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土司物质文化述论

2014-03-28 17:03龙春燕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土司文化

龙春燕

(中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 武汉 400074)

物质文化与 “非物质文化”相对,它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水西土司始于蜀汉后主建兴三年 (225年),终于清康熙三十七年 (1698年),从一世济济 (或作齐齐)到八十五世安胜祖,从最初的蛮长、罗甸王到水西安抚使,封号6更,历时长达1 474年。在贵州的众多土司中,水西土司拥有几个 “贵州之最”的称号:建制最早,世袭最长,占地最广,影响最大。在其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水西土司创造了一系列与其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化,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以及制度的文化。物质是文化的载体,“它是文化诸要素中最基础的内容,是人类的第一需要,它直接体现了文化的性质、文明程度的高低。”[1]429大方水西地区的土司文化多种多样,这些文化可以综合反映当时水西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地方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一、水西物质文化种类

在我国历史上,水西土司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水西地区的文化进行研究就显得极为必要。有学者说 “物质文化传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关乎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2]同理,水西物质文化也承载了水西地区人们在历史上的生活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民族生活智慧。水西地区的物质文化,主要包括:

(一)建筑类

1.官署建筑。官署建筑包括司署城池、司署建筑、公馆、别墅、花园、亭榭等。有宣慰府、金门、银门、铜门等。其中贵州水西宣慰府坐落在大方县城北郊1.5km的螺丝塘旁,依据史书记载和实地勘测资料互证,可分为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两个部分,总占地面积约50 000m2,建筑风格为仿古。彝族土司在贵州水西地区的统治长达1 474年,在其统治期间修建的各种建筑物是其特定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官署类建筑,它集中体现了那一时期人们的聪明才智,成为贵州土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古遗址。古遗址有 “九层衙”、则窝则溪等。其中,今黔西县新仁乡小寨村杨金寨为则窝则溪治所所在地,在现存遗址中随处可见严谨的四合院残垣断壁,围墙、天井、花园、残基、青石铺就的石板路、石拱门、巷道,马槽、旌旗座子等显示出古朴端庄、凝重大气的格局,整个建筑依山势而建,用石墙筑成诸多巷道,蜿蜒曲折,有很强的防御功能,外敌无法轻易地侵入。杨金寨的山脚民宅四周尚残存厅堂、宅院、粮仓、兵房、嘹望楼基石、拴马石条等;上烽火台和下六冲河道路尚可见其痕迹;半崖中的 “藏金洞”亦还可见其形状,但为其提供通行的那条栈道已被毁坏,约2.5km,宽约1km的田坝子,传为则溪官兵的练武场地。“现存遗址中随处可见严谨的四合院残垣断壁,围墙、天井、花园、残基、青石铺就的石板路、石拱门、巷道,马槽、旌旗座子等。”[3]位于庆院村的 ‘衙院群’遗址,碑文记载明代彝族土目安智之祖建造“于羊场华山”的 “水西府第”和 “扯、纵行房”遗址,残基显示其为上、中、下、左、右布局。这些遗址体现了当年水西地区的土司文化概况,是我国土司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雕刻、碑刻。有各类横匾、石牌坊和石刻瑞兽等。水西土司的雕刻有各种石雕、木雕,比如有名的金门、银门、铜门、擎天柱、石磉墩、木柱等器物上雕刻的各种图案,还有藤蔓、动物等栩栩如生的其他雕刻,其中 “火”字雕刻最有特色。还有石雕像,比如奢香夫人的雕像,洗马潭旁的石马等。碑刻则有 《大渡河桥碑》等。这些碑刻、雕刻是水西土司物质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土司墓。彝族土司统治水西地区的历史极为悠久,现存最为有名的土司墓是奢香夫人墓以及乌龙岭安氏墓等。洪武十九年 (1386年)奢香死后,朝廷曾派专使参加其葬礼。清道光十八年 (1838年)重修奢香墓,置奢香夫人故里碑,保存至今。“明宣慰使,蔼翠墓,在城东火焰山下。顺德夫人奢香墓,在北门外龙上下。墓已无碑可考,俗称为太子坟。道光十八年 (1838年),知府王绪昆、黔西知州吴嵩梁为之立碑,书 ‘明顺德夫人摄贵州宣慰使奢香墓’,又镌 ‘奢香夫人故里’于路侧。今路碑无存,惟顺德夫人墓碑立于墓前。”[4]383处于黔西县新仁乡境的乌龙岭安氏墓,建于明代万历六年 (1578年),墓主禄氏乃安万铨妻,碑文曰:“母姓禄氏,归我万铨公,淑慎贤伦,兼通汉书,能诗能画,生余弟兄三:智、仁、信。弟兄失和,祖建水西府第,于羊场华山,下枕延江,上环深箐,附建扯、纵行房。其造诣精良,胜于平原故址,阿噶理则窝……宣慰面谕母,以则窝近在咫尺,寅发卯至,以安信暂摄,因而信代十二年中,军民和睦,汉夷相安,皆夫人之力。后兄弟阋墙,母屡训不止,朵泥一役,萁豆相残,夫人情急,饮鸩谢世。”这些土司墓不只是水西土司文化的一个见证,而且还能作为地方与国家关系良好的一种体现,也是民族关系较为良好的一大见证。

