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审思与价值重建研究*
——以“绿领巾事件”为线索的理论探讨

2014-03-30 07:10姜艳朱成科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6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信念情感

●姜艳 朱成科

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审思与价值重建研究*
——以“绿领巾事件”为线索的理论探讨

●姜艳 朱成科

教育信念是优质教育的基石,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条件。透过“绿领巾事件”反映出教师的教育信念出现单一化、抽象化等缺失表现。教师教育信念缺失的内在原因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缺乏,教师的教育情感较为淡化;外在原因是社会主流的教育价值观对教师教育信念形成的影响。塑造与当前教育价值观相一致的教育理想,涵养与教师个人生活相融合的教育情感,积淀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教育理论,形成多元的教育价值观与学校文化,以此形成教师教育信念建立的价值理念。

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价值重建;绿领巾事件

一、问题提出

2011年10月,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绿领巾事件”引起了家长与孩子的不满,同时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一教育现象需要教育学者加以深入反思与探寻。这所小学给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同学带绿领巾,这反映出学校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单凭学习和品德来评价一个学生,这一点与应试教育注重分数与升学率有关。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独特的个体,如果以这样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那么只会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不利于个性发展。有学者指出:“在当今多重价值需求的社会里,学校再也不能只是依据成绩好或差那样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要在促进学生人格平等和发展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1]同时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反映出教育信念的单一化,教育者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日常行为品德,而忽视对学生全面整体的认识。透过“绿领巾事件”,我们发现教育信念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的分析与反思,以便探寻教师教育信念形成的价值前提。

二、教育信念缺失的表征

在现代化社会中,效率、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教育信念却被忽视。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可见,教育不能没有信仰,失去信仰的教育是干枯无味的,缺少生命气息的。这样的教育缺少感染力,难以将学生感召起来,表现为一种教授与训练,缺少真正的教育力量。

(一)教师教育信念偏差化

教育信念对教师的教育工作十分重要,它使得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与希望。透过“绿领巾事件”可以发现,教育工作者对学习情况和思想品德表现好的同学给予重视,而稍差的同学则区别对待,出现了教育信念的偏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每个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是教师的职责,不应出现差异化的对待。教育信念的偏差化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它将人的发展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难以看到人各个方面的发展。有学者认为:“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事业。因为真正的教育是精神的创生和灵魂的感召。如果教育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性行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取代教师。正因为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所以,教师将是一个永恒的职业。没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决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者。”[2]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这一事业由人来完成,而教育信念是完成这一事业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教师应坚定教育信念,相信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并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教育。

(二)教师教育信念单一化

在当前背景下,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水平的提高。这样,教师只看到学生一方面的发展,缺少对学生整体的理解,出现教师教育信念的单一化。教育信念的单一化表现为教师缺少对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的信心,或是没有看到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克服的问题。这种单一化的教育信念还不利于培养自由完整的人。“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和诉求。放弃对教育最高宗旨的追求,将教育的基本前提作为唯一诉求,将顺利完成日常管理和应付琐碎杂事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对教育期望的降格,是教育信念的退化。”[3]为了防止教育信念的退化,应克服教育信念的单一化,树立全面、坚定的教育信念,充分发挥教育信念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教育的品质。因此,教育者需要以发展性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给予他们全面的评价与鼓励,这样才有利于建立完整的教育信念。

(三)教师教育信念抽象化

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教育者一定是富有情感的,真正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在教育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信念,实现教育信念的升华。这样的教育信念才真挚感人,是丰富的、充满情感的,而不是抽象的原则、条框。全国著名教育家霍懋征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把爱心献给了教育。他坚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教六十多年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的能力,以这样坚定的信念感动了每个学生。可见,充满情感的、丰富的教育信念是教育工作者追求卓越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条件。教育信念的抽象化会导致教师工作的单调、机械,从而失去教育的真正意义。苏格拉底曾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心灵的火焰。”这形象地高歌了教育的真义,这样的教育中也一定蕴含着深刻的教育信念。有学者指出:“教育是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也就意味着教师的行为更多地应该是自发的、真诚的、内源性的,而不是出于外在强制和纯粹基于个人私利的;是高度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是基于生命的灵动与热力,而不是机械、麻木与冷漠。这还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地扪心自问,不断地眷注心灵,不断地投入生活和不断地成长。”[4]这同时说明了教师要克服教育信念的抽象化就要不断反思自身,不断从教育生活中体会教育的真正意义,从而逐渐形成深刻的教育信念。

