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文化思想及启示

2014-03-29 07:51官盱玲
地方治理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思想产品文化

官盱玲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文史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邓小平文化思想及启示

官盱玲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文史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大力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中,主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我们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新的探索。并且对于文化生产规律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文化建设思想内容,并将它引向文化建设的新领域。

邓小平;文化思想;文化产业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思想。邓小平同志提出文化建设并阐述了一系列精神文化生产的思想,它是我党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的文化思想不仅在过去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当代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邓小平关于精神文化生产的理论

邓小平精神文化生产思想用新思想、新观点继承与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化建设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能否建设文化市场经济的问题。我国文化市场的建设是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质文明落后、封建思想浓厚、国际形势复杂的背景下提出的,邓小平对于我国如何建设高度精神文明与文化生产的问题,提出了十分具有理论意义的前瞻性论述。

对于文化生产发展的方向,如果我们不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为文化生产的基本指导思想,那将会使我们的世界丧失精神信念。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1](P106)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它直接作用于精神领域,关乎人的心灵世界,关乎民族的精神面貌,关乎社会的文明进步。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要进一步加强正确引导。导向正确了,文化就能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就能长期受益。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文化生产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我们精神文化生产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对于文化精神生产的规律,必须强调文化建设一定要遵循坚持党对文化领导的原则。邓小平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变化多端的,社会是越发展越复杂,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的思想就会简单化,就跟不上世事、社会的发展变化。他告诫我们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建设得好,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为此,他曾形象比喻要一手抓物质文明,这是经济基础;另一手也要抓精神文明,这是上层建筑,“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同时,对于文化建设的管理必须尊重文化生产的特殊规律。文化管理如果不分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会束缚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影响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因此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邓小平强调体制改革不仅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还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相应的各个领域的改革,是一场波及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他认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2](P370)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没有与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体制,没有精神文化生产制度的变革,就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对于文化生产内容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问题,邓小平认为或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借鉴学习”的原则。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上回答了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问题,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在对待中国文化遗产上,邓小平主张采取历史和阶级分析的方法,划清民族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从而使传统文化得到批判地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从当代实际出发,进一步超越了传统的局限。他强调应从世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来认识和把握传统,使中国传统文化迅速走向世界,向更高的文明形态转变。他既不拘泥于经典,又不盲目迷信前人,始终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并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特别是他关于要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上存在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当然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文明成果等论述,以及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号召,不仅指明了中国文化教育和科技改革与发展的正确方向,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提供了基本思路。

对于文化产品的评价,如果仅仅考虑经济效益,我们的精神领域可能就会轻而易举地被外来腐朽文化侵蚀。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根据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非常及时地提出了关于文化产品的价值评价标准问题,他认为文化工作首先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他深刻分析了当时文化工作出现的问题,十分客观地指出:“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1](P256)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经济活动中出现了损害人们精神领域的文化污染现象,针对这些客观现实,邓小平提出了关于文化工作的应该遵守的价值准则。他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2](P145)面对国内一些地方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的思想侵蚀现象,邓小平同志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西方如今仍然有不少正直进步的学者、作家、艺术家在进行各种严肃的有价值的著作和创作,他们的作品我们当然要着重介绍。”[2](P43)他对党的文化工作者提出忠告,提醒他们对东西方文化碰撞过程中出现的文化侵蚀现象要保持高度警惕,面对资本主义思想腐蚀影响所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一定要坚决加以抵制,对于资产阶级损人利己、惟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必须保持坚决摈弃的正确态度。他多次告诫全党要提高警惕,不可低估西方文化思想对我们思想战线产生的干扰和影响,“对于西方学术文化的介绍如此混乱,以至连一些在西方国家也认为低级庸俗或有害的书籍、电影、音乐、舞蹈以及录像、录音,这几年也输入了不少。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蚀青年的状况,再也不能容忍了”[2](P43)。因而邓小平提出一定要坚决制止低劣文化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要坚决反对西方文化输入导致的精神污染,打击各种文化犯罪活动,清除各种“西化”的丑恶现象。因此,在我国的文化建设过程中,要避免盲目追求文化的商业利益,忽略文化的社会价值导向作用的行为。如果仅仅把社会效益作为评判的准则,我们的文化作品必然会出现一些像鸦片一样的文化毒品毒害大众精神,扭曲人们的灵魂,因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局面。当然,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不要讲经济利益,而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取得较好的经济利益,同时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两方面。