5.古代廊桥。主要有 “水西十四桥”,它在历史上为水西地区的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6.印章文献。如元代 “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为国家一级文物,就出土在水西的 “衙院群”遗址里,还有永宁彝族土司印鉴等。

7.土司谱牒。如 《安氏族谱》等。

8.办公用具。水西土司使用过的办公用具主要有各种大小、长短不一的办公桌,形状各异的椅子、凳子,各种大小不一、不同形状的书柜,各种长短、粗细不一的毛笔,各种高低不一、形状各异的笔架,还有各种形状的灯、灯架等。

9.兵器。水西土司的兵器主要以冷兵器为主,有各种刀、长矛、盾、弓箭、剑、锣鼓、号角等。

10.娱乐。有月琴、彝族五管笙等。

11.服饰。有彝族首饰盒、各种彝族妇女发簪、耳环、手饰等银饰物品以及各种颜色、图案的服装等。

12.生活用品。有牛皮马肚兜钱袋,有各种大小、残缺不全的圆形方孔铜钱以及银锭、碎银、旱烟盒、茶叶盒、立虎双耳铜釜、盆、水桶、蒸笼、纺纱机等。

(二)生产生活类

1.农耕工具。根据20世纪50-60年代对黔西县石板、金坡,威宁县龙街等彝族苗族聚居区的调查,解放前,这一带的各少数民族就已广泛使用各种农具,主要有羊耳锄、挖锄、犁头、镰刀、耙、斧头、弯刀、风簸、连枷以及种类繁多的竹制工具。其中,锄有板锄、条锄、夹耳板锄等。可见历史上水西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是比较先进的,但这些工具特别是铁制农具大多是从市场上向汉族购买而来的。历史上,水西地区采用 “刀耕火种”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后来随着移民的不断迁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随之流行。

2.生活用具。有铁锅、碗、瓢、盆、桶、铁铲、背架、背箩、碓、蓑、笠、囤箩、篾盆、簸箕、筛、连枷、风簸、砍柴刀、筷子、火钳、蒸笼、铁锅、桌子、板凳等。

(三)方物类

据 《大定县志》等史料记载,历史上水西地区的方物众多,各种动物、植物的类型都很丰富,吃的、用的应有尽有。这里仅以各种物质的类型略举如下。

1.矿物。水西地区的矿物种类,可分为两类:“一曰重金属,一曰轻金属。若银、若铜、若铁、若铅硫、若锑谓之重金属;若朱砂、若煤、若硫磺、若石灰石谓之轻金属。重金属中惟有岩矿、土矿、罐罐矿、鸡窝矿四种;余只一种。轻金属中,惟煤有高廊、二廊、三廊、四廊、五廊、打铁煤、臭煤、糠煤八种。朱砂有大矿、细米两种;余亦均只一种。”①贵州省大方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大定县志》卷14,1985年,第386页。据万历 《贵州通志》卷4载,当时贵州宣慰司的方物有朱砂、水银、铅、毡、马、茶、铁等。

在黔西北地区,“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货币,甚至连绵羊之类都用银来评估其价值。水西用银的历史同样很早,该地区的兴工修作似乎都以银子计价、付款。例如成化二十一年 (1485年),宣慰使安贵荣铸造了一口大钟,付给匠人二十两银子。”②贵州省毕节地区民委、六盘水市民委、大方县民委编,《彝文金石图录》(第一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21-27页。《水西制度》还载有各宗亲向君主应纳贡赋额数,其中专门提到了银两的数目,并在地租种类中有“门户银”一项③史继忠,《明代水西的则溪制度》,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印,云南大学硕士论文,1981年,第50页。。史继忠在 《明代水西的则溪制度》一文中还专门论述了明代水西等地区的货币情况,包括盐、布、银的使用等,他认为银在明末清初逐渐地在水西盛行,但彝文金石材料表明,银的通行时间要比这早得多。

