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小组成立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4-03-29 13:23:38罗辉苑龚小兰刘丽娟刘秀华
河北医药 2014年19期
关键词:评量突发性耳聋

罗辉苑 龚小兰 刘丽娟 刘秀华

为迎接等级医院专家评审,提升医疗质量,根据2011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细则》要求,我科自2012年1月成立Qc小组。而Qc小组活动实施过程始终遵循管理的PDCA循环原则。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在20世纪50年代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是一种适应惯性运行质量的全面管理方法,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四个字母代表的含义为:P表示计划(Plan),即包括确定方针和目标以及制定活动计划;D表示实施(Do),即做自己所写的,具体运作,实现计划中的内容;C表示检查(Check),即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找出问题,分析原因;A表示处理(Action)即处理检查的结果,肯定成功经验,并予以标准化;总结失败的教训。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1,2]。PDCA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现在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服务领域[3,4]。既往学者们和护理管理人员也报道了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和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5,6]。但是,迄今为止,关于该理念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的研究报道尚未见到。为此,本文研究PDCA循环管理理念,制定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对我院耳鼻喉科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耳鼻喉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治疗的80例符合中华医学会(2005)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的患者。患者均为单侧听力损失,中、重度非波动感音神经性耳聋。其中,男51例,女29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4±21)岁;病程1~12 d,平均病程(5.47 ±2.68)d;部位:左侧 43例,右侧37例。随机抽取我院耳鼻喉科2011年1至12月收治的4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对照组,随机抽取我院耳鼻喉科2012年1至12月收治的4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观察组。2组患者性别构成、平均年龄、原发部位和病理分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心理护理、健康宣教、饮食护理、药物不良反应护理和高压氧治疗护理等突发性耳聋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接受PDCA循环管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步骤:(1)组建科室Qc小组: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创建Qc小组,科室Qc小组成员由科主任和科室护士长直接领导,3名专科主管护师为Qc小组护理部分副组长,科室其他护理人员均经过品质管理圈理念学习培训;(2)小组成员培训:由Qc小组组长及副组长对小组里的成员进行培训,采用集体讲座和个人教育相结合、文字和多媒体及书面与口头教育相结合、理论讲座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Qc小组成员进行突发性耳聋相关知识培训;(3)实施护理质量PDCA循环管理:①P计划阶段:采用查阅突发性耳聋患者病历数据、患者问卷调查、患者家属访谈、护理人员讨论会等发现存在的护理问题,主要如下:关注患者负性情绪不够,非言语性交流沟通不到,日常生活照顾不到位,没有专人对病房设施进行管理等。在了解了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后,我院提出了管理目标,并设置了具体的护理计划及实施方案。管理目标为:优化护理服务,扩展护理范围,增强护患联系。②D执行阶段:入院时对患者进行负性情绪评估,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安排心理咨询。减少护士分管患者人数,一个护士分管4~6名患者,对患者进行专人护理、心理疏导,包括洗头擦浴,修剪指甲。要求护理人员参与心理知识培训,要求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不良状况并能够做出积极处理,此外示范病区还安排了2名已获取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主管护师担任心理疏导员。切实落实卧床患者的具体护理工作,在进行了各项护理如口腔护理、梳头发、擦身、擦阴等后,在交接班时进行资料交接和签字确认,有利于明确责任,保证各排版时间内的护理工作到位。由于突发性耳聋患者很难适应新的生活,心理比较脆弱,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期望值高,因此,需要护理人员提升自己的护理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并能够采用尽可能多的方式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做出相关指导。安排专人进行病房设施检查,对病房内老旧设备进行及时更换,防止由于设备损坏引起的患者受伤等情况,对日常护理进行流程规范,有助于护理人员了解正确的工作方式。③C检查阶段:由副组长考察护理人员护理情况,询问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管理和反馈机能;每月由护士长对护理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了解护理中遇到的情况,并及时进行护理制度调整。每月进行随机抽查,对护理质量、护理操作等进行现场考察,对不合格的护理人员进行扣分处罚,并进行现场示范等培训;④A处理阶段:对突发性耳聋患者护理质量、护理操作、患者满意度等情况进行公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对效果较好的护理操作流程进行标准化,对需要改进的护理工作进行分析和调整,随后进入下一个循环。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7]:①痊愈:患者平均语言听阈范围0.25~4 kHz各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患者此次患病前水平;②显效:患者平均语言听阈范围0.25~4 kHz各频率听力提高≥30 dB;③患者平均语言听阈范围0.25~4 kHz各频率听力提高15~30 dB;④无效:患者平均语言听阈范围0.25~4 kHz各频率听力改善<15 dB。

