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视阈下明代徽州家谱体例嬗变探析

2014-03-29 06:20张学会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氏族谱体例新安

张学会,徐 彬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

动态视阈下明代徽州家谱体例嬗变探析

张学会,徐 彬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241003)

作为地方文献,家谱是记载家族中发展重要情况的历史文献。家谱中的体例更是家谱中的灵魂和核心,体例的变化和发展,对家谱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明代徽州家谱中的体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更是具有代表性和可研究性。

明代徽州;家谱;体例

明清徽州地区有数以百计的方志,及数以千计的家谱。作为记载基层社会的地方文献,家谱是记载家族中方方面面情况的历史文献。徽州地区的家谱更是明代家谱的典型,徽州家谱的内容、体例也在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着,尤其是明代程敏政、吴元孝和汪道昆等撰写的家谱都体现出了体例的变化对家谱所产生的影响,从不同层面对家谱体例进行了继承和创新,使家谱的内容更加丰富,为更好地认识明代徽州基层社会提供了便利。

1 徽州家谱体例演变概述

家谱,作为记载家族发展历史的最原始文献,自汉代起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无论在体例还是内容上都在逐渐丰富和完善。汉代家谱只简单记录单一的世系和人名,体例内容比较简单,至隋唐时期,家谱在体例内容上并无太多创新。到了宋朝,编修谱牒的宗旨由“维护门第”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私人编撰家谱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欧阳修和苏洵创造的“欧苏谱例”的编修原则和方法使得家谱体例基本定型,家谱的发展进入繁盛时期。元代家谱编修突破了“欧苏谱例”五世一图的限制,记载内容更有逻辑性。徽州家谱数量多、范围广、质量高,是家谱中的典型代表。宋元时期徽州家谱的体例内容主要包括谱序、凡例、恩荣、祖先考辨、世系图、世系录、传记等。

家谱编修不仅能记载家族事迹,利于家族发展传承,而且符合统治者维护封建制度的需要,明清时期,纂修家谱获得了朝廷的大力支持,家谱纂修达到巅峰。新的形式和突破不断出现,内容记述也更加充实,涉及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明代徽州社会环境稳定、理学思想盛行、宗族制度高度发达及徽州地区家族观念重等原因,明代徽州家谱的体例尤为完善。祠堂、祠产、族规、村图、像赞、祭祀、行辈、领谱编号等内容也一一记录在谱。

2 明代徽州家谱的体例特点

2.1 发挥凡例功能,注重理论建构

2.1.1 重视凡例的统领作用 凡例,即家谱的编纂体例内容,它概括出整个家谱的中心思想和要表达的重要观点。程敏政在《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时提出了十条凡例,这十条凡例内容丰富,具有独开先河的作用,对家谱的影响是巨大的。明代著名的《临溪吴氏族谱》中也有凡例八条,这两部明代的名谱中的凡例具有一定的共性。

在《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凡例第一条中,载:“新安程氏多称太守、忠壮之后,本无可别,今定著凡家有唐宋以来旧谱及共业,唐宋以来先墓者,方取入会”[1]。由此可见,作为徽州望族入谱的标准,家族必须是起家于唐宋,同时还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

在《临溪吴氏族谱》凡例第一条至第四条中,载:“收族之礼,先亲后疏,先近后远,谱我爵德齿三大房,自亲近始。历世迁徙事蹟,有本末地望,有声实各标迁祖,列为图纪以相承,无待广稽,披览昭然。系图统列世次,分注支派,于分中联之而弗殊,复于合中別之耳,有纪亲疏尊卑于斯笔著;继重嗣续亦,严非数故,本族相继者于本生下书,过继于,所后下书,承继异姓來继者书入继,继于异姓者书出继,一字之別以见,择之不可不慎”[2]。

纂修家谱的原则是依据血脉的亲疏远近,嫡亲的族人优先。《临溪吴氏族谱》以此原则收录了爵、德、齿三大房。这与程敏政的凡例第一条规定的入谱标准精神是一致的,表明明代的徽州家谱更加重视谱的质量,入谱有严格的限制标准。

“谱系有异同者,有舛误者,悉以历代诸谱参较,不专主旧说,蹈因袭之弊。不自出意见,取附会之讥,同者书之,正其舛误者书之,否则阙之;旧谱六世为图,失小宗之义;小传各系本宗图后,失统宗之义;今图五世,准欧谱例下注事实,准《史记》年表、《唐书·世系表》例旁注世次,明传代也;朱注迁居及派名,谨其自出也;旧谱继子,既书本生父下,又书所后父下,殊无服属轻重之义,今注其名于本生父下,列图于所后父下,异姓来继者书具本宗谱而止,出继异姓者不书;无后,注其名于父下而不列图,如祠之袝主也。有故列图者书“止”,迁徙不相闻有后不与会者书‘失传’,有后不及会与会而未尽者,书‘具本宗听其自续’,从释老者比无后例”[1]。

