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野,陈德琥
(1.蚌埠学院外语系,安徽 蚌埠 233030;2.蚌埠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以来,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迅速向应用实践研究领域拓展。到目前为止,它已经成为关涉学习能力培养、工作绩效提高和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很重要的心理学研究向度。自然,这一理论也相应地得到了大学生就业研究界的重视。崔文波和陈海英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研究——以鲁东大学为例》[1],郝玫和李爱梅的《当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综述》[2],李恒庆和张海文《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3]等文章,都不乏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某些独到的见解。然而,整体上看,这些文章对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略嫌不足。偶有涉及(比如《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4]等)也多是泛泛而谈,缺乏有效的实施路径与方法。事实上,大学生就业更多的是应用实践问题,方法与路径更为重要。对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研究来说也是如此。必须指出,方法“不是某种跟自己的对象和内容不同的东西”,而是“对象的内在原则和灵魂”(黑格尔)。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具体方法直接关涉就业动机、就业意向、就业愿景和机会识别等就业中的关键性问题,完全可以说它就是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内在原则和灵魂”。因此,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的路径与方法”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的多方面问题,需要通力合作方能取得成效。其中,对于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高等院校特别是负责学生就业培训与管理的工作部门应承担更多、更直接的工作职责。本文即以蚌埠学院就业培训工作为例,探讨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的路径与方法。
班杜拉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知识、技能转化为有效行为受到意向、动机、信心、自我能力判断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即自我效能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感制约着活动选择、环境选择和努力程度,因而影响到个体的发展。从自我效能理论演进历程看,这一观点得到了学界广泛认同,而且大多数是对它作了视域更开阔、更实用的解释说明。比如: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说过:“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5]。而且,在具体的任务领域,自我效能感的确能够切实提高工作绩效等相关指标的预测效果[6]。
显然,自我效能感在应用实践研究方面越来越凸显出广阔的前景。像Taylor和Betz提出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即为显例。他们认为,影响职业决策的因素不仅包括职业决策技能的发展,还包括对一些具体的职业决策能力的信心,而后者更为重要[6]。当然,对大学生而言,比较“职业决策”与“就业”这两个概念,前者使用得略嫌不够精当。尽管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也需要“决策”,但作为职业主体,大学生自身能力是否达到胜任“职业决策”的高度却是个问题。实际上,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职业信息筛选、职业目标匹配等等显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系统性支持。因此,大学生能够“决策”自己“职业”的提法就有待商榷了。通常,使用“就业”要比“职业决策”更为妥帖,用“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来代替“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更恰切。结合上文,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大学生就业信念、信心,就业能力的自我判断与自信程度。
应当看到,对大学生相关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立足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包括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问题研究更是如此。必须指出,在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服务支持系统中,作为教育机构,高等院校应负起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更大、更直接责任。特别是负责学生就业培训与管理的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理所当然地要承担着更多的、更具体的工作职责。而高等院校就业培训人员一旦掌握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正确路径与方法,切实关注大学生对就业环境的认知、择业信心的提高,包括行动能力的判断,对大学生将来成功就业确实能起到非同寻常的作用。蚌埠学院的一些具体做法即为明证。
