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华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背景下的青少年价值追求现状与对策分析
●冯玉华
当前社会物质生活的差异、开放性流动性的增强、信息传播的网络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冲击,导致青少年价值追求呈现分化与多样性的特点,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危机。因此,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手段促进青少年抉择能力的提升和道德自觉水平的发展,引导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的统合,建构更高水平的思想共识,这是青少年价值追求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应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思想政治品德塑造、社会环境优化等方面着手解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青少年;价值追求;价值教育
在今天市场经济、开放社会条件下,社会发展深层次的利益差别和矛盾也反映到了精神生活领域,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正冲击着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世界,其价值追求呈现出新的特征:市场经济引发了人们价值观的冲突与变革,网络社会、信息时代促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思想价值观激烈碰撞,使当代青少年价值观呈现复杂性、多元化的格局,而开放的社会则使个体的价值选择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性。对个人而言,道德价值在开放社会、市场社会和信息社会里,已经由过去政治价值统揽的形态变迁为以政治价值主导、生活价值为取向的多样化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人们自觉的道德学习、道德修养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个人生活质量,也就是说,个人将会更多地从生活价值方面来考虑道德学习、道德修养。
在此种背景下,传统的以“主流价值”为支柱的学校道德教育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体系、价值理想目标遭受到了青少年群体的怀疑,导致对这种道德价值体系及价值理想目标依据或理由的背叛。这就是所谓的青少年价值追求分化,也有人称之为“道德危机”或“信仰危机”。
诚然,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与多样性并不一定意味着社会问题,这与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和社会交往形式的变化是直接相关的,体现了改革开放的中国所具有的活力,以及青少年在发展方面主体性的增强。但是,社会的活跃也同时对社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少年主体性增强也相应地需要提升他们的抉择能力,否则社会的“有机团结”将无从实现。
(一)社会物质生活差异性增强,青少年的价值选择呈现多样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相当薄弱,所以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虽然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虽然已经达到小康,但水平依然相对较低。由于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也非常明显。这种社会不平衡的状态容易产生很多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各地区间的贫富悬殊问题。随着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这种差距进一步在扩大。由此呈现出的现象是,在我国不仅存在后现代的社会形态,也存在现代的和前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
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活动和精神世界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此,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具体表现在青少年身上,那就是家庭经济背景和水平的差异,而带来上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不同,但这些都不是他们所能选择的。此外,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青少年的文化表现形式因名族风俗、信仰等的差异其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也会有所不同。特别是随着物质生活差距的进一步扩大,青少年在思想方面的落差将更明显地呈现出来。所以说,认识一个时期的工业和生活本身的直接的生产方式有助于我们认识这段历史。而历史的发源地是在尘世的物质生产中,不在虚无飘渺的云雾中,现实的物质生产方式是批判的基点,也是一切形形色色的理论的现实基础。
(二)开放社会流变性加剧,青少年的道德共识式微
当今社会是一个愈来愈开放的社会,这种社会的开放性冲破了以往的单位式管制,使得人的社会活动空间空前开阔。作为劳动力要素的人力资源开始成为社会流动中自由流通的因素。人们对于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流动习以为常。城市的包容度也越来越高,资源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而农村则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输出而获得了新的动力,也由此有了新的问题。
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流动必然带来信息的流动和文化的冲击。社会化开放性的资源流通体系正在逐步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世界,青少年生活的主要世界——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外部世界的一切流变都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其中。然而,正如威廉·奥格本的“文化堕距”理论所认为的那样,物质水平的变迁速度是快于非物质文化的。当两者的变化都成为常态时,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共识就将不断消减,道德共识的达成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三)信息传播网络化,青少年精神生活出现个体性和不可控性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不断开放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而信息社会的形成则使得IT产业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时代宠儿。在我国,信息化进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青少年的网络参与程度不断提高。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移动上网应用出现创新热潮。在网民的特征结构方面,在校学生和公司一般职员的网民依然在网民数量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分别为30.6%、16.2%。[1]由此观之,青少年仍是网民的主体。此外,相对于整体网民,手机网民的年龄更趋向于年轻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信息的网络传播方式和智能手机等通讯工具的进一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方式,网络的学习、网络的交往、网络的生活成为时尚。网络传播除了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查询检索方便等优势外,还使传统的线性叙事、单向传播,转变为立体式发布、双向互动传播。在此情况下,道德作为一种受自律和社会舆论起作用的机制,在匿名沟通的情况下的集体评判和个人负罪感大大降低,失德或缺德的几率则有可能随之增加,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在网络时代与传统生活相比具有更大的不可控性和个体性特征。
(四)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青少年的国际化交往初见端倪
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全球化的本质就是流动的现代性,在这里,流动指的是物质产品、人口、标志、符号以及信息的跨时空的运动。全球化使得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即时互动的社会。[2]在这个即时互动的世界里,从教育方面来看,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到国外学习、深造,也愈来愈多的外国留学生进入了中国校园;从生活方面来看,不少外国企业进入了中国市场,在带来物质和服务供给的同时,也带来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在信息方面,各种咨询通过外来人员和互联网络流入中国。于是,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冲击也难于阻挡。然而,外来文化也是鱼目混珠、泥沙俱下,在带来先进理念的同时也掺杂着一些糟粕,给青少年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三、青少年价值教育的对策
