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六十年秦良玉研究综述

2014-03-29 09:49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研究

叶 健

近六十年秦良玉研究综述

叶 健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 712082)

秦良玉既是明代历史上著名的女将军,也是当时唯一在编的女将军。世人只知有花木兰、穆桂英,而对“巾帼英雄”秦良玉知之甚少。秦氏历经明神宗、明光宗、明熹宗、明思宗四朝,征平播州、援辽、战后金、千里勤王、讨贼党张献忠等。真可谓:“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1]1因此,研究秦良玉及其所塑造的形象十分必要。同时,对迄今近六十年学界关于秦良玉研究的学术成果,作了简要回溯与归纳。

秦良玉;研究综述;思考

秦良玉(公元1574—1648年),字贞素,四川忠州(今重庆市忠县)人,“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2]6944嫁于石砫土司马千乘,与其夫征播州。其后,援辽、战后金、勤王、讨伐张献忠等。无怪乎,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赵翼赞曰:“卸了罗襦缚袴褶,提兵累赴疆场急。战袍裂尽锦袍存,犹带当年泪痕湿。召对平台①拜赐时,力旌健妇胜须眉。……”[1]18-19不过,世人仅熟悉“木兰代父从军”、“穆桂英挂帅”等典故,之于秦良玉的事迹,则了解不多。同时,学术界研究秦良玉英雄事迹的学术论著也较少。

关于秦良玉的研究,笔者认为真正始于20世纪40年代,以黄次书编著的《秦良玉》为标志。尔后,新中国建立至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研究秦良玉的学者仅有郭沫若,他在《四川日报》发表的《关于秦良玉的问题》一文,指出秦良玉称为“巾帼英雄一点也不过分”,其历史功绩不可被完全抹杀。1978年,陈世松发表了《论秦良玉》[3]一文。其后,研究秦良玉的学者渐增,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之后,研究热度渐升。本文对这些学术论著作出简要分析、总结,希望对学界研究秦良玉做出绵薄之力,不正之处,请予指教。

一、研究史料

记载秦良玉将军的史料,主要分五类:一曰当朝实录,即《明实录》、《清实录》;二曰史家著述,如(清)张廷玉编修的《明史》、(清)陈鹤撰的《明纪》、(清)夏燮著的《明通鉴》、(清)赵尔巽等撰的《清史稿》、(民国)钱海岳撰修的《南明史》;三曰地方志,即清道光《石砫直隶厅志》、清道光《补辑石砫厅新志》、(清)吴友篪的《忠州直隶州志》、(民国)朱之洪的《巴县志》等;四曰分散民间的诗词曲赋,这方面石柱县政协文史委员周建华等编写的《石柱文史资料》基本辑录了所有歌颂秦良玉的传世诗词;五曰野史杂记和历史遗迹,如陵园、碑刻,等等。还有,秦良玉史研究编纂委员会的《秦良玉史料集成》,为学界研究秦良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给学者节约许多查阅史料的时间,更加利于学者的学术研究。

二、功过分析

郭沫若在为赵一曼纪念馆题诗中,赞道:“蜀中巾帼富英雄,石砫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1]65另外,郭沫若在《四川日报》1962年8月26日第3版发表的《关于秦良玉的问题》中指出,秦良玉比起“冲冠怒发为红颜”的吴三桂,率领“大员一百五十六、马步兵三十二万八千三百”而迫降的大学士王锋和礼部尚书钱谦益……这些“奇”男子,可以说是不让须眉,且“秦良玉这位有职守的女性,从她积极方面的表现来看,她在当时的女性中应该算得比较杰出,就在当时的男性中也应该算得比较杰出吧?”[4]1-4不过,清王朝入驻中原之后,面对祖国大一统的事业,秦良玉接受南明王朝的册封,支持南明残余政权,企图反清复明,违背历史潮流,其阶级局限性不可避免,亦是她消极的一面。其后,陈世松在《论秦良玉》一文中,从正反两面对秦良玉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他指出之前对于秦良玉形象的描述,完全是“黑”与“白”的对立,尤其在姚雪垠的《李自成》中,将其直接写成张献忠的对立者,或是像文公直的《女杰秦良玉演义》和黄次书的《秦良玉》那样,完全歌功颂德。陈世松认为,应该真真切切地从史料中寻找秦氏的真实情况,秦氏在1634至1644年间,三次镇压蜀地的农民起义,这与她阶级属性、政治利益分不开。“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5]150滕新才在《三峡巾帼秦良玉传论》[6]中指出,陈世松对秦良玉将军的评价较为客观,不过有些观点略显偏颇,如秦良玉在镇压农民军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所谓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逆历史潮流之举;认为秦良玉一生绝非沽名钓誉,她的历史壮举皆因满怀忠君、爱国的情结,所谓“忠臣不事二主,一女不伺二夫。”笔者认为,滕新才的观点较为严谨,但郭沫若和陈世松的观点也不无道理。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三位学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后者处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期,提出秦良玉镇压农民起义军以及“反清复明”之行为违背了历史的观点是合理的。前者处于中国学术思想较为宽松自由的历史时期,所以他认为陈世松的观点有些偏颇,是可以理解的。此外,这类文章还有曹毅的《土家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秦良玉》[7]、龚荫的《明代土司中的两位巾帼英雄》[8]、魏华等人的《论爱国女将秦良玉》[9]、徐志奇的《历史上真实的“穆桂英”:明朝女将军秦良玉》[10]、龙腾的《明季抗清女杰秦良玉传论》[11]等,它们对秦良玉的历史地位均持以肯定态度。

