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树欣
简论快乐教育及其实践模式
●姚树欣
快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主要倡导在快乐的教育氛围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愉悦的心理状态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育质量。快乐教育对当前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和意义明显,在教育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快乐教育理念,创新运用快乐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快乐教育各构成要素的作用,克服相关制约因素,积极构建快乐教育实践模式,不断提升学生健康水平。
快乐教育;构成要素;实践模式
快乐教育即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愉快、愉悦情绪体验贯穿快乐教育始终,整个过程和谐、自然,人人心情舒畅,学生的身心及社会适应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追求快乐幸福的教育。快乐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处理教育中知、情、意的相互关系。在快乐教育过程中,学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体验既提高其身体免疫能力,促进生理健康,还提升了学生与教师配合、交流沟通、情绪控制等体验快乐、追求快乐的能力,维持和促进了其心理健康。同时,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大大促进了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效果突显。
快乐教育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育活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课堂形式等)。教师是主导,是快乐教育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教育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是快乐教育的核心,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始终是检验快乐教育效果的一面镜子;教育活动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快乐教育实施的主要平台。快乐教育要依赖其各要素及相互间耦合才能发挥综合教育效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教育艺术魅力主要展现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又远远超出其本身,因为教育活动过程教学相长,富有创造性,大量生成性教学资源往往也产生于此过程。师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有合作、共享、共担,注重教学和谐,创设和谐教育环境,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多样的课堂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自古就有“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快乐教育蕴含着和谐的师生关系,[1]快乐教育和谐是指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快乐教育是一种契合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是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生命和谐的律动,双方生命情感碰撞时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2]
快乐教育受多种因素、障碍的制约,影响着快乐教育各构成要素作用的发挥,也降低了各要素间相互耦合的教育效能。主要表现为:其一,快乐教育内涵理解有偏差,表现为单纯地营造一种表面热闹的气氛,刻意追求学生的欢声笑语,单纯地为快乐而快乐,缺乏通过自身努力体验发自内心的快乐。教育离不开快乐,但快乐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其二,教育功利化思想的存在是严重影响教育和谐的障碍,表现为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根本不考虑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生搬硬套,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快乐教育由此可见,我们要及时更新快乐教育理念,摆脱相关因素的制约,才能真正发挥快乐教育各构成要素及相互耦合的作用。
(一)快乐教育实践模式构建的前提和保证
准确把握快乐教育关键期,运用快乐教育规律,秉承其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构建自由、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为实施快乐教育的前提,把多元化课堂组织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作为实施快乐教育的保证,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为实施快乐教育的目的,[3]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以乐观向上的态度愉快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快乐教育的常见实践模式
实施快乐教育的途径很多,但殊途同归,要顺利实施快乐教育必须深入理解快乐教育理念,要靠师生亲密配合,相互理解,共同营造融洽、快乐的教育氛围,共同发展和进步。
1.知—信—行快乐教育实践模式
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and practice,KABP或KAP)模式是在快乐教育理念下促进学生态度行为转变的应用模式。“知”是指教师寓教于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传授知识,学生牢固掌握知识;“信”是指培养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寓乐于教,让其充分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转变对学习认识和态度;“行”是指学生自觉自愿地改变自身且带动周围人群一起去做,坚持健康行为或改变原来不良生活、认知习惯,达到快乐教育促进目的。快乐教育知—信—行教育实践模式具体实践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措并举,形式多样地传授知识。第二、加强引导,扭转学生态度。在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由浅入深,启发引导,情感教化,激发浓厚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体验到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快乐。第三、不断强化,固化行为习惯。知-信-行教育实践模式最终目的是在快乐教育理念指导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卫生习惯,保持健康状态,提高综合素质,和谐发展。
2.多元递进教学互动式快乐教育实践模式
多元递进教学互动式快乐教育实践模式是根据加德纳的儿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采用多感官刺激学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递进式的教学手段,多维度地训练,教师启发引导,活跃学习气氛,创建轻松快乐课堂,多结合学生兴趣和个性化特点,采用情景化教学和鼓励、微笑式教学,促进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如此来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过程中融洽学生相互关系,增进彼此了解,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秉承“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的快乐教育理念,率先进行了多元递进教学互动式快乐教育实践模式,而且教育效果显著。2013年11月27日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栏目以《为什么这里的孩子们变得快乐起来》为题,专题报道了上海市闵行区实施国际课程《健康与幸福》本土化一年对学生健康行为和态度变化方面的积极影响。闵行区教育局在25所小学首先实施了《健康与幸福》拓展课程,参与教师220人,学生3,980人,社区、家庭、医疗机构等也积极参与其中,然后又围绕十大健康问题和十项生活技能,通过丰富多彩的角色扮演、讲故事、社会实践、绘画、课堂讨论、海报设计、体验职业等教育活动,学生通过采用多感官刺激学习,多元化和递进式的教学实践,接受了多维度地学习训练,在快乐的教育氛围中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掌握了体验幸福生活所必需的心理、生理、社会生活技能,基本解决了学生发展、生存、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健商。
3.“三位一体”的快乐教育实践模式
“三位一体”的教育实践模式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融入快乐教育理念,教育机构、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做好快乐教育。模式中教育机构、家庭、社会分工不同,但又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处处创造条件,时时体现教育民主、平等,给予孩子正面引导,传递正能量,努力营造快乐教育的浓厚氛围,和谐健康教育环境,促进孩子快乐成长,巩固快乐教育效果。首先,教育机构特别是学校或幼儿园,紧贴学生生活、身心特点安排专门课程,如开设安全教育、生活技能、心理应知应会、营养与健康、性知识教育等,教师系统地讲解并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让学生在习惯养成性教育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和进步;其次,家庭密切配合教育机构,遵从快乐教育规律,保持与学校或幼儿园等沟通互动,充分利用家庭融洽和谐环境,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及时纠正孩子不良生活、饮食等习惯,也可通过亲子活动及时沟通交流,进行心理输导,巩固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的所学、所做;再者,作为社会媒体如报刊、杂志、图书、网络、媒体等要积极传播正面信息,以宣传栏、网页、报刊资料、影像视频、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营造积极快乐教育氛围,保持与教育机构、家庭的快乐教育内容和导向的一致性。总之,构建教育机构、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快乐教育环境,使课堂内外时时有教育,事事有教育。另外,教育机构、家庭、社会不同环境中还要注意构建显隐结合的育人环境,特别发挥隐性教育环境的润物无声的作用,处处宣传、启发、引导,营造快乐教育氛围,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快乐教育对当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作用和意义明显,在教育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快乐教育理念,创新运用快乐教育规律,克服相关制约因素,积极构建快乐教育促进作用实践模式,不断探索实施途径,更新观念,创新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1]万里娟.学习并快乐着[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8-68.
[2]祝振华.快乐教育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8):127-127,164.
[3]丁红丽.在创造中寻找教育的快乐—在创新教育的背景中论快乐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2A):4-6.
(责任编辑:金传宝)
姚树欣/山东女子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