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管理创新:学术组织的视角

2014-03-29 11:55张宏喜
重庆高教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治学权力教授

张宏喜

(安徽科技学院 高教研究所, 安徽 凤阳 233100)

人们往往把大学的成功归因于其出色的教学和科研,而不是管理。但是,良好的管理的确可以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而不良的管理会影响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从而导致大学的衰败。当前大学流行各种管理,诸如企业化管理(市场化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一时间大学管理成为一种时尚。但是不管大学管理采用何种方式、什么逻辑,都不要忘了大学是一种学术性组织,大学的管理一定不能背离其本质属性。只有遵循学术逻辑,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升,大学才能走向成功。

一、大学的组织属性

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讲中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又说:“诸君须知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1]蔡老旗帜鲜明地为大学组织定性,即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组织。同时,从大学组织发展的历史来看,先有学术组织,接着有行政组织,最后出现了产业组织。现代大学基本上都体现了这三种组织的运作特点。因此,大学也就存在着三种组织属性,即学术属性、行政属性和产业属性。学术属性是处于首位的、核心的,是大学的本质属性,而行政属性和产业属性则是在大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化而成的两种属性。从组织形态上看,大学的学术属性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学术组织;从组织活动上看,大学是高深知识传递与研究的学术组织;从组织功能上看,大学是一个“象牙塔”与“服务站”相结合的学术组织;从组织人员上看,大学是一个以教授为主体力量、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学术组织;从组织管理上看,大学是一个自由、自主、自治的学术组织。学术是大学的灵魂,无学术不成其为大学;行政是学术正常、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无行政大学将会混乱不堪、效率低下,失去秩序与稳定;产业是大学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产业为大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没有产业的支持,大学将缺乏发展的动力。充分认识现代大学的本质属性及其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管理者正确选择大学办学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因此,大学管理在其本质上属于学术管理。学术管理就是对大学内部一切学术性事务和活动的管理。朱久思先生认为:“高校管理的三个部分是行政管理、学术管理和思想管理。……三者以学术管理为中心,密切联系,相互制约。”[3]由于大学自身功能的发挥是通过学术活动实现的,因此学术管理体现了大学区别于其他非学术性组织的关键特征,是大学管理的核心内容。

二、学科组织视域下的大学管理

大学是一种“底部厚重、重在基础的组织”。大学各项活动的开展、职能的完成直接依靠处于操作层次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处于生产、传播、运用知识的最前沿,是大学目的性活动的承担者。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和培养高级人才的场所,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最为根本的特征就是学术[4]。因此,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大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学术运行的系统。对学术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比较的学者们注意到,在学术界,工作等级是极为平等的,联合方式也相当松散。在大学的组织里,在操作层次上存在着许多松散结合、并排而列的专门化细胞,这种专门化细胞就是大学里的学科和专业。这意味着大学的学术性主要体现在学科中,学术工作主要在学科和专业之中开展。这些学科和专业各自拥有自己的思想体系、研究方法和确定未来工作方向的历史传统[5]17。因此,对于大学管理,特别是学术管理,一定要转变方式,要由工作的控制转向学科的内部控制。正如诺顿·朗(Norton Long)所言:一门科学的组织之所以令管理研究者深感兴趣,是因为它所表明的合作基础中,控制院校里的学者的行为仍是问题和学科的内容,而不是变幻无常的个人或集体意志[5]36。

伯顿·克拉克在其《高等教育新论》一书中这样解读大学组织:“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高等教育的‘生产车间’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群群研究一门门知识的专业学者。这种一门门的知识称作‘学科’,而组织正是围绕这些学科确立起来的。”[6]从他对大学组织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大学逻辑起点的高深知识是通过学科创造出来的,因此学科是承载大学活动的最基本单位。学科作为大学基层的学术组织,其学术能力、活力和效率不仅决定着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功能,而且还决定着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效益。因此,加强学科组织建设和管理应该成为大学管理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管理学为视角,大学学科组织化是确保知识传播、生产和创新的最有效制度。

