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素芳
(昌吉学院音乐系 新疆 昌吉 831100)
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阶段包括想象与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通常会积累一些经验或形象,将这些经验和形象组成新形象,设计新产品,创造新作品,在头脑中通过先前具有的经验和形象,创造出一个新形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想象的过程[1]。人的想象能力越强,创造力就越大。
歌唱发声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比喻、示范、模仿等等,可以说一个老师一种教法。笔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心理学中的想象对声乐演唱来说也具有实际意义。由于歌唱发声器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它看不见、摸不着,不像其它乐器演奏时那么直观,歌者在发声过程中,很难准确把握各器官运用时的平衡与协调,因此采取想象的方法,将一个抽象的领域转化为直观、真实、可触摸的领域,从而感知和认识。同时,还需要把歌唱理论由感性转化成理性,使发声技术这个不能直接感知,而需要歌者加以想象才能认识的事物,在心理上作为一个形象的实体来理解,从而掌握它的规律[2]。
歌唱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有着很大的差别,歌唱的呼吸是由人体胸、腹部呼吸肌肉群,在高度控制下产生的呼吸,是腹肌、横膈包括肋肌在高度控制下产生的一种对抗性的力量。这种力的对抗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靠歌者的感觉去体会,由于它很抽象也很客观,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起来就十分困难。如果借助想象的方法去引导歌者如何呼吸,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闻花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情景。在做歌唱呼吸的“吸气”训练时,歌者首先想象自己在闻一朵鲜花,将沁人心脾的花香从上而下缓缓吸进腔体,这时再想象把气息吸到“下丹田”,这样肺部体积会增大,横膈膜随之下沉,人能明显感觉到腹壁在向四周膨胀,运用这种想象出来的感觉歌唱,不仅能保持胸、颈放松的感觉,还有利于控制声带的闭合形态,也达到了唱歌吸气时的要求。经过长期练习,气便可吸得深沉、饱满而自然。我们也可以体会人躺在床上时的气息,人在躺着时整个身体是放松的,这时的呼吸感觉是贴着后背上下运行,前胸和两肋呈自然扩张状态,横膈肌及腰围有种膨胀感,在呼气发声时仍然保持这种状态有控制的呼出,便能对声音产生很好的支持。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邹文琴在给学生上课时常说的“气行于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呼气是在歌唱中进行的,它要求气要呼的均匀、稳妥、集中,呼的柔和而连贯。为能尽快掌握良好的呼吸控制能力,在做呼吸练习时可采用吹蜡烛的方法,想象在胸前两米处有一只点燃的蜡烛,在吸好气停顿两秒钟后,仍保持吸气时腔体扩张的状态,用均匀而有所控制的呼气将烛光吹灭,一口气吹的时间越长越好。长期做此练习即能体会到横膈膜与腹肌力量的对抗,找到准确的呼吸支点,又能锻炼横隔肌的控制能力、从而获得深沉饱满的气息,给歌声以强有力的支持。实践证明,运用思维想象的方法进行歌唱呼级练习,可将隐蔽的呼吸器官明朗化,能够更好的体会其中的作用。
声音的高位置是歌唱发声的关键,发声位置的想象是捕捉发声高位置的先导,没有发声位置的想象,就没有高位置的建立。声音质量的好坏与发声位置正确与否息息相关。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曾说过:“意大利人没有喉,他们在歌唱时感觉不到喉的存在”[3]。发声位置不准确或不稳定现象时常出现在歌唱的初学者身上,有时声音位置忽前忽后,忽高忽低。这时,需要歌者在发声时想象嗓子长在胸口,即第二个纽扣处,忘掉自己真正的嗓子的位置。当歌者将注意力放在胸口时,喉头处于较低的位置,此时,声带处于紧张状态,用这个位置发声可以体会到间接发声的感觉,由此,气息对声带的冲击力会减轻,同时可以解除声门下的气息压力,以便自如、灵活的调整声带。歌者将声音依附在这个位置上唱出来的声音便是自由的,声区上下统一,也能潇洒自如的将声音唱到最高音。这种深呼吸、高位置的声音都能够在主观想象中实现。
打开喉咙是歌唱发声的重要环节。打开喉咙的意义在于使发声共鸣腔体上下贯通,充分有效的发挥声音管道的泛音共鸣作用,调节声音的共鸣泛音比例,促进歌唱共鸣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扩大音量、美化音色、统一声区的目标,为歌唱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与技术支持的表现手段。说到打开喉咙,常有人误认为是张大嘴巴,这显然是不对的。单纯的张嘴而不打开喉咙发声,得不到正确的呼吸支持,这样发出的声音苍白、空虚、没有穿透力,而且还会导致漏气现象。喉咙包括喉部和咽部,咽管包括鼻咽、口咽、喉咽,是由粘膜和肌肉构成的管状体,由于咽管是肌肉和粘膜组成,具有扩张的可能,而喉部都是软骨组织,难于扩张,从以上介绍来看,喉咙中便于打开的是咽,而不是喉。
