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瑞利
以理念引领办学特色创建*
——上海市七宝中学的实践探索
●鞠瑞利
以上海市七宝中学“全面发展,人文见长”这一办学特色为例,总结并提出了从办学理念到办学特色的一般过程:在分析学校历史与办学环境基础上选择形成办学理念、将办学理念落实到具体办学实践中、总结办学实践并围绕办学理念进行办学的系统设计、全面丰富办学实践、总结提炼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办学特色创建中要注意理念站位要高、要向办学全面渗透、要得到全校充分认同、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发展。
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创建
办学特色、特色建设是近年我国基础教育界高度关注的焦点,为此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学校特色的形成,许多学校都把创建特色学校,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作为办学实践的重要目标和追求。但一所学校尤其普通高中如何创建办学特色,如何将办学理念发展为学校办学特色,学校办学特色建设应当遵循怎样的规律,这仍然是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上海市七宝中学始建于1947年,是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之一。1996年,仇忠海校长提出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在该理念引领下,学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人文德育实践、人文课程体系开发、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人文管理等学校内涵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经过16年的探索,逐步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从办学理念发展为被社会广为认同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上海市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试图以上海市七宝中学为例,分析学校如何以理念引领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
1994年仇忠海被任命为上海市七宝中学的校长,他可谓“受命于危难之中”,当时的七宝中学处于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高考已经滑到全市重点中学的最后,学校人际关系复杂,优秀的教师纷纷申请调离学校。仇忠海校长通过强化人际环境建设、学术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三项措施,稳住了局面,让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初步形成了团结奋进的进取精神。在接下来讨论学校下一步该如何发展,学校全面提升学校水平时,仇校长提出走学校自己的道路,坚持扬长避短,避开与重点名校的竞争,以“特”确立学校的地位,以特色引领学校全面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社会上出现了“人文失衡、道德滑坡”的状况,学校教育也因应试教育惯性呈现出“重理轻文、重智轻德”的倾向。全社会的功利取向导致教育中缺乏对人本身发展的关注,对“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命题思考。许多学生表现为人性冷漠,责任感缺乏,人文情怀淡薄。针对这种现状,也是出于对人文意义的深刻认识,仇忠海校长提出从关心人、关心人文寻找学校发展的突破口,这是在他对教育和社会长期关注的基础上、是在深刻把握教育规律和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进行宏观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
从有了这样的想法到形成完整的办学理念,仇校长整整用了三年时间,与教育专家进行了多次探讨,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第一次提出的是“五育和谐发展,力求人人成才”,第二次提出的“给学生创造充分发展机会的学校教育”,第三次才提出的才是“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学校确定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希望通过人文教育的实施,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人文修养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所谓“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就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做到“人文见长”,即学校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外,还须具备浓郁的人文素养,懂得“何以为人”、“为何而生”,具备与人为善的品质,求真务实的精神,爱国报国之心,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具备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甚至对世界承担责任的态度,具有开阔的胸怀,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为了实施人文教育,提升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从1997年起,学校从高一年级开始开设“文艺与人生”的必修课程,每周五下午安排3课时,由华东师大等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教授和知名作家、艺术家任教。1998年,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将该课程演变为以“文艺与人生、人与自然、上海的今天和明天、走向社会”为内容的“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这种以必修课形式开设校本课程的尝试,后来成为全国研究性学习的四种模式之一,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同时也为学校进行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从思想理念的形成,到学校将这样的思想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当时并没有建设学校办学特色的意识,更多是真正把办学理念作为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用这样的指导思想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相信七宝中学这样的尝试是高中学校比较普遍的做法:学校在新任校长领导下从乱到治—学校正常运行后就开始寻找学校新的发展目标和突破口—开始认识到办学思想理念是学校发展的指导核心—逐步凝聚形成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然后将这样的思想理念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中。
经过最初几年的实践,“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接纳认同,这一理念也逐渐向学校办学的各个层面深入拓展,学校逐渐有了建设学校办学特色的意识。在华东师大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对“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思想进行了办学的整体设计,形成七宝中学比较完整的办学体系,在接下来几年里学校按照这样的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这学校的办学实践。
