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游戏精神的缺失与养成:文化视角的反思*

2014-03-30 09:37王中华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9期
关键词:个性化精神儿童

● 王中华

一、教师游戏精神的理解

当前,对于游戏精神的理解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体验、主体精神。[1]而有的学者则认为游戏精神是指自由精神、创造精神与体验精神。[2]还有的学者认为: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一种创新精神,一种探索精神等多种精神的结合。[3]更有的学者认为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展示、创生、对话的精神。[4]综合其他学者的研究和看法,笔者认为,教师的游戏精神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自由与个性的精神、创造与体验的精神以及合作与自主的精神等多种精神的结合。

二、教师游戏精神的价值所在

(一)作为人的教师需要游戏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能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5]正如学者所指出的,人与游戏是密切不可分的。游戏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存在方式和展示的状态,也是一种文化世界,更是一种精神世界,那么,教师作为人的一部分,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也需要游戏。同时,游戏有具有实体性的游戏与观念层面的游戏即游戏精神之分,那么,教师就需要具有一种游戏精神来面对教学工作和教育生活。

(二)教学与游戏的天然耦合

1.合作精神。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重视教师之间的教学合作,也需要家长与学校的教育合作等都需要合作精神,同样,游戏过程中需要游戏双方之间的合作与配合,不管是对手之间,还是游戏伙伴之间都重视配合和合作,比如在游戏“老鹰抓小鸡”的过程中,不管是扮演老鹰的游戏参与者还是扮演小鸡的游戏参与者都需要具有一种合作的游戏精神,否则游戏就不能有效的开展下去。2.动手与创造的精神。游戏强调动手与创造,通过创造才能更好的去完成游戏中所规定的任务,以及达成游戏的目标。当然,教学过程中也需要重视创造和动手,正如教育家杜威所指出的儿童天生就具有动手的本能,那么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儿童去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和认知。3.个性和自由的精神。游戏倡导自由和个性的,正如学者所指出的:“游戏空间更多地是通过规定游戏活动的秩序,而很少是通过游戏活动所及的东西,即通过外在地限制游戏活动自由空间的领地,来限定自身的。”[6]可见,游戏主张游戏者能自由的面对问题,能个性化的发挥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能独立的面对问题和困境,并寻找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个性化地进行教学,学生能进行个性化的问题回答,并自由的进行想象,因此,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三)游戏与儿童的发展关系密切

第一、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儿童的生活充斥着各种类型的实体性游戏活动。在儿童生活中,哪里有儿童,游戏就会出现在那里,因此,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游戏充斥着儿童的生活,让儿童活在游戏的世界之中。第二、儿童的生活充满了游戏精神。游戏本身不仅具有动手操作与体验的过程,更需要让儿童具有游戏的观念,诸如在儿童游戏中形成一定的游戏规则,尊重游戏的秩序等方面的游戏精神。第三、游戏是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媒介。通过体育游戏能训练学生的协调能力以及儿童的观察力和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运动知识、技能和能力。[7]

(四)教师游戏精神是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养分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一种时代潮流,从1966年开始,世界范围内的教师专业发展运动就此起彼伏。那么,教师专业化需要教师具有专业信仰、专业技能、专业服务等专业素养,其中游戏就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师的专业服务的重要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师需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8]所以,教师也需要具有游戏精神,而不能将儿童成人化,避免出现“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的现象。因此,教师需要具有自由的、个性的、创造性的游戏精神,超越那种过分功利化的教学思想,将教师教学的职业活动过程本身视为目的,在游戏中能自由地表达和展现自我,从而实现教育本质和真谛。

三、当代教师游戏精神的缺失原因

(一)教师观念文化的影响

第一、教育官本位文化的影响。一直以来,在我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官本位的大一统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也不例外,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说了算,学校领导说了算,教师的教学往往是“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教师教学缺少更多的理解和自由教学思想的发挥,因此,那种游戏精神被抛弃了。第二、教育功利主义文化的影响。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影响下,课程和知识的工具性,教学的功利性显得尤其明显,在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科举考试文化传统的存在,所以,读书就是为了考试,考个好成绩,让自己能出人头地,让别人能知道自己的“存在”,那么,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教师从小就让学生规行矩步,让学生以考试分数高,考上好大学为学习和教学目标,以至于将自由、个性和创造等游戏精神丢在了教育大门之外。

(二)教师制度文化的制约

第一、教师评价制度的影响。在教师评价制度过程中,教师评价往往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的标准,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尊重教材的意愿和是否以课程标准的内容为主要教学准绳,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否则,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在这种教师评价制度背景下,教师放弃了自由和个性化的教学等游戏精神,只能更多的是“照本宣科”和为考试服务的教学。第二、学生评价制度的规约。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学生被学校领导和教师评价,学生不能按照参考书所提供的答案等“标准答案”以外的答案来进行回答,正如多年前提到的“雪融化以后是什么”,答案只能是“水和泥土”这样的标准答案,而不能是“春天”如此的诗情画意的答案,因此,学生从小就被规训为考试的工具,学习过程中的“奴才”,那种自由、创造、主体、个性等游戏精神都被教师和制度文化所“挤掉”了。

