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朝阳
(厦门理工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4)
教学生态学是一门复杂的系统科学,包括自然、社会、规范等多个因素。强调教育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依存关系是它的基本观点,而作为实施教育效能好坏的先决条件是决定于教育的根本保障与重要影响因素就是这种相互依存的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生态环境内各组成要素的动态平衡。针对篮球这个运动自身的特点,并结合篮球教学活动的要求,使得篮球教学中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创设。
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学生态环境的创设为核心的。因此,教学生态也对高校的教学过程起到了反作用。教学生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规范生态环境等三个方面,这些方面无时无刻的对教学过程起着调控与制约的功能。从高校的篮球教学活动来说,也是在一定教育生态下来进行的,因此教育生态对高校的篮球教学活动也起着相关的制约和控制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多维度的。主要包括:从自然生态环境上看,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体育场馆、场地、器材设施等,虽然从客观上看,这些因素都是人为创造的环境,但对于学生来说在篮球教学活动中早己属于存在的“自然环境”;从社会生态环境上看,包括组成篮球教学活动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如从事篮球教学的师资数量、师资的质量水平、学历、教师与学生创设的关系氛围环境等等;从规范生态环境上看,包括校园环境的创设、学习风气的养成、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环境、教育的理念等。
表1 对所在学校篮球教学活动的体育场馆设施满意度所占的百分比
表2 对所在学校篮球教学活动的器材配备满意度所占的百分比
表3 学生对篮球课任课教师的总体看法满意度所占的百分比
表4 学生对篮球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满意度所占的百分比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规范生态三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了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为了促进高校篮球教学活动教育生态外环境的安全、稳定、协调和持续的发展,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开展,即:在保持原生态的基础上,对自然生态进行开发利用,在坚持制度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社会生态和规范生态进行创设。
自然是一切物质的前提,从篮球教育的自然生态环境看,要强调物质条件的创设。它不仅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也在体育教育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方位及教育物质环境。学校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多是指硬件建设,从大的方面看,包括学生的教学基础设施,教学、生产和生活基地,学生的建筑面积、建筑功能、装修风格、建筑的质量、绿色的成绩等方面内容。篮球教学活动中,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影响与作用,与学生的联系较为密切,是学生从事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教育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校园育人的氛围,更是学校篮球运动风格和精神的标志,篮球运动场馆座落于幽静庄肃、花园般的环境里,其设施错落有致,使人心情舒畅、愉悦,唤起对篮球运动的体验和向往,既陶冶了情操,也获得了篮球审美情感的学校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和行为环境。
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直接关系着人们对待教育的动机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它的构成包括家庭、社会、教育群落以及教育内部的组合,与教育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科技环境有关。与自然生态环境相比,社会生态环境更趋向于“社会化的功能”,从学校教育看,篮球教学活动的社会生态环境包括了对学生的教育技术手段,学校及上级教育行政管理对篮球专业的课程设置、经费状况、学校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发展的状况等。同时,社会生态环境还包括了学生的社会关系,与家长、同学、教师的关系,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现状等。社会生态环境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较大,由于当前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大多是行政主导的教育行为,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对高校的篮球运动的开展是否重视、投入的资金、环境的改善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篮球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创设。
根据上述,具体体现到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毋庸置疑是篮球教学活动的社会生态环境的作用也是重中之重,譬如说,学校的领导班子喜欢篮球这项运动,在同等条件下,篮球场馆及其设施都将得到超常规建设,直接性的带动了本校篮球运动的参与度和优势地位的确立。所以,创设优越的社会生态环境运行机制,为形成良好的体育教育文化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类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体现的各种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等是教育的规范生态环境,也称价值环境或精神环境。主要包括社会风气、风俗与习惯、民族文化传统、艺术、科学技术、社会思潮、宗教信仰等。规范环境更是一种制度的环境,是人类社会所特有,也是与人类历史相同步的,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中逐步形成的。