(一)积极开展人文德育的实践探索
德育本身有很强的人文属性,学校以人文教育为载体,注重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实现德育目标,真正实现学校德育的“润物细无声”。2002年,学校申报的《运用人文教育增强中学德育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校以人文教育为载体,从人文课堂建设、研究性学习、合作与竞争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自主管理、师生关系建设、感恩教育等方面着手,积极开展运用人文教育增强中学德育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1.运用人文进行学生人格建树。人格发展在中学生成长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学校注重运用人文进行学生人格建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实现自我心理调适,通过合作竞争教育学会与人相处,通过交往技能训练学习人际交往,通过历史文化熏陶提升人格品质。
2.运用社会人文资源,使德育回归生活实践。学校充分运用社会教育资源尤其社会人文资源如上海博物馆等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德育回归生活和社会,帮助学生在体验实践中理解生活和社会。
3.创建人文校园,在人文熏染中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学校通过人文校园建设,注重精英气质的培养,通过自我人生规划等激发每个同学的成功成才意识和责任意识及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熏染中提升其精神追求。
2006年,学校又成功申报了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感恩教育与情感体验德育的实践模式研究》,积极探索情感体验德育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情绪感动—道理清晰—理性认同—冲突选择—实践巩固”的情感体验的德育实践模式,初步构建了基于情感体验的学校德育体系,形成了“将道德融入文化浓汤,将德育置于人文沃土”的人文德育特色。课题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和明显的德育成效,促进了学校德育实践创新,也促进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可持续性发展。
(二)打造人文课堂,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注重使人文教育植根于课堂,2003年,学校以上海市市级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为项目载体,全体教师聚焦课堂教学创新,积极落实新课改理念,加强人文课堂建设与实践,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一方面,学校通过“教育创新论坛”,建立教研组反思性研究学习制度,构建具有共同教育价值、能促进自身和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来保障课堂教学创新设计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学校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以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为指导,深入挖掘各门学科中丰富的德育和人文资源,采取师生交流互动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创设充满关爱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人文教育,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文化品味与人文意蕴。特别是对每一门文科课程,学校还特地制订相应的人文教育目标、实施方案以及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评价指标和管理措施。
通过持续四年的全体教师参与的行动研究,学校构建了充满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创建了新型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在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利用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等方面得到整体的优化,进一步强化了学校人文目标引领的课堂特色,全面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加强人文校本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要素,是学校办学特色赖以形成的基础和重要载体。
1.人文研究型课程建设
1998年开设的“文艺与人生”为代表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成为对学生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课程形式。一大批文化名人如著名作家陈丹青、王晓玉、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夏中义、复旦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朱维铮、著名表演艺术家陈佩斯等来校开展人文讲座并与学生面对面访谈和对话。学校还把研究性学习拓展到社会实践领域中。每年的暑假,学校组织新高三学生到七宝镇、莘庄镇、古美街道等社区进行挂职锻炼,让他们在了解社会的同时开展人文课题调查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目前已经开发了《渴望星期五》、《相约星期五——影响当代中学生的人生素质报告》《星期五,一生回味》等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德育课程与教育资源。
2.人文拓展型课程建设
2001年开始,学校除了加强了人文课堂建设外,还开设了口才演讲、法学辩论、逻辑、影视评论、古文选读、美学概论、名著选读、音乐美术名著赏析、英语听力、英语快速阅读等包括人文、科学等领域在内的100多门拓展课,目前已经增加至224门。学校还把社团活动课作为拓展课的延伸,学校目前有66个学生社团,每个社团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学期计划、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和活动时间以及评价考核机制,“邓小平读书会”、“法学团”、“模拟联合国”等许多人文社团已经成为上海市的明星社团。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积极开发人文教育校本教材如《中国传统文化纲要》、《当代中国外交简史》等30多门。拓展型课程的开设和相应教材的编写,丰富了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和课程资源。
3.“大文”系列特色课程建设
2010年3月,学校建成了建筑面积为1040平方米的,包含大师厅、杰出校友厅、“四库全书书屋”、校园文化室、学生社团活动室等在内的“学子人文书院”。除了校外聘请的专家学者外,学校还专门成立了6位人文专兼职辅导员队伍,经过三年持续努力,借助人文书院的“博雅平台”、“演讲与辩论平台”、“写作平台”“领导力平台”等,开发了包含“走进入文书院、系列人文讲座课程、人文阅读强化课程和课题研究课程”三个层级的“文化与人生”人文教育特色课程。
(四)强化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凸显学校感恩文化
为了使全校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人文环境的熏陶,学校对办公室、教室、学生寝室进行文化环境上的改造或重建;为了使校园文化环境与“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在格调上融为一体,学校在绿化、雕塑、路名、楼名、文化设施、常用文具、茶具、办公用品六个方面进行学校人文环境的设计和建设,以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环境。
