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拓展

2014-03-29 08:44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资源思政

李 凯

(宿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隐性教育针对显性内容而延展,是现代综合教育工作比较重视的业务内容,透过潜移默化的习惯动作和思维模式处理,能够完善学生包括行为、知识、情感等综合素质框架标准,并在预期的目的性影响范围之内探索上升渠道.这种教育方式在既定情境中利用内隐模式存在,维持学生真实情感的传递效果,并逐渐向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方向迈进.其依靠施教者特别设定的教学环境形成某种暗示信息,是利用固有资源基础完成过渡改造的主要行为.为了提升高校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利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价值,就要为开辟创新暗示途径不断努力,并树立全方位的思政隐性资源开发目标,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技术灵感,满足全新时代人性化风潮的引导工作指标.

1 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现状问题探讨

这类教学资源具体是指在大范围环境下不自觉带领学生梳理政治体系条框、巩固道德建树潜能、促进法纪维权实效的资源整合模型,具体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种.无论社会历史状况如何,任何高校部门都沿着自己预先设计的思政隐性培训方向建筑特定暗示情境,并使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贯彻日常监督机制效能,优质的思政隐性教育资源能促成某种实效功能的扩散,强化区域课程教学的影响功效,在完成客观优劣度评价的基础上积极向外部延展,其中关键线索的支撑也决定该校区综合素质的维护能力.

不同高校内部沉淀的思政隐性传统具有特有的异质性特征,因为不同校区都按照自己的设计路线做出环境规划,在严格的学风、考风和校友社团交流气氛影响范围下,教师也将个人信仰和勤奋敬业的职业素养习惯摄入其中,并经过长时期的历史交融,形成师生特质交互掺杂样式的情感空间,并借助现下计算机分析技术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学生生活已经不知不觉的与校园风气联系在一起,形成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结构.校园文化是特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类群,它是高校长期的办学传统理念和教学方式的精华.这种人工营造的氛围会直接或者间接地感染周围人群,令广大师生的衣食住行和思维习惯统统产生变化,造就相应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这种文化深刻体现了高校内在的精神,是高校引以为傲的支撑性资源种类,并对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改造工程提供感召作用和规范功能.有关科学分析人员在总结过往教学经验之后,提出某种创新型道德教育模式,就是带动榜样效能、劝诫精神和现场环境体验欲望的程序机制,可以说是多元道德教育途径有力结合的必然产物.置身在校园文化环境体系之中,学生情操陶冶渠道瞬时通畅无阻,同时能够逐渐明确正确人生前景的积极意义,也就是说整个过程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诉求,无不得到渗透和熏陶.因此,任何高校都会在营造良好隐性教学资源体系气氛工作中大下苦工,以求为学生群体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引领人性思政扩散风潮.

2 涉及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利用问题研究

显性教育模式是高校在落实思想建设工作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集合广大教育者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定义,并制定科学实施计划对规划对象进行公开明确的帮助,其实就是利用正面、直接的政治教授形式将思政课堂、教师口授和传媒宣传机理系统阐述,常见表现手段就是灌输式教育传统.因为青年学生心理规律模式已经固定,整体思维活跃、感触相对敏锐、自尊心和独立性都很强,并且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结构中,面对人生抉择和学业强制硬性实施元素的矛盾影响,往往令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严重时还会滋生侧面的反效果作用.而隐性教育则是在教学者隐藏教学目标和动机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学生的行为自由权力,并且配合侧面式、间接迂回手段,使得学生群体在不知不觉中认同这种做法并予以配合.隐性教育注意发挥学习主体的兴趣动力,并讲究真实情感的流露,在阶段渗透环节中逐渐走入他们心灵深处.教师充满深切爱意的语言陈述会建立温暖人心的环境空间,令倾听者心情倍感舒畅.但是如果任何细节处理不当,例如在语言陈述技巧上不够正面,就会把亘古不变的真理转变为冷酷的训条,反倒不易引起共鸣回应.

思政隐性教育实现形式比较被动,但必要情境还是要利用主动思维技巧加以调和的,将这种隐性思维组合形成强烈的暗示语言,可以暂时理解为隐性课程的设计标准.这种课程类型是目前现代化教学活动中的基本类型,是教学主体利用学校既有资源完成特有环境塑造的必要工具,并经过时间的磨练逐渐转化为公开性质的教学性经验,不断促进个性全面发展的计划进程.因为课程定义的补充,就势必会在过程转接动作中产生隐性设计能力和水平问题,同样的资源现状透过不同的利用方式就会产生产异质性结果.这类教学人员需要创设富有意境的环境框架,令受教育者在主观情绪上愿意接受任何内容,最后提升思政隐性教育的滋润型实效.思想教育工作毕竟是人们灵魂沟通的项目内容,是谋求对他人价值观形态和人生观、审美标准评价机制的改造活动.灌输形式的教育手段未免衍生强制性动机效果,会随时引发人们内心评价体系和自我保护功能的抵制回应,进而降低渗透功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隐蔽性的教育目标处理技巧,并同步落实间接指导方案,能够有效克制人们感到不平对待的反差心理状态,使阶段价值功效更加稳定和持久.

