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私有财产学说的现代性意蕴

2014-03-29 15:09蔡军迎李桂花
东疆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政治学洛克合理性

蔡军迎,李桂花

[责任编辑 朴莲顺 ]

洛克私有财产学说的现代性意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长期以来,学术界往往侧重于研究洛克的政治学说,而对其私有财产学说没有足够的重视。这或许是因为学术界普遍认为洛克私有财产学说只是其政治学说的一个分支,正如政治经济学在早期阶段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而是政治哲学的一个分支一样。事实上,洛克政治学说的核心部分恰恰是私有财产学说,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一)私有财产的逻辑起点:自然状态;(二)私有财产的产生源泉:人类劳动;(三)私有财产的占有限度:自我享用。在此基础上,私有财产学说的现代性意蕴具有丰富的内容,对于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洛克思想具有至关重要性。因此,研究洛克私有财产学说的现代性意蕴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一、劳动生产的合理性:现代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在政治学维度上,政治统治的合法性问题是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判断合法性依据的不同标准标志着政治学的不同发展阶段。现代政治学与传统政治学的分水岭在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即一个政治社会的合法性统治是源于“授命于天”,还是依靠生产合理性[1](55)。作为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与新兴贵族的政治理论家,洛克明确提出:人类政治社会起源于私有财产的合理性,也就是劳动生产的合理性。这是洛克私有财产学说的现代性意蕴的首要内容。

洛克所生活的时代正值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期。当时的政治共同体已经分化为两股互相对立的派别:代表大土地所有者与国王利益的“托利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辉格党”。前者完全拥护君主专制统治,并且在理论上大力宣扬罗伯特·菲尔麦在《论父权制或国王的政治权力》中所阐释的“君权神授论”。这种理论声称:绝对君主制是伴随人类社会的诞生而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的“恒定”的政治制度;君主的权力是由全能的造物主上帝授予的,君主作为上帝的世俗统治者对于臣民的生命、财产、自由享有“绝对的、专断的、无限的和不受限制的权力”[2](8);臣民不是生而自由,因而无从选择自己的政府形式与统治者。后者竭力反对绝对君主制,主张限制王权,旨在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然而,“辉格党”缺乏一种新的政治学说来驳斥“君权神授论”。正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洛克开始创立现代民主政治学说,从而为资产阶级统治提供理论支持。

洛克是在批判“君权神授论”的过程中建构其政治学说的。他首先提出人类最初的生活状态是“自然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是人类社会存在过的某种真实状态,而是洛克源于《圣经》而提出的假设状态。洛克为何假设这种原初状态?他这样做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罗伯特·菲尔麦所主张的“君权神授论”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因而要想彻底驳倒这种理论,自然也要以《圣经》作为理论出发点;二、英国是一个宗教国家,国民基本上信仰英国国教,因此建构具有浓厚的清教色彩的政治学说更容易获得社会认可。其实,洛克提出的这种“自然状态”表面上看似建立在《圣经》之上,实际上它的内容却是表达资产阶级对于未来社会的理想图示。洛克在《政府论》(下篇)中对此专门做了描述:在这种状态下,人类享有自由意志,可以采取适宜手段来实现自我保全,“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3](15);人类彼此之间相互平等,享有同样的自然权利,“没有一个人享有多于别人的权力”[3](3);私有财产是一种天赋权利,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特性。因为自我保全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最根本的自然权利,这种权利派生出人类“支配万物以维持个人生存与供给个人使用的权利”[2](76),也就是说,他们对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享有权利。这里存在一个问题:人类是通过何种方式在共享之物 (the world in common)中确定私有财产的?洛克指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除享用共有之物之外,“对他自己的人身享有一种所有权”,因而“他的身体所从事的劳动和他的双手进行的工作”可以毋庸置疑地归结为私有之物[3](18)。既然人类劳动为私有之物,那么当他将自己的劳动渗进“自然状态”中的共有之物时,这种共有之物便“脱离自然所提供的和那个东西所处的状态”[3](18),由上帝赐予人类的共享之物转变为私有之物,除他之外的任何人不得享用。由此可见,人类凭借劳动从共有之物中划归私有财产。因此,洛克所假设的“自然状态”“是一个有自由、有平等、有自己财产的状态”[3](ix)。在这里,洛克阐明了私有财产与政治社会的关系:私有财产不仅从时间维度上先于政治社会而存在,而且从自然法的维度上也独立于政治社会。

