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明峰
回顾我自己1997年以来的教学工作,我们的信息教育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后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和课堂教学信息化三个阶段。我的教学理念随着信息教育技术的变革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我本人在以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信息化研究中得到了成长。
何为变“教”为“学”呢?“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理念。我们的教学思想就必须发生一种根本性的质变,由“教师主体,以教定学”,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记),是老师牵着学生学,甚至是老师替代学生学,所以老师很累。在此过程中,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兴趣被老师的满堂灌所湮没,学生成天疲于应付作业,苦不堪言。变“教”为“学”关键是实现“教”与“学”的换位,即把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教师“不见自我”,把重心放在组织、服务、引领学生上,为“学”营造生机勃勃,令学生“忘我”的课堂。
1997年2月,伴随着博兴县第一小学的诞生,我担任了学校的教导处副主任,具体负责数学教研工作,因为比较喜欢计算机,学校推荐我参加了1997年山东省教研室组织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研讨会,现场观看了电脑公司制作的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课件,并领回了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脚本的任务。
但是随着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深入,我发现现有的“小蜜蜂”课件虽然有巨大的优越性,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为了更好地教学,我带领我的数学教学团队,开始自行研制课件。
我自行研制的第一个课件为“9加几”。课件制作前我们设计的基本教学过程是:学具操作—摆脱操作—建立表象。其具体教学流程为:①先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对9加几的算理有初步的感知:要求9根小棒与2根小棒合起来是多少根小棒?先想9根加几根是10根?再把2根小棒分成1根和1根,9根加1根是10根,10根加1根是11根。②学生摆脱学具尝试说算理。③通过课件演示9+2的思维过程,既有学具拼摆的过程,又有抽象算理过程的展现,它是具体与抽象的完美结合,通过它实现了学生理解上的跨越。我还与其他老师合作制作了9+3、9+4、9+5等,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设计成小灵通算题的卡通,把“小数分成1和几,9加1凑成10,10加几得10几”的凑10规律暗含在里面,让学生在观看卡通的过程中进行感知,让学生在计算的基础上形成了9加几的简约化思维过程。
后来我又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陆续研制了许多课件。这些课件虽然没有电脑公司制作的精美,但比较实用。能针对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把抽象数学知识具体化,能把复杂信息连续分解为简单信息,能让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大大方便了教师的“教”。为了使学生能区分“线段、射线、直线”,我利用自制课件进行了如下教学:①电脑分别闪烁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和两个端点。告诉学生“这是线段,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有固定长度,线段有两个端点”;②电脑出示一线段,并向左延伸……告诉学生“这是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射线无限长”;③电脑出示一线段,向左右两边延伸……告诉学生“这是直线,直线没有端点,直线无限长”。
为了使学生学会画圆并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我利用自制课件进行了如下教学:①清除屏幕,并且在屏幕的中央显现一红色亮点,闪烁数秒后,在其旁打出“0”,告诉学生“这是圆心”;②在屏上显现一条以圆心为一个端点,另一端在圆上的线段,闪烁数秒后,在其旁打出“r”,告诉学生“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③展示半径绕着圆心旋转,直到画出一个圆,告诉学生 “圆是一个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④显现一条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闪烁数秒后,在其旁打出“d”,告诉学生“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借助课件讲解,学生眼看、耳听,清楚、明白。
回顾那段时间我设计、制作课件以及用课件辅助教学的过程,在如何“教”上的确是下了很大的功夫。课堂上我的确是讲得更清楚了,更透彻了,更明白了,学生做作业的效率提高了,时间用的少了,我也逐渐的从作业堆中解放了出来。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自此我所教的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日渐减退,学生的课堂思维有超前课件的情况,课堂生成时常与课堂预设发生矛盾,课堂上我常因学生思维的超前而手足无措,学生则常因我的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而情绪不高,以“教”为中心的课件设计和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越来越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我的教学理念受到了巨大冲击。如何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作用?如何让学生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究竟应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引领我们的教学?