现实社会对青少年价值分化的明确解答让我们明白:个人为人处世,行走社会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好比是人生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在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采用正确的方式和手段促进青少年抉择能力的提升和道德自觉水平的发展,引导青少年价值追求的分化和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的统合,建构更高水平的思想共识,是青少年的价值追求教育引导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是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着手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追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凝聚全民族的精神纽带,是激励全体人民奋发向上的伟大力量,也是引导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正因如此,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青少年的自觉意识和精神追求,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我们应做到两点:第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直接灌输和间接渗透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理论的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理论深度。要使青少年达到深刻理解、认真践行的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要坚持在灌输的过程中加入渗透教育的元素。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有的放矢、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激发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热情和决心。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弘扬儒家传统文化相结合。儒家传统文化作为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对于国民来说认识难度小,接受起来更容易。
基于此,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中,应善于借鉴儒家传统文化的精华,帮助青少年找到文化认同的相似点和贯通点,让青少年更好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好也是儒家传统文化所力倡的,如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会产生异曲同工和相得益彰之巧妙效果。
二是要从思想政治品德塑造着手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追求。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引导青少年价值追求的核心,那么加强青少年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塑造就是引导其价值追求的基础。价值追求是相对于物质追求而言的,离不开思想政治品德的作用。
正确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追求应与塑造青少年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结合起来。我们应注重研究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成长阶段,全面了解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实际,充分立足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有针对性地设置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亲和力的教育内容;将伟大的理想信念教育转化为青少年个人立志成才的身心发展目标,善于将“远大”理想的树立和“近小”目标的设置有机结合,增强理想的真实可触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德育和智育有机融合,使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创新教育载体,使青少年在各种异彩纷呈的活动和轻松有趣的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对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感,自觉形成良好的个体思想政治品德,主动摒弃以往不良的思想倾向,养成崇高的价值追求,焕发多彩的青春活力。
三是要从社会环境优化着手引导青少年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是环境的产物。青少年作为身体和精神都处在蓬勃发展期的社会特殊群体,年龄的特点、心智的尚未成熟决定了他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更直接,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注重对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优化也是有效引导其形成崇高价值追求的必要途径之一。
首先,重视家庭环境的优化。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做好孩子的表率,在言传中更加注意发挥身教的“无声”教育功能。同时,父母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学业长进,要花更多的精力关注孩子的思想政治品德修养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其次,重视学校环境的优化。学校是青少年长身体、增知识、学本领的集中场所,学校应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倡导良好的校风、优良的教风、浓郁的学风、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文明的生活方式、有意义的文化生活和诚信的道德标准。
再次,注重大众媒体环境的优化。青少年时期是对人生充满好奇的时期,这一特点决定了青少年对周围的新鲜事物都抱着跃跃欲试的态度。如今,大众传媒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受到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程度不一的影响。大众传媒的极大穿透力和广泛辐射性对喜欢求新、追求猎奇的青少年群体影响尤大。因此,应花大力气优化大众传媒环境。现实生活中,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大众传媒当属网络媒体。互联网给我们带来“地球村”便利的同时,也给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引导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网络的参与性和平等性催生了青少年的无限创造性,而网络的开放性和隐匿性又易使青少年误入歧途。因此,呼唤全社会重视和参与网络道德的重塑。一方面,要加强对互联网的有效管理。多建立红色文化氛围浓郁的爱国主义网站,加强红色网站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同时严厉打击取缔非法网站;另一方面,注重增强青少年自身的网络选择能力。对于不良网站,告诫青少年不要涉足,细致入微地讲解不良网站对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警戒青少年远离这些非法不良网站。
[1]《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况调查统计报告》.http://wenku. baidu.com/view/c07d543531126edb6f1a1079.html.
[2]薛晓源,陈家刚.《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1.
[3]李庆真.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解析当前我国青少年面临的信仰危机[J].青年研究,2005(6).
[4]魏长岭.试论道德信仰的发生机制[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责任编辑:金传宝)
冯玉华/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文化艺术系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学前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