那么,人类为何要从“自然状态”进入到政治社会?答案是这种“自然状态”不是一种井然有序、安全稳定、和谐融洽的美好状态。在洛克看来,生活于“自然状态”的人类固然处于自由、平等的状态,但是大多数人没有“严格遵守公道和正义”[3](77),因此无法为劳动生产的合理性提供根本保障。另外,尽管每个人享有自然法的裁决权与执行权,然而他们却没有普遍有效的法律准则,缺乏大家认可的公正裁决者,更没有强有力的裁决执行者来维护自然法的权威,加之人类纷纷追逐私利,“自然状态”很容易成为霍布斯所说的战争状态,人们的生命、财产、自由必然会受到严重威胁。正是这种危险情况迫使人们不得不脱离“自然状态”,促使他们基于“自愿的结合”、“相互协议”[3](63)建立人类政治社会。按其性质来说,这种社会是人类基于自身的生命、财产、自由的考虑缔结而成的社会契约。这时,人类作为社会成员与掌握统治权力的国家政府构成社会契约的双方:前者进入政治社会的前提是将自身在“自然状态”下享有的自然法的裁决权与执行权交予后者;后者的首要目的则是保护社会成员的生命、自由和私有财产,促进公共福利。如果国家政府不能履行社会契约、违背公共意志来行使政治权力,那么社会成员可以解除社会契约,重新恢复“自然状态”下所享有的权利。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社会政治统治制度是“依靠生产的合法的关系来取得自身存在的权利”[1](55)。

在对待洛克私有财产学说的政治学意蕴时,我们应该采取一种辩证态度,既要看到进步性,又要看到局限性,即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譬如,“自然状态”假说必然促使洛克采取一种超历史的态度看待封建君主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无法明晰二者的真实关系。在洛克看来,前者与后者是截然对立的存在物。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同时,洛克基于自身的阶级立场,片面夸大了人类劳动对于财富的重要性,旨在从理论上打击大土地所有者,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共同构成财富的源泉,二者缺一不可。

二、人类劳动:人的必然性与自由性的统一体

何谓人的本性?这是哲学永恒追求的主题之一。人究竟是一种必然性的存在,还是自由性的存在?又或者人是必然性与自由性的统一?洛克私有财产学说的哲学意蕴为正确理解与把握二者之间的真实关系提供了一把钥匙:劳动是人类实现必然性与自由性辩证统一的现实基础。

在古代,人的必然性与自由性是根本对立的,它们之间互相排斥,形同水火。按照古人的观点,人之为人的本性在于自由性,这种自由性是通过摆脱自然所强加的必然性来实现的,凡是“人与所有其他类型的动物生命共有的东西,都不被看成是属于人的”[4](62)。事实上,人作为生命体必然受制于生存必需性,他只有从事劳动,才能维持自身生存与繁衍后代。这种维生之必需的劳动(Labor)是“永恒的自然必然性”[5](23),只要人活着,他就必须遵循。倘若一个人为满足自我生存而从事劳动的话,这就意味着:他的生活方式是一种类似动物本能所具有的“依附性—适应性”的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他只能是劳动动物。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摆脱生存必需性而从事公共活动的话,那么他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他之所以能从自然所强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于他拥有私有财产,拥有奴隶。在这里,私有财产意味着自由,意味着人类挣脱了自然所强加的牢笼;相反,劳动则意味着人类为必然性所奴役,在人类所有活动中居于最低级、最卑贱的地位。人的必然性与自由性(Slavery and Liberty)的关系表现为劳动与财产(Labor and Property)“水火难容”。这种关于人性的界定,按其性质来说,是一种“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物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往往采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来理解和把握人性:(1)辨别人与动物的差别;(2)对这些差别分门别类;(3)归纳各自的共性。因此,人的本性只能是区别于动物本能的自由性。

