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士禛对西昆体的接受

2014-03-28 12:46:34段莉萍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诗话诗歌

段莉萍,熊 倩

(西南交通大学 艺术与传播学院,成都 611756)

论王士禛对西昆体的接受

段莉萍,熊 倩*

(西南交通大学 艺术与传播学院,成都 611756)

关于王士禛对西昆体的接受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西昆体源流问题的界定;对西昆体诗歌的批评及态度;诗歌创作与西昆体的相似性。王士禛从宗唐的立场出发,认为西昆体当是从李义山开始,并将“李商隐体”和“西昆体”视为一体。对西昆体的诗歌特点,评之以“工丽”,肯定了西昆诗人用典广博和对仗精确的特点。在具体诗歌创作中,喜用僻事新字,主修饰,重用典,且好模拟,与西昆体的风格更为相似。

王士禛 ;西昆体;接受研究

西昆体在宋朝之初产生,它的出现不论是对宋诗的发展,还是对整个诗史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时至清朝,西昆体仍然以它绵长的影响力,对数百年之后的文人后进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在康熙王朝尤为明显。王士禛对西昆体接受和批评的态度并不十分明确。笔者根据所得资料,将从王士禛对西昆源流的界定、诗风的批评以及王士禛诗歌创作与西昆体的相似性等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西昆源流及名称的界定

“西昆”之名,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所言甚明:“取玉山策府之名,名之曰《西昆酬唱集》云尔。”[1]但自宋代惠洪始,径以李商隐诗为西昆体之误一直存在,其《冷斋夜话》卷四有云:“诗到李义山,谓之文章一厄,以其用事僻涩,时称西昆体。”[2]自此之后,“西昆体”之所指即遭到诸多误会。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西昆体,即李商隐体,然兼温庭筠及本朝杨刘诸公而名之也”[3]。严羽在这里明确将“西昆体”与“李商隐体”画上等号,并以“兼及”一词,指出李义山与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的源流关系。“西昆体”即“李商隐体”的说法,由此愈广。

王士禛对西昆一脉源流的接受情况,可以从他的诗话中得出结论。他在《香祖笔记》卷中说:“宋人诗,至欧、梅、苏、黄、王介甫而波澜始大。前此杨、刘、钱思公、文潞公、胡文恭、赵清献辈,皆沿西昆体,王元之独宗乐天。”[4]43这段话对王士禛在西昆体诗源这一问题上,透露出一条关键信息。文中说,“前此杨、刘、钱思公、文潞公、胡文恭、赵清献辈,皆沿西昆体”,一个“沿”字表明,在王士禛的诗史观念中,杨亿诸人并非是西昆体的开创者。在王士禛看来,西昆体的产生当始于李义山。

此外,以下数则资料也可说明王士禛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渔洋诗话》卷中云:“世人谓宋初学西昆体有杨文公、钱思公、刘子仪,而不知其后更有文忠烈、赵清献(抃)、胡文恭(宿)三家,其工丽妍妙不减前人;今所传《西昆倡和集》则丁谓诸人也。”[5]194《带经堂诗话》中引《蚕尾文》资料说:“丙寅、丁卯间,予方里居,钟子圣舆与赵子丰原、王子秋史先后来从游……钟子……偶赋《丰台芍药》诗四章,芊绵清丽,又似西昆三十六体,一时盛传之。[4]125

《居易录》卷二:“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倡和,号三十六体,初不解其义。《小学绀珠》云:三人皆行第十六也。”[4]473

以上第一则材料中能反映出西昆诗源的一个关键字就在于一个“学”字,有学必有源。杨文公诸人既然有可学的西昆体对象,那么他们必然不是西昆体的创始人。第二、三则材料中,王士禛不仅将“西昆体”等同于“李商隐体”,还将其等同于“西昆三十六体”。这些材料足以说明王士禛所谓的西昆,并非是由杨文公等人开始,而是始自李义山等人。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比王士禛稍早的冯班已作过详细可靠的论述。他在《钝吟杂录》卷五中批驳严羽时说:“(严羽)云西昆体,注云即李义山体,然兼温飞卿及杨刘诸公而名之。按,《西昆酬唱集》是杨刘钱三君倡和之作,和之者数人,其体法温李,一时慕效,号为西昆体。其不在此集者尚多,至欧公始变,江西已后絶矣,及元人为绮丽之文,亦皆附昆体。李义山在唐与温飞卿、段少卿号三十六体,三人皆行第十六也,于时无西昆之名。按,此则沧浪未见《西昆集序》也。”[6]

