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安青
(中共永修县委党校,江西 永修 330300)
江西镇村联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永修县为例
蔡安青
(中共永修县委党校,江西 永修 330300)
江西镇村联动建设,引导偏远分散的农民向城镇转移、向条件好的中心村集居,为农村居民打造生产生活新平台,为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现在的农村还很落后、农民还不富裕,永修镇村联动建设点村民空置房现象告诉我们,城乡一体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实实在在解决农民的就业、提高农民的收入,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才能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脚步进入现代化。
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化;中国城镇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以工业化助推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江西省开展镇村联动建设,以小城镇为城乡融合的载体,把乡镇集镇及所在地和周边村庄作为一个整体,集中进行整治建设,着力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开创城乡协调、共同繁荣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局面。镇村联动建设是江西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举措,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截至2013年10月,永修县4个集镇新区和8个中心村以及40个基础村点的镇村联动建设已经全部启动,其中,动工较早的鄱湖新村和军山惠民新村已安置居民入住,农民摆脱了杂草丛生、蚊蝇乱飞、易涝受水灾的脏乱差环境,住进了窗明几净、电脑、电视、生活设施齐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楼房。但是有个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就是这两个已经建成的安置点的居民入住率都不高,军山惠民新村安置住户486户,入住115户,鄱湖新村240户人家实际入住不满一半,各“联动”建设点的居民,前期表现得积极主动,后期积极性减退,表现出等待观望的情绪。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功地解决了两亿多农民的温饱问题和大部分农民的小康问题,但是,农村问题依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农民收入虽有所增加,但是城乡差距却不断拉大,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于城市,广大农民群众没有很好地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重工轻农、城乡分治”[1]使“三农”问题愈演愈烈。
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是几代中国农村人的梦想。为什么美梦成真的时候反而会停滞不前、等待观望?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村民空置漂亮舒适新房不住的背后是有原因的。
(一)买房容易、家装费难出。
永修“联动”建设安置点将农民先前住宅用地从单家独户向高密度多层公寓发展,既节约了土地又集中了人口,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因各乡镇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政策,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上补偿款,农民的落户成本明显减轻,永修县财政现已投入资金3000万用于镇村联动建设的通水、通电、修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每个重点乡镇有专项引导资金100万。各“联动”安置点都是经过反复选址由县里统一部署、合理规划,所以环境优美、格调高雅,并且每个“联动”安置点距集镇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幼儿园、托儿所、医院、集市等都不足一公里,生活非常便捷,因此农民纷纷递交入户申请。
永修“联动”安置房,主要是采取“建新拆旧、以房换房”政策。以永修县棚户改造安置房为例,每套面积120平方米左右,面积小的要10万,面积大的要15到16万元人民币,每套旧房折算面积50到80平方不等,多出的部分农民按规定价补齐,每户要投入6-8万,在房价飙升的今天,能分配到这样的房子无疑是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农民当然高兴,但是“联动”建设安置房交付百姓的只是一个框架,不能拎包入住,真要住进去,每家还要投入8-10万元家装费,这对不少农民家庭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二)水泥地上长不出庄稼,农民离村不离田。
从理论上来说镇村联动建设是政府和农民两方面双赢。首先,人口、资金、资源、财产等生产要素向乡镇聚集、向县城聚拢,城镇扩大、人口增加,城镇化能力就增强了;农民向城镇靠拢,就地或者就近去工厂和企业做工,不仅居住环境改善,还增加了收入来源。而现实情况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导致就业岗位选择面狭窄,只能做一些技术含量低的粗活,工作辛苦工资又低,无法满足农民进城后的生活需要。
永修镇村联动建设,农民离村不离土,这既为农民保留了直接收入来源,也保障了农民生活不受影响,但是也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民新村的安居点离田地太远,劳作不方便,虽然永修“联动”建设强调一户一宅、建新必须拆旧,土地与宅居地置换,以保证耕地总数的不变,但是很大一部分农民买了新房后仍然居住在旧屋里,陷入新房搬不进、旧房退不出的两难局面。
因此说,农民不是不愿住城里的高楼,也不是住不惯公寓,而是没钱没条件住。他们在“联动”建设前期表现得积极主动,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政策带给他们的好处和利益,燃起了他们做城里人的希望,而一旦接触到现实,巨大的反差让他们意识到,以他们自身的条件,现在还很难在城里立足,城里漂亮的农民公寓装载的还只能是他们的一个城市梦。
那么,农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城里人?城乡一体化离我们还有多远?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前进道路上有多少障碍、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城镇化水平低,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较长。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城市与乡村相互融合形成一体的过程。国际经验表明,当城市化水平处在50%左右时是推动城乡融合的最佳时期。《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化率是52.57%,并以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的速度向前推进。江西由于工业化起步晚,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年来,江西城镇化水平每年以高于1.5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预计2013年可以达到47.4%,但比全国平均水平还差4.6个百分点。”[2]
也就是说,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处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但是很多的研究专家认为,中国统计局把2亿不享有同等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的进城务工农民计入城镇人口,这样的数据不科学,中国城镇户籍人口的35%更能真实反映中国城镇化的水平。也就是严格说,仅从城镇化率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较大,农民收入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弱化。
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28%,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是10%多一点,而农业劳动力的占比是36%。36%的劳动力创造了10%的GDP,即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的收入和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的收入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我国农村现居住着近7亿人口,劳动力有2.8亿,2.8亿人种18亿亩耕地,平均一个劳动力耕种6亩4分地,农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市人均纯收入的1/3,田地里的收入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民生活的需要,特别像江西这样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多选择外出打工赚钱以弥补农业收入的不足。以永修县为例,60%—70%的家庭把农业生产留给老人或者妇女,农村劳动力严重弱化。
