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倩
(武夷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浅析“以生为本”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孙晓倩
(武夷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高校学生管理直接关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面对新形势新特点,学生管理者必须转变思想,坚持“以生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从“以生为本”的内涵出发,提出“以生为本”的管理模式,探索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以帮助学生学习成才、健康成长,为实现高校教育目标、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以生为本;学生管理;制度创新
1.1 学生管理指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无法有效衔接
多年来,我国大学生的管理体制过于呆板与经验化,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思想管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学生无条件的遵守,从而让管理者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强迫与被强迫的尴尬关系.管理者只是立足于自身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而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制度出发点皆站在管理者角度,不对学生的思想充分了解和调研,妄下评论,独断专行;要求学生对管理者绝对服从,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使管理工作呆板、了无生趣,管理者与学生变成了矛盾对立方,对学生思想了解变得很被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各自为政,导致学生管理形不成合力,顾此失彼;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培养高校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十分不利. 1.2 高校学生管理通常只注重学校的现实发展需要,而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教育旨在培养“三欢迎”的思想健康人才,使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受用人单位欢迎,受家长欢迎的社会有用人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不同时期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为顺应时代发展,高校的培养目标也需做出相应调整才能使学生走出校门迅速适应社会,因此高校管理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学生管理在改革中还应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只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个体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若高校管理者忽略学生本身的发展特点,就会使管理效果大打折扣,造成管理行为与管理目标相矛盾的现象.目前高校管理者的误区是只注重学生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忽视社会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之间的矛盾统一性,使当代高校毕业生不能尽快适应社会,在社会竞争中无法立于不败之地[1].
2.1 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教育也必须尽快发展和改革以适应当代世界和我国社会的新情况,很多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都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态势,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日益增多,高校的就业压力又不断增大.此外,高校中还有不少经济困难的贫困生,很多高校已经实施了绿色通道、贫困生学费减免、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多种解决途径[2].然而,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日益面临着复杂化的管理形势,学校的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与发展,加之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层出不穷,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一个件不容易的事情.
2.2 构建和谐校园的应有涵义
高校学生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主体之一,对于他们的管理工作应该涉及到多个方面,比如说思想观念等.高校就应该从学生出发,制定并实施各种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的方针与政策.事实上,高校要想迎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理念,就应该以学生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并把它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应该来说,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工程,并对师生与生生关系的处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二者是相互交叉并相互影响的.例如,若要构建和谐校园,则必须把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并把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主要目标.
2.3 实现和谐学生管理的必要条件
针对旅游风景区的垃圾产生与之相关联的因素,我们考虑人群因素为最主要的产生源,其中人群因素分为游客、管理人员和常住居民三大类[3]。对于管理人员和常住居民,因其流动性比较弱,可以考虑其不变动,产生的垃圾量确定为一个固定值;对于游客,因其属于流动人群,所以导致它的流动性强,因此,它是景区垃圾产生的不确定人群,它的任一变化都将会引起景区垃圾产生量变化[4]。根据景区垃圾的产生源,我们可以得出景区垃圾主要集中于人员密集度比较大、游客停留时间较长和景区服务设施较好的区域[5]。
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还有一些不和谐因素存在,比如说,学生管理队伍责任意识不够强,业务能力偏低,管理人员单一,管理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整个的学生管理工作较为保守而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学生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分散局面,整个管理局面显得有些杂乱无章,没有全局性的管理成果.此外,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方面还是以传统的说教式管理为主,缺乏必要的人文气息与心理引导,从而让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继而成为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瓶颈.
针对高校学生实际存在的情况,如何科学地管理好学生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管理者.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尊重学生实际、遵循客观规律,“以生为本”,以情感为纽带,以关爱为核心,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从而实现师生和谐相处、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3]. 3.1树立人本化的和谐管理意识
3.1.1 树立服务意识.由于我国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学生与扮演管理者角色的各部门之间往往是对立矛盾体.要改变这种对立关系就必须改变管理方式和管理思维,将管理学生变为服务学生,从而让学生管理工作从服务的理念出发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文气息,真正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服务意识,做到一切为学生服务,一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4].
3.1.2 树立公平意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涉及到了如资源分配、利益协调等容易引起学生矛盾的敏感问题,学生管理工作各部门必须公平、公正的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尽量较少学生的不满,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这就要求高校管理工作者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 3.1.3树立治理意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管理工作,而是应该从治理的方面来全面考虑并实施.这就需要高校树立起现代化的治理理念,把高校里的各个部门进行有效重整,强化他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努力在高校里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元化的管理格局.高校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从以辅导员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努力推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辅导员只是发挥出指导者与协调者的作用,并让学生公寓、社团与学生努力实现自治.