冯班论诗,穷流溯源,考究根柢。显然,他对西昆的看法是经过考证后结论的,并有理有据地纠正了严羽对“西昆体”理解的谬误,将“李商隐体”、“三十六体”、“西昆三十六体”和“西昆体”作出了明显的区分,理清了西昆体的源流。王士禛虽晚出于冯班,却并未继承冯班早已考证清楚的结论,这当是与其“宗唐”思想有关。王士禛自小吟诵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人的诗歌,这对其偏爱神韵诗的取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上受明代唐诗学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自己宗唐的诗学主张。至于他所提出的“典、远、谐、则”谈艺四言,除了“典”关乎学问,主张以经史为根柢外,其余3条皆与诗歌神韵有关,反映的是学问与性情兼备的诗学思想。王士禛在这四者中把“典”放在首位,主张化学问为性情,学为诗用,合诗人之诗和学人之诗为一,则有兼取唐宋的倾向。其诗学思想由唐至宋的转变和承接,可能会直接导致他在看待西昆体诗学源流这一问题上与冯班的不同。冯班以考据为凭,将“西昆体”和“李商隐体”作了明显区分,王士禛则从二者的继承和流变关系上,将二者的历史脉络打通,连贯承续,并最终将其完全视为一体。

二、对西昆体及昆体诗人的接受

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主要从王士禛的诗话和诗歌创作中寻找依据。《池北偶谈》卷十六:“宋明以来,诗人学杜子美者多矣。予谓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气,鲁直得杜意,献吉得杜体,郑继之得杜骨,它如李义山、陈无已、陆务观、袁海叟辈又其次也,陈简斋最下。《后村诗话》谓简斋以简严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其品格在诸家之上,何也?”[4]20如前所述,王士禛眼中的西昆体,乃是始自李义山诸人。所以,要了解王士禛对西昆的接受情况,当然也需要从他对李义山等人的诗评入手。王士禛认为:李义山乃是学于杜子美,且李义山在学杜之时,杜诗的神、气、意、体、骨,义山所学都算不上最好,而是“其次之也”,这可以看作是王士禛对西昆体的基本认知。《带经堂诗话》引《蚕尾文》云:“唐末五代诗人之作,卑下嵬琐,不复自振,非唯无开元、元和作者豪放之格,至神韵兴象之妙,以视陈隋之季,盖百不及一焉。宋兴,沿杨刘之习者尚数十年,而欧梅始出。”[4]124可见。在王士禛眼里,诗歌创作,自唐末开始,就已走向了气格卑弱之路。宋初的杨刘诸人似乎也仍是在唐末五代的风格上前行。而宋代诗家气象之变,乃是从欧梅开始而见大势。王士禛在这里对宋初西昆体的评价虽说把握住了他们大体的诗风取向,但是却忽视了西昆体本身产生的背景,即西昆体对白体和晚唐体的矫正作用。从这一点来讲,王士禛的评价颇有些囫囵的意思,对西昆体的评价自然也可能有欠公允。

王士禛对西昆的评价多是点到为止,少有深入评论的记载。以下是难得的一条他对西昆评价比较深入的记录。《带经堂诗话》卷六引《蚕尾文》中材料云:“宋杨亿、钱惟演、刘筠《西昆酬唱集》,凡五七言律诗二百四十七首,属和者十五人,有杨文公自序。和者……,右谏议大夫薛映,□秉,已上止十四人。乖厓英雄,道院禅寂以及鹤相皆倣此体,然皆不逮三公之神到。予观文忠烈、赵清献二公集,律诗皆拟昆体甚工,而石介作《怪论》三篇,独苛于文公,何欤?”[4]136这里论述了《西昆酬唱集》的作者人数及诗歌数量,指出张咏等人皆仿此体,却不如杨、刘、钱三人“神到”。“神到”一词是否与王士禛的“神韵”说一致呢?刘世南《清诗流派史》解释道:“神,就是神味,即表现得恰到好处的诗味。而王士禛却侧重‘神’字下的‘韵’字,这就把诗引向一种悠闲淡远、有余不尽的境界。”[7]显然,二者是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等同的。在王士禛看来,杨、刘、钱三人的律诗,其所含之“韵”或许稍显不足,但自有其神味、诗味。此条材料还论及文彦博、赵抃诸人皆学西昆,而石介独抨击杨亿的不解。

