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二耀,牛耀耀
(1.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生态社会主义及其对我国 “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启示
牛二耀1,牛耀耀2
(1.华东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广西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一种社会思潮,它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虽然该理论具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但是其中积极的方面对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生态社会主义; “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启示
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首次提出了五位一体发展战略,指出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1]。五位一体的提出引发了社会的极大关注,从十六大的三位一体到十七大的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的五位一体,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于建设更加美好更加合理社会的不懈追求和无限向往。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以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为切入点,向我们展示了由于资本主义制度而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危机,并且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为了摆脱生态危机带来的危害,生态社会主义通过借鉴马克思主义中的某些理论,提出了一整套的替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该方案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尽管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潮,尽管生态社会主义中某些理论和实践具有浓重的乌托邦色彩,但它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与社会主义的目标相吻合,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因此对我国当前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二战之后,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同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又迅速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生态危机现象。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发表了 《寂静的春天》一书,该书首次揭露了人类滥用化学药剂和农药给自身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灾难,引发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思考。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 《增长的极限》,指出无止境的经济增长是当今全球环境恶化的根源,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环境研究和生态运动的热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环境运动又与民主运动、和平运动、女权运动的发展相结合,从而成为全球性的绿色社会运动[2]。愈演愈烈的绿色运动也引起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家的高度重视,他们不断地将生态运动与社会主义理论相结合,使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的思潮得到进一步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绿色生态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思潮和流派,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 “红色绿化”阶段。主要以德国绿党理论家鲁道夫·巴罗和波兰共产党意识形态负责人亚当·沙夫为代表。前者积极倡导社会生态运动,不断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共产主义运动和绿色生态运动的结合,并且在德国成立了第一个有着明确政治纲领和政治组织的绿党,公开提出生态社会主义的口号。后者是罗马俱乐部早期的成员之一,是共产党人中最先介入生态运动的人。这一阶段是生态社会主义发展的初始阶段,虽然生态社会主义者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口号,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成果。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 “红绿交融”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莱斯、本·阿格尔、安德烈·高兹等,这一阶段,生态社会主义运动不断成熟和壮大,并且推动着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向前发展。首先,生态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提出了明确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的要求。其次,生态社会主义在社会生态运动中逐渐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并且初步实现了绿色生态运动向社会主义的转向。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 “绿色红化”阶段。主要以乔治·拉比卡、瑞尼尔·格伦德曼和戴维·佩伯为代表。这一阶段,生态马克思主义者以马克思主义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为指导重新回归人类中心主义,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在此基础之上明确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主张,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断的追求利润是进行生产根本的也是唯一的目的。资本家在疯狂的资本扩张过程中,逐利的行为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冲突,逐利动机驱使人们破坏生态环境,引发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并且,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自身的生产方式扩张到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疯狂掠夺破坏这些国家和地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其结果造成环境的破坏从资本主义国家波及到全世界,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法国左翼理论家安德烈·高兹直言 “资本家会最大限度地去控制自然资源、增加投资,使自己成为世界市场上的强者”[3],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本性。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
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生态社会主义在借鉴和吸收马克思主义中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基础上,不仅反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也强烈反对绿色政党的生态中心主义观点。进而指出人类在反思生态危机的同时不应该放弃人类的尺度,不应该忽视人类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生态平衡,使得社会的发展不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以达到人和自然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和谐统一。
(三)合理的经济增长原则
早期的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始终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样最终的结果势必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而引发生态危机。因此,主张建立一种使人口和产品的总量保持恒定的稳态经济,来限制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实现经济的零增长,并认为这是解决生态危机的关键。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稳态经济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是不能够实现的,这只是一种乌托邦的想象。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不再坚持稳态经济,而主张在公有制和民主管理的基础上适度的经济增长。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应随着人们需求的增长而增长,当然这种增长是适度的,它仅以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并且这种适度的增长与生态环境不会发生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主张分散化的基层民主原则
生态社会主义认为,基层民主能够保障个人和集体利益,通过民主自治、民主参与,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而资本主义的官僚制度因过分地集中侵犯了民主的原则。并且这种过度的集中使国家权力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统治而丝毫不会去顾及基层和环境的发展状况。因此,要消除生态危机的根源,必须彻底取代资本主义过分集中的统治工具,“必须实施分权、地方自治、分散化的民主,只有基层民主才符合社会和生态环境要求的合理的行政系统”[5]。并且,在西德绿党的早期纲领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基层民主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基层民主的政治学意味着更多地实行分散化的直接民主。我们的出发点在于,基层的决定原则上必须予以优先考虑。我们给予分散化的、易于管理的基层单位以具有深远意义的独立和自治的权利”[6]。
(五)推翻资本主义采取非暴力的原则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工人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而生态社会主义者则极力摒弃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获得胜利的道路,积极倡导非暴力的斗争原则。生态社会主义者主张通过教育和示范生活的方法提高民众的革命意识,并且只有当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具备了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的愿望,生态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采取这样的实现路径,除了因为非暴力原则是包括生态运动在内的新社会运动的一贯传统,生态社会主义者还认为在资本家牢牢控制着国家机器的情况下,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英国学者戴维·佩伯指出,“当资本家控制国家时,试图暴力地击溃资本主义可能不会奏效,因而,国家必须以某种为所有人服务的方式被接受并解放出来。”[7]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潮,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理论。该理论对于当前我国 “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生态社会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为我国带来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意识。首先,我国自古以来就一直追求 “天人合一”的生活理念,但是这种观念并没有上升为普遍的理论自觉。一些人受 “我堂堂中华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观念的影响,为了自己生产生活的需要大量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随后又将自身产出的废弃物随意的推向大自然。由此,大自然不但充当了资源库的作用还扮演了垃圾场的角色。其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了快速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开始了新一轮的向自然开战,粗暴对待大自然的状况遍布于中华大地。最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施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积极采取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在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国家也出现了原生态市场经济的弊端,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这些本该资本主义国家才会出现的生态问题也在我国出现。产生于西方的生态社会主义从建立之初就在向人们传递一种观念: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须要把这种观念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用这种观念来统领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最为重要的生态建设。只有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来引领我们的实践,人与自然才会和谐,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才可能取得成功。