篮球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需要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环境中才能够开展,它是以一定的教育目标组成的关系网,规范生态环境是在自然与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决定篮球体育活动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篮球教育活动的运作体制、机制,是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保障。通过内外规范环境的作用而共同产生特定的价值观。规范生态坏境的教育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性的俗成规范的创设,使之更好的体现应有的文化价值,对学生起到陶冶的作用,最终来实现体育教育文化过程。在规范环境的创设中,其表现出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更多的文化层面上,即篮球的规范文化显示了人们对篮球的心理认知,是人们固有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篮球文化基本的价值观,是篮球教学活动开展的推动力。
本文所研究的福建篮球教学活动的自然生态环境,主要是针对当前福建省各高校开展篮球教学活动的硬件条件、地理位置等自然环境,包括校址的处所,重点在于篮球场地和设施是否完备等。由于这种半自然或人工化的环境,要通过实体的空间来确保篮球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所以在高校篮球教学活动中早已属于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且通过赋予物质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意义发挥精神的作用,烘托出别样的环境氛围。
其一,自然环境方面,由于福建省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原因,省内高校篮球教学活动大部分都安排在室外进行,直接制约着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到学校体育制度、教育方针的落实。如潮湿的空气质量(福建属于沿海地区)使得师生参与篮球教学活动的兴趣下降,巨大的阳光照射影响到学生们的视线,校园没有生机的色彩导致师生学习动机不高涨,较高的室外温度损害到师生的身体健康等等。
但是从单个学校来看,学校自然环境,大方面上规定了学校的环境面貌。因此省内各高校因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利用好篮球教学活动的学校自然环境,为师生有个良好的环境面貌做出突出贡献。福建省内各高校自然生态环境在稳步改善中,得到了绝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由于学校在新建校区的选址上尽量远离海边,宣泄的闹市街旁,选取自然条件比较好的郊区,使得篮球运动得到了有效的开展。
图1 学生对篮球课任课教师的总体看法调查图示
其二,体育场馆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器材。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中指出:“体育场馆建设及相关的器材配备是篮球运动开展的基础,更是篮球运动开展的前提条件,是保证篮球教学、比赛、课外训练等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通过调查,福建省高度重视篮球活动的开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在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对学校建设规划中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在高校篮球教学活动中,体育场馆、配套设施的是否健全,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质量的好坏。影响学生教学环境的条件很多,如:不同造型、色调的体育场馆建筑,室内外差异,体育器材的布置和配备等。因此场地、器材是否合理、科学、完善,空间色彩与装饰,空气质量、环境噪音是否关注,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不仅能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也能促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有力支柱。
在本文的研究中,对福建省内8所学校的任课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他们所在学校的器材配备生态化,和篮球教学活动的体育场馆设施问卷调查表,通过实地调查结果如表1、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体育场馆设施及器材配备满意度上情况不是很乐观。体育场馆设施生态化方面,任课教师和学生在“比较满意”、“一般”占的比例分别是70%和82.9%;而器材配备生态化方面,任课教师和学生在“比较满意”、“一般”占的比例分别是80%和84.6%。造成这一原因可能在于:目前福建省还没有树立起教育生态的意识,对这方面并不重视。加之长期处在潮湿气候天气室外的体育场地中进行篮球教学活动,大运动量的练习使得师生身体上会感到很多不适,还有器材配备长久不更新、廉价的教学体育器材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其篮球教学活动的有效利用与科学建设。
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包括了相关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学校环境等,它从任何方面影响到人们学习动机和受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据专家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们调查,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社会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包括:物质保障因素类、教学活动内部因素类、学校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类及人际关系因素类4类。
首先,物质保障因素主要涉及篮球教学活动任课教师的师资数量、师资水平等方面。(1)任课教师的师资数量是篮球教学活动能否持续发展的保障。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会使得学校、教师个体和学生共同受益。通过调查得知,福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多以体育选项课为主,因此对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要求很高,加之篮球这项运动在各高校开展的较为普遍,使得学生参与度较高,是一项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因此,要求在班级的数量、教师的配置上就要求较高,如果教师的素质等这些条件跟不上学生的要求,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福建篮球教学活动任课教师的调查了解,目前福建省内各高校篮球教学的任课教师基本能满足本校的篮球教学活动需求。(2)从事篮球教学的任课教师整体师资水平代表着这个学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水平,它由任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任课教师的个人能力水平等构成。任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对提升篮球教学活动水平与能力有很大作用;任课教师的能力水平则包括:对最前沿的篮球理论、技术进行研究的能力,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组织的能力,较强的语表达能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的能力,创新能力,对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能力等。各种能力水平应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之中,是保证篮球教学活动目标的根本。