《居易录》卷十一:“宋翰林学士杨亿大年《武夷新集》二十卷,景徳丁未大年在翰林所自编定也;诗五卷,杂文十五卷,闽谢在杭写本。大年以西昆体擅名宋初,其诗在同时钱刘诸公之上;览其全集,警策絶少。”[4]136

这里首先介绍杨亿的《武夷新集》,其次认为杨诗在钱、刘诸公之上,肯定了杨亿在宋初诗坛的地位。但又说“览其全集,警策绝少”。关于“警策”这里似指整丽精工的诗句,《杨文公谈苑》曾言:“钱惟演、刘筠特工于诗,其警策殆不可遽数。”[8]所举的诗句皆整丽精工。古人有搜集好句的习惯,称之为“句图”。这里,王士禛似乎说杨亿《武夷新集》中缺乏佳句名联。张明华指出,“《武夷集》(大部份)是西昆体形成期的产物,《西昆集》则标志西昆体的成熟。”[9]《武夷新集》既然是西昆体形成期的产物,其艺术水平还稍显不足。王士禛能指出其不足,是颇具眼光的。

王士禛在考据西昆体源流这个问题上虽有诸多不妥,但是在评价西昆体诗歌艺术特点时,却不失公允《渔洋诗话》卷中:“世人谓宋初学西昆体有杨文公、钱思公、刘子仪,而不知其后更有文忠烈、赵清献(抃)、胡文恭(宿)三家,其工丽妍妙不减前人;今所传《西昆倡和集》则丁谓诸人也。潞公以功名,清献以清直著闻,而诗格殊不类,亦一奇也。”[5]194《居易录》卷二十五:“《笔记》:司马文正公五字诗云:“烟曲香寻篆,杯深酒过花。”可谓工丽。此与文忠烈、赵清献诗拟西昆相似也。”[4]213《香祖笔记》卷六:“宋初诸公竞尚西昆体,世但知杨、刘、钱思公耳,如文忠烈、赵清献诗,最工此体,人多不知,予既著之《池北偶谈》、《居易録》二书,观李子田(蔉)《萟圃集》载胡文恭武平(宿)诗二十八首,亦昆体之工丽者,惜未见其全,聊摘録数联于左……风调与二公可相伯仲,起结尤多得义山神理,不具録。”[4]213以上数则材料中,王士禛评论他们的关键字在于“工丽妍妙”或“工丽”。仍旧回到王士禛的诗论上。其主张之一即“丽以则”。这一说法原出自杨雄《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王士禛在这里将之用之于诗评,主张诗歌既要写得绮丽且能摇荡性情,又要不失正则,不悖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工”字当是评论其诗格律工整,“丽”字乃是指其用字和造象绮丽,而“妍妙”则当是指其意境能摇荡性情。从这个角度来讲,王士禛对前后西昆诸人的诗歌创作还是颇为赞赏的。

王士禛还肯定了西昆诗人用典广博、对仗精确的特点。这体现在对后期昆体诗人宋祁的评价:“予观宋景文近体,无一字无来历,而对仗精确,非读万卷者不能,迥非南渡以后所及。今人耳食,誉者毁者,皆矮人观场,未之或知也。”[4]43王士禛对宋祁用典及对仗的肯定,这也与其诗学理论相关。王氏论诗强调兴会,但也不排除学问根柢。他在《带经堂诗话》卷三曰:“夫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二者率不可得兼。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本之风雅以导其源,泝之楚骚、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也。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于斯二者兼之,又斡以风骨,润以丹青,谐以金石,故能衔华佩实,大放厥词,自名一家。”[4]78邬国平、王镇远两先生解释为:“兴会是由一时一地的性情所决定的,而根柢则基于平素学问的积累,渔洋以为二者须兼而有之,方能自成一家。”[10]因此,王士禛对“以学问为诗”的西昆体并不排斥,反而较为欣赏。

三、王士禛的诗歌创作与昆体风格的相似性

从学者对王士禛本人的创作评论来看,王士禛的诗评和诗歌创作显然是相距甚远的。袁枚曾说:“阮亭主修饰,不主性情。观其到一处必有诗,诗中必有典,可以想见其喜怒哀乐之不真矣。”[11]胡去非在《王士禛诗·绪言》中指出:“王士禛虽自标神韵之义,而其为诗,则喜用僻事新字,倾于修饰,而神韵之旨反晦。”[12]赵伯陶先生在《王士禛诗选·前言》中也认为:“隐括前人整首诗之意境为我所用,是王士禛诗创作获得‘神韵’的一种方法。”[13]7