如何打开喉咙,声乐界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打哈欠”,人在“打哈欠”时会使喉头下降,软腭抬起,咽管上下拉开,喉腔空间容积扩大,给声音和气息的流通提供了方便。然而歌者若不能准确的把握“打哈欠”的度,而将“哈欠”扩张到最大的动作,不仅使喉结周围紧张,而且往往会出现用力过头,造成撑着唱的弊病。为能得到科学正确的打开喉咙,歌者还是要借助想象的作用来实现。人在夏天特别渴的时候,一口气喝下一瓶清凉的饮料时,腭拱自然上提,喉头自然下降,后咽壁向后扩张。用这种“喝水”的状态向下吸气,喉咽部会有凉爽的感觉,喉头会有向后撤、向下伸的感觉。这时,产生“喝水”的各部位器官的动作变化,能使喉头的位置降低,咽喉的形态改变。在练习中借助这种“喝水”时喉部扩张运动的想象,可在瞬间把喉咙打开,此时的状态就是歌唱时需要的正确状态。
共鸣是当物体振动发音时产生一定振动频率的基音音响,共鸣位置就是产生共鸣音响和音色的地方。美好的歌声都是依赖于共鸣和最大限度的运用共鸣的结果。共鸣是一种物理想象,无论什么物体发声的共鸣现象都有一定的科学规律和原理。
充分利用人体的共鸣腔体,发挥人体发声器官,是人声乐器充分展现美声唱法的重要特点。人体共鸣腔体包括胸腔、咽腔、头腔,这些腔体是发声共鸣的必备条件,唱歌时,所有的共鸣腔体都要一气连通。正确的共鸣位置是由良好的歌唱共鸣,适度的深呼吸支持、准确的发声位置这三个重要因素构成的。而这三方面的合作都是在心理想象中进行统一协调而达到气与声平衡的。我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在教学中经常采用心理想象的方法,他要求学生运用心理想象的方法“将胸口想象成一个肚大、口小、颈细的空瓶子”[4],然后与气管和咽管连接起来在咽部形成一个声音通道,将横膈膜想象成瓶底,将脖根想象成瓶子的颈部,上下连接着头腔和胸腔。咽腔是连接胸腔与头腔的通道,是歌唱发声最为关键的共鸣腔体,声音的质量都和它有直接的关系。歌者在心理上通过想象的方法建立一条声音共鸣表象的通道,再运用适度的深呼吸支持,找到想象中的发声位置,在气息呼出时用适度的力量轻轻抚摸想象中的“嗓子”,让声音贴着咽壁进入后通道,保持吸气状态发声,这样便能达到歌唱发声共鸣三要素最协调最平衡的状态。
想象是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心理机制,艺术形象是艺术创作永恒的源泉。歌唱艺术是充满创造力的活动,美好而富于激情与活力的歌声来自于歌者的想像,歌唱者通过听觉想象与视觉想象,更重要的是情感想象使自己的演唱更生动感人。歌唱艺术的想象,是贯穿在整个歌唱中的一种心理要素[5],当演唱者拿到一首新作品时,首先用想象的作用去感受和体验声乐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中诗化的语言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变化所表现的情感内涵和意境。例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一首蒙古族歌曲,根据音乐风格与歌词描绘的意境,歌者首先想象出美丽的蒙古大草原上,遍地的绿草和鲜花随风飘荡,花丛中彩蝶纷飞、百鸟齐鸣,羊群像洁白的珍珠挥撒在草原上,火红的晚霞映在水面,美丽的牧羊姑娘徜徉在这绿色的海洋里放声歌唱,一副美丽富饶的大自然画卷仿佛在眼前出现,从而触景生情,尽情抒发草原牧民对美丽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创造想象是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的创造新形象,就声乐艺术作品的艺术创作来说,就属于创造性想象。从作品的内容到主题,从人物到情景,从层次到结构,从旨趣到风格,都需要在构思中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从而表现出新颖的立意与别具一格的诗画文学形象来[6]。例如歌者在演唱《我爱你中国》时,在已有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想象,想象超出歌词规定的意境,创造性的添上祖国四季的春苗秋果,森林山川,以及大江南北自然风光的迷人画面,歌手通过创造想象使自己沉浸在想象的意境之中尽情的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更富有想象地运用歌唱技能,从而产生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演唱效果,使歌曲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总之,想象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歌唱技能从形成到发展,是从心理到生理一系列的认识感悟和理解掌握,并形成下意识整体运动的过程,是心理和生理协调配合的过程,其中心理起着主导支配作用,而生理方面则是被支配的方面。歌者在学习演唱过程中,如能充分发挥心理想象的作用,在歌唱的技术和艺术等多个层面都能够调动积极的想象,使歌唱者能够身临其境,更加准确的表现作品的形象、特征,从而达到更好地辅助歌唱及教学的目的。
[1]刘义宝.歌唱对想象的影响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2012.
[2]肖黎声.声乐理论基础[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3]邹本初.歌唱学[M].人名音乐出版社,2000.
[4]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余笃刚.声乐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6]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