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
(徐州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江苏 徐州 221111)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香
(徐州工程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江苏 徐州 221111)
为应对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但当前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还面临着诸如学生践行生态道德意识相对淡薄、高校生态德育重视程度相对不足、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途径相对偏少以及高校生态德育评价体系相对滞后等现实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寻求有效的对策措施.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面对我国当前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引导高校学生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推动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生态世界观,激发他们的环境忧患意识,强化其生态道德,促使其养成生态行为.但从当前来看,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还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并积极寻求提升高校生态德育实效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对生态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也应势而生,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建设,也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在提升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起步较晚、底子较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构建尚不成熟,还存在不少制约生态道德教育实效的现实矛盾和问题.
1.1 学生践行生态道德意识相对淡薄
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许多环境问题尚未能引起广大高校学生的普遍重视,不少学生对生态道德教育缺乏足够的正确认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甚至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思想,有的学生在谈论环境污染问题时义愤填膺,自己生活中却不加以注意,污染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现象和行为在大学校园里仍然时有发生.经常可以看到在清洁的校园里,有些高校学生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纸屑;教室的抽屉里,胡乱塞着空的饮料杯子、食品包装袋等;在日常生活中,人离开教室后饮水机、电扇、空调等电器不能及时断开电源,长明灯、长流水等浪费资源的行为也随处可见;食堂里,虽然张贴着“浪费粮食可耻”的标语警示牌,但饭菜不合口就随手倒掉、馒头一口没咬就扔掉等浪费现象却比比皆是.另外,受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还有部分高校学生对外在自然缺乏足够的爱心,对生命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同情,把自然界和动植物作为人类永远掠夺和攫取的对象,从而出现个别学生用硫酸伤熊、用微波炉虐猫等以折磨动物为乐的事件.这些问题的产生既反映了这部分高校学生的生态意识还处于较低层次,对自己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够,在知与行上差距很大,同时也说明了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严峻性,亟需对他们从思想上加以引导.
1.2 高校生态德育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当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道德教育课,从高校课程安排来看,除了某些专业开设有关环境保护之类的课程,讲授一些相关专业和技术、法规等层面的知识之外,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还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甚至是一个空白.不少学校领导在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上,往往是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这就必然会导致高校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氛围不够浓厚和教育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学校的各种环保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执行也会因此停留在形式上,从而直接影响到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效果.学校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也多是应急性的和运动式的.高校对教师生态道德教育能力的系统培训也相对缺少.在我国,师资力量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发展的重大因素.大部分教师在学生时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规范的生态道德教育,参加工作后又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系统培训,因此就会致使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在广度、深度和强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另外,高校对教学内容的设置缺乏统一规划和指导,致使生态价值观教育体系缺乏整体性与层次感.各门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往往都是以各自的学科为中心,部分内容还存在交叉重复和与高中相关课程内容无法衔接的情况,不同层次(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和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内容往往大而划一,没有形成一个由浅入深、逐级递进的生态道德教育体系.
1.3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途径相对偏少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还是一个相对崭新的领域,需要从不同途径和不同渠道入手合力提高生态德育水平.但从当前高校生态道德教育途径来看,还存在相对偏少的问题.作为生态德育主阵地的学校,还尚未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专业课教师大多只把精力放在本专业的教学上,不能自觉地将环保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很难在其课程教学中贯彻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要求,易导致生态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有些学校只注重生态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对自然的情感体验和直观判断,缺乏对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技能培养.高校每年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实践的形式陈旧单一,往往只是开展一些诸如植树、打扫环境卫生等活动,缺乏常态化和周期化的实践教育平台,导致高校学生对生态道德活动难以产生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没有兴趣参与生态道德实践活动.生态德育是重情感和重体验的德育活动,高校生态德育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更多的教学参与和实际锻炼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把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认知自觉转化为道德信念,继而内化为自身的生态素养,并以此促进学生生态道德品质的全面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还有许多可以拓展的空间,这需要认真研究生态道德教育的特点,结合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规律,丰富学生生态德育体验,强化其生态德育实践.
1.4 高校生态德育评价体系相对滞后
现行大学德育的评价体系实际上还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往往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它是学生能否评优、能否升学和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并造成知与行的脱节.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当前高校道德教育体系中,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道德对象,这必然引起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的重新构建.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价值观的重新评价.道德对象从人与人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既要对他人和社会负责,同时也要对后代、其他生命体乃至整个自然界负责,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传统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需要我们加以重新审视.二是对道德原则的重新评判.生态道德教育要求学生把握一个原则,即所有人都应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过上健康生活的权利,并承担保护子孙后代持续生存和和谐发展的责任,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他生命体的义务,同时要确保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都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这丰富了传统道德原则的内容,同时也需要我们对学生是否遵循这些原则进行科学评判.三是道德行为习惯的重新审视.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不乱折花木和爱护小动物等道德行为习惯,以往多是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提出的,而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道德教育中,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些生态道德行为习惯的价值.