学科组织化就是指以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为使命,以学者为主体,以知识信息和各类学术资源为支撑,按照知识的具体分类,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社会服务的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构和有序演化[4]101。从学科组织化内涵来看,学科是实现大学职能的主要载体,而大学管理的主要意义或者是旨归也正是要充分履行大学的职能。在此,学科组织化与大学管理形成共振。在大学里,高度专业化的学术活动是通过学科组织来进行的,学科组织内部的有效权力职能来自于占有知识优势的合格权威、专业权威、学术权威。在大学内部,流行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知识即权力”。意思就是,在任何领域决定权应该为有知识的人共享,知识最多的人有最大的发言权,没有知识的人无发言权[4]174。

然而,在当前大学的学术管理中存在着一种不合理的现象。比如,当一位校领导对某一学科进行调研时对学科的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暂且不谈这些看法和建议是否符合该学科的发展规律,此时该学科组成员,包括学科带头人均认为是“金科玉律”,一并消化吸收之。这说明了他们不仅缺乏学术自信心,同时也说明了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的严重依附,缺少对学科发展的掌控力。这对学科发展和大学管理均是不利的。因此,要加强学科组织化建设,发挥学科之于大学管理的基础性作用。第一,学科组织化利于凝聚学者,发挥学者的作用;第二,学科组织化利于组织知识生产,提高知识生产效率;第三,学科组织化利于推动科学决策,提高管理水平[4]680。在大学的学科建设和管理中,“外行领导内行”的状况时有发生,这对学科的发展和学校的管理是很不利的,我们要尽量避免非专业领域的话语权对专业领域话语权的影响,避免用行政权力替代学术权力,干涉学者们的知识劳动过程。在学科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学科带头人通过其学术权力对学科组织运行发展以及学科组织中的其他学者产生影响。大学的价值就在于对于知识的意义,在于其学术性。因此,学校要把重点放在制定发展规划等大方向上,同时注重维持专业人员的质量,并且通过权力重心层层下移的协调形式,即权力重心按层次的不同依次从学校向教师偏移的管理模式来监督整个系统,学校的引导最终将发挥效力。当一个系统不断发展,变得更加复杂时,如果日常权力继续归于中央机构,它就逐渐地变得难于管理。虽然最终的权力可能还继续属于那个机构,但它必须把操作权力下放到基层[5]183。也就是说,学校只负责全局性的、战略性的、宏观的管理,具体的学术管理和学术事务由学科内的专家和学者负责。因此,要通过学科将学者凝聚在学校内,发挥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不能通过学校来管理学者和约束他们,因为主宰学者工作生活的力量是学科而不是所在院校。很少有哪些现代机构能像学科那样显著地和顺利地赢得其成员的坚贞不二的忠诚和持久不衰的努力[5]38。因此,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必须以学科为端点来管理。

三、基于学术组织的大学管理路径分析

推动大学管理创新,加强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要科学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要从大学的学术本质出发对大学内部的制度进行安排。大学四大职能的履行主要是以知识的传承、传播、发现、应用、创造和创新的学术活动来实现的,而学术活动则有着自身的特点、规则与方式,相应地,对学术活动的管理就应有别于其他领域的管理。因此,大学内部的具体制度建设和治理结构都要体现学术活动的规则。从大学的内部制度安排来看,它关系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关系到大学管理作为学术管理的性质,关系到大学内部体制和机制的转变[7]。因此,大学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学术群体尽量免受外部强加的规定和压力的干扰,以便于学术群体不必从教学和科研的核心任务中分心,这才能保证大学管理创新的实际意义。