(二)生态社会主义对于经济建设的启示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GDP实现了年均9.7%的高速增长。虽然近几年增速有所降低,但仍然保持在8%左右的增长,并且在2010年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实力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并且这种经济的快速发展仍然沿用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收益这种传统粗放型的生产方式。而生态社会主义告诉我们一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因此,如何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成为我们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谓好,就是要保持发展的稳定性,防止出现大起大落;就是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防止发展的片面性;就是要提高发展的效益型,防止增长代价过大;就是要实现发展的持续性,防止发展不能永续”[8]。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生态化优化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生态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新型工业化路子”[9],使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既有量的增长更有质的提高的状况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生态社会主义对于政治建设的启示
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的宪法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并且1957年毛泽东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也指出:“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10]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着集中过多民主过少的现象。民主与集中的不平衡造成有些基层政府机构成为一言堂,并且在唯GDP政绩观的引导下,某些领导不顾百姓对于碧水蓝天的生态需求,强制引进一些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从而引发政府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更加尖锐。另外,发展基层民主可以有效地培养民众的公民意识,增强公民参与保护环境的热情,对基层政府机构的某些针对环境的不合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以及为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积极的出谋划策等等,为生态文明的有效推进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因此,发展基层民主必须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相关程序设置,并且通过立法切实保障民众在基层民主中的各项权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人民行使的种种权利,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人民当家做主,才能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对于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利益。
(四)生态社会主义对于文化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西方社会通过文艺复兴在战胜封建神权的同时也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口号,并且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在此思想的带领下,人类开始了向自然的进攻。随着之后弗朗西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更是把这种向自然的进攻发挥到了极致。并且,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经济的同时,一些市场经济下不好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被随之带了进来,各种破坏环境、浪费资源、过度消费的行为随处可见。因此,这需要我们抛弃过去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化理念,大力发展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通过生态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使人们形成一种生态意识,为生态文明的建成奠定基础。正如著名学者陈寿朋所认为的“生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将转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参与意识,建立合理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推动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实现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以及自然界的真正复活”[11]。建立生态文化首先需要国家政权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行政力量在全社会倡导一种绿色文化。其次,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使民众对于生态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要深入推广学校的生态教育功能,使民众从小就培养起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最后,要在全社会加强生态道德的教育,使人们能够自觉的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并敢于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五)生态社会主义对于社会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在表面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不和谐的写照。并且认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更是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因此,主张全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发展生产力,提出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但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过去了共同富裕还没有实现,反而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怎样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发展状况下适当的兼顾社会公平正义,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矛盾。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12]因此,要保障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首先取决于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公平正义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其次,要建立完善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最后,政府要加大关注民生的力度,不管是政策还是资金都要向弱势群体倾斜,使弱势群体同样可以获得优质的住房、教育、医疗等各种权利。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从产生之初就积极致力于追求一种超越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只能止步于乌托邦式的追寻。然而生态社会主义自身所包含的关于生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对于我国当前五位一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必须加以借鉴吸收。只是在借鉴吸收的同时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且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从而为美好社会的实现注入新的动力。同时也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功,为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2]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6.
[3]Andre Gorz,Ecology as Politics[M].Boston:South End Press,1980.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5]余维海.生态危机的困境与消解——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表达[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27.
[6]刘东国.绿党政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32.
[7][英]戴维·佩伯.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刘 颖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57.
[8]郭杰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120.
[9]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1.
[10]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68.
[11]陈寿朋.生态文明建设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237.
[1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2—19.
[责任编辑:小 于]
F04
A
1674-3652(2014)01-0062-05
2013-11-28
牛二耀,男,河南济源人,主要从事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牛耀耀,男,河南济源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