(三)城乡劳动力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加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矛盾。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进入非农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必然结果。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大部分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一方面使他们难以通过接受科学技术来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加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即使转移出去了也只能从事一些低水平、高强度的劳动,无法向高层次劳动力转移。随着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农村剩余劳动力还会增加,到时无固定职业、滞留农村的劳动力就业矛盾将更加突出。
(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城乡公共服务存在很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何立足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加快统筹城乡公共产品供给,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实现,是摆在城乡一体化面前的一道难题。
(五)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陈旧,怕变求稳,缺乏主体意识。
自上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后,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长期分散化的小农生产格局造成我国农民普遍存在小农经济思想,封闭、保守、落后,小富即安的意识比较严重,部分农民怕变求稳,故土难移的保守观念严重,缺乏自强、自立和进取精神,认为城乡一体化就应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因此坐等、观望,导致城乡一体化原动力不足。
镇村联动建设是江西加快城市化的一条新思路,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没有固定的模式可照搬,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遵循。由永修镇村联动建设反映出来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出,镇村联动建设决不是“把马路让出来,把电灯亮起来,把垃圾收起来,把高楼建起来”这么简单,最重要的是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逐渐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直至脱离土地束缚;二是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在城里立得住,住得安稳。
(一)农业现代化是把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唯一途径。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主要的特征是农业生产技术化、生产过程机械化、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化、农业经营规模化、增长方式集约化和农业发展可持续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目前江西正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既满足以更少的农业劳动力养活更多的城市人口的需要,同时又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更多的产业工人。
(二)加快城镇化速度拉动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也是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城镇化水平越高,对农村劳动力的拉动就越大,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近百万人从农村进入城镇。有关专家预测,以现有的城镇化速度,我国农村人口以每年约1400万~1600万的规模转移进城镇,到时,中国的城市要增加10倍(中国现有城市657座),中国13亿人中的70%-80%都住在城镇,农村逐步庄园化,广大农民分享城镇化的利益,生活水平提高,收入水平基本接近城市居民。
(三)城乡之间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在“财经中国2012年‘新改革 新起点’”演讲中表示,如果没有配套产业,没有大量非农就业岗位,城市人口没有工作或者说没有充分的就业,尽管你在城里住了半年也不是真正的城市人口。所以,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把就业问题、发展配套产业问题以及解决进城人口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放在首位,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性,保证社会公正、健康、有序发展。
(四)出台相关配套的土地制度。
政府要尽快出台配套的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城市土地“同地、同权、同利”,使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获得土地增值收益,使农民去、留都有生活保障,有资本的农民还可以创业。例如我国的台湾等地,农民分享城市化中土地增值收益,不少农民因此成为百万富翁;相反,巴西城市化教训惨重,大批农民转移进城,土地被政府以低廉价格出售给开发商,农民到城市后就业困难,农村又回不去,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巴西经济也迅速垮了下来。
(五)依托当地资源,就地实现劳动力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据预测,到2020年,中国多数省份人口实现三个“三分之一”,即人口三分之一在城市,三分之一在城镇,三分之一在农村,到时,中国的城镇要增加10倍。永修现在只有两个中心城镇,因此,打造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集镇,也是永修县镇村联动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艾城镇素有“永修北大门”之称,是永修工业重镇,永修镇村联动建设充分调动当地资源,依托星火工业园,打造“古艾新村”。“古艾新村”占地748亩,集商业、住宅、服务、娱乐为一体,建成以后,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理想职业,既兼顾了农业生产,同时又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
(六)加大培训力度、搞好农民教育。
事实证明,农民的收入水平与其科技文化素质有很大关系。劳动力素质低下,滞留在农村,无法适应产业技术的要求,无法向城镇转移。为此,要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统一规划,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和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队伍素质,为农业现代化做准备;同时,加大实用适用技术向农村转移、应用、推广的力度,将农村劳动力富余的资源劣势变为人力资本丰富的资源优势。
(七)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催生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品增值低关系很大。永修现有7家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发展速度慢,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因此,必须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经济杠杆调低农业深加工项目进入农业领域的投资成本,提高农业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同时,培育带动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高效有序的产销体系,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镇村联动建设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农村城镇化道路,把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改变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将知识和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既给城市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又给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生机,是通向城乡一体化的桥梁,只有那些离乡不离田和离田又离乡的农民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在城镇找到生存空间,城乡一体化才会水到渠成;反之,如果转移进城的农民无法立足,生活无保障,那么镇村联动建设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农村、农民又会回到先前的状态,城乡一体化发展就会落空。
[1]傅晨.城乡统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N].南方日报,2008-10-22.
[2]江西:推进农民进城 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EB/OL].大江网,大江论坛2013-01-11.
责任编辑刘绛华
F291
A
1008-6463(2014)01-0058-04
2013-11-10
蔡安青(1964-),女,江西永修人,中共永修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党建、县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