2001年,国家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博兴县有幸搭上了课程改革的头班车,随全国第一批课程改革试验区进行实验。我担任了学校的教导处主任,博兴县建成了覆盖整个系统的博兴县教育信息网,我校教师也实现了人手一台电脑。面对新形势,着眼学校实际,我反思用课件辅助教学的历程,寻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我的教学改革应该从哪里起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我带领我的团队从2001年直到2009年先后承担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信息技术与品德等多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为了顺利开展研究,我首先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章剑卫等)、《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马宁、余胜泉)等有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料。通过学习思考,我逐渐认识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以变“教”为“学”为理念,持续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学科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有效改进教和学的方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的都必须围绕“学”进行,以生为本,力求高效。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能学不教、多学少教。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不暗示。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对设计资料、制造资料、竣工资料、使用登记证、年度检查和上次检验资料进行核查,确定实物与资料相一致。检查压力容器操作员证、安全管理人员证,以保证压力容器操作人员是持证上岗,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
其次,搜集整理信息资源。一方面学校大量购置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我组织教师定期开展课件制作、搜集、整理评比活动,不断完善课程资源,丰富课程资源。学校先后建起了数学课程资源库、数学微教学单元库、科学课程资源库、科学资料呈现方式库、语文课程资源库、语文教与学策略库,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库等,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资源保障。
最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组坚持间周研究课制度,采取主题+案例的研讨方式,定期开展活动,活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等方面展开,其核心是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信息化理念的落实。课题组科学老师舒在荣曾执教《污水和污水处理》研究课。这节课主要通过观察比较污水与清洁自来水的区别、做简单的污水处理实验、寻找污染源、了解污水处理的过程等环节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污水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水需要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这两个科学概念,从而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活动。老师一改过去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气氛融洽,信息技术手段运用合理,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舒老师的课对课题组成员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我们课题组进行了热烈讨论。有的老师认为舒老师的课好在课件上,舒老师制作的污水处理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清晰的再现了污水处理的过程。有的老师认为舒老师的课好在师生、生生互动上,寻找污染源时,学生之间能相互讨论、合作交流,因为良好的互动,启迪了师生的智慧。有的老师认为舒老师素质好,课堂驾驭能力强。而我认为,舒老师的课好就好在她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没有“教”的痕迹,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开放的思维空间和足够的时间保障。比如在观看视频后,让学生充分地说感受,并提出问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寻找污染源;在污水净化试验之前,让学生自己寻找净化污水的方法并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污水净化实验。放手让学生仔细的观察比较,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让学生亲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体会在主动探索中学习的乐趣。舒老师也恰到好处的运用了网络资源。因为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资料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网上环境积件资源库,为师生利用积件组合平台制作教学软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来源和多种有效途径。教师只需要针对媒体的特征,来获取信息,精心设计教案,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就可以了。我们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验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方便教师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信息化。
在变“教”为“学”课堂信息化理念的引领下,我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从神圣的讲台走了下来,与学生一起研究、实验、交流、讨论。我的课堂慢慢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又高涨了起来,学习主动性显著增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讨论热烈,争论激烈,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逐渐变强了。我不仅关注教师如何“教”,更关注学生如何“学”,以学定教。课堂上学生思维的超前行为得到了有效引导,课堂上生生、师生智慧碰撞,相互启迪,充满着生命活力。在我的带动下,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市县教研室多次在我校举办优质课评选以及观摩课研讨活动,学生的课堂表现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教师的普遍认可。他们普遍认为我们的学生是滨州市最有生命活力的学生。
2009年我担任了学校的业务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教师的办公用机和学生学习用机都得到了更新换代,学校所有计算机均接入互联网,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工作已成为普通教师的常态。我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课程资源的日益丰富。教育技术已不再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课堂教学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教师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成长。作为负责学校业务工作的我应怎样带领大家深化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信息化研究?如何大面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我提出了创建数字化学校的目标,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努力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
所谓课堂教学信息化是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构成教学信息传播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
为推进课堂教学信息化,我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带领教师建设好了信息化网络平台。把大量的学校课程资源进行了分类整理,逐步建成了各科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使用。专门建立了自动录播系统,供教师自行录制教学实况,自己观看,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2013年,我带领老师们整理的6项课程资源被评为滨州市优秀课程资源,并有5项课程资源参加山东省优秀课程资源评选。