既然人的必然性与自由性无法实现认识论辩证统一,根源在于物种思维方式,那么彻底改变这种思维方式,建构与人性相适合的思维方式,就成为了哲学的历史任务。其实,物种思维方式根源于动物的生存方式。因此,实现思维方式革命性变革的关键是发现人的生存方式。洛克在阐释私有财产的产生源泉时发现了人的生存方式。但是,他没有思考人的必然性与自由性的关系问题,因为他的主要研究精力集中于创立现代民主政治学说。我们现在从哲学维度思考“人类劳动几乎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所蕴含的划时代意义。对洛克来说,自然和土地固然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共享之物,但是它们本身几乎没有价值;正是人类劳动使这些“无用之物”具有不同的价值,劳动创造了人类在世间所享用的绝大部分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洛克所理解的劳动具有双重意义:(1)劳动是人类作为生命存在物与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本质性变换的实践活动;(2)劳动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意味着人类能够挣脱自然所强加的必然性、创造一种不同于物理世界的属人世界(符号世界,文化世界,或者意义世界),这种世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世界。另外,人也是一种对象性存在。作为劳动对象性存在的财产,不仅表现为生存必需品或生活有用物,而且以属人世界的形式表征着人之为人的特性。因此,劳动这种人类生存方式是实现人的必然性与自由性辩证统一的现实基础。

三、生产效能:人类贪欲合理性的尺度

节制与贪欲是伦理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人在占有财富的过程中究竟是释放贪欲?还是奉行节制?这涉及到洛克私有财产学说的现代性意蕴的最后一个内容即伦理学的现代性意蕴。洛克在阐释私有财产的占有限度问题时采用了一种含蓄的方式来论证人类贪欲的合理性,同时并没有否认节制的作用。这一点对于传统伦理学而言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在论证私有财产的占有限度时,洛克首先提出私有财产的正当范围以自我享用为原则。这种“有限度占有”原则当源于洛克对于人性的理解。洛克认为,人性是节制的,而不是贪婪的。人类凭借劳动获取生活必需品是合乎自然的,是合理的。但是,随着私有财产正当范围论证过程的深入,洛克又将自我享用的占有原则破坏殆尽。伴随着货币的产生,人类可以超越自我享用的占有限度,从而毫无节制地储积私有财产。于是,私有财产的占有原则变为“无限度占有”原则。正如列奥·施特劳斯所言:按照洛克的思想,“毫无节制地获取财富并非不义,在道德上也并非错误”[7](251)。洛克所暗示的这种无限度占有原则是基于这样的人性理念:人性是贪婪的。然而这种财富伦理观并不是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在伦理学维度上,关于财富的占有与享用,涉及到财富伦理观。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占主导地位的财富伦理观强调:对于财富的占有与享用不是无节制的,而是有着明确限度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财富对于人类生活具有正当用途与不正当用途的划分:凡是人类按照财富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进行使用则是正当用途;凡是人类利用财富借以牟利则是不正当用途。正当用途的财富对于人类而言是生活必需品;不正当用途的财富仅仅是“聚敛钱币”[6](27)的手段。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获取生活必需品是合乎自然的行为,但是专门获取钱币的行为则是不合理的,它无益于人类的优良生活,会导致道德上的堕落。同时,洛克生活时代所盛行的“现世的禁欲主义”也认为,“财富是严重的危险,它的诱惑永无止境”[8](111,101)。假如人类追求财富,就会诱使他们闲散懒惰,贪图享乐。因此,“对财富的追求被视为既无意义又在道德上可疑”[8](101)。这样,洛克所暗示的人类贪欲存在合理性将受到严重质疑,那么他又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洛克认为,在货币不存在的条件下,人类通过劳动而占有的私有财产只不过是生存必需品与生活有用物,且不应占有超过这种限度的私有财产,否则,多获取的部分非但无益于生活,还会因违反自然法则、侵占他人共享之物而受到惩罚。然而,货币一经产生,情况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人类的贪欲——超过生存需要的占有欲——将得以释放。正是这种贪欲的释放,理性者(勤劳者)才可以凭借劳动毫无节制地占有私有财产,非理性者(懒惰者)由于共享之物的范围逐渐缩小而被迫从事劳动。在这个意义上,人类释放贪欲,准确地说,释放具有生产效能的贪欲,能够实现人类共同积累(财富)的增加。既然这样,洛克为何既没有公开阐释这种合理性,也没有驳斥当时流行的禁欲主义观点?这到底是洛克未曾意识到这种情况,还是他无法找到一种历史替代性,选择便于恰当地处理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