3.1.4 树立危机意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想实现和谐化,就需要有一个和谐的管理制度来进行指导.学生管理制度涉及多要素、多领域,各部门之间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多种复杂多变的利益关系,任何一个环节导致不和谐都会给学生管理大局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今早树立起危机意识,提高自己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预警意识,并努力采取更为合理的管理手段与方式,包括利用一切信息传播途径,争取可以避免一切潜在的管理风险与管理问题.
3.2 建立多元化的管理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它会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学校里的各个部门开展多元化的合作.这就需要高校尽快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学生管理机制,它能够协调各个部门的工作,并让学生管理工作有序、顺利的进行,各个部门通过共同的管理来形成管理合力,有利于强化学生管理机构的建设[5].同时,高校管理者还应该正确处理好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积极建立一个责、权、利相统一的协调性组织框架,让各个部门能够在不同层次与不同岗位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职能,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能力.此外,高校还应该建立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激励与考核机制,要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一种广泛且形式多样的培训工作,比如说提供管理者在职进修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科研中去等,并努力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的职业道德素养与综合业务水平,从而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学生管理者业务水平提升工作,要强化他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沟通、矛盾处理以及危机防御等多方面的能力,真正让他们做到依法管校,让学生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的管理道路[6].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对学生管理做到依法依章,需要高校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各项制度.依法治校,并在学校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制度宣传与普及工作,切实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让他们从内心里接受依法治校的理念,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高校还应该切实加强学生管理机制的执行工作,要对一些违法乱纪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严格按照既定的管理规定来对学生做出公平、公正的处罚,追究学生的相关责任.当然,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让他们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引导者与榜样,实现群策群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3 构建双向互动的师生关系
高校师生关系能否融洽与和谐,取决于高校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能否转对立为合作,双方中协调互动,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积极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发展.高校教师的职业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凡事需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树立模范榜样,并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与文化修养,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品质.它还需要高校教师及时转变自己的管理理念,树立起现代化的价值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投身到学生群体中去,与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学生在学习生活与遇到的实际问题,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想学生之所想,忧学生之所忧,做学生的朋友而非让学生害怕或远离的人[7].那么,学生也应该转变传统的学习观念,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朋友而非纯粹的教学者与管理者,尊重并理解教师,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遇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反馈,经常与教师交流思想,改变对教师管理的片面错误认识,在互动中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此外,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应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高校推动师生关系健康发展,需要竭尽全力为师生交往提供宽松的平台.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校园课外活动,与社会企业、学校等互动手段加强对全校师生关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可以组织茶话会、师生运动竞赛以及师生教学互评等富有趣味的互动活动,提高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3.4 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环境
3.4.1 高校物质环境建设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道路、教学区、宿舍规划布局合理,图书馆设备书资完善,运动场馆建设完备,绿化面积多,做好空气、噪声、废水排放以及垃圾处理等的监测与治理工作,努力创建绿色校园、生态校园.
3.4.2 学风建设对构建和谐高校尤为重要,打造专属校园的文化特色,塑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建立民主友爱、制度健全、公平公正、诚实守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文化活动丰富师生课余生活,提升文化品位和修养[8].
3.4.3 高校社团建设是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促进构建和谐校园.高校众多社团各有特点、百花齐放,具有灵活性、基层性等特点,学生参与广泛,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应从资金、政策、指导教师师资力量方面加大投入,建设新型和谐社团,依法推进社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社团管理规章制度,正确引导、指导社团规范、健康发展.
3.4.4 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需求增高,校园文化思想引导了学生的思想观念,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强化社会各类信息对高校学生思想冲击的抵御能力,是学生能够分辨是非,面对多媒体网络发布的各类信息去粗取精,学会剔除不良信息,引导学生思想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媒体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和思想教育活动.
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文化冲击,高校教育管理改革迫在眉睫,若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各项规章体制,增强服务意识,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极大地促进学生各项能力健康发展.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的推动我国高校教育进程,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罗群芳.试论高等教育以生为本管理模式的建设[J].科技咨询,2006(21).
〔2〕杨建军.以生为本,真诚关爱——努力营造适应后进生学习的氛围[J].教学月刊,2007(03).
〔3〕张蕾.以“生本”理念进行班级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8(11).
〔4〕杨日生.以人为本——管理“后进生”的几点艺术[J].南方论坛,2008增刊(02).
〔5〕沈文.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现状及设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7).
〔6〕李青合.构建现代大学生管理制度:基于学生观的视角[J].负担教育论坛,2011(02).
〔7〕马抗美,郑真江.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缺位与失范[J].北京教育(德育),2009(05).
〔8〕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6(03).
G640
A
1673-260X(2014)11-01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