值得注意的是,班杜拉在当初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时,同时提出了“效能期望”的概念,即个体对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种行为的预期,并结合心理治疗提出“效能期望”信息源和临床治疗途径问题,这对讨论自我效能感提升的路径与方法很有启发。在班杜拉看来,“效能期望”基于4种信息源:行为操作的完成、替代经验、言语劝说、生理状况或情绪唤起。而且,在每一种路径之下,“效能期望”的提高又有不尽相同的方法。在相关文献中,龙君伟和徐琴美设计的“效能预期”的信息源和临床治疗的各种途径表格能让人们一目了然(见表1)[7]。由此展开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路径与方法的探讨。
表1 效能预期的信息源和临床治疗的各种途径
“操作完成”主要是获得直接经验。而个人的直接经验是提升自我效能的最基本的途径。成功的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自我效能感就越高。同时,当再次遇到困难、挫折时,他(她)能够利用成功经验、方法、条件来解决问题。所以,基于非同寻常的耐性、自信与努力,他(她)取得最后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当然离不开直接经验。培训方法主要有参与“职场模拟”的招聘训练、寒暑假社会实践、就业实习等等。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曾报道重庆市举办的“2013年‘动感求职’杯大学生职场模拟招聘大赛”,比赛过程对应聘者进行全真模拟测评,并根据选手表现,现场决定是否向其提供实习岗位。这种做法让所有参赛者亲历求职过程,切身体验职场风云,积累了大学生求职的直接经验,对树立大学生迎接职场挑战信心不无裨益。蚌埠学院的大学生就业培训也注重学生就业经验的积累——根据各系各专业特点设计大学生就业“操作完成”方案,丰富大学生就业的直接经验。比如,外语系设计的系列“现场模拟招聘”活动就很典型。其中“外语导游现场模拟招聘”分为“应聘—自评—互评—点评”4个环节3个步骤进行。“主考官”由指导教师、市旅游局工作人员组成,“应聘者”则是几位应用英语专业的同学。第一步骤是进行“应聘”过程;第二步骤是在“应聘”程序结束后,“应聘者”对“应聘”中的表现做个人自评,同学互评;第三步骤是“主考官”集中点评。参与的同学和“主考官”从“应聘者”的着装、坐姿、语态、语速、眼神到自我推介的内容等等都做出评判、交流与修正。整个模拟过程“操作完成”设计合理,临场感强,学生参与度高、主动性强,大大丰富了学生就业的直接经验。
“替代经验”即间接经验,指来自于学习他人所获得的经验。其中,观察与模仿是获得替代经验的最主要的途径。当一个人缺乏准确的行为操作式样时,个人总是根据他人的标准而加以判断[8]。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由于没有更多的来自实践生活中的直接经验,观察、效仿他人的做法成为最主要的行为方式。这时,就业指导课中的就业经典案例,比如“职来职往”电视节目中的大学生成功就业典型就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替代经验”的积累,不少有识之士还提出大学生就业“典型案例库”建设问题,如吕旻在《论案例教学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基于典型案例库的建设》[9]一文中,就结合典型案例库建设探讨了案例教学在高等院校就业指导课中的作用、意义和应用策略。不失为丰富大学生职场“替代经验”,提高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一篇美文。蚌埠学院在大学生就业培训工作方面也很注重“替代经验”的积累,对各专业就业典型分别作了走访、录像,“典型案例库”建设取得很大进展。成功就业典型的示范包括部分反面典型案例的分析,对大学生规避职场风险,练就就业本领,提高就业自信起到一定作用。同时,该校还很注意接引、采借其他高校、就业培训机构和本校已经毕业学生的成功(或失败)就业典型事例来丰富大学生就业间接经验,提高就业自觉与自信。比如,机械与电子工程系不仅收集了几年来“职来职往”的就业典型为教学案例,而且深入挖掘前几届已成功就业毕业生为就业教学指导的课程资源,就业指导课堂教学营造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社会心理气氛,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情意功能和大学生就业自信。
“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说服性的建议以及自我规劝等等。研究表明,积极的言语劝说(也称“言语劝导”)和消极的言语劝说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且消极的“言语劝说”降低自我效能感要比“言语劝说”增强自我效能感来得更为容易[10]。由此可见,有效而积极的“言语劝说”方法设计对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提升有多么重要。这方面最主要的方法是:建立在直接经验或替代性经验的基础上的有针对性的、现实化的“言语劝导”。其中,“专家会诊”就因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更能唤回择业不顺同学的自信而效果显著。而学会“反思”式“言语劝说”,如“自我规劝”,也不失为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有效方法。对于“专家会诊”式“言语劝说”,杨全辉曾在《态度劝导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11]中讨论过,他提出专家(主要是就业指导教师)对被劝导者(大学生)进行就业“态度劝导”的一些具体做法,对如何开展“言语劝导”很有启发;而“反思”式“言语劝说”则通过“成员之间平等氛围、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在活动中成功体验的分享使学生形成共鸣和反思”[12]来实现,这比消极的“言语劝说”更能够使大学生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一切而大大提高就业的自信程度。蚌埠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在“言语劝说”方面一直提倡:在就业指导前期多“专家会诊”,后期则以“自我规劝”为主(同班同学多采用QQ群联系、交流)。该校生物与食品工程系邀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专家担任就业指导专家组成员,在平时的就业指导过程中注重对该专业的就业形势、目标定位分析,并集中“现场模拟招聘”中的“问题型”学生为案例进行“言语劝导”,收效明显。而后期的就业指导主要发挥班干部、寝室长的积极性进行“自我规劝”,指导教师只是通过电话、QQ群等对学生岗位选择提出意见与建议(延伸培训功能),使毕业生充满了“选好岗、能就业”的信念与信心。