事实上,洛克有着更深层的考虑:当时资本主义实现自身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是积累资本,而要实现资本积累,则必须将追求财富与限制消费结合起来。只有释放具有生产效能的人类贪欲,才能积累超过生存需要的私有财产;只有对剩余财产进行限制,才能使这部分财富变成资本。在阐述私有财产学说过程中,洛克非常清楚现世禁欲主义对其信徒的价值引导与行为规范作用。这种禁欲主义强调,信徒只有尽职尽责地履行上帝所赋予的职业天职(例如:现代工人视劳动为职业天职,现代雇主把获利当作职业天职),才能获得上帝选民的资格,才能借此救赎自身、进入来世天国。事实上,它确实限制了信徒懒散安逸、贪图享乐的倾向,从而使资本得到积累。在这种情况下,洛克一方面采用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人类释放具有生产效能的贪欲存在合理性,另一方面也没有公开驳斥现实禁欲主义的主张。因此,洛克主张的这种伦理价值观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事实上,这种贪欲实质上是资本的本性,即实现自身价值增殖的扩张性。此外,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洛克私有财产学说所蕴含的伦理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人类劳动只是增加共同财富的必要条件,人类贪欲才是构成财富积累的充分条件。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劳动力(生产力水平)决定着社会财富的多寡。

四、结论

总之,洛克私有财产学说的现代性意蕴具有丰富的内容:在政治学维度上,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制度的合法性取决于劳动生产的合理性;在哲学维度上,劳动是人类实现必然性与自由性辩证统一的现实基础;在伦理学维度上,人类贪欲具有生产效能的特征,有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只有认识了这些,我们才能理解洛克私有财产学说的历史价值不仅仅局限于现代政治学,而且还体现在现代哲学与现代伦理学上。当然,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洛克私有财产学说也存在历史局限性:(1)洛克把封建君主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视为截然对立的存在物。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资本主义社会正是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 (2)洛克强调人类劳动构成财富的源泉。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共同构成财富的源泉,二者缺一不可。洛克基于自身的阶级立场强调人类劳动的重要性,借以从理论上击败大土地所有者,维护资产阶级利益。(3)洛克承认人类贪欲的合理性。但是,当前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与生存危机从根本上是由资本的贪婪性造成的。贪欲的合理性受到严重质疑。

[1][德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

[2][英 ]洛克 :《政府论 (上篇 )》 ,叶启芳、瞿菊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3][英 ]洛克:《政 府论 (下篇 )》 ,叶启芳、瞿菊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4][美 ]汉娜· 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5][德 ]马克思:《资本论 (第 一卷 )》,中共中央马 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6][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年。

[7][美 ]列奥· 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

[8][德 ]马克斯·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斯蒂芬·卡尔伯格英译,苏国勋,覃方明,赵立玮,秦明瑞中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猜你喜欢
政治学洛克合理性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关于如何加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