(四)教师教育信念世俗化

在如今大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受到“唯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教育无论从目的层面、方式层面和结果层面表现出“名利主义”倾向,这使得教育越来越世俗化。教育信念的世俗化表现为更加重视显现的结果,比如,学生的学习情况、外在表现,而很少注重学生内在涵养的提升。这样,教育便会失去它思想上的高度,而逐渐流于机械的训练。有学者认为:“世俗主义”教育信条,使教育关注的只是“力量”与“效益”,关注所传授的“有用”知识能带来“名与利”的最大化,造成教育内在神圣品质的枯竭。[5]教育如果只重视外在的目的,而忽视人内在的涵养与意义,那由此形成的教育信念就是不完整的、世俗的。只重视学生提高学习水平、行为上服从规定,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这都是对教育信念世俗化的理解,缺少对教育信念深层的审慎。教育信念决定教育的品质与立场,崇高的教育信念是避免教育流于世俗化的重要保障。

三、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缺失的原因探析

“绿领巾事件”告诉我们,教育信念出现了一些问题,探寻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问题根源的探析,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助于促进对问题的分析,使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解决。

(一)教师的教育理论薄弱

教育信念的形成是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教育信念出现危机与教育理论薄弱有一定关系。教育理论是在思想的层面上指引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出现教育信念偏差化、单一化问题,也是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理论理解的不全面、不深刻有关。“绿领巾事件”中,教师在理论上没有深刻地认识到完整的、自由的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而过多的强调人的单方面的发展,缺少对人的整体的认识,这就使得教育信念出现了一些问题。教师充分的理解和深化教育理论有助于教师拓宽自身的教育视野,有助于全面的、辩证的分析教育问题,从而不致于盲目的追随主流的趋势。“教育理论知识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信念,没有教育理论作基础的教育信念是不牢固、不科学的。”[6]可见,深厚的教育理论有助于形成科学、深刻的教育信念,有助于发挥教育的真正意义。

(二)教师的教育实践缺乏

教育实践是教育工作者提升自己教育信念的有效途径,教育实践缺乏也是教育信念单一化、偏差化的原因之一。“绿领巾事件”中,教师缺少对每个学生的了解与交流,同时缺少师生共同的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教师才能把教育理念应用其中,同时发现问题,不断更正自己的教育信念,从而形成源于个人教育生活的教育信念。有学者指出:“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会产生各种对教育教学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主张和观念,其中某些主张和观念经过教师认知系统的‘消化’而为教师完全内化确认,并成为教师的坚持,从而形成教师的信念。”[7]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一定会经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教育信念的升华。因此,不能缺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三)教师的教育情感淡化

教育信念是带有一定情感的,缺少情感的教育信念是抽象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富于个性特点与丰富情感的。因此,教育离不开情感,教育信念也不能没有情感。教育信念不是抽象的,它含有人的意志与情感,正因为具有人的意志与情感才使得教育信念充满感染力与号召力。教育信念之所以富有情感也是与教育工作者实际的教育生活分不开的,正因为源于生活才如此真挚、感人,但教育信念又高于实际的生活,是教师教育理念的升华。有学者指出:“情感是信念的重要基础。情感决定了信念的保持或改变。”[8]教育情感使得教育信念富于感染力,但教育信念需要理性反思的权衡。教师通过理性的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与结症所在,从而提高理性思维能力,重新理解教育的信念。“反思对教师而言,一是有利于教师深化教育理性认识和教育思想。二是利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教育信仰。”[9]可见,理性反思对于教育信念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教育信念同时是在教育情感与理性反思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深化与升华。

(四)社会主流教育价值观的导向单一

教育信念体现人的思想和意志,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离不开社会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同时在具体的学校教育中,教育信念不免受到学校制度与文化的影响。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选拔的标准有所提高,更加重视高层次人才。这样,公民希望通过自己较高的学历进入社会的上层,这种教育价值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培养方向和教育政策的制定。[10]可以说这种教育价值观直接影响教育信念的建立。“绿领巾事件”中,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水平,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其一方面原因是受到主流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其次,学校文化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念,在多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会直接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学校文化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教师的教育信念,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学校文化会以强有力的但又微妙的方式影响着教师信念,并以学校特有的群体反应方式指导教师行为。”[11]学校应积极建设多元、丰富的学校文化,促使教师形成多元的教育价值观念,避免主流教育价值观的单一影响。

四、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念的价值重建

教育信念是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基石,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真理。“绿领巾事件”揭示教育信念出现了危机,我们已经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教育信念建立的价值理念,从而在理念上引导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

(一)涵养与教师个人生活相融合的教育情感

生活是教育的园地,教师个人的教育生活是教师教育信念形成的源泉。有学者指出:“教育信念的生成与确立,源自个人全部的生活经验。”[12]在教育生活中,易于培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引导学生从中体验到快乐,找到自己兴趣。教师在活动中培养了自己的耐心与爱心,同时会逐渐生成自己的教育信念以及教育理想。“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引导个体找到自我生命的尊严,立足现实世界,在追求世俗生活的幸福的同时,逐渐达到德行的幸福。教育首先是启发个体的尊严,然后再把个体引向幸福的生活,并且敞开个体幸福人生的路径,这种路径不是单一的、局限的。这两个主题就是教育形上关怀的主题,正是因为对尊严和幸福终极目的的守护,教育才表现出浓郁的形上意味。”[13]刘铁芳学者所认为的教育形上的意味就可以理解为教育需要具有的理想与信念,引导个体追求尊严与幸福也是一种教育信念,它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生发教育情感,在情感中生成教育信念。

