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为例

2014-03-30 11:40:54弓俊红姜俊兵马海利李宏全
关键词:生产性励志畜牧业

弓俊红,张 丽,姜俊兵,马海利,刘 玲,李宏全

(1.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2.山西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谷 030801;3.山西农业大学教务处,山西 太谷 030801)

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领域的支柱产业,其科研水准的提升、技术水平的提高、人才梯队的建设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探索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推动我国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行业内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生产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人才

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提出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概念,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经济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1]。1989年,Gruble和Walker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它是一种中间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它扮演着一个中间连接的重要角色,用来生产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性服务人才大部分使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因而产出包含有大量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服务;生产性服务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2]。生产性服务从生产到终端消费间各节点服务的传递和汇集都依赖于信息的流动和共享,也有部分服务仍然要依附于产品的实体流[3]。由此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在生产或商务到消费之间起到推进、深化、提升质量和效率作用的中间行业。

张自然通过对1993—2004年间我国29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的实证数据模型分析,得出“生产性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本在生产性服务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的结论[4]。因此,发展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这些人力资本由生产性服务业本身的性质决定,应当具备丰富的、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积累,具备通用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符合高技能的要求。这些人才的培养需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求开展分层次的传授,使其在掌握专业技能、前沿信息的同时,对行业生产、营销、消费等体系及其发展状况及时准确的把握。

二、生产性服务人才对推动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意义

(一)发展畜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需求出现新的变化。畜产品消费快速增加,城市居民畜产品消费不断升级,优质安全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我国未来每年新增人口约700万,农村人口城镇化数量约1 200万,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畜产品消费需求仍将继续刚性增长,将进一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5]。近年来,为了适应畜牧业发展的新需求,国内大批以生产性服务为主要经营内容的企业应运而生,如北京和谐阳光农牧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晋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以技术服务为支撑,经营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饲料、兽药,以及育种、育雏等。然而,从目前这些企业的经营模式、运营状况及畜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大多都是注册时间短、资金少的企业。如何加快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人才的培养规模,推动该类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对畜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都有积极性作用。

(二)培养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人才是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养殖种类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动物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越来越复杂,由技术、监管、流通等环节导致的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形势堪忧,重大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畜牧业因为生产性服务缺失造成的损失日趋严重。然而,目前我国的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相对粗放,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等专业的教育教学过于强调理论性,缺乏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无法满足畜牧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在针对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职业轨迹的跟踪调查,以及针对畜牧类企业做的大学生职业能力调查中发现,畜牧类企业的发展瓶颈很大原因应当归结于畜牧业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专业型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因此,培养大批具有实践经验、专业素质的畜牧类人才,是畜牧业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的基础要求,也是绿色农业发展的不可或缺部分,同时也是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

(三)增强生产性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是畜牧业发展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

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通过构建多层次的专业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培训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并以畜牧行业协会为主导,开展了以实践应用和实际操作为主的在职教育,并建立了完善的畜牧业资格认证制度,以确保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专业人才保证。发达国家还通过人才能力开发和人才价值评价等对教育工作进行导向,并通过国际性专业人才引进,推动领域内的人才流动和信息交流。发达国家经验表明,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是畜牧业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7],是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增值点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发展畜牧业生产性服务和培育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人才,有利于促进畜牧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培养地方畜牧企业的动态竞争优势,促进畜牧业实现其各生产环节的优化,并推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学院具备培养畜牧业生产服务性人才的优势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牧学、兽医学具有较强的专业和学科优势,其中动物医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动物科学为省级特色专业;拥有畜牧学和兽医学2个一级博士授权学科,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畜牧学和兽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畜牧学、兽医学和草学3个一级硕士授权学科,9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动物临床医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畜牧兽医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为山西省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学院具有培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不同层次人才的师资队伍和条件设施,是山西省乃至华北地区畜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二)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根据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畜牧业的人才需求,学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人才的培养模式。

1.逐步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三个层次”。2007年以来,学院在总结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依托专业和学科优势,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途径,2010年重新修订了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不打破专业培养基本要求(必修课)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型、技能型与管理型三层次人才培养理念;实施了学生分层次模块化教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末选择课程模块,二、三、四年级依据模块选择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构建了由通识课(学校公共必修课与选修课组成)、专业必修课(基础必修课与专业必修课组成)、专业选修课(基础选修课与方向选修课组成)组成的三级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走在了全校前列。