1.3.2 焦虑情绪[8]:焦虑自评量表主要评定焦虑症状的有无或者出现的频率。各条目得分累积之和×1.25为焦虑自评量表量表粗分,标准分≥50则认为患者有焦虑情绪。

1.3.3 抑郁情绪[8]:抑郁自评量表主要评定抑郁症状的有无或者出现的频率,各条目得分累积之和×1.25为抑郁自评量表量表粗分,标准分≥53认为患者有抑郁情绪。

1.3.4 患者护理满意度[9]:本问卷由笔者在参阅大量有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制定后在5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先行预调查,3位护理专家评价修改后,内容效度本问卷经过3名护理专家测得内容效度为0.983,问卷的信度系数 Cronbach’s α 为 0.857,总分为100,<60为不满意,60~80为基本满意,80~100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明显低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40,例(%)

2.2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患者护理满意度 n=40,例(%)

2.3 2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比较 入组时,2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50±3)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为(42±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比较n=40,分,±s

表3 2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比较n=40,分,±s

组别 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入组时 2周后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入组时 2周后对照组51±3 48±4 50±4 48±3观察组 50±3 42±4 50±3 42±3 t值0.286 7.117 0.116 8.023 P值 >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10]。该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学者们认为与病毒感染、循环障碍、自身免疫以及膜迷路破裂等有关,患者对突如其来的改变往往不知所措[11]。患病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受到影响,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2]。为此,优化突发性耳聋护理措施意义重大,能够为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后,观察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50±3)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为(42±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与以下因素有关:Qc小组的成立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提到了更高的高度,要求处处以“患者为中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为此,Qc小组活动贯穿于医疗活动的整个过程,首次,Qc小组负责人采用集体讲座和个人教育相结合、文字和多媒体及书面与口头教育相结合、理论讲座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而具体Qc小组活动实施过程始终遵循管理的PDCA循环原则。对患者运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时,制定相关的计划尤为重要的,对患者突发性耳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关假设,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关的解决方案的制定。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在为患者拟定有效的管理模式之后,便要依据制定的计划对患者进行相关举措的实施,严格执行操作,将PDCA管理理念贯穿于护理过程中,根据制定的计划实施计划,循序渐进,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指导。同时,PDCA循环管理模式做到定期召开评估分析座谈会,就不良事件防范情况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结果展开分析、探讨和总结,以确保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把相关措施和建议反馈给具体的个人,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继而自上而下的负反馈系统,如此反复,使得PDCA循环模式可以持续不断地运行。

由于PDCA循环管理在我科应用时间尚短,尚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改进。此外,家属沟通活动也有待进一步改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教育以及家庭护理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对患者出院后适应家庭生活和家属进行家庭护理也有帮助。

1 杨菊花,贺伟,彭守华.应用PDCA循环对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实施镇痛管理.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21-422.

2 陈文专,陈巧惠,郭泽雯,等.PDCA循环引导的全程糖尿病健康教育.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62-364.

3 毛辰蓉.PDCA循环在静脉化疗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23-124.

4 王旭.运用PDCA循环管理提升普外科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患者安全.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4-145.

5 蒋丽,吴小玲,叶艳萍,等.PDCA循环理论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管理中的应用.护理管理杂志,2013,13:38-39.

6 戴莉敏,贡浩凌,方英,等.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12,47:882-885.

7 柳査仙.护理干预提高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11,49:47-48.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94-197,235-237.

9 张欣.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持续提高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质量的效果.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3.

10 Stew BT,Fishpool SJ,Williams H.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Br J Hosp Med(Lond),2012,73:86-89.

11 Koltsidopoulos P,Bibas A,Sismanis A,et al.Intratympanic and systemic steroids for sudden hearing loss.Otol Neurotol,2013,34:771-776.

12 沈凤勤,池艳宇,朱锦玲,等.突发性聋患者心理状况调查及对护理的提示.中华护理教育,2011,8:173-175.

猜你喜欢
评量突发性耳聋
计算机通识课德育渗透的评量方法与手段研究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深刺听宫治疗耳鸣、耳聋验案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基于“成果导向”教学理念下《动物微生物及免疫》课程评量方法的开发与设计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我国台湾地区身心障碍者职业辅导评量及启示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36
耳聋耳鸣辨证施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