三、文物古迹分析

董其祥、黄钰才、汤念祺、陆元等人从文物古迹着手,撰文解析了秦良玉的历史事迹。其中,董其祥的《秦良玉及其遗物》[12]一文,分析秦氏的遗物,包括蓝缎绣金蟒袍、黄缎金绣蟒凤衫、鎏金刚甲胄、“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铜印、象牙朝笏、朴刀两把。汤念祺的《明末女杰秦良玉在京遗迹》[13]一文,认为在今北京市宣武门外骡马市大街北路即当年秦良玉所部的驻地(今四川营胡同),目前保存下来的文物只有“秦良玉戎装图”,存于北京市文物部门,而其它像牌位“明太保秦良玉之位”、横匾“蜀女界伟人秦良玉驻兵遗址”等已经不复存在。世人对四川营胡同近邻的棉花胡同,常常忽视。从头条、上二、下二、下三、上四、下四、五条、上六、下六条、上七、下七条、八条、九条总计十三个棉花胡同格局来看,均属兵营分布。四川营应是司令部,棉花胡同则是兵丁及其家属住所。棉花胡同头条1号在以前被老北京人视为凶宅,可能也与秦良玉在此斩杀触犯军纪的士兵有关。陆元在《秦良玉与四川胡同》[14]中的观点与汤念祺的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在于陆元认为棉花胡同上七条1号才是秦良玉驻军指挥部。“棉花某条”胡同得名于营中女兵用棉花纺线做戎装。有史为证:“金印久传三世将,绣旗争看四川营。至今秋雨秋风夜,仿佛笳声杂纺声。”[1]37

四、考据辨析

从考证角度剖析秦良玉事迹的文章屈指可数。滕新才的《秦良玉“平台赐诗”考论》[15]一文,借助《明实录》、《明史》、《宸垣识略》、《明季北略》、《秦氏家乘》等丰富的史料,考究了赐诗的原因、内容、影响,认为明庄烈帝赐诗四首之后,尤其是清以降,有关秦良玉的的诗词、戏曲、小说连篇累牍。秦良玉一生戎马倥偬,始终为报效国家而奋斗。秦氏一门忠烈,出了五位能征惯战的将军。侄秦翼明、秦拱明后俱升总兵,这在古代巴蜀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张万东认为,前人学术成就大多讨论秦良玉“援辽之战”的背景、经过及结果,并未探究秦良玉是否真正参与“援辽之战”。他还指出,明中央政府征调石砫土兵的时间在万历四十七年十一月,而达到辽东的时间则在泰昌元年之前,并解析了秦良玉未参“援辽之战”的原因。秦良玉的“榆关之战”也是不存在的,其缘故是《明实录》、《清实录》,尚未发现明朝在此期间与后金在榆关(山海关)发生过激战的记载[16]。彭福荣查阅有关秦良玉的文献史志、文学作品、研究成果,认为秦良玉抗击倭寇与明朝官方援朝抗倭时间和事件抵牾,始终不能找到秦氏抗倭的直接证据,且依据现存资料,秦氏抗倭的立论确难成立[17]。

五、秦良玉文化形象研究

关于文本中的秦良玉研究,黄次书、滕新才、段庸生、聂树平、帅倩等均曾撰文论及。其中,黄次书称秦良玉为“赤胆忠心为国家民族牺牲的仁人志士”,是“一位民族女英雄”。[18]2段庸生认为秦良玉是巴渝英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存中描写的秦氏实为文人墨客乃至民间对于传统历史人物的认同和变异[19]。聂树平的系列文章《服饰象征理论视野下的悲情秦良玉——赵藏本〈秦良玉〉京剧剧本之女性主义研究》[20]、《抗战时期报刊中的秦良玉形象》[21]、《明清时期史学与文学文献中的秦良玉形象》[22]重点分析了秦氏形象,其中《明清时期史学与文学文献中的秦良玉形象》一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秦良玉形象(明清以来的文献中,各作者基于自己的认识、立场、思想情感等因素,而构造出的秦良玉的形象),认为秦氏形象的复杂性主要有两点:一是多重身份带来的复杂性;二是文献种类和撰写性质的复杂性。滕新才[23]通过比较法研究《明史·秦良玉传》与《女杰秦良玉演义》中的秦氏,认为文学演义形象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结合,文学虚构在更高层次塑造了秦良玉的性格特征和爱国精神。通过文公直的建构使得秦氏的历史真实超然为艺术真实的不朽典型。