2.工业品。水西地区的工业品种类最多,也最为有名。主要有木品3种:汤匙、马匙、棺 (又分4种);金品4种:铁锅 (又分8种)、铧口、铁钉(又分6种)、马掌等;石品1种,即砚;漆器8种:皮箱 (又分6种)、皮盘 (又分5种)、葫芦(内盛用具108件)、捧盒 (又分6种)、传盒 (又分3种)、烟盒 (又分11种)、茶瓶 (又分3种)、茶船 (又分4种);刮摩品2种:寿扁、寿对;竹品1种,即饭箸;抟埴品5种:土碗 (又分14种)、烧料 (又分5种)、沙缸 (又分10种)、坛罐(又分15种)、砖瓦;设色品3种:染布、烧纸、白纸;织品3种:麻布、毛绸、纱布;食品3种:烧酒、挂面、葛粉[5]375。

3.货物类。水西地区对外输出的商品货物较多。《大定县志》载:“出口产物以鸦片为大宗,余若猪毛、牛皮、狐皮、牛、马、猪、羊、草纸、生漆、漆器、马匙、汤匙、竹参、五蓓子、香菌、桔梗、泡参、天麻、厚朴、天花粉、冬天、杜仲、白芨、生麻、黄岑、荆芥、竹柴胡、前胡、半夏、黄柏、赤芍、龙骨、大力、香附、豆跟、瓜蒌子、兔丝子、杏仁、丹皮、红梅、硫磺、白果、龙胆草、五灵芝、地骨皮、通草、山查、棣棠花、白合、葛根、菊花、……干笋、魔芋、乌梅、辣角、黄豆、钢铁、叶烟等类,均有输出。商货进口货物以盐、布为大宗,余若海味,油、糖、药材、私器、杂货及各种消耗物品,输入甚多,其名不得而悉数也。”[6]382-383

4.农产品类。“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水西地区的农产品也别具特色。“马”与 “荞”在水西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前,在水西地区“最重要的作物是荞,其次是麻,而水稻、麦子、玉米、土豆等则几乎不被提及。这表明较早种植的作物是荞与麻,除畜牧外,它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娄素濮的衣、食所系。”④赫章县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间歌舞蹈集成·赫章县彝族舞蹈资料卷》,贵州省地矿局113队印刷厂,1992年,第16-17页。即使在今天大方水西地区 “荞面”也还是最有特色的食物。在 “改土归流”后,荞、燕麦、大麦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在清前期,稻谷在平远、黔西等地已经有较为广泛的栽培,故在诗文中经常被提及,如 “田家何所事,终日在耕桑。朝课瓜果实,夕餐禾稻香。”[7][8]。据 《黔西州志》载,当时稻谷的品种非常多,有百日早、羊毛谷、雷早谷、早稻、白晚谷、磨粘、大红谷、小红谷、白香糯、香糯、贵阳早、红脚早、叉脚粘等10多种[9]。包谷、洋芋原产美洲,其传入黔西北当与移民运动有关,但具体时间已难以考证,估计不会太早[10]272。清嘉庆十五年 (1810年)贵州巡抚鄂云布处理发生在大定府的一件命案,其中提道:嘉庆十五年 (1810年)九月二十一夜晚,便么把从邻寨阿二把地边走过,见其地放有收割包谷,无人看守,起意窃取一捆,背回家中⑤[清]鄂云布,《乾隆朝军机处录附奏折·申办逆伦重犯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嘉庆十五年(1810年)十一月十四日。。方志也多有包谷、洋芋等各种农作物的种植,“七月,包谷、瓜、豆、茄子熟,始荐新……,秋九月……莳乃胡豆、豌豆。”“冬十月朔,作糍献祖先。是月前后,种罂粟。”“十二月,种乌洋芋,入山砍柴,担煤售之于市。”[11]371“近郊粪壤、穗大坚均、旱溢均收,为上地。黑油沙、小黄泥、火石土、次之。……又次之。冷水、冷沙地为下下者,宜荞子、燕麦。上、次宜玉蜀、高粱、诸豆、大小麦、茄子、海椒之属。冷水田宜黑节谷;高山田宜红花壳;矮处田,诸粘、诸晚、诸糯皆宜。惟粘收较晚、糯恒多,故种粘者常什九。”[12]371《大定府志》更载 “大方之名……日食玉蜀黍之爆花,夜眠粗白营之短席。”当时大方知府黄宅中还作有 《蹲鸱颂》,诗云:春风种荞麦,谷雨种苞谷。不如栽洋芋,一亩收百斛……我闻嘉禾里,培莳遍山谷。四乡勤菑畲,八口佐饘粥[13]。从这些史料记载推测,当时玉米与洋芋是深受人们所喜爱的作物,它们还被大量地用来酿酒,而酒又是彝人极其钟爱的饮品[14]263-264。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贵州宣慰使安国亨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耕作技术,贷给贫民农具、种子,受其招抚开垦土地的 “流夷”多达1 518人。特别是在肥沃的水外地区,犁耕可能已占据了主导地位。明天启三年 (1623年),明军攻占安氏靠近贵阳的一个宅溪 (则溪),“得其粮三四万石”,充分显示出该地农业的发达[15]9-11。

