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2014-03-29 19:00:04左乐平
地方治理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政党规律特色

左乐平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

左乐平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政党执政本质以及共产党由革命政党到执政政党的根本转变;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由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到现代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创新上,实现了“西方道路”到“中国道路”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可以增强对我们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历史性贡献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依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三大规律”的深化认识,本质上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对这种历史性贡献,学界研究的甚少。学界更多地是对“三大规律”本身作出一些论述,或者联系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与“三大规律”的关系来研究。故而,很有必要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历史性贡献

政党性质以及执政性质是紧密相关的,在一定意义上,政党性质决定了执政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向何处去”或者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必然结论,在此探求中,也发展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并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历史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党性质;二是执政方式。具体而言如下述。

第一,政党性质。政党性质是一个政党的宗旨和根本,决定了一个政党的行为。毛泽东曾说过,我们这个队伍“必须全心全意地为着党的路线、纲领和政策,也就是为着全国人民的各方面利益而奋斗”[1](P982)。江泽民说:“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是对兴亡规律的一个重要经验总结”[2](P4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我们的政党的性质,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共产党政党的最高价值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资产阶级政党其本质上是建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上的,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西方政党是代表有产阶级的利益,是为了夺取国家政权并运用其所掌握的政权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只不过是采取了一种合法性和合程序性的措施,各种政党的成立其本质上是追求权力以及分配权力。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精辟地阐明过:“那些相继争夺统治权的政党,都把这个庞大的国家建筑物的夺得视为自己胜利者的主要战利品。”[3](P676)恩格斯在谈到美国的政党时指出:“正是在美国,同在其他任何国家中相比,‘政治家们’都构成国民中一个更为特殊的和更加富有权势的部分。在这个国家里,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中的每一个政党,又是由这样一些人操纵的,这些人把政治变成一种生意,收入丰厚的生意,拿联邦国会和各州议会的议席来投机牟利,或是以替本党鼓动为生,而在本党胜利后取得职位作为报酬。大家知道,美国人在最近30年来千方百计想要摆脱这种难以忍受的桎梏,可是,却在这个腐败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我们在那里却看到两大帮政治投机家,他们轮流执掌政权,以最肮脏的手段用之于最肮脏的目的运用这个政权,而国民却无力对付这两大政客集团,这些人表面上是替国民服务,实际上却是对国民的统治和掠夺。”[4](P12)资产阶级政党之间权力的游戏,正如恩格斯所评价的那样“使资产阶级统治永存而轮班执政的两个旧政党的跷跷板游戏”[5](P433-434)。资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了它虽然也要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性的措施,但是掩盖不了其本质,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所说:“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把一个人对自己的想法和品评同他的实际人品和实际行动区别开来一样,在历史的战斗中更应该把各个党派的言辞和幻想同它们的本来面目和实际利益区别开来,把它们对自己的看法同它们的真实本质区别开来。”[3](Pp611-612)所以,我们可以从这种政党性质的对比中清晰地看到共产党政党性质的先进性,这也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条件。

第二,执政方式。执政性质是指一个政党性质的外化,或者说是一个政党所制定的政策等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以及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程度。执政方式从根本上而言是政党性质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政党性质就有什么样的执政方式,但是,我们不可以说执政方式决定了政党性质。资产阶级政党所进行的执政活动本质上是为其根本利益服务的,恩格斯在《国内危机》一文中说:“在英国,至少在正在争统治权的政党中间,在辉格党和托利党中间,是从来没有过原则斗争的;它们中间只有物质利益的冲突。”[6](P547)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资产阶级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治国理政的经验,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实现了执政基础的深化以及执政规律的深化。

其一,就执政基础而言,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所引起的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和深刻调整,适时地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并明确地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7](P1)。之所以要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我国阶级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工人阶级成分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核心阶级基础。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并存,导致了各种新工人成分的出现,如进城的农民工转化为现代产业工人以及新兴职业的工人成分等,这些都导致了党的阶级基础扩大的必要;二是群众基础的变化。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一部分农民转变了其身份成为城镇居民,但其依然是党的群众基础。同时,由于新职业的产生导致新社会阶层的大量出现。新社会阶层是指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他们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故而也是我们党的群众基础。所以,党的执政基础的变化影响到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稳固,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兴衰成败。党的执政基础的变化本质上也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以及对执政规律的有效探索。

其二,就执政规律而言,共产党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国的认识。我党的执政理念实现了从革命性政党到执政性政党的根本性转变,明确提出了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强调“公平正义”是执政的内在要求,并结合各国的执政得失、经验教训等深刻提出了必须始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善于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必须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

总之,无论从政党性质还是执政方式来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都推进了执政规律的研究和认识,深化了共产党执政规律。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性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都只是社会主义探索实践形式之一,而非绝对形式,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更非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亦非马克思主义的过时,只是表明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探索实践中一种形式没有成功而已。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真理,只是这种真理没有很好地与各个国家实际以及时代条件结合起来,同时,社会主义实践者也忽视了理论本身的复杂性和发展性,才导致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出现了曲折和失败,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才可以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传统社会主义向现代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转变,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第一,超越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社会