思政教育可以看作是面向社会大众实现理论推销竞争的活动过程,是某种全力追求寓教于乐的教育举动.无论其中渗透的理论内涵是正确的、完整的思想巅峰成品,终究还是要为维持人们交流秩序服务.为了能让这种理论在竞争活动中获取认同和拥戴优势,需要利用人们习惯的外部包装技巧实现销售.这种包装举动途径和种类比较多样,包括大型讨论会议和小品表现形式等.总体来说,这种外部形式的包装也是落实隐性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透过此类富有创新形态特征的意境形态能够令学习主体更加愿意参与其中,保护学生在温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灵魂感染和熏陶流程.

3 高校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培养度把握分析

高校思政隐性教育是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改造的特别资源,其衍生的熏陶效果也足够长久.所以,尤其最近阶段,包括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内都开始逐步展开隐性教育模式的实施工作,就是把学校道德教育资源高度融合处理之后经过任课教师行为举止的严格控制,并且同步更新催人上进的学风传统,使学生主体在无课堂教授和无集中意识灌输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道德操守维护标准.可以看出,隐性教学资源在思政领域的精心改造应用已经成为势在必行的历史任务,面对众多资源的异质性分布特征,注定新型高校必须借鉴先进教育部门经验落实调整.不同主体之间的资源体系设计上不允许出现抄袭现象,为增强内部培养能效,有关技术人员和指导教师需要按照以下几种行为准则实施策略补充:

3.1 注重内部体系确立的重要意义

这类教学工作的显性内容中包含隐性效果,这也是贯彻显性机制的必要动机,因此二者之间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它们共同构成整个思政体系框架.思想政治隐性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工作要长期树立显性目标价值方向,并为促进显性资源实力补充内部潜力,尽力发挥隐性和显性教学资源的互补功效.对于显性操作中非本质内容,可以运用隐性途径去开发学生体会思路;针对现下显性方向的薄弱位置,可以借鉴隐性途径的具体措施,使其能够更加容易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3.2 注重思政隐性教育资源体系建设的系统功效

包括精神形态和物质形态的隐性教育资源数量在内,都不是借由独立功能发挥地位实效的结构整体,可以说,他们之间的共同协助才能树立起整个系统模式,并伴随时态性潜力的扩散,使用某种综合能力贯彻隐性功能.在高校实施这种资源开发和建设过程中,既要维持长远可持续发展局面,又要时不时地发挥自由探索能力.学校领导人员要充分重视隐性资源的使用状态,并制定合理的计划措施,巩固物质建设的环境效益,更加注重精神文明意识的普及,保证其在培养和造就社会新型适用人才群体的环节中能够呼唤更多人性魅力和责任品德.学生长期生活在事先制定好且可感知的环境之中,无论是从物质环境的视觉吸引,还是精神文化的感染角度观察,其人际关系和处事原则上都保留一定的操守准则.在这种情境光环照耀之下,受教育者能够感知某种无形动力并按其规定模式不断前进,逐渐过渡成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理想形象.

3.3 发挥系统的时态性功能优势

大学生思想情操、政治理念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单纯运用某种理论讲授或者个人经验警戒之后就会瞬时拥有的,而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艺术熏陶和个人坚持心态顺势而成的.社会和知识模式不断创新改进,当年轻的大学生带着一身理想进入校园之后,其灵魂深处就开始被深远的思想政治体系文化震撼,同时也给校区本身注入全新的元素.学习生活是他们相互学习和道德交流的时尚舞台,如今大学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教育活动新型领域五花八门,包括网络游戏、流行歌曲、体育比赛和感情生活等,所以思政隐性教育也必须要找到新的突破口.例如:广泛应用互联网外延交流技术和传播功效,教育主体必须适当掌握系统化的计算机网络处理技术,争取透过网络渠道建设校园文化空间,运用这种手段之后,学生的情感交流渠道就更加广阔了,学校的综合精神指标也能在第一时间传输到每个学生心中,这是思政隐性建设主旋律在网络背景下的有力彰显措施,必须适应整个时代的模式要求而做出合理改革.

结语: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体系的创新改造需要依靠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去开发动力能源,并且全程需要树立单位人员的责任范围,争取在先进的激励机制作用下产生正确的素质强化渠道和媒介交流中心.在这方面教育体系资源整合的环节中,不同工作人员和学习主体透过参与广泛的社团活动,能够开发自己在专有领域的适应能力和补充优势,明确自己今后人生的正确方向,并建立严格的责任意识,懂得满足社会企业要求的素质标准.总的来说,就是要集结更多的人员去参加协调性引导工作,才能顺利建成健康向上的思想控制体系,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开发和整合,从而具体提高学校思想政治修养地位.

〔1〕华敏.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整合[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5(06).

〔2〕黄光云.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1(03).

〔3〕段鹏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实现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8(02).

〔4〕程耿.论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11).

〔5〕孙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J].泰山学院学报,2010,16(01).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资源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刍议隐性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