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师德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2014-03-29 13:34:50
滁州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晓庄陶行知师德

邱 克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教师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们需要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1]当前,社会转型、多元发展尤其是金钱、物质、利益的诱惑,对教师对社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如何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师德建设,如何提高师德建设的有效性,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思考并切实解决的重大课题。习总书记指出: “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2]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他的师德思想和实践是加强师德教育的生动教材。本文拟通过探究陶行知师德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加深我们对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建立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的领会和贯彻落实,促进高校师德建设。

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国家贫穷落后缺少教育,留学美国的陶行知以“爱满天下”的情怀,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待遇,到偏僻的乡村,创办平民教育、乡村教育。他追求科学民主进步,把教育当作救国强民的终身事业;他强调实践第一,注重教育要为改造社会服务;他强调以生为本,注重建设民主和谐平等师生关系;他强调教师自律,注重师德修养。陶行知一生经历了无数困难挫折,但坚持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的理想和实践矢志不渝,爱满天下、严于律己始终不变。被誉为“万世师表”。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内涵丰富,今天依然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和现代价值,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并进行现代转化。

一、陶行知师德思想特点

(一)做大事,把教育当终身事业,为事业甘愿奉献一生

陶行知青年时就立志,“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在当时积弱积贫、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中国,他立志“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出力”。他以“人民贫非教育莫能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能智之”,[3]1-221和为中华民族中人数最多而最不幸之农人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救国强民之志,选择到偏僻的乡村,创办平民教育、乡村教育。

陶行知认为,选择了教师工作,就一定要把教育当事业,确立“做一大事”的追求,而不能把职业当挣钱工具。他批评一些教师在多个学校兼职是“知识贩子”,认为“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足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3]1-395他说,“对于教育,第一要有信仰心,认定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是大事业、大快乐,……第二要有责任心。……”[4]57他提出做大众教师,要追求真理、讲真理、驳假话、跟学生学等。[5]109为了事业,为了信仰,陶行知放弃每月400大洋的优厚待遇,辞谢了大学校长和教育厅长等高官厚禄,甘愿到偏僻乡村办学,承受了无数困难挫折。当时,陶行知所办晓庄、育才、山海工学团等学校都曾受到各界名流甚至达官显要的关注参观等,如当时的南京市教育局长陈剑修、大学校长蔡元培、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以及政要蒋介石、冯玉祥等都到晓庄参观过。陶行知坚持为平民大众办学,坚持追求科学、民主、进步,因而遭遇了晓庄学校被封,个人被通缉逃亡等。在抗战最艰难、所办育才学校断了经费,被人称之为“抱着石头游泳”时,陶行知依然不放弃,四处化缘坚持办学。面对别人的质疑,陶行知说,有人看到我的许多同学、同事和我的学生,不是官商大亨,就是官至委员、部长、厅长,说我没出息,但我是坚持为国家、为老百姓服务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我也要贡献出一切力量来服务。而且很愉快,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胜利。[6]11-630

(二)重实践,强调教育要为改造社会服务

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社会是密切联系的,“教育和改造社会是一件事,教育就是改造社会,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教师是改造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灵魂”。[4]255因此,在办教育中,他强调教育要适合中国的国情,反对脱离中国实际的老八股、洋八股,强调教育要培养学生服务国家的精神和能力。他指出:“中国教育应求其中国化”,[4]192“应该照准那国家的需要和精神,去谋适合、谋创造。”[4]140陶行知强调“乡村教师应该具备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的精神”。[4]299他提出“好的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可以独立生活”[4]82陶行知反对教师是书呆子,反对把学生培养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不问窗外事的书呆子。他曾把晓庄师范的图书馆命名为“书呆子莫来馆”。他反对把学生培养成高高在上的“人上人”,强调要培养人中人,强调学生来自人民大众,要回到人民大众中,服务人民大众。

(三)重人本,注重建设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

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陶行知特别重视以生为本,以民为本,强调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他认为大学教育要重视两大要素:一是使学生养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先生和学生应当养成密切关系。[4]88他说,“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最注重以人教人。”[4]125他强调,民主的现代的教师,必须具有虚心、宽容、与学生共甘苦。“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5]110

陶行知注重教育规律,尤其重视学生的学习接受规律,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创立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和生活教育理论。在处理教育问题时,他总是能从受教育者的角度、能够全面辩证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的“四块糖果”、“拆手表”、“鸡吃米”等故事都是我们所熟知的。他还曾写诗警告一些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3]7-36

(四)重自律,强调师德修养

陶行知非常重视教师的自律和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4]255“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3]2-361教师人格修养是为人师表的首要条件。 “教师应当以身作则”[3]1-88,“以教人者教己”,[3]1-131并多次强调教师要“自化化人”、“自警警人”“自达达人”, 在一次组织“女师大与女大问题讨论”中,提出女师大学生“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3]2-274等。陶行知强调要重师首先要自重,提出“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但是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4]255

