位和前途,便将自己的感情深深地隐藏。但钱文贵把她当做是“钓鱼的香饵”,拿利害逼迫她,拿家属关系来感动她,使她陷入苦闷与烦恼中。没办法的她只有采用“缓兵之计”,一拖再拖。最后,钱文贵被打倒,黑妮出现在游行队伍中,得到真正的解放。

作者几乎没对黑妮进行正面描写,主要靠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刻画,因此黑妮的形象并不立体。在黑妮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她不具有丁玲早期作品中女性那种叛逆性,她并没有接受过五四的洗礼,因此她刚开始时并没有反抗封建家庭的意识,她的意识变化是外来因素的作用下促成的,是整个社会环境变化的结果。就黑妮的爱情而言,如果说莎菲女士对待爱情的态度是拒绝被爱,那么从小就缺乏关爱的黑妮自然是渴望被爱的,但她对待爱情并不是盲目的,在她看来爱情应该考虑到双方的感受,她理智地对待爱情的行为是值得颂扬的。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作为一篇政治宣传性质的小说,表达的是土地改革这样宏大的政治主题。尽管丁玲在内心是很喜欢黑妮的也想把她展现出来,但大篇幅地写一个地主阶级圈子中的女性是不符合规范的。因此丁玲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黑妮的身份进行变化,使她最终成为革命队伍中的一员,类似于作者在《韦护》中对丽嘉的最后的安排。就这样既满足了本文的政治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身的女性意识的需要。可以说本文中的女性意识是异变了的女性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本可以在创作中有更大成就,但是她的时间被文艺界的领导工作占据。建国初期,丁玲写了《欧行散记》和《粮秣主任》等作品。不久后,不幸降临了,在1955年被判定为“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1957年反右扩大化被划为右派分子。从1958—1979年,长达21年的漫长岁月,她都在北大荒以及长治的农村度过,期间还曾被“四人帮”一度关押在监狱里。在此期间丁玲被剥夺了创作权,但这一段经历无疑为其后期的创作提供珍贵素材。

直到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丁玲的冤案才得以平反昭雪,她的政治与创作生命才得以新生,丁玲终于带着她的新作浮出了水面,《在严寒的日子》、《杜晚香》、《“牛棚”小品》相继出版了。饱含着作家情感和血泪的《“牛棚”小品》成为丁玲新时代的亮相之作,被认为是丁玲复出后痛定思痛的代表作。但是丁玲却认为《杜晚香》是她写得最好的作品。这篇小说可以看做是一部工农兵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类似于“铁人”王进喜般的人物杜晚香。杜晚香小时候死了母亲,在后母的呵斥和耳光中度过了童年。13岁时被后母许配给李家当媳妇,别看她瘦弱,在婆家什么活都能干,为一大家子劳累着。1951年丈夫去抗美援朝了,她也参加了党的训练班,从此她好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中似的,不久后入了党。1958年和丈夫一起去北大荒支边,在这里她干劲十足。“杜晚香在激流中涌进,在涌进中振奋起无穷的力量。她总是在她遇到的各种各式的人和事物中,显示她宽大的胸怀:她总是悄悄地为这个人、为那个人做些她认为应该做的小事。”[6]307最后,她成为劳动标兵,用自己的行为和朴素的话语教导着众人。

在杜晚香身上,我们看不到一丝一毫的女性意识。她遭遇不幸时都不会抱怨,在她身上看不到任何缺点,完全没有女性的特点,在她眼中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好像她的人生都是在党的指示下进行的,党的要求是什么,她就坚决执行,没有丝毫主见,完全成为政治标准下的完美模范。难怪有人认为,此时“丁玲已彻底放弃了女性立场,完全拜倒在政治权力的脚下,认同男性社会政治价值观,甘心做一名政治的马前卒了”[10]。

1957年以前丁玲的作品中女性意识虽然未取得支配地位,但隐约有所透露。经过20多年的劳动改造后,丁玲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已经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劳动改造中消磨殆尽了,只剩下了政治意识,在她的遭遇中我们看到一个独立的人在特定历史现实中的无奈。

总之,丁玲的创作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正如其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一般。丁玲早期的作品带有一定的探索性质同时也不断张扬着个性色彩;左联、延安时期的作品不断成熟,呈现出政治意识增强而女性意识弱化的总趋势;深受“讲话”影响的后期创作中的女性意识逐渐消失。虽然丁玲最终放弃了女性立场,但她始终都是一位值得称颂与赞扬的优秀作家,晚年的丁玲仍然笔耕不辍,且一直关心着新一代作家的成长,她的精神一直活在许多人的心中。

[1]王增如,李燕平.丁玲自叙[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2.

[2]丁玲.丁玲文集:第2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86.

[3]丁玲.丁玲自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85.

[4]杜霞.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丁玲创作对女性解放的探求[J].齐鲁学刊,2000(5):38-41.

[5]张辽民.中国现代女性觉醒的序曲:试论丁玲的长篇小说《母亲》[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3):39-53.

[6]张炯.丁玲全集:第4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7]胡明贵.丁玲创作中女性意识与政治意识的消长[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1):57-63.

[8]丁玲.三八节有感[N].解放日报,1942-03-09.

[9]张炯.丁玲全集:第2卷[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19.

[10]曹慕源.丁玲晚期创作中政治意识与女性意识的纠结[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104 -107.

猜你喜欢
丁玲延安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艺术品鉴(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40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1:42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丁玲噩梦一场
当代作家(2019年1期)2019-01-25 01:56:10
丁玲的主要作品
当代作家(2019年1期)2019-01-25 01:56:10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人大建设(2018年2期)2018-04-18 12:16:53
意识不会死
奥秘(2017年11期)2017-07-05 02:13:08
她同时与两个男人同居,一生经历四个男人,最终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晚报文萃(2017年4期)2017-07-01 16:57:39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人大建设(2017年9期)2017-02-03 02: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