在农作物方面,除荞、玉米与洋芋外,燕麦也是水西地区重要的农作物之一,燕麦、大麦极有可能是军卫移民引进至该地区的。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当贵州提学副使吴国纶途次水西驿时,驿官能够提供的饮食就是这种香面:驿亭跪进燕麦羹,饱食且忘行役苦[17]。

5.植物类。可分为7类,第一是林木类。主要有漆树、杉树、松树、橡树、梨树、槐树、接桃、苦桃、白杨、黄杨、线楸、刺楸、香楠、栎木、蜡树、桦槁、三春柳、茶树、山茶、桐树等;第二是竹类。主要有方竹、滑竹、刺竹、慈竹、金竹、苦竹、箭竹、人绵竹、水竹、罗汉竹、菁竹、紫竹等;第三是药类。主要有桔梗、纱参、白薇、续断、牛膝、牛蒡子、地肤子、鹤虱、莱菔子、刘寄奴、前胡、竹柴胡、荆芥、土芩、萆、生麻、葛根、臭党、山查等;第四是果类。主要有核桃、杨桃、桃、梅、李、杏、梨、花红、橙、葡萄、枇杷、柑、柿、栗、毛栗、石榴、杨梅、棠榔、枣、橘、枳椇、接桃、冬桃、白果、救兵粮等;第五是草类。主要有萱、芽、蒲、兰、凤尾、万年青、巴岩香、狮子草等;第六是蔬类。主要有蕨、百合、山丹、紫茎、竹笋、莲花白、莴苣菜、芥菜、菠菜、苋菜、茼蒿菜、芹菜、鱼香菜、韭菜、油菜、罗鬼菜、青菜、茭茹、莴笋、破皮瓜、王瓜、冬瓜、南瓜、金瓜、西瓜、丝瓜、苦瓜、地钮子、瓠子、茄子、薯、洋芋、山药、萝卜、胡萝卜、海椒、茴香、姜、木姜、紫苏、木槿、椿菜、木耳、香菌、冻菌、草菌、葱、蒜、古蒜、慈姑、花椒等;第七是花类。主要有兰、玉兰、辛夷、牡丹、芍药、紫薇、紫荆、秋海棠、玉簪、水仙、鸡冠、绣球、珍珠、山茶、十姊妹等。

6.动物类。主要包括:第一,鳞类。主要有鲫鱼、鲢鱼、白鱼、金鱼、草鱼、花鱼等;第二,虫类。主要有桑蚕、蜈蚣、蚯蚓、蟾蜍、蛤蟆、马蜂、蜻蜓、蜘蛛、蚊子、蝉等;第三,介类。主要有鳖、蟹、蚌、螺等;第四,毛类。主要有黄牛、水牛、羊、犬、猫、驴、老虎、豹子、熊、松鼠、黄鼠狼等。在动物中,特别是 “水西马”驰名中原。《黔书·水西马说》载:“水西濒于西,故多良马,上者可数白金,中马亦半之,其于外者凡马也。”第五,羽类。主要有鸡、鸭、鹅、鸽子、鹰、斑鸠、燕、锦鸡、秧鸡、画眉、啄木鸟、点水雀等。

