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静华
语言类课程教学的灵魂是语法。想要学好一门语言首先应该学习语法。小学英语教学主要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语法,让学生对语言更好地进行听、说、读、写、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语言记得更清楚,掌握得更牢固。同时也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新课标就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基本语法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但对于我们的少儿来说,语法知识是枯燥乏味的,重复的讲解只会让学生们越来越难以掌握、越来越厌烦。如何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法的路上有个快乐的学习过程呢?
一、儿歌化——让英语语法“朗朗上口”
学生的天性和本能是活泼的,特别是小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觉能力不是很强,不会主动地学习。因此,怎样引导小学生爱上学习、爱上英语,掌握英语语法,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成为最主要的问题。小学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及教学设计时,如果能把语法知识编写成童谣、顺口溜、儿歌并教会学生演唱,那么,英语教学便可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这样和谐欢乐的课堂能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小学英语刚学习“进行时”的时候,学生还很不清楚它的用法,容易和一般现在时搞混淆。在我多次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们产生了厌烦情绪。于是,我把它们编成顺口溜:进行时,抓动词,动词前面是助词(be)动词后面是ing,三位一体别忘记。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仅记得很清楚,而且也不会再和其他时态相混淆而出现错误了。又如:学生们不清楚主格和宾格的用法时,我也编了一段顺口溜让他们记住:I是主格me是宾,请你一定要分清,主格用在动词前,动词介词后用宾,you是主格也是宾,he是主格him是宾,she是主格her是宾,it是主格也是宾,we是主格us是宾,they是主格them是宾。让学生们每天熟记和背诵这些顺口溜,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轻松记住,而且对语法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让我的教学效果大大提升。
二、情景化——让英语语法“和谐可亲”
当然,不可能所有的语法知识都编成歌谣或者顺口溜,更不能直接让小学生背诵枯燥的语法规则或者做重复的练习。语言是活的,所以学习语言的过程也应该是活的。如果在课堂上能创造真实的场景,寓语法于景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场景中,切身感受语法的变化、语法的侧重点及语法使用注意事项等,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1,其主要内容是学习时间的用法及读法。这可以设置相应的环节进行教学Ask and answer,教师先准备一只时钟,不断拨至不同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相互问答,询问学生What s the time? Can you…? 引导学生回答具体时间该做什么,提出建议You/We should…也可以让学生两两组合进行相互问答,鼓励学生用已学过的语言材料丰富对话内容,让学生在情景对话中对时间的用法及说法有个深刻的印象。又如:在学习must、can、should等情态动词时,要注意提醒后面必须跟动词原形。这时教师可以挂出各种交通标志或者别的标志的彩图,比如挂出Danger的彩图,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T: There is a sign on the wall. What does it mean? S: It means “Danger”. T: It means you must stay away from the building. 或者回答 you should/shouldnt…后面的固定搭配都必须跟动词原形。这样既让学生学习了情态动词的种类及用法,也学习了stay away 这个固定搭配,让学生溶于情景中,对学过的语法进行深刻记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对比化——让英语语法“不再陌生”
随着学习的语法知识的增多,很多用法相近但又必须区别对待的语法会让学生们感到困惑。这时候,我们就应该采用对比化来讲解语法知识,举出生动的例子让学生辩证地学习,把用法相近、容易混淆的语法知识归纳出来,单独对比,让学生练习、对比、分析及掌握,对于自己犯过的错误,学生一定能深刻记住,最终掌握这些语法点及知识。
例如,大家知道“how many” 与“how much”都是用来提问多少的。它们之间应该怎样区别呢?如果直接给学生讲 “how many”用来修饰可数名词的复数,而“how much”用来修饰不可数名词,学生们总是记不住。所以,笔者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句:①How many的用法,对画线部分进行提问: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 How many books are there on the desk? ②how much的用法,How much milk is there in the glass?用这样的例句,把语法知识点归纳总结出来,然后再进行单独对比,学生就容易理解并记忆它们的用法了。
总之,枯燥乏味的语法教学应当转变成生动活泼的、易于理解的、感兴趣的语法教学。这一直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讨论和不断改进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余东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