对待文化人才要尊重,这样我们的文化建设才能大有希望。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家第四次会议上指出:“必须十分重视文艺人才的培养。在一个九亿多人口的大国里,杰出的文艺家实在太少了。这种状况与我们的时代很不相称。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工作制度上创造有利于杰出人才涌现和成长的必要条件。”[1](P41)邓小平同志认为文化建设离不开文化人才,在经历文化大革命以后,我们党的事业正面临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文化人才,依靠知识推动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没有优秀的文化人才,文化的发展也难有成效。没有文化的发展,经济就没有了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核心是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2](P106),并且强调加强对知识分子生活工作环境关怀,同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立场,是我们在文艺宣传工作中必须坚守的原则。“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误容易纠正过来,而知识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3](P175)邓小平还强调培养文化人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从小抓起。也就是说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好的培养方式,文化教育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

二、现实启示

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生产也就是现在的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也是我国文化建设需要拓展的新领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在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争取文化优势,邓小平一系列关于文化生产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一)要尊重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

邓小平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文艺工作的破坏,特别强调要尊重作家和艺术家,尊重艺术规律,认为“文艺创作是一种艰苦而复杂的精神生产,创作的内容离不开现实生活”[1](P212)。因此,我们要给文艺工作者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文化体制改革应该遵循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长期以来我国主要精力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文化发展过度依赖政府力量,造成文化产业发展政府干预太多,产权不清,投融资过分依赖政府,投资主体单一,民间资本与外资投资渠道不畅,影响了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在文化产业上降低门槛,鼓励和允许民营资本、外资进入文化领域,参与艺术品的经营,音像制品的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以及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造和经营,特别是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进入,这些都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制度基础。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各自的发展轨道,应该坚持共同发展、互相促进的原则。

(二)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建立科学的文化生产运行管理机制,通过繁荣文化市场来丰富文化产品,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要以正能量来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为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它也必须通过文化生产获取一定的利润,来推动自身产业的良性发展,因此,文化生产过程始终围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点进行。在两种属性中,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商品属性是文化产品的普遍性。文化产品与一般的商品具有内在本质区别,它不但具有和一般物质产品一样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还烙印着文化产品创作者的思想意识,它通过人们的消费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们的心灵,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与物质产品不同,精神文化产品可以反复使用,不存在有限的周期。历史上一些优秀的文化产品,它所承载的思想观念会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因此,要充重视文化产品的意识形态特殊性,决不能把文化产品等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

(三)充分发挥文化产品的宣传教育作用。

邓小平同志提出:“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1](P179)文化产品自身具备与普通商品不同的特性,它承载了文艺创作者的思想意识,对意识形态具有巨大的渗透力。文化生产追求的目的不仅是经济的价值,还应该追求对社会发挥正能量的影响作用,即通过好的作品影响大众,从而影响整个社会思想道德水平的行为。文化产品通过这种影响来实现它的教育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文化生产对意识形态的渗透作用,一方面要重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特别是要加强文化创作者的思想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生产大量的优秀文化产品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四)依靠科技和人才进行文化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经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产品生产的共性,因此,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应该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方针,文化生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推动。从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来看,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是内容创意,关键环节是交易传播,这两个环节在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价值分配中占据高达85%的比重。文化传播创新和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事项。依靠科技创新,打造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易的国际平台,创新文化产品形式,不断提高文化自身的竞争力。培养一支德艺双馨、规模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是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文艺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干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造活力和创作激情。

(五)创作优秀文化产品讲好中国故事。

文化“走出去”,要担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任务,必须借助世界文化模式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一方面文化产品在主题选择、内容创意到传播形式,都要尽量贴近国际主流文化市场,如此,文化“走出去”才能真正“走进去”。一方面借用世界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嫁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通过中国的故事内核表达中国传统价值观,传播扬善惩恶的价值观,用国际化的表达方式和世界观众乐于接受的文化形式碰撞与交流,做好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沟通。中国文化产品要主题积极,充满正能量,在艺术手法方面探索创新,在制作品质方面精益求精,有文化元素、能够体现中国传统精神的正能量。敏锐捕捉时代风向,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中国梦”的精神追求。通过主人公人生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弘扬人性精神的正能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文化形式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的成果,本着学习、吸收和借鉴的原则,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推动文化走出去。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查昆岩

2014-09-01

官盱玲(1965-),女,江西南丰人,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学研究。

A849

A

1008-6463(2014)04-0067-04

猜你喜欢
思想产品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谁远谁近?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新产品
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