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生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文化是大学培养人和“创造人”的重要载体。大学理应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以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个性化、文明化和社会化[1]。我国高校的管理体制基本上都是“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模式,班级一直是大学育人的基本单位,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文体竞赛等活动的主要载体[2]。而目前,为了培养具有个性特长的学生,适应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与主动性,高校基本上都实施了学分制。学分制实施后,因为课程安排的不统一性,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虽形不散而神散”的班级精神缺位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级管理育人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如何破解学分制条件下班级“貌合神离”的状况,更好地发挥班级管理育人的作用就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群体性文化,它能够通过种种集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吸引同学们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主动融入班集体,进而实现集体价值认同的自觉性[3],使班级成员在心理、思想、精神上回归班级[4],能够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培养生机勃勃的班风。
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积极为同学营造体现个体能力、自尊和价值认可的和谐场所,坚持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着手,以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培养人、塑造人。由学院规划和设计班级特色文化申报选题导向,各个班级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结合班级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凝练总结,形成自己班级专属的、班级同学愿共同为之努力构建和遵循的精神文化,激发班级同学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
2013年,作为安徽省首个“政-校-企”协同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实体班级——荃银“现代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试验班(以下简称:试验班)在安徽农业大学成立,依托农学院管理。在农学院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该班“创新+创业”的核心理念在1年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已逐步成为该班同学共同遵守的价值理念和追求目标,并激励着这些“青年农场主”们朝着他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学习、成长。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以发展现代农业协调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强调: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2010年,全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在人才,明确了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农业人才在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试验班”即是安徽农业大学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推动解决农业科技推广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最后一公里”、“将来谁种地”的问题而做出的对人才培养新模式、体制、机制的积极探索。该班由安徽农业大学、安徽荃银高科有限公司和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政-校-企”协同组建,以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主,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实用技能型人才”[5]。
该班由来自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园艺、植物保护等涉农专业的30名同学组成。通过基础课程模块、植物生产技能类模块、现代农业工程及信息技能类模块、经营管理类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等几个模块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作物栽培、育种、病虫草害防治、及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具备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现代农业生产及其科技前沿和发展趋势,熟悉农业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表达能力,成为懂得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农场经营与管理的创新创业型高级专门人才。该班在校期间采用“3-3-2”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个学期在原学院学习通识课程。第4~6学期,进入试验班学习,在校完成相应课程的理论与实验(实践)课程,第7学期开始,进入安徽荃银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创业实训实践并完成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后,学生可参加安徽荃银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创业孵化(“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模式图
鉴于上述,试验班注重以不同实践载体为平台,通过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塑造,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较强,既懂农业科技,又善经营管理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双创型”科技人才。这与国家主管部门“创新创业教育要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和要“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是一致的[5,6]。
根据班级培养目标,该班依托农学院将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列为该班的班级文化进行培育,力争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创新+创业”的核心理念成为该班同学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使班级成员一致地为实现班级的目标而奋斗,使之成为班级全体成员在共同学习生活中的价值认同。
学院制下的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自主性”是高校班级文化所特有的精神内涵[7]。班级文化则是构成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能体现一个班级所特有的风格,是外显于班风班貌、内显于同学们心灵中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8]。而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主要通过班级目标、班名、班歌、班级口号、班训等来呈现。它影响、制约、规范着每个学生的行为,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9]。能够通过制约和示范、凝聚和导向、平衡和保障、激励和创造功能的发挥,在班级文化对价值观的选择、扬弃和创造中,使班级成员共同价值观逐渐得到认同,进而在求学与做人的过程中实现由他律转向自律,形成主流精神与班级氛围[10]。
试验班建班1年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凝练出了自己班级特色的精神文化,并以此凝聚和引领该班同学共同成长进步,具体如下。
(1)班级目标:团结好班级每一位同学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注重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发掘每个同学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合理地分工与协作,体现每一位同学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做大做好做强整个团队,在学院甚至学校打出我们的特色文化和品牌,引领主流的校园文化,树立现代大学生的新标杆。
(2)班名:2011级“现代青年农场主”荃银创新创业试验班(简称:11青年农场主班)。
(3)班歌:我的未来不是梦。
(4)班级口号:要干就干好,不干就拉倒!
(5)班训:博学慎思笃行。
(6)班徽(图2):麦穗和绿色的底纹象征着绿色、环保的新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图案中的阳光和奔跑的人象征着“青年农场主”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为之全力以赴的坚定信念。
图2 试验班班徽
在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实施1年来,“创新+创业”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班级成员的价值认同。试验班同学参与创新创业的项目数和人数在安徽农业大学参与创新创业的总项目数和总人数中居于较高位置(见表1)。
表1 试验班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情况表
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和学生培育的重要“隐形力量”[11],具有正确的、积极的价值取向,能够引导学生形成具有时代特性的思想观念,形成以社会主义精髓为核心的价值观、世界观[12],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具有强大的正能量。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学会合作,增强团队精神,还能学会自我发展。
试验班同学在班级文化的孕育中,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得以提高,专业知识也得以不断积累,形成了“创新+创业”和“知识积累”相互促进的良好精神风貌。
1.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素质不断得以提高。在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班级文化孕育下,班级同学通过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科大讯飞”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安徽钻地龙有限公司、生态袖珍蔬菜有限公司、安农菊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多肉植物种植与应用开发有限公司、洋蓟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公司的实践训练,使同学们具备了一定的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方面的创业素质。同时还具备了在自己专业知识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已知的信息进行初步的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以及集聚了原始创新的意识、思维、技能和人格。
2.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与专业知识的学习应是相通、相联的。没有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将无从谈起,变成“无本之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提高是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的基础[13]。
正是在这种理性认知的基础上,试验班同学更加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把专业知识的学习作为构成个人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同学们的专业知识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见表2)。
表2 荃银“现代青年农场主”班学习情况统计表
优秀的班集体离不开班级文化的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将通过发挥其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4],可以实现“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格”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隐形教育,藉此影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所需要的各方面“软”资源。因此,各个班级都要主动地、有效地去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厚的成长土壤。
[1]姜家生,闫大玮.“农耕文化”育人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4):106 -109.
[2]王永强,刘况.“90后”大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92-193.
[3]何裕,胡永嘉.学分制下优秀班集体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10-11.
[4]王玉祥,刘文惠,张佩佩,等.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J].大学教育,2013(7):102 -103.
[5]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北京:2013-11-2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北京:2010-5-4.
[7]甘贞洁.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11):83-85.
[8]丁文刚,包靓.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3):133 -134.
[9]陈国平.班级精神文化的构建[J].教育评论,2008(1):71-72.
[10]徐昕.班级文化与凝聚力的关联分析——从组织文化与组织认同出发[J].高等教育在线,2013(8):144-145.
[11]周楠.班级文化培育的新向度:价值导向——基于大学新生班级的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3):404 -406.
[12]焦贺言,孙乐平,闫光耀,等.浅论高校班级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实现途径[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148-149.
[13]睢利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14):17-19.
[14]杨骞,蒋洪波.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0-12.
(编辑: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