从表3、图1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所在班级篮球课任课教师的总体看法还是比较认可和满意的。目前来看,福建各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任课教师师资水平良好,可能是近几年来,各高校对于进人计划有了很好的把控,在进行层层笔试、面试、说课、试讲下,择优选取了学历层次和教学能力水平较好的篮球任课教师,也突出体现了福建省对于教师队伍水平的关注度极高。
其次,教学活动内部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刻的理解与灵活的运用,对教学方法的创新,篮球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等因素。篮球运动教材是篮球教学大纲、进度系统化和具体化的体现,是学生获取篮球理论知识的重要媒介资料,里面包含了篮球学科基本的知识、技能、战术和方法等,也是教师上课前、备课时所需要的基本参考书目。当前,随着新课改对高校篮球教学的要求,篮球教学方法主要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并根据当前篮球教学活动的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求,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从表4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篮球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满意度超过一半的人选择了“一般、不太满意、不满意”,所占比例分别是40.8%、9.2%和4.6%,故目前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差强人意的,所以福建各高校篮球任课教师应合理选择最前沿、创新的想法,变成自己个性化的教学手段和风格,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由于近些年体育课程经过了几次大的教学变革,篮球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虽不断的得的改进,将传统的单一评价转变为多元评价,终结性评价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但在实际教学情况中却还是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因此,福建各高校篮球教学活动创设了自主开放性的评价环境,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个人特长和学习进步潜能的重视的一种评价。
教育的规范环境是建立在制度环境文化的基础上的,不但包括了相关的学校制度,同时还包括了相应的道德观念、体育训练观、学校的校风等,它们会这样、那样的促进或阻碍教育的发展。作为高校中高等教育的教育规范环境最主要的是大学文化,它是指在大学校园中长期发展后形成的文化精神和学术氛围,可以反映出每届师生对大学总体的理想追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精神。大学文化由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组成,“化人”是它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育人是本体功能,故大学文化作为群体认同的一种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促进大学生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本文根据教育生态理论,全面分析了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规范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分别为篮球文化环境、学校规章制度、学习风气、社会风气、科技手段、道德观念、民族习俗、个人信仰。通过对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得出,社会风气、篮球文化环境和学习风气是构成福建篮球教学规范生态的重要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影响福建篮球教学活动规范生态环境因子排在首位的是篮球文化环境,其次是社会风气,接下来是学习风气,而学校规章制度、科技手段、个人信仰等只有少数人选择,可见篮球文化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风气的重要性。(1)李元伟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原主任)指出:“所谓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运动的‘人化’和‘化人’。篮球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内容极其丰富的文化形态,包括篮球认识、情感、价值、理想、制度和物质条件等。篮球竞技运动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学价值的文化形态(称之为体育文化或篮球文化)。”[3]福建省内高校的篮球文化主要以篮球项目教学、比赛、娱乐为表现形式,通常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课外活动来展现,在课外活动中,以校园为空间,体现在学生间通过篮球为纽带进行互动,通过相互学习、竞技来提高自己的篮球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无时无刻体现着篮球的有一些功能。学生们在课外活动增进了交流,增强了文化体验,锻炼了强健体魄,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对培养他们团队合作能力、遵守规章制度、坚强的意志品质及管理能力都有极其重大的作用。(2)社会风气因子也在篮球教学活动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多数的社会成员的行为在体育领域会起到规范与调整的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能够为篮球体育运动传递正能量,反之会妨碍它前进的道路,故福建省高校管理者应正确发挥好社会舆论的监管制度,运用科学合理的锻炼手段从事篮球教学活动。(3)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任课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第三重要的是学习风气,显然良好的学习风气能够有效的促进师生间的合作与交往,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良好的学习风气由学生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构成,在正式群体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状态是校风与班风。非正式群体是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人群组织。调查中发现学校的校风和班风好,在篮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集体气氛温暖并且相互帮助、支持,能激励学生们行为的自觉性,个人要求不断进步,都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各高校篮球教学的“一线教师”利用好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将会事半功倍,不仅会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而且还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从生态学理论和教育生态理论的研究上看,对于生态体系来说,整个体系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共同构成的。在教育生态环境中,各个因子也是互相影响、互相牵制的,既有联系的一面,又有独立的一面,共同作用着教育活动的开展。