如《南唐宫词六首》其二:“曾邀醉舞媚君王,鬓朵珠翘别样妆。红烛当筵新破就,更将金屑谱《霓裳》。”[13]8“曾邀”句,写南唐后主李煜与周后事。宋陆游《南唐书》列传第十三卷云:“(周后)举杯请后主起舞,后主曰:‘汝能创为新声,则可矣。’后即命笺缀谱,喉无滞音,笔无停思,俄顷谱成,所谓《邀醉舞破》也。”[14]“鬓朵”句,同样出自宋陆游《南唐书》列传第十三卷,此中言周后在宫中“创为高髻纤裳及首翘鬓朵之妆,人皆效之。”[14]“红烛”句,典出宋马令《南唐书》卷六:“后主尝演《念家山》旧曲,后复作《邀醉舞》《恨来迟》新破,皆行于时。”[15]“更将”句典出宋陆游《南唐书》列传第十三卷:“盛唐时,《霓裳羽衣》最为大曲,乱离之后,绝不复传。后得残谱以琵琶奏之,于是开元、天宝之遗音复传于世。”[14]再如王士禛的《冬日偶然作四首》,其一曰:“太史下蚕室,坎壈谁见知。发愤传《货殖》,千古同悲噫。郭纵出铸冶,翁伯起贩脂。洒削既鼎食,胃脯亦连骑。志士守蓬萝,不如交马医。索带披敝裘,不如规鱼陂。”[13]12其用典分别有汉司马迁因李陵事而受腐刑,郭纵因从事冶铁而致富,翁伯因贩运膏脂而起家,郅氏通过洒水磨刀之技而成为富家,浊氏因贩买干羊肚而暴富。再者,马医、索带、规鱼陂等语,也都各有出处。这样的例子,在王士禛的咏史诗中最为常见,如《读史杂感八首》《淮安新城有感二首》《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登金山》《虎丘》《五人墓》等诸多诗作中,亦多用典故。

除咏史诗之外,王士禛的抒情诗中,也常采用化用前人诗句,或是引用典故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情感。如《其红桥二首》其一曰:“舟入红桥路,垂杨面面风。销魂一曲水,终古傍隋宫”[13]97。“销魂”句语出后期西昆派代表诗人宋庠《送令狐揆南游》诗“绿波易荡销魂水,紫陌难遮拂面尘。”或如《复雨》一诗中有“花枝濛濛日将暮,飒飒凉飚起庭树。”[13]2“花枝濛濛”语本唐代顾况《萧郸草书歌》中“上林花开春露湿,花枝濛濛向水垂。”“凉飚起庭树”语本唐代任希古《和李公七夕》中“落日照高牖,凉风起庭树。”或是《雪后怀家兄西樵》:“竹林上斜照,陋巷无车辙。千里暮相思,独对空庭雪。”[13]31“竹林”句语本唐钱起《天门谷题孙逸人石壁》诗中“崖石乱流处,竹深斜照归”。“陋巷”句语本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千里”句语本唐代杨炯《送并州旻上人诗序》“千里相思,空有关山之望。”“独对”句语本宋代蔡襄《六月八日山堂试茶》“今朝寂寞山堂里,独对炎晖看雪花。”另,还有《南园池上》、《寄陈伯玑金陵》、《海门歌》等诗作,亦多用典故。在这些诗中,若不明个中出处,也不会影响对诗歌的理解,然而若是明白了王诗背后出处之后,整首诗的意境必当浑融深厚许多。也是在明白之后,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王士禛在理解前人诗歌意境和化用诗句方面的深厚功力。

以上所列举的王士禛诗歌的用典例子,其实不过他这类型诗歌总数十之一二。从学者对王士禛诗歌创作的评论及其诗作来看,他在诗歌创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作诗喜用僻事新字,主修饰,重用典,且好模拟。表明他与西昆体的创作风格趋于一致,即他和西昆体诗人都倾向于在诗歌中使用典故,以增加诗歌的内涵,抒发自己层层叠叠,难以言明的感慨。但是,与前期西昆体诗中所表现出的句句用典、间接描写相比,王士禛的诗歌更像后期西昆体一样,摆脱了句句用典的诗歌创作方法,在浓墨重彩之外,掺入轻淡之味。其次,在描写的过程中,缺乏对诗人本人情感的真切抒发。这或者也是以典故叙事这一手法带来的客观效果。