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家庭和社会的整体合力,营造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高校生态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更要注重在实践上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2.1 强化生态德育意识,注重营造生态德育氛围
生态德育能否具体落到实处,关键在于思想的转变和认识是否到位.当前,下大力气强化高校生态德育的意识,注重营造生态德育的浓厚氛围.一是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在生态德育系统中,学生个体是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具有生态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应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把生态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能否切实提高其生态道德水平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二是要树立全员齐动的意识.要发挥好学校各部门、各环节和各要素的综合作用,齐抓共管搞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教师的生态德育意识是生态德育目标实现的前提,因此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生态德育意识,还应切实强化教师的生态德育意识.同时,要加强生态德育的组织领导,明确学校各部门在生态道德教育中的职责分工,要切实把生态德育工作表现与成绩作为教职员工评先评优的重要考核内容.三是要树立渗透融合的意识.学校应积极创造良好的生态德育氛围,在发挥好生态德育课程作用的同时,还要注重其它课堂生态德育理念的灌输,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德育知识的宣传和渗透.由于学校德育不能完全替代家庭、社区的德育,学校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和社区的道德文化建设,让学生达到个体内部道德价值系统与外部道德的生态系统的完善统一.
2.2 加大生态德育投入,注重提升生态德育水平
为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高校应不断加大生态德育的投入力度.一是要落实生态德育工作专项经费.高校应积极筹措资金建立生态德育工作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开展德育活动、德育队伍培训、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及表彰奖励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从而调动所属人员参与生态道德教育的积极性.二是要加大高校领导对生态德育工作的精力投入.要切实改变以往学校教育中重智商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倾向,改变生态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的现象,下大力气消除不利于高校学生生态道德培育的消极现象和不利因素.三是要组织专门力量搞好生态德育课程的设计.学校应集中德育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合力攻关,重点打造一批优质生态德育课程.要积极探讨如何把生态德育融入到其他专业课程之中,重视“渗透式”教育,使课堂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主要途径.四是要加强高校全体教职员工的生态德育培训.要突出抓好高素质生态德育骨干队伍建设,分年度、分类别、分层次地对其开展生态德育培训,丰富其生态知识,提高其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德育能力,并要将培训成效与聘任、奖惩、评优、晋级等关系到教职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进行挂钩,鼓励和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增强生态德育实践,注重拓展生态德育途径
高校应积极为学生提供生态道德实践的机会和平台,丰富学生的生态德育体验,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中锻炼养成道德习惯.一是应结合课程性质指导学生开展环境检测和实地调查等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对当地开展实地调查活动,可以让他们了解当地的气候、水源和林木等环境资源的实际状况,诱使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污染源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一致的观念.二是应组织学生参观游览生态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活动.让学生深刻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自然生态对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增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三是应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宣传活动.大学生思想敏锐,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组织他们参与环保宣传活动,不仅可以强化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社会引领作用.四是应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生态经济实践活动.通过倡导学生绿色消费、节约消费和适度消费,可以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自觉抵制破坏生态的经济活动.五是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特色、德育资源和优势,建立本校的生态德育网站,让学生在建设和参与的过程中亲自体验并接受生态环保教育.
2.4 构建德育评价体系,注重深化生态德育成果
生态德育评价是高校生态德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学校生态德育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只有建立切实有效的生态德育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生态德育的健康发展.一是要构建多元化的生态德育评价方式.新时期的生态德育评价必须倡导多元化主体,应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也可以把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二是要构建逐级递进的生态德育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生态德育目标的具体化,既是学生努力的方向,又是品德评价的依据.高校应结合不同层次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细化生态德育评价指标,构建起标准递增、能力递进的生态德育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采取定性评估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对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量化评价,不能量化的部分则采用描述性评价、成长档案评价和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三是要建立完善的表彰激励机制.学校应加强生态德育工作的管理,设置专门的领导机构,建立德育检查表彰机制,对师生的生态德育工作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出现的德育问题要及时进行补救和矫正.高校生态德育评价是一项动态性的复杂工作,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但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结果与过程、他评与自评、指正与激励、客观与公正等关系,就能充分发挥生态德育评价所具有的激励引导功能.
〔1〕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魏智勇.生态文明新理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寿朋,杨立新.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道德教育审视[J].道德与文明,2007(2).
〔4〕刘振亚.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7(2).
〔5〕王天梅.和谐社会与生态环境道德教育[J].怀化学院学报,2007(2).
G641
A
1673-260X(2014)12-0237-03
2012—2013年徐州工程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XDJZY201213YB014)思政部专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