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兼答研究生教育改革四问

2014-03-30 11:40高宝嘉
关键词:研究生改革评价

高宝嘉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进入2010年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刮起了一场强劲的改革风暴,其明显标志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1],此后,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进而,又专门召开全国研究生工作会议,并出台《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其实,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一直在伴随着国家的全面改革而进行,只是近年的改革更加强劲而已,所谓“全面提高”就意味着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不高,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所谓“深化改革”就意味着我们的改革深度不够,需要进行触及实质内容的深层次改革。然而,有人认为,几十年来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得很好,与过去相比,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很大提高;我们的国情与西方不同,西方有些东西不适合我们。这就给我们提出了问题:如何评价我们的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非改不可吗?研究生教育改什么?研究生教育怎么改?就这些问题,结合河北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实践,笔者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观点,以就教于专家和学者。

一、如何评价研究生教育?

对事物评价的真实度来自于对其历史的辨析。因为历史,尤其是发展的过程,是最能够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的。而对事物评价的客观程度则与对事物的认识、视野、评价方法和角度密切相关。

(一)从发展历程看研究生教育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从发展轨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个阶段[2]。

1.60年的艰难建设。自1918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开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1935年国民政府建立了硕士学位招生制度,但由于战乱未能很好实行;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63年正式建立研究生教育制度,但时隔不久的“十年动乱”使研究生教育如同所有国家建设一样陷入灾难之中,直至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这60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艰难建设,曲折前行。

2.20年的稳步发展。1980年我国正式建立系统的学位制度,之后相继建立了从学位授权到人才培养一系列的管理制度;1992年开始专业学位教育,开始从制度上调整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结构的单一化。同时,这个时期,研究生教育的办学能力稳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稳步增加,年招生量基本上稳定在10年增长2倍的速度。

3.10年的快速发展。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特征是:从层次到学科的大量授权,从单位到数量的急剧扩张。自2000年至201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了4倍。

4.2010年代的深化改革。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开始了从转变观念、调整结构、创新管理、强化机制到质量保障的深度改革。

事物发展的质量决定事物运行的质量和品质。从9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先在坎坷曲折中患有“先天不足后遗症”,表现为办学能力不足,培养方式落后和管理制度缺失;后在快速扩张中造成“营养缺乏综合症”,表现为教育结构不合理,办学理念保守,机制不健全和管理方式死板。而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后果,必然会反映在人才培养质量的不足上。

(二)如何看待教育质量

实际上,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一直受到政府、专家和社会的关注,只是不同时期关注的程度、角度、方式、内容和重点不同,产生的效果也自然相去甚远。

首先,质量观决定对质量的评价。以往,我们的质量观是建立在计划体制和职业需求的理念之上的。所以,教育者的质量观是以学生达到学业要求的程度为质量评价标准,受教育者的质量观是以获得学历的顺利程度为质量评价标准,社会的质量观是以学历证书的靓丽程度为质量评价标准。

其次,看问题的角度和视野影响评价结果。自我纵向的比较犹如坐井观天和夜郎自大,总是认为我们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经有很大进步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将眼界放宽到国际,进行横向的比较,结果才应该是更客观的。

第三,评价尺度和参照系不同导致评价结果大不相同。全面地和局部地看问题,或用不同的参照系比较同一个问题,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有观点认为,我们的硕士培养质量在国际上是最好的。实际上,我们国家和西方国家的硕士培养类型、目标和要求是有很大差别的。

第四,评价方式和内容不同导致评价效果大相径庭。以往的评价是没有标准的模糊的综合评价和自我评价,基本上是凭感觉和直觉判断,即使制定一些所谓的评价指标,也是表面化的和“利己”的,由于评价结果的不客观,导致评价所产生的效应,也就是副作用频出。以往的质量评价还大多看的是表象的内容,如在评价学生学业完成情况时,课程学习看分数,开题报告和论文答辩看评委,毕业标准看发表论文等,这种评价很难得出客观的结论,而且必然产生追求形式主义的效果。

笔者关注到了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是多方位多角度的,其中的社会评价是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主导力量,包括由非官方的地区性或全国性鉴定机构及组织所进行的鉴定或资格认可,由学术团体、专业协会等组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还有新闻媒体和私人团体进行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和排行等。值得关注的是,其高校自身的评价,包括院校评估、综合评价、专业评价等在内的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具体化、规范化与科学化的评价标准,保证了评价的客观、公正和产生良好的效应[3,4]。

(三)与教育质量有关的问题

对事物品质的评价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考查形成和影响品质的因素,研究生教育亦如是。

首先,看我们的教育理念。由于长期的计划体制下发展的结果,我们的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满足行业需求与职业需求,这种理念必然会在教育行为上“急功近利”或“千篇一律”,在育人效果上也必然培养出的是不会思考的“记忆机器”。