学校把感恩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逐步形成了以感恩为特色的校园文化。1997年,学校就成立了“爱心教育办公室”,组织贫困学生开办“自强书社”,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2001年9月,仇忠海校长在开学致辞中和2003年学生在“七中人的精神和形象”大讨论中,都谈到了“常怀感激之心”。此后的学校教育活动都融入了“常怀感激之心”的教育元素。学校设立专门的“感恩节”,以祖国、学校、老师、同学、大自然与生活为感恩对象,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学校组织开展“用我勤劳双手,捧出爱心一片”的勤工助学活动;到安徽金寨县关庙中学、井冈山新城镇中心小学等地开展爱心助学实践活动;到社区开展“尊老助残尽义务,奉献爱心在社区”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把“感恩在心,报恩在行”自觉地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为了更好地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从2005年开始学校制度化地建设学校八大主题校园文化节——体育节、狂欢节、感恩节、爱生节、读书节、班主任节、科技节、艺术节。其中“狂欢节”、“感恩节”、“爱生节”、“班主任节”是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载体,四个节日集中地营造了学校感恩文化氛围,为学生学会感恩、懂得报恩搭建了平台,也成为学校的感恩教育演化为学校感恩文化一个重要里程碑。
回顾七宝中学十六年特色建设之路,是一个思想理念引领、教育活动落实、系统办学设计、特色形成并逐步被社会广为认同的过程,在这样的从思想理念到办学特色形成发展过程中,有四个方面是需要充分注意的。
(一)办学理念选择站位一定要高
学校办学理念的立意要高,眼界要远。没有高远的立意就不会有高水平特色。学校特色的创建必须着眼于教育整体改革的全局,反映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与潮流,对学校的发展能够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如我校提出的“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又凸显了现代教育注重“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办学特色应该是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全方位的渗透
学校的办学特色并不是一种项目化和单一化的特色,认为只搞几项活动,或改革某一类课程或建立了一些兴趣小组或增设了一些诸如美术、体育、音乐等特色班和特长课、选修课,便称之为学校办出了特色,这也是对学校特色建设的一种误解。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办学特色应是学校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全方位的渗透,办学特色不仅仅局限于办学结果即所谓学生的特长发展上,还应当渗透于学校办学活动的全过程之中,渗透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可以体现在某些特色课程尤其是校本课程上,也可以体现在教育教学上,还可以体现在学校文化和学校管理上。因此,办学特色建设必须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各项教育改革与实践,并使各项改革组成有机的整体,以达到最佳的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学校师生员工对办学特色的参与度要广,认同度要深
学校办学特色是全校形成的,少数人形成的东西不是学校的特色,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理解认同并达成共识,学校特色只有体现出学校全体成员的价值观时,才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和信仰,特色才能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正是我校干部和师生员工对“全面发展,人文见长”这一办学理念的价值认同,他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德育实践、课堂教学还是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才会自觉地落实这一办学理念,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追求成为每一位师生在七中校园的文化自觉行为,七宝中学的人文办学特色才得以凸显和得到社会的认可。如在七宝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每年一度的狂欢节,不仅学生,校长、教师也和学生一起参与狂欢节的各项活动,仇忠海校长在每一次的狂欢节中都会出现一个引入注目的造型,无论是最初的佐罗、功夫熊猫还是后来的孔子、灰太狼、魔术大师等形象,都让学生感受到七宝中学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浓郁的人文民主氛围。
(四)办学特色的追求和建设要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教育的成效是长期的,办学特色的形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办学特色建设的工作不能赶潮流、追时尚,更不能今天追求一个特色,明天追求另外一个特色,办学特色的追求要保持相对稳定并要不断创新。如我校自1996年以来,学校的办学实践一直围绕着“全面发展,人文见长”这一办学理念实施并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对办学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如在2007年学校六十周年校庆之际,学校对原有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进行创新解读的基础上,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要求和学校办学发展的要求,仇忠海校长又提出了用“平民本色,精英气质”来表述在学校新一轮发展中的育人目标,力争把学生培养成“爱生活,会实践,有爱心,能自强;爱读书,会思考,有才情,敢担当”的社会栋梁之才。为了在重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从2006年开始,学校逐步建成了由物理探索馆、微纳米实验室等在内14个科技创新实验室组成的学生科学研究院,开发了包含“走进自己的实验室、兴趣伴我成长、智慧创造未来”三个层级的“智慧与创造”科技教育特色课程。学校还依托“两院五中心”(两院指“学子人文书院”和“学生科学研究院”,五中心指“科技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体育教育中心”及“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分别为学生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特色课程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管理支持和资源支持,大大提高了学校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实施成效。
正是我校数十年始终如一的坚持“全面发展,人文见长”这一办学理念不动摇,才为这一理念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提供了时间的积淀保障,也正是由于在实践的过程中对这一理念不断发展、创新,这一办学特色的内涵才更为丰富和有生命力。
(责任编辑:陈培瑞)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全面发展人文见长”办学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GHA093079)阶段性成果。
鞠瑞利/上海市七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