二、水西土司物质文化的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水西物质文化众多,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是古建筑类;其二是生产生活类;其三是方物类。水西物质文化保留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建筑以及遗址,其中尤以 “贵州宣慰府”和 “奢香博物馆”最具代表性,这些是我们当代利用、开发最为重要的宝贵资源。

(一)水西物质文化的利用现状

1.古建筑利用现状。水西土司物质文化如今最具特色的是 “奢香博物馆”与 “贵州宣慰府”。1994年4月修成的奢香博物馆是西南地区第一个以民族历史人物为名的博物馆,随着 《奢香夫人》电视剧的热播,奢香博物馆也逐渐地被人们所熟知。贵州宣慰府坐落在今大方县城北郊1.5km的螺丝塘旁,总占地面积约50 000m2,建筑风格为仿古,2009年重建,到2010年竣工,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贵州宣慰府是30集电视连续剧 《奢香夫人》的拍摄基地,总投资1.2亿元。贵州宣慰府的恢复重建,主要依据的是对罗甸王府-慕俄格城堡、水西彝族君长府第-九层衙遗址等史料考证及与之相关的史料记载。

重建后的贵州宣慰府,背靠云龙山,面临螺丝塘,坐东北向西南。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九层八院”分级跃上,梯级递进。平面俯瞰两头小,中间大,如同虎头的抽象造型,寓意虎跃龙腾。“九层”为沿中轴线往上依次排列的9间大殿,“八院”是从第二殿开始的8个四合院落,第一殿是 “更苴栋谷”,为贵州宣慰府正殿,是首席摩魁更苴主持迎宾和庆典司仪及其君长检阅兵马时的议事场所;第二殿是 “恩奥栋谷”,主要是在这里对官员进行挑选、考察、任免、升降、封勋等;第三殿是“菲柯栋谷”,为掌管政法事务的场所;第四殿名“够葛栋谷”,为掌管工匠、工程、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的场所;第五殿是 “拜项栋谷”,为掌管土地、户籍、货币、各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的场所;第六殿是 “姆骂栋谷”,是负责士兵操练,军械制造、保管,发布军令、领兵作战等事务的场所;第七殿是 “更兹栋谷”,主要官员为议事场所,同时,负责接待贵宾等;第八殿为 “吉略栋谷”,为二层殿,意为王殿。第一层是历代罗甸王及宣慰使处理政务和接见 “十二宗亲”“四十八部首领”的地方;第二层为寝殿;第九殿是 “布摩栋谷”,也是二层殿。第一层为文化、教育、宗教、历史研究的场所和文娱表演场地;第二层为祭祀厅堂,是供奉彝族祖先灵位和进行祭奠的地方。整个宣慰府室内装饰及陈设都是依据史料记载以及参照文物和彝族的传统风格修建而成的,整个宣慰府到处散发出中国传统 “龙虎文化”的神秘光芒。如今,贵州宣慰府和奢香博物馆均对外开放,成为大方县有名的旅游景点,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

2.古遗址利用现状。古遗址也是水西众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水西土司曾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长达1 474年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物质文化,比如有名的“九层衙”、水西宣慰府等。九层衙,又称 “九重衙门”,其遗址位于大方县羊场镇陇公村西北5km的五指山,面积约7 000m2。按彝族土官 “九扯九纵”的等级制度依山势修建。现存堡坎、石阶、柱础及残砖、碎瓦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水西宣慰府,位于纳雍县乐治镇史家街村,为明清 “水西宣慰府”衙署。自下而上共6进。清康熙三年(1664年),吴三桂进剿水西宣慰使安坤,被焚毁。现残存石墙、柱础、基石等,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又如,水西有名的 “杨金寨坐落于六冲河北岸崖上一狭长坝之中,背依河壁,左右和前面山峦环抱,险隘重重,山脚民宅四周尚残存厅堂、宅院、粮仓、兵房、瞭望楼基石、拴马石条等;上烽火台和下六冲河道路尚可见痕迹;半崖中的 ‘藏金洞’仍依稀可见,但供通行的栈道已毁,长约2.5km、宽约lkm的田坝子,传为则溪官兵的练武场地;位于庆院村的 ‘衙院群’遗址,碑文记载明代彝族土目安智之祖建造 ‘于羊场华山’的 ‘水西府第’和 ‘扯、纵行房’遗址,残基显示该字为上、中、下、左、右布局。国家一级文物,元代 ‘雍真等处蛮夷管民官印’就出土在该处。”“现存遗址中随处可见严谨的四合院残垣断壁,围墙、天井、花园、残基、青石铺就的石板路、石拱门、巷道,马槽、旌旗座子。”[16]