《新安程氏统宗世谱》的凡例第二条至第五条的内容,不再一味得去遵循宋代的“欧苏谱例”,对欧阳修的谱图进行了扩展。从《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来看,其五世一图是“准欧谱例”,这是承继。在五世一图中加入“下注事实”则将史纪年表、唐书世系表例加入其中,这是对欧谱的扩展。

《临溪吴氏族谱》中的凡例第七条至第八条中,载:“现在支庶只以聚处群习者备书,靡遗若久籍外郡嗣续莫考,传徒他乡存亡未卜,宁缺毋滥以防真赝;图以五世为列,复以第五列標于上,递传递接,统绪秩然,一循览而易见”[2]。

其以五世为列、五世续接,正是“欧苏谱例”的传统,由此可见“欧苏谱例”在明代家谱中的影响力。家谱的最高原则是真实准确,不能肯定的信息绝不能收录。

“子孙无问隐显,有作过者、不睦者、有侵犯祖墓者、鬻谱牒者、蔑视先祠者、毁弃手泽者、婚不计良贱者,并黜之不书;小注书字、书行,书生殁时用寿年,书葬、书娶、书宦绩、学业、行义,书节、烈女,书必据可知者,其不知者阙之,浮词溢美一切不书”[1]。

在《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凡例的第六、七两条中,对家族中有违背道德伦理的子孙,都要严厉惩罚,一律在家族中不予记名,对一些夸奖、赞美过多的话语也一律不书写,可见凡例规定了家族中的入谱准则,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虽然在《临溪吴氏族谱》凡例中没有具体的规定,但在其凡例第五条中,载:“谱称家史,史载善恶而谱惟载善,为亲者讳也。然概以誉言则失其矣,故惟行业卓著者,特传以表之,其系传止书生卒娶葬,间有举其一二行事者亦直道之所存耳”[2]。可见,家谱记事是有选择的,多倾向于记善,这后来为吴氏家谱的编修提供了重要准则。

在《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凡例的第八条中,载:“各派订误其所从出,其所取证,别为谱辨,置编首。以备参考”[1]。

将谱辨放入家谱的开篇位置,这是程敏政的一大创新也表明他重视家谱资料考辨的体现,对后世家谱的编修有积极的影响。

《临溪吴氏族谱》的凡例第六条中,载:“谱崇本始名不必讳,以尊降也称行,而不名如十一百二千三之数既不雅驯,尤多重复以致考遡易混故直书本名昭其辨也”[2]。也同样重视考辨的作用,考辨为了辨其易混。

“先墓先祠之显者,赐葬者,别为图,置编后,附以经理方向及修复之事,重遗体也;各派所得制命公移,及赠颂、哀輓、史传、金石、诗文、别为贻范集,辅谱以传”[1]。

再次,是将程氏家族的文献资料编排为《贻范集》,代代相传,开创了记载家族资料的另一种形式。使得家谱可以遗传下来,便于后代清楚的了解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可见,到了明代,家谱中的凡例在一部家谱中的地位被更加重视起来,程敏政和吴元孝两位明代家谱大家在编修家谱时都强调了这一事实。

2.1.2 重视体例的阐述与总结《临溪吴氏族谱编略》中收入《谱则略》、《谱例略》和《谱议略》分门别类的详细解说了吴氏族谱的体例问题,同时也为丰富完善了整个徽州家谱的体例理论。

《谱则略》中载:“其义例题裁盖不可以不谨焉。是故支派各分而统绪相接,惟散而能收,详而不乱,斯一展卷而昭然。谱系牒第一,牒具矣,举其人之行事以实之,及于生卒婚葬备书,故足术也。谱系传第二,贤者率德践猷以懋作求,而念尔祖而笄帏著节,亦足维风。谱行业第三贞淑第四,一命而上皆亢宗,显融诗礼之传式,籍衣冠之彥。谱仕进第五、文儒第六,尊祖敬宗乃可收族,則严祀,是先若翰墨譔述族盛事纪焉。非以侈纷华,特以征有信也。谱祠墓第七,裒文第八”[3]。

《谱例略》中载:“一集系牒凡二,自得姓以迄本支,源流可遡也;二集系传凡七,断自迁新安始,实迹可考也;三集行业卷凡二,断自迁临溪始,闻见可逮也;四集贞淑,断自国朝始,令甲可信也;五集仕进,断自迁新安,记载可据也;六集文儒,断自国朝始,学较可按也;七集祠墓,断自迁临溪始,世守可凭也;八集裒文,断自迁临溪以及于茲,掌故可稽也”[2]。