(一)教授治学

教授治学作为现代大学内部的一种治理模式,是指教授“治理学术”,即教授参与学术事务的决策与管理。教授治学是平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与党政权力、实现大学权力配置从行政本位转向学术本位的根本途径。大学教授的学术权力具有天然性,不是外部赋予的。强调大学教授的学术权力,符合大学的学术组织特点,符合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教授参与学术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其重心在基层的学科组织。作为学科带头人的教授是学科组织的最高领导和核心,他们具有一定的学术威望和学术影响力,他们的角色就是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学科战略规划的决策者。作为大学学术发展水平标志的教授群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起着主导作用。他们对教学及学科研究方向、学科发展规律、学科梯队建设等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这些方面他们应该被赋予更多的管理及决策权。对于教授治学的重要性目前已取得共识,但关键是如何使教授治学落到实处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首先,笔者认为要对教授所治之学也即学术事务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明确,也就是说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哪些事务是属于学术事务。对于诸如审议学科、专业的设置,教学、科学研究计划方案,评定教学、科研成果等有关的学术事项是教授治学的重点。但也有一些看似与学术无关,却对学校学术事务具有重大影响的非学术事务,比如财政预算、职称评聘等也应该吸收教授的意见和建议。其次,要解决教授治学的合法性问题,提高教授治学的权威性和群众基础。当前,作为教授治学重要平台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多数都是由学校各级党政部门任命的,不是经过全校教师或教师代表选举产生的,因此具有很浓的行政味。要使教授治学落到实处就必须解决其合法性问题,教授治学不能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而是要为了教师群体的利益和学校的发展。最后,教授治学还必须有制度的保障。比如可根据《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制定学校自己的学术委员会选举办法,把教授治学写进大学章程,进一步体现其合法性。

(二)民主管理

教授治学强调的是运用民主的方法,通过学术讨论、平等协商的方式来决定大学的学术事务。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表达过大学应尽其最大的能力使学府成为民主社会中的民主机构。民主管理是大学管理改革的趋势,它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教授在治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广搜民意,自下而上反映教师的意愿,使教授治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二是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权威性。教授治学不是完全按照教授个人的意愿,不是教授个人治学,而是教授群体治学甚至是教师群体治学。教授治学也要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因此,教授治学也要有制度保证,以防在教授治学的过程中使教授成为各自领域或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三是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民主管理界限,防止行政权力、党政权力对民主管理的僭越。因此,要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落到实处,就必须要解决当前大学中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权力虚化、弱化和工具化的现状,强化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建议权、参与权和决策权,通过有效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提高大学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学术自由

教授的权力主要是学术权力。学术权力的存在确保了学术平等及自由的氛围,也保证了大学教学、科研的基本属性。在学科组织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尊重学术人员学术自由的权力。自洪堡时代以来,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已经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理念。对学术自由的尊重是大学维持活力与繁荣的价值基础,这意味着学校在对学者施加影响时,不应采用强制性的、刚性的手段,而主要应通过利益牵引机制。利益牵引机制是一种柔性的、变通的调节方式,它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获得话事权,而是根据调节对象的实际需求,通过提供调节对象所亟需的物质或非物质资源,以达到影响其决策结果的目的。因此,学术自由是基层学术组织发挥其管理功能的重要保障。

对于学术自由,笔者有三点思考。第一,真正的学术自由是不能容忍学术压制和学术霸权的,我们既要尊重学术权威,也要挑战学术权威,只有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学术繁荣。第二,学术研究不能高压。学术成果是学者通过艰苦探索,付出代价得来的,所以是创造性的劳动。而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自由环境里才能喷薄而出,在激励与欣赏、珍惜与呵护之下,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当前,很多大学的科研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学术研究的一种高压,这不利于学术创造性的发挥。第三,学术自由要坚决抵制和反对学术造假和学术垃圾。学术自由是思想的自由和创造的自由,而不是随意的自由和造假的自由。

四、结语

基于学科组织的视角推进大学管理创新代表了现代大学制度发展的一个方向和趋势。大学应该降低管理重心,从过多的过程管理中解脱出来,重视学术权力在办学过程中的参与,重视教授在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营造学校学术自由风气,从而使其对教学的提高、学术的进步和大学的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82.

[2] 季诚钧.论现代大学的三重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5(9):12-16.

[3] 朱久思.关于高等学校管理[J].洛阳大学学报,1997(3):1-3.

[4] 宣勇.大学变革的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6] 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19.

[7] 张应强.把大学作为学术组织来建设和管理[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16-18.

猜你喜欢
治学权力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分期付款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