第二,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永恒主题常抓不懈。教师信息化专题培训定期进行;教师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培训不间断,坚持日有指导,周有作业,月有评价;我还不定期的组织优秀课件评选、优秀课程资源评选、优质课评选等活动;坚持每周进行教研活动不动摇。通过各种方式全方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综合运用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第三,努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我主张以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信息化为突破口,聚焦课堂,关注课堂,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先后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教学信息化实施水平。
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引领教研向纵深发展。我们把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信息化作为课题进行研究。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变“教”为“学”课堂教学信息化研究的深化。为实现新课改倡导的“在生活中学数学”的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和“千克、克的认识”之后,我为学生专门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表,让学生分小组到超市去了解各组所规定的商品的价格和重量,顺便了解商品的其他情况。我根据学生的报告,创设一个“百货大楼”的主题网页。“百货大楼”里分为食品区、家电区、生活用品区等,商品琳琅满目。课堂上学生轮流做“商家”与“顾客”。有的学生们充当售货员,点击食品到秤上去称,根据所学的重量单位,报出分量,然后根据单价算出金额。有的学生当“顾客”,自由地去花钱购物,将手中的钱计划着花,合理的去用,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最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历,挑选适合自己的题型,独立完成课后难度不同的习题,再写出自己的体会。有的学生写道:上数学课真好玩,在玩中我学会了买东西……我让学生将各自的体会放在网站的论坛里,其他同学自由浏览,相互学习和交流。“你买的东西真多呀!”“算账要细致一点儿,否则会赔本的!”等。在这节课中我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人际交往频率提高了,教学内容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优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实现了课堂教学信息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
开展系列课型达标活动。我们依据课题阶段成果,选择优秀教师执教多节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信息化观摩课作为“标准”,进行录制,并放在学生网站上,采取全员学“标”,个人练“标”,同组议“标”,逐步达“标”的方式,引导教师按照观课议课、对照反思、集体研究、尝试执教的流程进行系列课型达标活动,经过三年的课堂教学系列达标活动,大部分教师熟练掌握了6个课型的基本教学模式。老师们在学习研究中提高了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信息化实施水平。
采取“主题+案例”的研修模式。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参与教研活动,通过扎实的教研活动解决问题,并发现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曾把语文学科的生本高效课堂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并建构起了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尝试自学——探究释疑——合作交流——补充拓展——反馈评价,并把这一模式推广到其他学科。此成果得到省教研室教研员李家栋老师的高度评价,并在2013年山东省小学语文教师远程研修中进行了推广,2014年1月此成果被山东省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评为山东省优秀课题成果。
近年来,我带领我的教学团队锐意进取,大胆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先后有30多位教师执教过省级及以上优质课观摩课。学生两次走进中央电视台,50余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学校先后获得了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首批教学示范校、全国创新型学校、山东省校本教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50余项。我本人参加了首届中小学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参加了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教参、教辅的编写,参与了《青岛版课标教材与北师大版课标教材的比较研究》等十几项课题的研究,2004年去上海挂职学习1个月,多次参与省内外教学教研活动,结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先后在省内外刊物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我也逐渐由一位普通教师成长为山东省特级教师。
思想决定行动,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刚入职时,我把考试成绩当做教学质量,采取题海战术,车轮战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后,认为老师讲得好,教学质量就高,于是拼命练基本功,有时为了赢得同事的好评,把观摩课上成表演课;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验研究,才真正明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课堂不再是自己的表演,而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了以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信息化理念后,才真正懂得了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精彩才是教师的精彩。我们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任何学习活动都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合学生的学段特点,遵循教育的规律。知学生所思,知学生所困。倘若没有对学情深入细致的把握,不能做学生的知音,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可能达到高效。我们要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清楚了解学生哪里有障碍,哪里有断层,哪里是兴奋点,哪里有疑问等,在充分估计学情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拥有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是当今教育的主流课堂形式。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更要关注信息技术给教育理念带来的冲击,使自己始终能以崭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线教师,要虚心学习,大胆探索,把信息技术用在最关键的地方,把媒体信息放在最需要的时候,让信息化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益。决不能刻意追求音像、动画效果,为用而用。
在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信息化研究的每一个阶段,我一直在实践、学习、反思,再实践、再学习、再反思。我在实践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计其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在学习中借鉴成功的经验,在反思中汲取失败的教训,在学习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开始新的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才逐渐提升了认识,找到了规律。著名教育专家、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育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我就是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尽管我带领我的团队取得了点滴成绩,但追寻变“教”为“学”的课堂教学信息化研究仍行进在路上,我们将迈开大步,努力追寻更加理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