情绪包括焦虑与倦怠,逗趣与平静,乐观与兴奋等。这些情绪通过反应能改变个人的思维过程、思维模式和思维性质,进而影响到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工作的动机、能量的释放乃至工作的成败。为此,情绪对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能否提升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过度“焦虑”等消极情绪损害个体的执行功能,而且过分“兴奋”等高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也不利于执行功能;只有类似“平静”等低动机强度积极情绪才对执行功能具有促进效应[13]。对大学生就业而言,“情绪唤起”当然要克服就业焦虑等消极情绪,而且也应适当把控过度“乐观”、“兴奋”等高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就业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师指导下,正确认知与加工就业信息,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机会识别而匹配职业目标。其目的在于,既克服过度焦虑而使就业目标过低,又避免盲目乐观导致就业目标太高。蚌埠学院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情绪唤起”教学仍采用案例分析等路径与方法。其中,文学与教育学系在教育培训时要求学生选择“典型案例库”的正反面典型作判断分析,对分析材料开展评比与推介;个别“问题型”学生还安排系部心理学专业教师、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职业指导师进行心理咨询和具体指导。整体上看,文学与教育学系毕业生能“在紧张中学会放松,在不安中逐渐坦然,在竞赛中享受欢笑”[12]。就业指导强化了课堂教学的情意功能和“平静”等低动机强度情绪的积极作用,克服了面对就业的过度焦虑和盲目乐观心理,从而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
上文主要梳理了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以蚌埠学院为例讨论了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的基本路径与方法。实际上,大学生就业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不仅是高等院校的责任,也涉及社会各阶层多方面。因此,除了高校以外,还需要家庭、社会、包括毕业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更有成效。从这个角度上说,“操作完成”、“替代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起”等路径及其相关的具体方法就不能单靠高等院校全部完成。当然,作为育人单位,高等院校应当首先承担起自己的职责,进而通过家庭的关注、社会的支持和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建构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的通力合作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支持体系,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效能感,早抓、细抓、抓实、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乐观地步入社会,自信地走上工作岗位,尽快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1]崔文波,陈海英.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性研究——以鲁东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5):96-100.
[2]郝玫,李爱梅.当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综述[J].中国城市经济,2012(1):138 -139.
[3]李恒庆,张海文.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调查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1(8):118-122.
[4]杨淑云.论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5):111 -113.
[5]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18.
[6]Taylor K M,Betz N E.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of career Indecision[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983,22.
[7]龙君伟,徐琴美.Bandura的效能预期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1999(4):346 -349,378.
[8]Bandura A.Self-efficacy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82:122 -147.
[9]吕旻.论案例教学在高校就业指导课中的应用——基于典型案例库的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2(21):73-74.
[10]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M].NJ:Prentice - hall,1986.99 -102.
[11]杨全辉.态度劝导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20-123.
[12]安莉娟,王欣.成长性团体心理辅导对提高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61-64.
[13]周雅.情绪唤起对执行功能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13(7):1186-1199.
(编辑: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