可以说,王士禛实际的诗歌创作与西昆体具有相似之处,但是不可武断地认为,王士禛就是在学习西昆体。数百年的时间间隔,诸多诗歌流派的流传演变,让西昆体一脉在历史长河中的流传脉络显得复杂而难以明辨。从王士禛这一端,很难顺利追溯另一端的源头。且诗歌创作的方法,尤其是诗歌创作中用典的方法,并不是属于某一体派所独有,所以,王士禛在诗歌创作的倾向上与西昆体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王士禛对西昆体的接受情况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并得出结论:一是王士禛对西昆体源流问题的界定,二是王士禛对西昆体诗歌的批评及态度。在前人列出可靠证据,证明西昆体当是从宋初杨亿、刘筠、钱惟演开始,而非从李义山开始之后,王士禛站在“宗唐”的角度以及对诗歌由唐至宋承接和转变的认识上,仍然坚守己见,认为西昆体当是从李义山开始,并将“李商隐体”和“西昆体”之间的承接脉络打通,连接为一体。对西昆体诗歌的批评上,王士禛认为西昆体诗歌的主要特点在于用典广博和对仗精确,认为西昆体诗歌甚为“工丽”。另外,在点出张咏仿西昆之时,还不经意露出了他对杨亿诗歌“神到”的赞许,同时也极为客观地指出了杨亿诗歌“警策绝少”的不足。王士禛的诗学理论和他的实际创作却又有些出入。理论上,他主张“神韵说”,要求诗歌具有“典、远、谐、则”之美,但是在他的实际创作中,却又呈现出喜用僻事新字,主修饰,重用典,且好模拟的特点,这与西昆体的创作风格是极为相近的。

[1] 杨亿.西昆酬唱集注[M].王仲荦,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3.

[2] 张伯伟.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7.

[3] 释文莹,严羽.玉壶清话·沧浪诗话[M].朱刚,批注.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138.

[4]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M].戴鸿森,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 王夫之,等.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

[6] 冯班,何焯.钝吟杂录·论学三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71.

[7] 刘世南.清诗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84.

[8] 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516.

[9] 张明华.从《武夷集》到《西昆集》:西昆体形成期与成熟期作品比较[J].文学遗产,2002(4):57-64.

[10] 邬国平,王镇远.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325.

[11] 袁枚.随园诗话:卷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80.

[12] 胡去非.王士禛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3.

[13] 赵伯陶.王士禛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14] 陆游.陆氏南唐书[Z].上海涵芬楼影印四部丛刊本.

[15] 马令.马氏南唐书[Z].据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本影印.

Reception Studies of Wang Shizhen to Xi Kun

DUANLiping,XIONGQian*

(School of Arts and Communication,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Chengdu 611756,China)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about the study: the conception of Xi Kun’s origin from Wang Shizhen; the conception of Wang to Xi Kun’s poetry;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Wang and Xi Kun’s poetr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dvocating of Tang Dynasty poetry, Wang thought that Li Yishan should be the origin of Xi Kun. Besides, he regarded as one of the Xi Kun Ti and Li Shangyin Ti. He commented on Xi Kun with good words such as neat and flowery, and praised their poetry writing skills as rich allusions and precise antithesis. When he wrote poetry himself, he tended to use uncommon word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llusions and like to simulate others,which was really similar with Xi Kun.

Wang Shizhen; Xi Kun; reception study

10.13542/j.cnki.51-1747/tn.2014.03.025

2014-01-2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1年规划基金项目(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西昆体接受史研究”(11XJA751002)

段莉萍(1969- ),女(汉族),四川仁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唐宋金元文学、少数民族文论。 熊倩(1989- ),女(汉族),重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金元文学,通信作者邮箱:981238894@qq.com。

I206.2

A

2095-5383(2014)03-0082-04

猜你喜欢
诗话诗歌
诗歌不除外
诗话30则(续)
中华诗词(2019年8期)2020-01-06 07:40:10
闲吟居诗话(五则)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4
诗话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2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诗歌是光
海峡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4
闲吟居诗话(三则)
中华诗词(2018年7期)2018-11-08 12:47:38
诗歌岛·八面来风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新诗话
扬子江诗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08
诗歌论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