之于秦良玉文化的研究,李良品等认为,石柱县的秦良玉文化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大类,该文化形成的原因有五点:民族英雄令人钦佩、爱国将领让人敬仰、一门忠烈使人折服、保境安民被人怀念、高风亮节为人铭记。探究秦良玉文化的类别、成因,有利于秦良玉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促进民族团结,提升社会进步的能力,加快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经济、文化、社会的飞速发展[24]。

关于秦良玉在外国文本中的形象研究。谭渊在《德国文学中的“四川女英雄”》[25]中认为,在德国文学中,“四川”首次出现的时间可以上溯自17世纪中叶。从几部巴洛克时代的文学作品,即哈格多恩的《埃关》、洛恩斯泰因的《宽宏的统帅阿梅纽斯》、塞特尔的《鞑靼人征服中国记》来看,“四川”与“女英雄”的联系,成为这一时代欧洲文学家创作的素材之一,说明素材理念深入欧洲的人心,成为“异国情调”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四川”之所以在德国文学中与“女英雄”如影随形,源于1654年欧洲出版的《鞑靼战纪》中对女将秦良玉的记述。正因为四川在历史上与抗暴斗争的紧密联系,20世纪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最终选中了四川作为其名剧《四川好人》的发生地点。另有,杨昕的《朝鲜使臣笔下的明代中国女性形象》[26]一文,通过朝鲜使臣黄中允记载的秦良玉将军的史料分析,可以看出三点:一是可以弥补明朝史书中没有对秦氏外貌体态的记载。《燕行录全集》卷十六《西征日录》载:秦氏“体甚肥大,网巾、靴子、袍带一依男子”。二是秦氏所部“白杆兵”有女兵建制。三是“白杆兵”战斗力极强。这三点充实了明史书对秦良玉的记载,对于秦氏研究增补了一些历史资料。

六、关于秦良玉研究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近六十年秦良玉研究成果的扼要分析,笔者总结了几点粗略的看法,如下:

第一,就研究史料而言,当前研究主要依托《明实录》、《明史》、《清实录》、《清史稿》以及地方志,需增加对野史杂记、金石录等资料的研究。另外,海外史料亦可作为参考,如《燕行录全集》收集的许多朝鲜王朝关于秦良玉的记载。日本的井上由美的《女将军传》也可为研究提供参考。学者们可从比较文学角度,以文公直的《女杰秦良玉演义》与井上的《女将军》为依托,研究中日文学的特点。

第二,从研究对象来看,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对秦良玉及其历史事件功过是非的评价;二是以秦良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三是以秦良玉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四是秦良玉形象研究;五是秦良玉文化研究。之前,学界研究的重心乃是对秦氏历史地位的评价,与秦氏相关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处于次要位置。其中,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在秦良玉的形象,最末则是秦良玉文化的研究。因此,今后研究对象的着重点应是秦良玉形象、秦良玉文化,亦可兼顾秦良玉文学作品的研究。而对于秦良玉历史地位之评价,虽已基本定调,即秦良玉是一个“执杆橹以卫社稷”精忠报国的“巾帼英雄”,但是也存在分歧,即对秦良玉镇压农民起义军、匡扶南明反清之行为的评价,有学者认为秦氏的行为是为了维护腐朽的明王朝及其自身利益,“反清复明”是逆历史洪流之误举。

第三,就研究方法而言,可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借助现存的《秦氏家乘》、《马氏家乘》、野史杂记、秦良玉历史遗迹,作为正史的补充资料来进行探索。另外,将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结合。在开发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旅游文化经济时,“两手抓,两手硬”,一手抓开发,一手抓保护。秦良玉文化,有物质的,亦有非物质的。利用物质文化,如大都督府、古战场、陵园、三教寺、雕塑、秦良玉博物馆等实物吸引游客;利用非物质文化,如以秦良玉为主题的民间传说、“白杆长矛”制作工艺等,开发纪念品。这些策略的实施,均需以秦良玉研究为基础。笔者认为李良品先生等人的《石柱“秦良玉文化”的类型、成因与保护》一文,就是这类研究的最好代表。