但作为水西土司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这些古遗址,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这极不利于水西土司物质文化的传承与利用。

3.水西方物的利用现状。水西地区方物众多,尤以水西 “贡马”最为有名,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马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逐渐被淘汰出去,代之以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水西贡马”的美誉只存活在历史上,如今走进水西地区极少见到 “牛马被山谷”的现象。荞麦也是水西地区比较有名的作物,在历史上的一段时间里荞麦更是成为了人们的主食,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对于荞麦所富含的营养、保健价值,水西人民并没有对此进行很好的利用,只是满足于当作食物而对其利用。

(二)水西土司物质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水西土司在历史上对我国西南民族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出来。因此对水西物质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也成为当下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可是,其利用与开发却存在不少的问题。

1.定位不明确。水西土司物质文化最具特色的是贵州宣慰府和奢香博物馆,分别距离大方县城西北1.5km和0.5km的地方,离大方县城并不是很远,只要打造、规划得当,对外的知名度完全可以更加响亮,被外界所熟知。这两个建筑物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知名度也有所提高,但是远远不够,并没有把水西土司文化应有的魅力和作用展示、发挥出来。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对水西土司物质文化的定位还不够明确,对水西土司文化的历史意义认识还不够清楚,认为这些历史上的 “东西”并不能为当地社会的发展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这使得水西物质文化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位置。因此,才出现对水西土司文化要么开发、利用得还不到位,要么还没有进行开发、利用,甚至有的物质文化遗址只是听其传说,而并没有去进行考察和求证,更别说利用与开发了。

2.对水西土司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之所以对水西土司文化定位不明确,原因就在于对水西土司文化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水西土司在明朝时期发生了几次比较有影响力的事件,特别是奢香夫人的告御状事件,姑且不说其他,从地方政权对国家认同的这个角度上看,水西土司文化的历史意义就应该得到必要的重视。

由于地方政府对土司文化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对其定位不明确,这样直接影响到当地民众对土司文化价值的认识,对土司文化历史意义的挖掘更无从谈起,故在当地人们并不热衷于去继承和发扬土司文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限制了土司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3.交通问题。在某些地区,交通往往是制约一个地方社会发展的瓶颈之所在。大方县位于贵州西北,虽然现在的交通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相对于其他交通发达地区来说,这里的交通依然落后,如若想通过开发水西土司的物质文化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那么利用旅游这一途径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旅游发展除要求具有特色的资源外,对交通条件的要求无疑也是很高的,由此也制约了水西土司物质文化的利用与开发。

4.对特色方物利用程度不高。马、荞是水西地区的特产。在历史上水西地区饲养的马被当作 “贡马”进贡到朝廷。早在宋代,“水西马”就已成为重要的采购对象,在元代,水西更成为全国14个大牧场之一,牧养 “国马”。如今水西地区的人们对曾经有过重大贡献的 “马”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起来。荞也是水西地区比较有特色的作物,荞麦具有很大的营养保健作用,但是水西人民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潜在价值,只是满足于做成简单的面食充饥之用。

总之,水西土司的物质文化可供开发、利用的空间还很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对其开发、利用还远远不够,使其影响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发挥。

三、对水西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若干建议

水西土司物质文化是我国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和利用,根据水西土司物质文化的现状,我们应当积极地进行保护和开发。

(一)在政府的带领下做好水西土司文化的定位问题

水西土司虽然存在于过去的历史里,但是它的影响与作用随着当今学术界 “土司”研究的兴盛,水西土司文化在历史上的作用也备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水西土司在历史上对中央王朝的承认与归顺直接影响到今天水西地区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与维护。因此,政府应把水西土司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定位问题做好,才能更好地调动、利用各方的力量与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也更有利于水西土司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以服务于当地的发展。

