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亚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既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同时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巧妙提问既可以克服学生上课时的“思维缺席”现象,使学生思想更加集中,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上最常用的几种提问方法。
一、寻找突破,抽丝剥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否抓住关键问题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缺口,牵一发而动全身,让知识的洪流奔涌而出,这就要求教师能真正吃透教材,找到关键问题之所在。在讲解《枣核》一课时,我抓住“枣核”这一文眼进行提问:课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围绕这一线索是如何展开情节的?作者在“枣核”中渗透了怎样的情感?等。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学生较容易理清文章层次,掌握课文主旨。
二、巧选角度,求同存异
课堂中的提问要尽量避免“格式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当的角度进行切入,求同存异,
收拢聚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在教学《晏子使楚》时,面对楚王设下的局,我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晏子,然后提问:假如你是晏子,面对楚王的污蔑,你将如何反驳?学生积极响应,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问题又出:将自己和晏子的回应进行比较,你认为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晏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
三、化难为易,步步深入
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教学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提问时教师要做降低难度的处
理。如,讲《变色龙》一课,我是这样提问的: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生答:善变。我接着问:善变的明显特点是什么?生答:变得快,对狗的态度先后变了五次;变得蠢,愚蠢的理由和荒唐的逻辑。再问:奥楚蔑洛夫善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宗”是什么?生答: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奴才本质。最后提出: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再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一形象?经过师生、生生的相互交流讨论,学生回答出“左右奥楚蔑洛夫反复无常的因素是将军的威势”。作者讽刺的锋芒指向造成这种社会病态的根源——沙皇专制的反动统治。这种提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有利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变直为曲,平行引导
现行的语文教材深入浅出,可读性很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尽量避免所提问题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教《阿里山纪行》一文时,如果直接说:有一首歌里唱到“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景美在何处?就很难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采用曲问法,创设情境: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正带着游客游览美丽的阿里山,你将带领游客游览阿里山的哪些美景?这样提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争先恐后地来当导游。又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早饭“抢了一碗饭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出否定答案时,再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字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早上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匆匆地上学去了,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我设计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晰了。
当然,上述课堂提问的艺术并非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一堂课的提问更多的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相互补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问题教学法有更深的理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真正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喜学、愿學、好学的乐土。
参考文献:
付卫平.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J].群文天地,2012(10).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