从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上看,各因子之间呈现出彼此依存的关系,互为存在的条件。这些因素在促进学生篮球动能的形成,终身体育锻炼观念的形成,良好的篮球运动习惯的养成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因子在篮球教学活动过程中缺一不可。只有各因子同时存在,为篮球教学活动提供支撑。在教学中,必须要看到教育生态环境中各因子的关联性,使每个因子都能够发挥自己的能量,达到自身效能的最大化,才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篮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场区意识,其前提条件就是要有过硬的“自然生态环境”,即:有良好的场地设施,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意识。加以配合新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较好的接受,才能使学生在开放、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从福建高校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中各因素的作用上看,显然这些因素之间相互独立性较强。例如:教师队伍的优化因素,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学活动风气因素的作用则是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规范环境,使学生能够在篮球活动中树立较强的制度和规章意识。教师教学能力水平因素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的传递,教师和谐有机的组织能力与运用能力,与学生“面对面”沟通的能力,能够在篮球教学活动中“俯下身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篮球技术进行指导,做学生的伙伴与朋友。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听从篮球教师。并且能够对篮球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改进。
从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在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中,各个因子有的是相互联系、有的是相互独立,但是无论是相互作用还是彼此区别,其最终的目标都是教学信息流的传递,实现物质流、智能流和信息流的互动与整合,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篮球教学活动与所处教育教学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学生创设最佳的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的生态环境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教育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只有将生态环境更加系统化的改进,使其更加贴近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现篮球教学的提质增效。
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是由多个因素,多层维度组成的大系统,无论缺少那种因素,都会使整个体育生态环境失衡。故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优化既要注重高校内部环境与高校外部环境的和谐发展,又要关注到高校内部各个子环境的和谐发展。在优化篮球教育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增强或突出本校的特色,有意形成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和意境来影响学生的体育参与性和体育价值观、方法论,能够使学生在体育价值观的引导下,使得运动行为发生符合体育教育理想的变化,如具有特色体育角、体育专栏、趣味体育比赛等。在日常的篮球课堂上,融入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尽可能以自然的方式出现,努力实现教育过程的自然化和情境化。我们每个人员都依赖篮球教学活动的自然生态环境得以生存,通过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在篮球教学活动的社会生态环境中体验教学活动;篮球教学活动的规范生态环境中获取更高的人生价值。
(1)高校篮球教学活动作为狭义的学校体育教育的表现形式,是一项由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互动的复杂教育生态环境系统。高校的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规范生态”3方面内容。
(2)通过对福建高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显示,目前看来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达到认可,但在生态化和和谐性的空间上还需提高。
(3)通过对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社会生态环境调查研究,目前影响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社会生态因素有物质保障因素类、教学活动内部因素类、学校外部社会环境因素类及人际关系因素类4类。
(4)通过对福建高校任课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社会风气、篮球文化环境和学习氛围是当前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规范生态环境的主体。
(5)为使福建高校篮球教学活动的教育生态环境向着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针对所在教育生态环境进行了三方面的优化管理,对篮球的教学活动生态环境进行有利的改进与利用,创设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氛围,对规范生态环境的进行有效经营。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5.
[2]孙秋峰.打造篮球文化的中国特色——中国篮球要塑中国“魂”[N].中国体育报,2005-05-31.
[3]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与社会特别工作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M].蒋凯,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