《谱议略》中载:“五族之谱作者凡几见,仁福公谱于熙宁佚而不传,靡德而纪云。盘谷学谕宋末文人也。当恭帝德祐时,国事倥偬犹修谱,是亟虽有讹误待后来之反正。然更胡元兵变之余而宗绪昭然可遡,则谱之所系重矣哉。厥孙希贤公之在至元,相去仅四十载,稍变其体式而订之,如改定五公第大公父子之相承确乎其有据哉。信于谱牒为功臣,而于学论不失为顺孙也。及我明万清公以文学事帙括而犹究心谱学,会考饶谱以正章穆平之世次”[2]。

《谱则略》中将家谱分为8部分,系牒,系传,行业,贞淑,仕进,文儒,祠墓和裒文,并对这些部分的功能和作用一一阐述。如阐述系牒功能时“谱系牒第一,……故足术也。”这是一种对体例的规范,使得家谱编修有章可循,有方可依。这样的家谱更加严谨、更加权威,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史料文献。而明代徽州家谱更是对各部分内容有明确的断限,《谱例略》中就有“源流可遡”的系牒,“实迹可考”的系传,“闻见可逮”的行业,“令甲可信”的贞淑,“记载可据”的仕进,“学较可按”的文儒,“世守可凭”的祠墓,“掌故可稽”的裒文。这些对断限的详细阐述,使得后代学者可以据此去研究明代徽州家谱的体例特点。

《谱议略》中介绍了家谱编修的时间间隔问题,自宋熙宁至明嘉靖约五百年的时间,平均每间隔约百年时间就会撰修一部家谱。时间跨度如此之长的众多家谱更是说明徽州地区家谱文化的繁荣和徽州人在其中展现的美好品质。

2.2 延续以往体例,增强创新特色

明代的家谱在体例上对以前的家谱有吸收有继承,在以前家谱体例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对旧谱体例的创新《本宗十六族谱》中汪道昆采用了周本纪、鲁世家略、越过世家、分支世表、小传、列传、丘墓志、典籍志等十种体例。其把《史记》的体例继承了下来,在《史记》全书中总共有一百三十篇,其中包括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这是对《史记》体例的继承,而在《本宗十六族谱》中增加了“志”这方面的内容,则表明作者并不只是简单的继承,显示出一定的创新意愿和精神。又如在《新安休宁岭南张氏会通谱》中对旧谱体例的吸收和嬗变。在其凡例中,载:“谱图之列,所以明世次,别亲踈也,旧谱六世为图,旁无小传则小宗失序,行实无稽,今定五世为一图,放欧谱例,下注小传,放史记年表,唐书世系表,例旁注,世次所以明继先也”[3]。说明其家谱在继承以前家谱优良体例的同时,也进行了创新,在世系图下添加小传,图文并茂地反映出家族的情况,这对研究家族的诸多方面提供了充分的资料。

2.2.2 注重家族史事的考证《临溪吴氏族谱》中的《谱考略》记载了迁新安始祖问题、六十二世叔溱公的有关情况等,以此为据专业的规范了对家谱的考证形式。如:

按吴氏迁新安传自少微公始,诸族皆以迁祖祖之。考唐贞观十四年下沼大徵天下名儒,于是义方公自豫章讲学于新安,是时遂迁居休宁石舌山,子少微公第進士为左台御史,与武功富嘉谟并以文章著名,称吴富体新安文献志、名宦祠所以首崇之也[2]。

从这则考辨中可以看出,吴少微是吴氏家族的始迁祖并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有特定原因的。吴义方父子都是学术大师级人物,但是吴少微创立了吴富体,不言而喻吴少微更加有名气,以少微为始祖无形中可以提高家族的地位和威望,可以说这是新安吴氏家族特意而为。当然,许多家族都是想或是已经把名人作为其始祖的,但作为学术研究就一定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为了表达清楚,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考辨后附有附录,如“按六十二世叔溱公为铨公子,六十九世第大公为宗公字,诸谱系所载皆同,惟左海司徒新刻独异,业具辨证于叙例中,而时斋谱尤注之甚悉,证之甚明,特附录以释后世之疑”[2]。其文后面就附有时斋谱的“铨泉公长子,生玄宗开元七年已末八月十八日殁”[2]。

2.3 独特的徽州社会特质气息

明代徽州家谱的体例创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把家谱的内容与徽州社会特质结合起来,使得体例更具有灵动性和人文性,从而使徽州家谱也更具活力。由金瑤撰写的《珰溪金氏族谱十八卷》中就设有专门的风俗篇,记载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其曰“族必有俗,族之大小惟视其俗之何如?俗美矣,即有小族,亦可以言大俗。不美,即有大族,乃所以为小。小大之分,不系乎人力之众寡厚薄,而系乎其俗世之人……予因述古者化民成俗之义,叙于篇端以为据。复以旧俗与今俗之不同者,条缀于后,以见予家之俗旧,如是进入是,如是而为美,如是而为不美,使为父兄者,知以是诲其子弟”[4]。表现出金氏家族注重风俗影响这一特点,每个家族自然有其个性风俗,家族的大小和风俗有关,而且旧俗要改变,新俗要出现。