(二)塑造与当前教育价值观念相一致的教育理想

有学者认为:“教育信念确立的基石就是对于社会的理想和人生的理想。”[14]教育理想是教育工作者坚定自身教育信念的前提,以个人的教育理想指导个人的行动,并在行动中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其实,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树立教育理想,在理想的指引下做好教育事业,在工作的过程中提升教育信念。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一个拥有教育理想的老师会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理想教育、理想学生产生一种祈望。这种祈望是教师心灵的追求和教育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帮助教师在面对外部环境影响时,采取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即对教育对象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更是对自己的灵魂和精神追求负责。同时,教育理想在长期的教育认知和教育实践的相互作用下融合为一种教育信念。所以说,教育理想的树立是构建教育信念的基石。”[15]同时教师应建立与教育价值观相一致的教育理想,吸取新的教育思想并运用于个人的教育工作中,从而形成个人的教育信念。

(三)积淀与实践反思相结合的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学习不仅提升理论思维能力、深化教育理想,而且可以促进教育工作者进行实践反思。通过理论学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对问题加以反思,从而总结新的经验,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想与信念。同时教师教育理论的深化与提升需要经过实践反思的检验。教育需要反思,教育问题是一系列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反思能力的提升,更有利于教师分析教育问题,理解教育的本质,获得深刻的教育理论,从而形成科学的教育信念。有学者认为:“教师信念确立的重要条件,就是教师所体验过的教育实践及建立在其实践体验基础上的积极反思。”[16]教师通过个人的实践反思检验已有的教育教学理论,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化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教育观念,从而为教育信念的形成提供必要条件。

(四)形成多元的教育价值观与学校文化

教师教育信念的建立离不开社会和学校方面的支持,这两方面可为教育信念的建立提供有利的条件。社会要加强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与支持,同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17]这使得教师在社会认同方面更加肯定自己,这样,教师会更加重视自身的价值,坚定教育信念,并且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在人才选拔上,从多个方面考评人才也是社会需要重视的。这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培养方向和教育信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自由完整的人,人的各方面的能力是教育要重视的同时也是社会在选拔人才时应关注的。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制度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工作。良好的、丰富的学校文化会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建立产生积极的影响。良好的学校文化体现出良好的教育价值观,这对教师会产生积极影响。这种良好的教育价值观会无形的内化到教师的教育观念之中,提升教师的思想境界,从而引导教师树立较高的教育理想与信念。“这就要求学校创设一种民主、和谐、探究的学校文化,使教师能够忠于自己的信念开展教学实践。”[18]这种学校文化使教师更好的进行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丰富教育思想,从而生成教育信念。

五、小结

教育信念是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追求,是从事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动力。教育信念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深刻地理解教育的真义,有助于坚信教育的意义与价值。“教育的最高的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联系,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因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有着现实的关怀,还会有着终极的关怀。而终极的关怀只能用信仰来承载。”[19]信仰的力量是一种终极的力量,在教育中,指引人走向更高的层次,实现人的进一步发展。教育信念的铸造是一项长久的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努力与坚守。巴士拉在《梦想中的诗学》中写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这其中便蕴藏着崇高的教育理想与信念。

[1]罗敏.“绿领巾事件”引发的教育理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2(06):66-67.

[2][4][12][14]肖川.教育与信念[J].人民教育,2004(05):14-15.

[3][15]余闻婧.论教师教育信念的危机及其内在超越[J].教育探索, 2011(02):117.

[5]郝德永.当代教育的精神品格及追求[J].高等教育研究,2007(05): 17-18.

[6]黄正平.教育信念:班主任专业化的核心[J].人民教育,2007(23): 29-30.

[7]谢延龙.教师个人教育哲学:教育家生成的必由之路[J].现代教育管理,2012(01):87-88.

[8]谢翌,马云鹏.教师信念的形成于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7(06):31-32.

[9]文雪.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养成[J].当代教育科学,2010(09):31-32.

[10]温润芳.对一位教师教育信念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6.31.

[11]李家黎.教师信念的文化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重庆:西南大学,2009.71.

[13]刘铁芳.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16]肖正德.基于教师发展的教师信念:意蕴阐释与实践建构[J].教育研究,2013(06):90.

[17]张新.教师教育信念特点与完善[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9.49.

[18]林一钢.教师信念研究述评[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82-83.

[19]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院,2002.168.

(责任编辑:刘君玲)

本文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基于“种子学校”的农村教师培养模式创新(教师司[2013]13号)阶段性成果之一。

姜艳/渤海大学农村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朱成科/渤海大学农村教育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教学与基本理论、农村教育等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信念情感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为了信念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发光的信念
情感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信念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