那么如何加强师德修养呢?陶行知认为,师德修养的目标是“追求真理做真人”[3]5-700因此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进步。“教师必须力求长进。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教学生向前进向上进,非自己努力向前进向上进不可。”[4]126“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3]3-450同时强调师德修养要加强实践,行思并重,知行合一。陶行知认为,师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坐而论道,师德修养应该在实践中进行,提出“做事即修养,修养即做事”[4]64。对师范生的人格培养,提出“品德修养的指导,要在‘事’上去指导学生,修养他们的品格。”[4]155即通过当时学校的各项活动如晨会等进行。为此提出“二亲原则”,即亲民与亲物。他说“与人民亲近是‘做人’的第一步,与万物亲近是格物的大门口,专在书本上学‘做人’‘格物’,究嫌隔膜。”[3]2-131

二、陶行知师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纵观陶行知的师德思想和实践,师爱,即爱国爱民爱教育,把教育作为救国强民的终身事业,是陶行知师德思想和实践的出发点和灵魂;师德修养,即追求真理做真人,勤以实践创新,严以律己等,是陶行知始终坚持正确的信仰和奋斗目标的保证;师能,即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认识和解决问题,是陶行知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创新,破解各种矛盾挫折的法宝。 概括陶行知的师德思想,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启迪和影响。

(一)爱国爱民爱教的师爱精神

陶行知在总结办晓庄经验时说,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因为爱中华民族,所以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之农人,……[5]402。为了爱,陶行知放弃高官厚禄,到穷乡僻壤办平民教育,还把自己的稿费甚至典当自己的衣服来筹集办学经费。为了爱,他承受各种困难挫折,坚持教育改革创新。陶行知的这种爱,是爱国爱民爱生爱教的爱,是追求科学民主,追求教育现代化中国化的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私奉献的爱。这种大爱精神对我们加强爱国敬业教育,对在当前多元价值观影响尤其是金钱物欲的诱惑等挑战下,增强师德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育示范和激励作用。

(二)重事业求真理的教育信仰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无论困难挫折坚持一辈子做好事。陶行知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认定“教育是社会最有效力之事业”[6]1-219后,克服无数困难挫折,坚持追求真理做真人,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实践;为教育理想信念舍弃高官厚禄,不怕清贫艰苦,不怕通缉枪杀威胁,陶行知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挫折,为事业为信仰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以一生的追求和实践,诠释了教育信仰的内涵和力量。

(三)重人格修养道德追求,强调知行合一的师德修养

陶行知特别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追求和道德自觉,强调“以人教人”,教师必须天天学习进步,追求真理,做真人。同时强调在做中修养,在事上指导。陶行知知行合一、表里如一是真修养!这对我们今天解决在学风作风建设和师德建设中,存在说一套做一套,让师德停留在口头上,以及一些教师对教师职业缺乏敬畏之心,对学生缺乏爱心,混日子谋私利,甚至公开地向学生索贿,谩骂学生等问题,对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有效性,具有指导、示范以及促进作用。

(四)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的师德智慧

陶行知坚信世界是变化的,“社会是动的,教育亦要动,吾人须使之继续不断地改,继续不断地进。”[4]771在做事上他强调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4]213对推广晓庄办学,他强调“晓庄的同志要创造和晓庄大不同的学校才算和晓庄同,”“因为没有两个环境是相同的”。[4]409他善于用“逆向思维”,从事物发展的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处理事情,如把杜威理论翻半个跟斗创立生活教育理论;又如,当家长抱怨孩子拆坏手表时,他肯定孩子的动手和创造精神;以及用四块小糖来教育引导犯错误的孩子,用“鸡吃米”的实验说明教学做合一的合理性等,陶行知正是用这种辩证的师德智慧,坚定教育信仰,乐观看待困难,成功化解矛盾。

陶行知的师德思想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相距百年,中国的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陶行知追求的大众教育乡村教育梦,今天已经实现。但师德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话题,今天中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尤其是师德方面如事业与金钱的关系,爱岗敬业问题、教书育人问题、师生关系、教育与服务社会发展问题等,与陶行知当年遇到的问题又有很多相同之处。陶行知的师德思想与我们所倡导的时代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习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要求一脉相承,高度一致。因此挖掘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涵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教育激励作用。

[1]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 2014-09-09.http://www.gov.cn/xinwen/2014-09/10/content_274776 5.htm

[2]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EB/OL],2014-09-24.http://news.163.com/14/0925/09/A6VSV0MO00014SEH.html

[3]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

[4] 陶行知.陶行知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5] 陶行知.陶行知选集(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晓庄陶行知师德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南京晓庄学院手绘作品选登
陶行知教育名录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