主义以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过社会主义实践而为未来理想社会所作的理论设计,是建立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坚持教条的态度,认为自己的理论是不需要发展的,而是强调其理论应该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可是其基本原理和原则是应该坚持的。马克思恩格斯为未来理想社会设计了10条措施,即:“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征收高额累进税。3、废除继承权。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7、按照总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开垦荒地和改良土壤。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等等。”[3](P293-294)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需要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所写的序言中又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3](P248-249)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坚持《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另一方面又认为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这个纲领中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完全正确的”“一般原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等,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亦强调这些“完全正确的”“一般原理”应该与历史条件变化相适应,而不应该持一种教条的态度。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实际就是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社会主义,经济上实行高度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体制、完全取消价值规律等,虽然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短时期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体制的僵化、人民活力的消退以及信仰的迷失等原因最终导致苏联的垮台,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而,我们积极反思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就可以发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的过程,由于各种原因的阻碍导致一些正确探索的放弃或曲解,如列宁晚期的“新经济政策”探索等,就其根本原因而言是由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以及时代条件相结合,也就是说没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所写的序言中的基本科学精神,故而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也就带有某种必然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强调“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条件”相结合,从而焕发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生命力和活力,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故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开拓的具体理论成果。十八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此,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充分发扬群众的积极性,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基础,但是人是最主要的方面,也是全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故而,劳动者是“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8](P194)、“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9](P821),“马克思最重视的是群众的历史主动性”[9](P821)。所以,我们只有打破那种唯心史观,认为少数英雄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念,才可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其二是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同样,这两对矛盾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所必须面对的根本矛盾。邓小平依据中国国情,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P373)。破除传统社会主义的僵化观念,否定了“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11](P236),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同时,开拓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等。特别强调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即是对世界大局的“世界历史”的明确判断,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开拓,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时代相结合的典范。

其三是把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要求不断依据实践的新特点以及时代的新特点等进行理论创新,突破各种僵化观念,正如邓小平所说:“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0](P368);“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10](P347);“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10](P265)。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性贡献充分体现在破解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纪难题”,实现了从传统社会主义到现代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转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性贡献

人类社会发展没有统一的路径或模式,但是有普遍性的原则和观念。各国的社会发展探索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文明成果,有其积极性或消极性,为此,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各国的社会发展文明成果,特别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过了几百年的现代文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文明成果,是值得我们结合中国实际认真研究和学习的,但是不宜照搬照抄,更不应该用一种发展道路来指责另外一种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新探索,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成果,开辟了一条在物质文化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现代化的新路径,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境界和新认识。

第一,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这是对以往那种非和平发展方式的摒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实现了现代化或工业化,其原因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对资源进行掠夺,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本,并依托这些资本和科技进步开展工业化,带来了物质上的飞速发展,由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带来了各种大小不一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后来采取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宏观调控以及缓解社会危机的社会福利政策等。这是一种暴力和血腥发展之路,正如马克思所说,所谓的资本来到人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方对拉美国家的窘况开出了“华盛顿共识”的药方。“华盛顿共识”并非是单纯的经济政策,它的背后体现着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世界范围内一个阶层的主张,它就是新自由主义。美国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中说:“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理论,它们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并由它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实施。”[12](P4)“‘华盛顿共识’是美国当局国家意识形态化、政治化、范式化的产物”[13](P20),最后是“华盛顿共识”在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导致了经济社会的崩溃,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其本质上是国际垄断资本借助于把新自由主义输出给发展中国家这一诱人的新意识形态来掠夺世界各国。林肯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曾经说过:“这个世界对自由还从未有过一个恰当的定义,而美国人民,就是现在,也非常需要这么一个定义。我们都宣扬自由,但我们用着同一个词汇的时候,并不意味着做同样的事情。”[14](P19)斯蒂格利茨甚至毫不掩饰地说:“与19世纪一样,欧洲人和美国人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到处冲破壁垒打开市场,却阻碍第三世界的农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鸦片战争中,西方用战争来推行他们的不平等贸易。今天,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使用的金融和财政手段几乎一样有效。”[15](P25)由此可见,“华盛顿共识”并非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方,而是一剂毒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发展是和平的、合作的、共赢的,“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同各方的利益汇合点,推动坚持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道路主张的是一种“包容性增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既不同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始掠夺道路,也不同于“华盛顿共识”,而是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由于这条道路是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探寻出来的,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使得中国道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新的贡献,从而呈现出世界性意义。

第二,以人为本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以人为本是相对于以物为本而言的,以往社会发展往往更多地是注重“物”的发展,而不是“人”的发展,导致一种“异化”状况的出现。马克思认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活动。”[16](P97)这种“类活动”不是动物式的活动,

而是一种能够按照任何尺度进行的全面的生产,亦即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生产。但是现在“人的类本质”却陷入了一种“被奴役与被支配之中”,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在于“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即私有财产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16](P91)。由此,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从而导致“人同人异化”的结局,在异化条件下的“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16](P121),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在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现状及其根本原因。马克思根据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认为人的发展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7](P107-108)——共产主义阶段,即《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8](P55)。正是由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据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正反两方面教训和经验以及自身的实践,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性,江泽民明确提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19](P1893-1931)胡锦涛依据新的实践特点,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十八大中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高度,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这个“新境界”本质上就是实现了“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深刻转变,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从而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提高到新水平,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了新贡献。

为此,我们可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和平性本质以及以人为本新境界的开启来彰显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性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所蕴含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美]诺姆·乔姆斯基.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3]何秉孟.新自由主义评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4]顾学宁.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性公共产品供给与全球经济秩序重塑[J].东南学术,2008,(4).

[15]张文海.斯蒂格利茨批评新自由主义的结构调整[J].国外理论动态,2001,(12).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C]//.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郑百灵

D616

A

1008-6463(2014)01-0020-06

2013-11-10

左乐平(1976-),男,江西安福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猜你喜欢
政党规律特色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布达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今日农业(2021年7期)2021-07-28 07:07:32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中医的特色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完美的特色党建
巧解规律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