(三)教师行为文化的束缚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都被规范好的,诸如学生需要按照秧田式的座位就坐,上课需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只能站在讲台上进行讲课,教师是严格按照教科书、教学大纲等本本和纲纲进行上课,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一种游戏式的互动,缺乏更多的教学合作和教学创造,没有一种主体性和自由的精神。

(四)教师心理文化的枷锁

当前,教师处处生活在“鱼缸之中”,是一种透明的工作,当然,教师工作也就成为了一种高危工作。[9]那么,教师面对来自社会、学生家长、教育领导等各方面的压力,形成了“教师心理不能承受之重”的现象。在如此的情景下,教师心理显得脆弱无力,教师不敢有所“懈怠”,以至于每根弦都绷得很紧。所以,随着教师心理的紧张和心理压力,教师不敢和不能具有游戏精神。

四、教师游戏精神的养成策略

(一)前提:形成游戏精神的观念文化

第一、师生平等的观念。平等是基于一种秩序和规则上的自由和对等,是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彰显,一种人格的尊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自由的合作,能平等的对话,改变那种将教学过程看作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施舍”的现状,改变那种师尊生卑的现象,改变那种“教师讲”和“学生听”的局面,形成教师与学生平等合作与交流,形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游戏双方”的角色上的平等。第二、师生对话的观念。对话是一种交流与合作的表现,是一种分享与信息反馈的表征,在师生对话过程中共同解决问题,在实施对话中共同分享知识和交流情感。第三、师生合作的观念。通过实师生之间的“教”与“学”合作,达到“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达成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第四、“教”、“学”自由的观念。“自由和游戏显然是一对双生姊妹。”[10]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上实现教师的自由和个性化的“教”以及学生能自由的个性化的“学”,达成教学自由。在具有教学自由的条件下,教师才能更好的去形成游戏精神。

(二)关键:构建有利于教师游戏精神形成的制度文化

教师被制度的枷锁所束缚,“戴着镣铐跳舞”等现象一直在备受诟病,教育行政化的局面使得教师在形成游戏精神过程中显得举步维艰,这就需要有利于教师游戏精神形成的制度文化。第一、改进教师评价制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工作和教师的价值判断,教师评价在影响着教师的职称评定、教师的工资待遇、教师的专业发展等方方面面。传统的教师评价方法,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来评价教师的优秀与否,这样一来,教师就按照将学生培养为考试工具,用今天网络上流行的话语就是将学生练就为“考霸”,这样的教师就是“成功”的教师,而放弃了那种追求自由与创造,追求个性和体验的游戏精神。第二、促进中考和高考等制度的改革。中考和高考似一种无形的枷锁在影响和左右着教师的教学工作,对教师的思想到行为以至于教师的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在起着作用,要形成教师的游戏精神,就不可避免的去改变中考和高考制度。第三、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和专业,需要得到更多的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尽管我国出台了许多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法律和法规,但是,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去完善以便保障教师的切身利益,让教师能有信心和决心去形成游戏精神。

(三)基础:促进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自由的行为文化

教师游戏精神倡导自由和个性,要形成一种游戏精神,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束缚。第一、形成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让教师能自由的表达和言说,能具有自己的思想,对于教科书上的知识与内容具有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和个性化的讲解,而不是“照本宣科”。第二、形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根据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自己去制定学习目标和选择学习内容,让学生能自由安排学习进度,将发展性学习和基础性学习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给学生规定一定的学习内容,形成基础性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选择,“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11]总之,通过形成促进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自由的行为文化,从而形塑教师的游戏精神。

(四)条件:增强教师的情绪情感管理能力

当前,教师面临多重的心理压力,教师的情绪情感方面出现了紧张状态和危机,因此,为促进教师形成游戏精神,有必要去提高教师的情绪情感管理能力,让教师能正确的面对心理压力。第一、提升教师的情绪智力。IQ是指智商早已经被广泛接受,而EQ作为情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去得到认同。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情绪智力来支持教学,所以,需要培养和形成教师的情绪智力。第二、促进教师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教师需要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进一步去形成游戏精神。

[1]侯会美.游戏精神与创造性教学关系探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4).

[2]高洁.论教师的游戏精神[J].全球教育展望,2008,(10).

[3]张青瑞.游戏精神下的教学过程观[J].咸宁学院学报,2011,(10).

[4]王金娜.论教育的游戏精神[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

[5](荷)胡伊青加著.成穷译.人:游戏者[J].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15.

[6](德)伽达默尔著.王才勇译.真理与方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55.

[7]王中华.德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4).

[8]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7-30(002).

[9]王中华.论中小学教师情绪管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2).

[10]沛西.能著.王承绪译.教育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99.

[11]顾明远.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

猜你喜欢
个性化精神儿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拿出精神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