2.重点打造院企共建的“企业班”模式。在深入挖掘院企共建经验的基础上,设立了动物科技学院与企业共建“企业班”模式,作为“三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补充。按照“联合培养、互惠互利”的原则,学院与畜牧业相关产业的优秀企业,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业务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联合培养。目前,学院已成立“励志正大班”、“励志石羊班”、“励志禾丰班”、“励志恒丰强班”、“励志恒德源班”、“励志博瑞班”、“晋龙班”、“和谐新阳光班”:等8个“企业班”,从畜牧兽医专业及相关专业招生,学生有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院、企共同选拨符合要求的学员编班培养。每个班级由30名学生组成,并设定四年级学生占20%、三年级学生占50%、一、二年级学生占30%的配置比例。培养方案、教学实践活动计划由动物科技学院和企业共同制订。合作企业在动物科技学院设立奖学金,对班内外的优秀学生进行奖助,并提供正常教学活动以外的实验实训费用。动物科技学院负责在校期间学员的专业素养培养,联合培养的企业负责企业文化、营销知识、职业规划、职场技巧、沟通方式、信息管理、专业技能强化等内容的培养。同时,企业负责组织学员在节假时间,到生产、市场一线进行实验实训和专业技能锻炼。“励志正大班”、“励志禾丰班”、“励志石羊班”已累计培养180名学员,在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理论基础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除去38名升学、考取公务员的同学,其余学员均已走上生产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销售工作。

(三)初步形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五大特色

1.培养目标市场导向性强。在”三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由企业和学院共同制订的班级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了学员专业素养形成与实践技能养成的有机结合。相比以往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新模式培养的学生更符合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人才需求。

2.人才培养与个人兴趣相结合。“三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向由学生自主选择,与传统模式相比,凸显了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时对个人兴趣与职业发展的综合考虑,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人性化、差异化的职业发展规划。

3.培养模式针对性强。“三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的选择,针对不同层次开设不同的课程,与传统培养模式相比更具有专一性、针对性。在正常教学基础上,结合学校制订的教学大纲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制订班级培养计划,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

4.人才培养方案完备。“三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企业班”的培养方案以从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训练目标,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院、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互为依托、互为补充,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经费、教学课时等造成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5.人才素质“通”、“专”、“活”。新模式培养的人才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且能根据企业的市场需求受到职业化的教育。企业班培养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在素质方面普遍具有专业贯通、技能专一、创新能力强的特点。

四、人才培养模式在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中的实践价值

(一)为学生的职业定位提供科学指引

学生自主选择教学模块,参加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企业班,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形成完备的知识结构,逐步修正、完善了自己对行业的认知,为就业、择业作好了准备。通过企业班等培养模式,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市场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学习和能力锻炼,有效地缩短了入职后的适应期。

(二)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利用学院和企业的互补优势,联合建设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并以企业、社会需求为标准,调整和改革实验实训、考查方法等内容,通过有目的性地设定实践活动内容,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生产体系的了解、掌握,提升了学员的综合素养,提高了学员的企业文化认同感及对企业的忠诚度,培养了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促进了学院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励志正大班”和“励志石羊班”180名毕业生的工作意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很大的提高,对行业发展与企业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从事畜牧业的信心、决心也更加坚定。180名毕业生学员在与企业双向选择后,有142名和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占毕业生学员总数的78.9%,有力地促进了就业工作,提高了就业率。

五、小结

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建立的“三层次”加“企业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动物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创新性研究和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其培养的人才既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能对行业的需求、运行及发展全面把握,充分满足了畜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对高校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性和参考性。

[1]Browning H,Singelman J.The emergency of a service society: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bor force of the USA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M].Springfield Virginia,1975.323-331.

[2]格鲁伯·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陈如彪,译.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分店,1993.

[3]张娜.生产性服务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分析[J].中国市场,2012(45):56 -57.

[4]廖葱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要求[J].人力资源管理,2011(8):28-30.

[5]农业部.关于印发《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11 - 09/21/content_1952962.htm,2011-09-21.

[6]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对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5-12.

[7]路红艳.国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0(19):21 -22.

(编辑:杨建肖)

猜你喜欢
生产性励志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中国畜牧业(2022年4期)2022-04-02 13:21:22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07-28 07:08:22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经济与管理(2016年2期)2016-12-01 04:28:52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新闻传播(2016年2期)2016-07-12 10:52:16
生活励志
全国新书目(2016年5期)2016-06-08 21:40:22
牛人的退稿信,我们的励志课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