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艳,吴耀持,范兴良,张峻峰,陈绍华,刘顺超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办公环境的改变,人们长期伏案、使用电脑时间的延长,颈椎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而且越来越年轻化。神经根型颈椎病为颈椎病的高发类型,占颈椎病的70.2%[1]。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针灸是治疗本病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因其止痛效果迅速且无毒副作用被临床广泛应用。然而影响针刺疗效的因素很多,留针时间长短与针刺疗效密切相关[2],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临床中针刺治疗颈椎病的留针时间没有统一的标准,多在10~40 min不等。探讨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最佳留针时间对临床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对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2010年9月~2013年5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针推伤科及上海市天山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120例。根据就诊的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3组: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各40例。其中10 min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2.32 ±10.35)岁,平均病程(3.34 ±0.45)年;20 min组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3.56 ±11.25)岁,平均病程(3.56 ±0.55)年;30 min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1.33±10.67)岁,平均病程(3.68±0.48)年。3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执行。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2年《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的诊断标准[4]。
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者;年龄20~60岁;能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者。
①影像学表现异常,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②有手术适应症者;③明确诊断有骨结核、骨质疏松和椎体融合的患者;④妊娠或患有心脏、肝、肾等严重疾病者;⑤精神病患者。
基本穴:大椎穴、大杼穴、颈夹脊穴、后溪穴。
辨证选穴:风寒湿型加合谷穴;气滞血瘀型加膈俞穴;痰湿阻络型加丰隆穴;肝肾不足型加三阴交穴;气血亏虚型加足三里。
具体操作和治疗周期: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取30号1.0寸和1.5寸的不锈钢毫针[华佗牌、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苏医械登字(91)第2150012号,生产许可证号:XK24-005-0030],采用爪切进针法,深度为0.5 ~1.2 寸,捻转补泻每穴每次 2 min,要求有麻电感,其中针刺后溪穴时,方向应朝合谷穴方向透刺;接G6805-Ⅱ型电针仪[上海高新医疗器械公司,标准号:Q/CYBV24-2000,注册号:沪药管械(准)字2001第2260532],连续波,频率为40 Hz,电流强度2 mA;治疗时间:3组持续时间分别为10 min、20 min、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观察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
2.2.1 视觉模拟评分[5](VAS) 使用一条长10 cm的游动标尺,一面有刻度,一面为脸谱,两端分别为0分和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在标尺上指出疼痛所在的脸谱位置,确定相应的得分。
2.2.2 症状积分 根据姜宏[6]等介绍的日本学者田中靖久提出的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进行评定,满分为20分,得分越高说明其疾病严重程度越低。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并参照文献[6]相关疗效标准拟定。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部及上肢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症状缓解≥90%;显效:原有各型症状明显好转,颈肩背疼痛减轻,颈部及上肢功能明显改善,症状缓解≥75%;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症状缓解≥30%但<75%;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症状缓解<30%。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P<0.05示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VAS积分比较(分,±s)
表1 3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VAS积分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与10 min组比较,*P<0.05。
积分10 min组 治疗前组别 时段 n 症状积分 VAS 40 10.48 ±3.46 5.76 ±2.68治疗后 40 13.23±2.56△ 4.88±3.45△20 min组 治疗前 40 11.24±6.11 5.68±2.94治疗后 40 15.18±3.87△* 3.45±2.87△*30min组 治疗前 40 11.34±2.55 5.65±2.45治疗后 40 15.37±3.51△* 3.26±2.53△*
由表1可见,3组治疗前症状积分、VAS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组VAS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3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min组及20 min组VAS积分显著低于10 mi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0 min组与30 min组 VAS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min组及20 min组症状积分显著高于10 mi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0 min组与30 min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留针20 min已经能够取得满意疗效。
见表2。3组总有效率比较,10 min组与20 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min组和30 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组与20 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椎间盘退变及其继发的病理改变导致颈神经根受压而出现的以颈部及上肢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中医学根据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将其归入“项痹”、“肩颈痛”、“肩背痛”及“眩晕”等范畴。《素问·痹论》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医学认为颈椎病的发生主要是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机体,痹阻经脉,阻碍气血运行,而留驻于筋骨关节,即“痛则不通”也,本病实乃本虚标实之症。颈椎病的治疗可采用保守疗法或手术治疗。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多以保守疗法为主,除了牵引、物理疗法、药物之外,针灸是治疗本病的最常用的方法。针灸是通过对腧穴的刺激而达到疏经通络、扶正却邪、调和阴阳的目的,从而治疗疾病。然而穴位刺激时间长短与针刺疗效密切相关,探讨针刺时效关系,寻找不同疾病的最佳留针时间,对指导临床规范合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采用“4+5”穴位优化组合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就是依据针刺在治疗疼痛性疾病中的原理,达到改善疼痛症状的目的。
有研究证实[7],针刺入腧穴后,针刺效应的发生一般要经过一个潜伏期,而后才开始逐渐的产生并且进一步发展最后到达高峰,而且在高峰时段可以保持一定的时间以后才逐渐回落到针刺之前的水平。而留针与否和留针时间长短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与患者病程、针刺部位、患者体质等因素相关,一般来说,临床上习惯于针刺得气后留针20~30 min,但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证,为增强疗效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8]。也有学者[9]在连续动态观察针刺时间与针刺效应后发现,针刺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一个从产生-高峰-衰减的过程变化,并且提出针刺的即时效应的产生是针刺获得远期疗效的基础。《灵枢·营卫生会》篇载:“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如是计算营气运行1周约30 min;而《灵枢·脉度》记载:全身经脉总长度为“十六丈尺”,按每息经气运行六寸计算,经气运行1周约15 min。
综上可知,留针时间与针刺效应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但目前对其作用机理还不是很明确,没能从实质上把握留针的规律性。因此,应该从疾病的性质及患者体质等情况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针灸治疗方案,有必要进一步探求针刺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变化规律,从而掌握针刺作用的规律,制定针灸治疗颈椎病规范化方案。
[1] 卢世壁.坎贝尔骨科手术学[M].9版.济南:山东出版社,2001:2294
[2] 李艳.留针时间及针刺频次规律与针刺时效关系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3):538 -540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 孙宇,李贵存.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19(2):156 -158
[5] 韦绪性.中西医临床疼痛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4
[6] 姜宏,施杞.颈椎病疗效评定的研讨[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4):47 -50
[7] 周桂桐.试论时间与针灸治疗的关系[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4):23 -24
[8] 程莘农.中国针灸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0-91
[9] 唐启盛.针剌头部腧穴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