第四,从学界研究秦良玉的时间来看,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时期:萌芽期、过渡期、转折期、兴盛期。萌芽期主要以文艺作品为主,如文公直的《女杰秦良玉演义》、卫聚贤的《秦良玉传》;过渡期则是郭沫若的《关于秦良玉的问题》一文;转折期以陈世松的《论秦良玉》为代表;之后,关于秦良玉研究的学术水平渐渐步入佳境,尤其是21世纪之后研究进入兴盛期,学术之树硕果累累,论文多达30余篇。

第五,从研究秦良玉的学者来看,代表人物有:陈世松、滕新才、李良品、彭福荣,以及年轻学者聂树平。陈世松是研究秦良玉历史功过的第一人,他较为客观地对秦氏给予了评价。滕新才则运用类比法研究了秦良玉的历史真实形象与文学艺术形象。李良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角度,解析了秦良玉文化,为石柱县的发展建言献策。彭福荣主要研究秦良玉时期石砫、酉阳土司对国家的认同,从秦良玉一生纵横疆场,维护大明江山来看,作为石砫土司之妻的秦良玉显示出了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可。聂树平作为青年学者,一直从事秦良玉形象的研究,他的硕士论文《明清时期史学与文学文献中的秦良玉形象》是最好的例证。不过,笔者认为对秦良玉形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如何使得秦良玉形象成为石柱县的标志,乃至中华民族杰出女性的代表,尚需学者们的努力。

注 释:

①平台:在北京旧紫禁城内,即清和殿之后右门,明时为皇帝召贝群臣之所。

[1]转引自:周建华,谭宏永,马世凡.石柱文史资料:第9辑.吟秦良玉诗词联辑[M].石柱:国营石柱县印刷厂,1988.

[2][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七十.秦良玉[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陈世松.论秦良玉[J].四川大学学报,1978(2).

[4]秦良玉史料研究编纂委员会编.秦良玉史料集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滕新才.三峡巾帼秦良玉传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2).

[7]曹毅.土家族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秦良玉[J].民族论坛,1991(4).

[8]龚荫.明代土司中的两位巾帼英雄[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5).

[9]魏华先,农夫.论爱国女将秦良玉[J].武陵学刊,1995(5).

[10]徐志奇.历史上真实的“穆桂英”:明朝女将军秦良玉[J].军事史林,2011(5).

[11]龙腾.明季抗清女杰秦良玉传论[J].兰台世界,2011(25).

[12]董其祥.秦良玉及其遗物[J].四川文物,1987(2).

[13]汤念祺.明末女杰秦良玉在京遗迹[J].海内与海外,2006(10).

[14]陆元.秦良玉与四川营胡同[N].中国档案报,2006-03-03.

[15]滕新才.秦良玉“平台赐诗”考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6]张万东.明末石柱土司援辽战争史实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

[17]彭福荣.秦良玉抗倭辨析[J].军事历史研究,2009(4).

[18]黄次书.秦良玉[M].北京市:中华书局,1947.

[19]段庸生.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20]聂树平.服饰象征理论视野下的悲情秦良玉——赵藏本《秦良玉》京剧剧本之女性主义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1).

[21]聂树平.抗战时期报刊中的秦良玉形象[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2).

[22]聂树平.明清时期史学与文学文献中的秦良玉形象[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1.

[23]滕新才.《明史·秦良玉传》与《女杰秦良玉演义》比较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24]李良品,冉建红,吴冬梅.石柱“秦良玉文化”的类型、成因与保护[J].重庆社会科学,2007(11).

[25]谭渊.德国文学中的“四川女英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2).

[26]杨昕.朝鲜使臣笔下的明代中国女性形象[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责任编辑:于开红)

Summary on the researches about Qin Liangyu in about six decades

YE Jian

Qin Liangyu was a very famous general in Ming Dynasty, was the only in a series of generals. People only know Hua Mulan and Mu Guiying, while pople rarely know the heroine Qin Liangyu. Qin experienced Wanling Majesty, Taichang Majesty, Tianqi Majesty and Chongzhen Majesty of Ming Dynasty. She put down Bozhou, assistanced the battle of Liaodong, attacked Later Jin Dynasty, protected Emperor, fighted Zhang Xianzhong and so on. “Study eight formation, Hand in commander’s seal or tally. Be willing to bear no matterwhat, Not only men could be the general.” Therefore, it is very necessery to research Qin Liangyu and Qin’s image. Review study on Qin Liangyu in about sixty years, there is inadequate research being corrected.

Qin Liangyu, Summary on the reaserches, Reflection

2013-12-02

叶 健(1985-),男,四川德阳人,西藏民族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西南民族史。

k249

A

1009-8135(2014)01-0028-05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