徽商作为明清时期十大商帮之一,其影响是深远的,在家谱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为商人立传,重视商人的发展,体现商人的文化。在《临溪吴氏族谱》中也记有多名家族中的商人:“祖熙公……少失怙,亢志自树,经营海,以干略持闻,家道中兴,公之力为多”,“显政公字以德……端重果毅,以善贾起家,而友于相共,至其还遗金贷息钱,梁津除道,排难解纷,则乡里共多其侠风焉”,“大韶公……性亢直,持家嗃嗃,庭闱肃然”[2]。表明商人也是吴氏家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家族的发展史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 明代徽州家谱体例嬗变影响

家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有很深的中国文化韵味。而家谱的体例变化对家谱的内容有很大的影响。如对后世家谱撰写的影响、对徽州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3.1 对后世家谱撰写的影响

程敏政在《新安程氏统宗世谱》中说:“《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又岂一家之幸而已,骇者安,疑者释,天下后世之有家者将不取法于程氏也哉”[1]。其撰写的统宗世谱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程敏政的努力变革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及肯定。程敏政对宗谱体例尤其是世系图表部分的创新影响了整个徽州宗谱的表现形式。

汪道昆在家谱体例上也做了一次整体的创新,借鉴了本纪、世家、世表、列传和志的形式,把正史体例改编为家谱体例。这样既借鉴了正史,又丰富了家谱编修的体例。如修于万历二十九年的《岩镇汪氏家谱》在体例上就完全继承了《灵山院汪氏十六族谱》,特别是前三篇与《周本纪略》、《鲁世家略》和《越国世家》完全相同。汪道昆所创的家谱体例逐渐由汪氏家族传播开来,这也影响到了徽州其他家族。如程一枝在万历二十六年修《程典》时就采用了这种体例,虽然无法考证在交往中汪道昆对程一枝的影响,但可见汪道昆是很看好程一枝其人的。因此,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是有可能的。

3.2 对徽州社会生活的影响

家族的维持与发展反映出社会风俗和风土人情的点点滴滴,也反映出徽州宗族社会中起到构建作用的伦理教化和精神支撑,家谱的存在为徽州地区的社会风情发挥了继承传扬的作用。吴文班在《临溪族谱序》中说“诚欲敦本以御末也,岂第一家之纪哉,而实于国史之教化有裨矣”[5]。进一步说明了宗谱与国史的教化功能有关,对其有很大的指导教育作用。毕懋良在《临溪族谱序》中说:“孔子称其三以天下让,施及延陵季子,犹有伯仲之遗风焉。太史公世家首吴即姬吕靡得而班,季子不立传而附泰伯者,非明其让足多欤。由斯以观,让也者,实吴宗之家法,而尤收族之善物也。顾吴大夫之有事兹谱也,无亦彰既往厉方来,使族之子姓率乃祖攸行,世世兴让焉尔。虽然非兴让之难,教让之难也。非教让之难,躬自为让之难也”[6]。吴国第一代君主吴氏泰伯以“三让天下”被世人称赞,于是吴姓家族流传下“让”这个优良传统,它不仅作为吴氏家族的家法历代传承,也逐渐成为社会的传统美德,而徽州家谱尤其重视对良俗的吸取和对美德的传播。

家谱在不断的丰富,不断的更新和不断的完善中,这和它的体例变化有着很大的关系。明代徽州家谱体例嬗变既是对前代家谱的传承延续,更是指明了当下家谱修撰的前进方向。

[1]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凡例[M]//篁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2]吴元孝.临溪吴氏族谱凡例[M]//安徽临溪吴氏族谱十卷附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3]新安休宁岭南张氏会通谱凡例[M]//新安休宁岭南张氏会通谱.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4]金瑶.珰溪金氏族谱陈俗[M]//珰溪金氏族谱十八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5]吴文班.临溪吴氏族谱序[M]//安徽临溪吴氏族谱十卷附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6]毕懋良.临溪吴氏族谱序[M]//安徽临溪吴氏族谱十卷附卷.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藏复印本.

[责任编辑:章建文]

K820

A

1674-1104(2014)01-0088-04

10.13420/j.cnki.jczu.2014.02.022

2013-11-18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09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ZSO35)。

张学会(1989-),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学史;徐彬(1971-),男,安徽广德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徽学,谱牒学。

猜你喜欢
氏族谱体例新安
苏州大学藏《吴中叶氏族谱》考述
新安滩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注释体例
张新安教授简介
新安滩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
敦煌姓望氏族谱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