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使命: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

2014-03-30 02:58:52王兴华
大庆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师德职业道德

王兴华

(大庆师范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意味着教育必须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为迎接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技革命的挑战,为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和民族的复兴,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1]”这一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制定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理论基础。再一次强调了教育及教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教育要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要发展,首先教师要发展。教师是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尤其是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化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一、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就一般意义而言,“在道德建设领域,职业道德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方面是由于从业人员遍布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另一方面是由于职业道德对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对和谐社会建设以至整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也就是加强师德建设。师德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师德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每一个层级的每一位教师成长过程的始终。师德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新形势下,重新提倡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教师的职业道德,其功能对职业活动具有导向、规范、整合和激励的作用,引导教育教学活动遵循教育规律和教育方针,沿着健康、有序、和谐的方向发展。国家建设,教育为本;教育建设,教师为本;教师建设,师德为本,一语道出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这种职业道德反映在教师教书育人过程中教师与职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的基本工作关系,以及教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工作特点。由此而形成职业意向——献身教育,教书育人,严于律己;教师的职业情感——以勤精业、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教师的合作精神——团结协作,取长补短;教师的职业规范——以身做则,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授业,而且重在育人。为师必须先有德,教师之德首先体现在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的社会责任上。教师这一职业传授知识的事业,更是教育人、培育人的事业。为人师,不仅要对科学负责,更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对社会负责。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学识的魅力,还有人格的力量,而且人格的力量更强大,影响也更持久。学生习惯于把教师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此,勤奋严谨治学是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标志,是高校教师必备的职业精神和道德底线。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治学态度、职业的社会责任感、工作和生活作风乃至广泛的兴趣爱好、处理人际关系的良好方式等,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影响他们成长的整个过程。

二、进一步强化敬业精神

敬业就是尊重、尊崇自己的职业和岗位,以恭敬和负责的态度对自己的工作,做到工作专心,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尽职尽责,要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义务感。在中国的古代,敬业就要做到勤业、乐业。孔子一生勤勉,著述育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韩愈,勤奋敬业,留下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经典[3]。为此,教师要树立敬业爱生、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观念,教师的教学态度应当向着与学生共同钻研、共同切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当向着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的方向转变。为完成这一转变,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修身、不断进取。

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现代信息素养和教学技能

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信息化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现代信息素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就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育指明了方向。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与需要,迫切要求教师由知识传递者变为教育教学实践者,这将极大地促进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变。在新形势下,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掌握电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软件的设计能力。

四、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科学工作的精髓是创造性,勤奋并持之以恒地学习是不断创新的源泉。科学的内涵是追求真理,诚实的品格则是接近真理的先导。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且要有比较广泛宽厚的知识背景和文化修养。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随时密切关注本学科的定位,一门学科的内涵和定义至少有三个属性:整体性和局部性、发展性、定义的多维性。学科间的渗透、交叉是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科学越发展,学科分得越细,交叉和融合的趋势越明显,教师要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历史沿革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4],并且涉猎一些相邻学科的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速度倍增,教师不仅要广泛涉猎知其然,而且应该深入进去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各门知识内在的体系和逻辑,才能做好学生的知识向导,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最佳的社会实践。

五、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一位教育家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在21世纪,新的人才质量观,新的人才发展观,新的教育观都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想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与时俱进,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和知识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在新形势下,为了适应教育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具体课程和所拥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合,确定一个方向,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优化。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可以保证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知识中将信息的损耗减到最少,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益。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我国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具有全球意识的思维能力;要具有从国际战略发展和全球宏观角度对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进与退,赢利与亏损,风险与机遇等问题进行决策和分析的能力;适应变化而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想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变化,必须以学习为基础,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自己接受新事物、与时俱进的能力。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人类社会正处于科学技术从高度分化向高度综合发展的阶段,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形成了一个文理综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导致新的科学知识成倍增长,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是当前科学发展的主流。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其他知识,获得国家认证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掌握外语,具有跨国跨文化的沟通能力,要具有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要具有创新能力,要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能力,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积极作用。具备上述条件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培养他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责任与使命要求高校教师要与时俱进。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2-18.

[2]中国就业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职业道德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1.

[3]中国就业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职业道德国家职业资格训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87.

[4]宋桂霞.新时期高等师范院校加强师德建设重要性之思考[J].教书育人,2005,(6).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师德职业道德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物理之友(2020年12期)2020-07-16 05:39:18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法大研究生(2019年2期)2019-11-16 00:39:26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28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人间(2015年19期)2016-01-04 12: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