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桂珠
春晖十余载,桃李满天下(泰州师范校址位于泰州城春晖路)。八六级4班二十年同学会没能邀请到您来参加,我们实感抱歉,敬请海涵!
上世纪80年代末,杨老师担任我们的“小语教”(《小学语文教材教法》)老师,同时担任泰州师范学校副校长一职。他面庞白皙,眼眶微微凹下,头发约莫寸把长,虽然身材清瘦,却显得很有精神。
杨老师讲课总爱微侧着头,一双耳朵倾听着同学们的反应,用探询的目光扫视着教室的每一个角落……他讲课总是那样津津有味,话语间宛如涓涓细流淙淙有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我们如沐春风,如饮甘霖,百听不厌,经久难忘。课上,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凝神静听,生怕错过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一个个动听的讲说。
最难忘的是听他讲《写作训练教程》,有时旁征博引,游刃有余;有时条分缕析,深入浅出;讲到动情处,更是娓娓道来,神采飞扬。也许是受杨老师的影响吧!我们班多数同学走上工作岗位后都选择了教语文,我们喜爱读文学书,喜爱阅读教育教学刊物,能舞文弄墨者不在少数;不少同学在教学研究方面已经颇有长进;绝大多数同学都已成长为教育教学领域的骨干力量。
《中国教育报》上我看到过杨九俊老师的文章,这样写道:
“一直信奉把工作當学问做,以写作带读书,这样就把读书、治学与自己捧的饭碗联系在一起,可以使自己捧的这碗饭吃起来更香。现在多幸福啊!男生女生,想读就读,好书有的是;读书改变命运,前途一派光明,书香的味道好极了;有专门的报纸、杂志以及专版,教你做读者,教你去读书。我想,最主要的是把孩子们逼进了又一类无边的题海,是浮躁使得成年人忍受不了读书的清冷……”
一篇篇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文章,给我们的教学生活插上了理想的翅膀,成为我前进的动力!
我们的《毕业纪念册》上有这样两句话:“此别方知同窗情,青春年华永相忆。”张正昌、万蓉萍、朱红梅、刁永凤、冯国清……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个个难忘的影像,他们在家乡大地上辛勤耕耘,挥洒汗水,培养了一批批祖国栋梁,如今都已经过不惑之年。方小春、刘卫军、赵增桂、陶扣根、周春庚等几位同学都已走上了领导岗位。记得杨老师教我们时不也正是四十上下的大好年华吗?二十多年过去,不知杨老师是否还记得教过我们的这些老师:黄良才、孙爱兵、王美林、何广见、谢玲、王炳东、陈建华、钱建华……
杨老师曾经送给我两套书籍,一套是《小学语文备课手册》,另一套是《小学作文训练教程》,这十本书我至今还珍藏着。每每睹物思人,总不由地想起20多年前的如烟往事。这些书都是他亲手编撰的,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和智慧,为的是勉励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做一个称职的读书型教师,做一个有学问的研究型教师,寄托着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啊!
我读过杨九俊老师写在《人民教育》上的大作:《人生的意义——试说李吉林老师对教育的贡献》,许多话语让我记忆犹新。
“一切为了儿童,是李吉林教育理念的核心。她从情境教学,走向情境教育,走向情境课程,正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创新自我的过程,这需要具有非凡的勇气和巨大的创造力。李吉林为许多有志于改革的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最为有效的则是‘身教,教师的教学就是创造性的,师风可学,对学生的熏陶影响是巨大的。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倾其心力,对教材的理解应达到通体透明、形神兼备的境界,在‘用教材教方面要超越教材、超越教参。熟悉李吉林老师的人都说,李老师把爱心分开了两半,一半给了孩子,一半给了老师……”
铿锵话语,掷地有声,让我无法忘怀。他那动情地阐述,清晰透明的文字,洋溢着对李吉林老师的由衷敬佩与赞美。
在我们毕业后不久,因为工作需要,杨老师调离泰州,先后担任过省教科院副院长、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江苏省教育学会会长、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基础教育专家组成员等职。他成为享誉省内外的语文特级教师、苏派语文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还担任《江苏教育》的主编一职,在繁杂的事务之外,他一直没有放下心爱的教科研工作;在繁忙的考察讲学之余,从没放下过他钟爱的研究和写作事业,如今已是著作等身的教育专家。
杨九俊老师的著作已经成为了江苏省基础教育的标准教科书或指导性教材。在《给理想的教育十个赠言》一文中,他这样写道:
“《圣经》里讲,上帝答应给亚伯拉罕及其后代一块土地,这块土地非常非常好,到处流淌着奶和蜜。在这里,上帝是母爱的象征,母爱包括的不仅仅是吃饱、活着,还有生活的享受、生活的快乐、生活的幸福,我以为,学校也应该成为上帝赏赐的一块土地;教育就是要以爱作为自己的灵魂,此外,教育的爱还要讲究艺术,方法恰当,爱得其所,才可能有比较理想的结果;中小学校长处在教育教学第一线,要像教育家那样办学,要改进每天流水一样逝去的生活……”
我还拜读过杨老师的不少著作,如《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挑战与对策——基础教育改革论》《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读本》,等等。俗话说,书如其人,文如其人,读他的文章,有如品他的人格,往往叫人过目不忘,让人为之感动。
尽管身在省会金陵,工作繁忙,但他没有忘记海陵这方小城,经常回泰州讲学或指导工作,对这片热土充满着殷切期望。每每读到他的作品,好像时光又回到了二十多年前聆听他的教诲,言犹在耳,令人实在难以忘却。
二十多年了,弹指一挥间。直到现在我们没有能够再谋上一面,亲耳聆听恩师的教诲。杨老师的教学风格与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我们今天桃李芬芳,明天就是国家的栋梁”,这是《毕业歌》里的歌词吧,还记得当时我们校园内的这句流行语吗?老师,现在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教书育人,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辛勤播撒知识的种子,为祖国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人才,不少同学还当上了领导。
不知何时能与老师相见。祝恩师健康平安,一切顺利!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我的“情况介绍”.中国教育报,2006(1).
[2]杨九俊.人生的意义:试说李吉林老师对教育的贡献.人民教育,2006(10).
[3]杨九俊.给理想的教育十个赠言.无锡教育,2010(12).
编辑 李艳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