其次,看我们的管理方式。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以计划、约束、控制的方式管理研究生教育,所产生的效应是,教育方式死板、体制不新、机制不活,比如博士入学考试仍考记忆性内容等,这当然会进而影响到教育质量。

第三,看我们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所带来的是灌输式的授课、记忆式的考核和学徒式的研究,这种教育方式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的。

第四,看我们的体制机制。我们目前的教育管理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弊端是,不活、不新、不畅,表现在导师责任意识不强,以获得导师资格为要;学生创新意识不强,以获得学历为要;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以完成任务为要。

资料显示,美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许多做法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根据学位层次和类别实行分类指导。如硕士研究生,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个人和社会的专业技能需要,突出职业性和应用性培养。在人才培养方式上,重视基础课程和跨学科学习,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业管理方面,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等[5]。

第五,看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力。研究生教育的影响力来自于研究生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从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社会对研究生教育的认可程度、研究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等,可以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与其应起的作用是不相称的,进而可以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弱于美国[6]。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国际背景的大视野下进行比较,可以认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不高,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质量不高。

二、研究生教育非改不可吗?

尽管可以认为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那么,是否改革就是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呢?研究生教育要不要改革,首先要看改革的目的,即为什么改革;其次,要看改革的意义,也就是改革会产生哪些重大的效应;第三,还要看改革的必要性。明确这3个问题,是改革产生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充要条件。

首先,如何看待改革,或者为什么改革,也就是对改革的认识,这是涉及到要不要改革的关键问题。我们正在进行的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是一种自我完善和提高,其核心价值是推动进步。对研究生教育来说,改革是要通过创造和革新,寻求更快更好的发展道路,而不是要更张易辙;是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动力和活力,而不是简单的利益调整;是在国际人才培养激烈竞争背景下的背水一战和圆梦之举,而不是应景之作。

其次,如何看待研究生教育,也就是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认识,当然也是评价改革意义的根本问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显示,研究生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国民素质等8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已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证明,研究生教育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和兴衰,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的发展会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生教育非发展不可!

第三,还要看如果研究生教育不改革会如何,这正是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问题。首先,从我国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与水平,与教育发达国家的差距及其原因来看,不改则研究生教育的落后局面就不能改善;其次,从研究生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研究生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不改则中国的高等教育就不能又快又好地发展;第三,从研究生教育对社会创新人才的产出效应来看,不改则中国高层次人才队伍水平就不能很好提高;第四,从研究生教育在促进科技发展和成果产出的作用来看,不改则中国的科技水平就不能快速进步;第五,从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不改就影响中国发展战略的实现。

可见,从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必要性来分析,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非改不可!

三、研究生教育改什么?

研究生教育改革要取得实效,就必须改革制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质内容和环节,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影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实质性因素是思想、观念、制度和管理与培养方式。

首先要改革的是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理念。研究生教育理念决定研究生的教育行为,而不同的教育行为必然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为了行业需求而培养研究生,培养的学生必然成为行业“机器”;按统一的计划培养的人必然千人一面;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必然只注重形式;为了职业需求而学习必然急功近利。反之则效果相反。因而,研究生教育改革首先就要改革教育理念,改办学上的“以管理者为本”为“以学生为本”;改传统的计划思维方式为市场思维方式;改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行业需求理念为社会发展需求理念;改学习目的上的职业需求观念为全面需求观念等。总之,改革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发展为本位、以需求为导向。

第二是改革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方式。管理方式决定管理效果。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上的指令、约束、控制的效应必然是对教育活动的限制和束缚,进而导致研究生教育的死板和刻板。所以,在管理上必须要改指令、约束、控制为服务、引导、调节,使研究生教育充满生机、灵动和活力,具体如人才培养结构的主动优化,招生规模的市场调节,培养管理的制度调适,教育质量的多元评价等。

第三是要改革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培养模式不仅影响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对学生的发展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需求教育理念下培养的学生不可能全面发展,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的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死板的培养方案不利于发展人的个性,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使得学生不善于思考。因而,必须改革研究生教育的本科教育的延续模式为适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具体如教育思想和学习目的观念转变,学生对专业和研究方向选择的自主性,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内容和考核方式的科学性,管理理念和方式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等。

第四要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决定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体制机制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产生制约性作用。死板的体制必然缺乏活力,落后的制度必然固步自封,虚无的机制必然停滞不前。研究生教育也是如此,计划体制下的管理使得研究生人才培养成为“学士后”,而缺失的制度建设又使得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成为泡影。所以必须改死板的体制、保守的制度、虚无的机制为灵动的体制、先进的制度和有效的机制。具体如优秀生源选拔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研究生培养责权机制、学生分流与淘汰机制、学业与质量评价机制等。

第五要建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理念的实现、管理的成效、机制的运行等都需要有有效的保证和监督系统,其中的关键是有效性和系统化,有效性使监督保障效能彰显,而系统化则使其疏而不漏。具体到研究生教育就是要建立包括组织、师资、条件、投入等在内的保证体系,健全包括审核、评估、考核、追责等在内的监督体系。