水西土司文化积淀丰厚,无论是保护还是开发,都要对其文化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与整体把握,并据实保存下来,使文化得到相应的传承与延续。水西土司遗址众多,但是目前已经开发、利用的文化并不多,除文中提到的贵州宣慰府、奢香博物馆外;还有金门、银门、铜门以及传说中有名的水西 “十四桥”,有些至今还没有人知道其具体位置,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遗憾。要想更好、更系统地为世人展现水西土司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就必须在政府的带领与大力支持下凝聚各方力量,包括学者、专家以及民间 “草根”的智慧为水西土司文化的开发、保护与传承献计。做好水西文化的定位问题,不单是对水西文化开发、传承的需要,也是今天大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这不但会提升大方水西地区的知名度,而且还会引起各方的重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水西土司在历史上的影响。

(二)政府应适时地引导当地民众充分认识水西土司文化的重要性

水西物质文化众多,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与开发。贵州宣慰府与奢香博物馆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虽然在 《奢香夫人》电视剧的大力宣传下,大方水西地区的知名度有所提高,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当地人对水西土司文化的重视度不够以及旅游对经济影响力的认识不够,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地了解水西土司的历史与文化,并未能给外来参观者提供一个很好的文化氛围,当地人们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不利于水西土司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基于这一现象,水西土司文化要想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开发与传承,除依托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重视外,更要依靠当地广大群众在思想、意识方面对水西土司文化的认识与重视,要让民众充分认识水西土司文化的重要性,并尽可能地通过旅游使人们得到实惠。

(三)打造核心品牌形象,做好有特色的旅游链

民族文化推广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最普遍也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做好旅游开发。水西土司文化要想得到很好的推广,目前最好的方式也是选择旅游。当政府把水西土司文化的定位问题做好了,民众对土司文化的积极性与热忱度也就会随之被调动起来,并为之服务。虽然通过 《奢香夫人》电视剧的播放已被不少人了解并不断地前往旅游观光,但与云南丽江等地的旅游盛况相比起来还远远不够,主要原因在于水西地区自身因素的限制,水西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是很方便,土司文化旅游的项目也比较单一、粗放,没有开发相邻较近的其他资源与之链接,没有齐全的配套设施,市场开拓不力,更没有一个响亮的品牌号召力。水西土司文化要想得到很好的推广就必须做好以水西 “土司文化”为中心或主题的旅游链,应与周围其他自然景点、人文景观相衔接,还包括与之相配套的一系列设施。

(四)充分挖掘特色文化产品的潜在价值

有特色、有意义的文化对于搞旅游开发是必不可少的必备条件,在水西历史上有驰名的 “水西贡马”,利用好这样的资源,不但可以抓住人们旅游的猎奇心理,而且还可以特定的方式见证中国历史上地方与国家关系的认同,且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此完全可以从 “水西贡马”这个角度加以打造、宣传。荞麦在水西历史上是极有特色的农作物之一,就是当今,水西人民依然钟爱荞麦食物。荞麦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镁、钙、锌、硒等矿物质元素,有降血脂、保护视力、软化血管、降低血糖的功效,同时荞麦也可杀菌消炎,有 “消炎粮食”的美称。因此,对荞麦也可以作为一个宣传点,以增加外界人们对水西的好感,使其愿意前往旅游、观光、养生。如果能对荞麦的习性进行加工、提炼,对其进行包装,让其走进商品市场进行流通,这不但对增加经济收入有着一定的帮助,而且也能因此提高对外宣传度,扩大对外影响力。

总之,水西土司在我国历史上有过重要的影响,水西地区在历代土司的带领下,创造了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中国土司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把握机遇,切实地加大保护、利用、开发的力度,既推动水西土司文化的传承,也积极地为推动当代水西社会发展服务。

[1]李良品,彭福荣,余继平.重庆民族文化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2]李新市,赵翠生.物质文化论域中的基本问题[J].宁夏党校学报,2007(4).

[3]索卓索玛.水西安氏彝族土司则窝则溪遗址探证[EB/OL].http://cwr0857.blog.163.com/blog/static/132517879 201066112645965/.

[4]《大定府志》点校领导小组.大定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6][11][12]贵州省大方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大定县志[M].贵州省大方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重印本,1985.

[7][清]孙奏.平远田家[M]//李云龙.平远州志.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刻本.

[8][清]何思贵.水西赋[M]//大定府志.北京:中华书局,2000.

[9][清]鲁寿崧.黔西州志[M].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刻本.

[10][14]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放与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2008.

[13][清]黄宅中.[道光]大定府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5]胡庆军.明清彝族社会史论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土司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谁远谁近?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