四、研究生教育怎么改?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成败在于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尤其与以往不同的是,目前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是深度改革,有明显的攻坚意味,当然也就有相当的难度,需要合理运筹、科学应对。

(一)改革的路径

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和设定路径,系统地、合理地、科学地整体推进。

首先,从源头开始,循序渐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源头应是大学制度,研究生教育存在所有问题的根源就是没有真正建立起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体制机制,包括大学制度的灵魂教育思想及其办学理念,科学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及其管理方式,有效的质量监督保证体系及其评价方式等。研究生教育改革应着眼于制度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分阶段有重点地改革影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合理的大学制度,并以此为起点深入到各个管理环节和领域。

其次,树主体意识,各方联动。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导是政府、主体是学校,政府的主导作用已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分别就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督以及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等问题,制定出政策和措施,有利地推动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开展。目前,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学校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高等院校必须树立主体意识,做到主动改革、自我改革、深入改革,在政府的指导下,找准问题、查清原因、切实改进。要做好改革也还需要全员参与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在高校内部,不只是管理人员,教师、学生都要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和亲历者,尤其是学生,不能只是改革的受益者,更应成为改革的先行者。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也是搞好研究生教育改革所必不可少的,如社会的人才评价、用人机制、考评机制、职称制度等,这些领域的工作往往对研究生人才培养产生重要的拉动作用。

第三,抓关键环节,协调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涉及面广,问题复杂,要取得成效,必须抓住关键环节和内容,重点突破,并认真分析各方面的联系,协调推进。比如转变观念与培养方式、人才培养的责权机制、教师能力提升与考核、学生分流淘汰与奖助体系等就是涉及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而这些问题之间又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需要在改革中科学摆布、协调处理,以使得改革产生整体效果。

第四,建长效机制,持续发展。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千秋伟业,不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应着眼于实现改革的常态化、长效性和持续性。这就要求在改革的设计和实施中,既要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又要紧密结合研究生教育实际;既要解决现实问题,又要有利长远发展;既要针对具体问题,又要考虑整体效果。

(二)改革的方式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深化是一项攻坚任务,应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方案、分段实施、稳步推进、全面落实。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改革实践中体现现代办学理念。在具体工作中,要将以发展需求为本的理念融入到改革的实践中,在制度的完善中强化理念,在管理行为中贯彻理念。一切为了学生和学科发展,如培养方案改革要有利于学生选课和个性发展,奖助体系建立是为学生提供保障,创新平台为提升学科创新能力,导师队伍建设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等。

第二,通过体制改革实现管理方式转变。研究生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应通过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来实现。如通过建立以学科、项目和导师组为主的、综合能力考核为核心的市场调节招生体制,筛选优秀生源;通过建立学科、导师、培养质量等的科学评价与自由竞争体制,配置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培养单位、导师、学生各负其责、统一协调的责权体制,加强培养过程管理;通过建立学术监督为主的客观的监管体制,强化质量保证等。

第三,以管理机制创新推动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管理机制创新;所以,在改革中要特别注重管理机制的创新。比如,以往对导师的管理只有要求而无考核和竞争,导致导师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作用发挥得不好,对学生的管理只有要求和违纪惩戒,造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为此,在改革中就要建立导师责权机制、学科建设激励竞争机制、学生分流淘汰机制、教师考核机制、质量监督机制等。

第四,通过培养系统调适优化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教育要素有机配合;因而,改革中要建立各培养要素自我调试的培养管理系统。如对于农学类应用学科来说,就要建立包括培养标准、创新平台、实习基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式、考核与评价方式等在内的培养管理系统。

第五,以制度保障质量保证与监督体系的有效性。以往的质量管理只有综合评估,而没有有效的保证监督体系,因此质量管理效果不佳。为了确保质量管理要求落在实处,必须建立质量监督保障制度。如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管理职责体系、学生管理与奖助体系、质量组织与条件保证体系、质量评价与监督体系等。

总之,鉴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在国家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认为,研究生教育非改不可。研究生教育改革应遵循政府主导、学校为主体、抓关键环节、建长效机制的思路,以切实转变观念为引领,以创新管理方式为手段、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为核心、以健全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为保障,全面推进以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培养模式、体制机制和保证监督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深化改革,这是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的高等教育乃至中国梦实现的需要。

[1]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1(9):4 -6.

[2]洪煜,钟秉林,赵应生,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历史沿革、现存问题与改革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12(7):41-46.

[3]詹春燕,唐信焱.国际视域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10(21):62 -66.

[4]潘武玲.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中的三种主要力量[J].现代教育科学,2006(5):38-40.

[5]李海燕.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内部保障监督体系的审视[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59-64.

[6]黄海军,李立国.我国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1):57 -64.

[7]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年度报告(200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9.

(编辑:王 佳)

猜你喜欢
研究生改革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瞧,那些改革推手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