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杰,赵品一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河北 承德 067000)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他们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其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育人的基地。其中,责任教育又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新一代的大学生,高校必须转变传统思想,适应新形势,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探索责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构建责任教育新体系,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自然与社会负责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承担的任务和完成的使命。人生来就处在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这也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因此,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学会处理好人与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和民族以及与自然的关系,并负起自己应付的责任与义务。然而,责任的履行绝不能只靠政府、法律、学校或者其他机构或组织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它更需要每个人树立起责任意识,使其从思想上对责任认同与接受,从而能够自发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
责任是每个社会人与生俱带的,然而责任意识的形成并非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学习才能获得。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责任教育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进行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培养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就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民族责任、道德责任、职业责任、家庭责任、个人责任的教育,使他们自觉树立起责任意识,增强责任心,提高责任能力,最终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十分重要的群体,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同时,他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代表着未来社会思想发展的方向,更会影响着他们的下一代。
“90后”大学生作为中国知识素质较高的群体的组成部分,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中国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这一代人要掌握更高的知识水平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这一代人拥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由于家庭教育的弱化、学校教育的部分缺失,以及社会环境消极影响,部分“90后”大学生中呈现出责任意识弱化的倾向,他们对生命意识十分淡薄,感恩意识弱化。他们轻视自己的生命,更漠视他人的生命,大学生自杀、他杀事件屡有发生。每年都有大学生因学业、恋爱、工作等问题选择自杀,其中不乏名校学生。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案,四川某职业学院女生因关灯产生纠纷导致一人被刺八刀,承德技师学院发生学生群体性斗殴事件,导致一人死亡。一幕幕的悲剧无不给人敲响警钟。同时,这批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普遍感到迷茫,虽然他们有较强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但是其行动力差,缺乏具体目标,且在学校期间不乏迟到、旷课现象,部分学生大学期间甚至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虚度了大学光阴。另外,由于“90后”独生子女较多,他们更关注个人感受,不懂得感恩,因此,在学校中,学生之间矛盾频繁发生。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十分匮乏,纪律性差。很多人相对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例如对于国家大事关注度不够,在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冲突时,个人利益至上的倾向普遍存在。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现象比比皆是,不容忽视。因此,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无论是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是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需求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责任教育之重大,早已得到了国内外众多教育专家、学者以及实践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他们根据自己的实践与经验,在责任的内涵、形成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策略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并形成了丰硕的成果。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将责任教育看作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责任公民”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加强德育效果,美国社会制定了21条道德准则,突出责任教育的倾向性。国外在推进责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了责任教育理论的发展,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列适合责任教育的策略,Berman提出了社会责任动机理论,据此Campell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责任感的教学目标和方式。Hellison在体育教育中提出了大学个人和社会责任的教育模式(TPSR)[1]。
在国内,大学生责任教育也已经得到了众多教育学者和工作者的重视。很多教育专家对当今“90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或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从数据中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方面,并据此进行成因分析以及进一步进行培育策略的探讨。董少敏、陈正良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10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在责任意识、责任能力以及大学生对高校责任教育的认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座谈以及访谈,进而探讨了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的新特点[2]。蒋文亮对于责任与责任教育进行了科学的诠释,并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体系的建构进行了探讨[3];刘世保提出了利用系统哲学思想对责任教育模式进行相关指导,以提升其自觉性、严谨性和操作性[4];汪建训、何学欢提出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四位一体模式[5]。
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责任教育,必须充分调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力量,针对当前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不断调整责任教育的相关内容,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
大学生责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和高校各自的职能,实现“多管齐下”,良性互动,取长补短的工作格局。
第一,就社会而言,应通过建立或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利用各种舆论宣传渠道营造良好有序的社会环境。一方面通过表彰宣扬负责任的典型,使榜样的行为产生一种导向,鼓励人们认真履行自身的责任。另一方面,通过惩罚等强制的力量规范人们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二,就家庭而言,家长也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的言行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家长必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另外,家长还要讲究教育方法和手段。尊重教育规律,及时与孩子沟通,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
第三,就高校而言,责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学校不仅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责任教育内容体系,同时要完善责任机制,将责任内容体现到各种规章制度中去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充分发挥学校各方力量,从学校的管理阶层,到任课教师,特别是学生辅导员的功能,努力构建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趋于多元化,其思想意识、价值观、人生观也趋于多选的境地,原有的责任教育内容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和社会的发展。因此,高校应该在原有经验和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地建立起责任教育新体系。
首先,责任教育应更加突出自我责任的重要性。自我责任是其他一切责任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负责,珍惜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有可能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在开展国情、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前途与利益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到一起,在发展自我的同时自觉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其次,在责任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权利教育,做到权利与责任的统一。传统的责任教育更多的是教导并要求学生们应该做什么,却往往忽视了学生们应有的权利。在新时期,学校应该更多尊重学生的权利,赋予他们相应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等,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也是学校、社会的一份子,有权参与到其中的各项事务中,进而激发其内在的责任意识,能够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责任。
再次,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责任教育的精华,有效利用西方责任教育的成果,并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完善现有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国很早就提出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目标。孔子的“当仁不让”,孟子的“舍我其谁”等等,都是弘扬恪尽职守,修身重德的教育主张,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们今天进行责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指导方向。另外,在追溯历史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借鉴其他国家关于责任教育的宝贵经验。例如,英国的责任教育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考虑别人的需求,做有丰富的情感和高雅情趣的自律者。日本《教育基本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6]。这些也为中国高校进行责任教育提供了参考。总之,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时候,高校既要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善于借鉴他国经验,让学生们树立起一种信仰,努力培养出具有独立自主精神,注重个人价值,同时尊重和爱护他人、家庭和集体、自然与社会各方利益的身心健康的公民。
传统的责任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灌输、理论说教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对当今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责任教育,必须立足实际,改变传统方法,实现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首先,责任教育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人文关怀,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性格、爱好、心理需求等等,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健康的人格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责任感。
其次,责任教育的贯彻实施应该拓宽渠道,把责任教育融入到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教师不仅有教书的义务,更有育人的职责。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不仅要通过专门的理论或实践课实行,更要贯彻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去,在学生接受专业课教育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例如职业道德、诚信教育等等,让学生们在走出大学后能够将个人需求与社会需要结合在一起,在服务他人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丰富责任教育的手段。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有其特点,并且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时候必须将这些因素考虑进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例如,大学生寝室是学生生活的主要阵地,那么在进行责任教育的过程,就可以以寝室为单位,设立“文明宿舍”、“学习型宿舍”等,并开展寝室间各种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责任行为实践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在进行责任教育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通过微博、微信、QQ等各种工具与学生建立联系,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同时在网上建立相关主题网站或论坛,营造健康的网络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觉树立起责任意识。
[1]魏进平,冯石岗.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机理和提高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4):153-160.
[2]董少敏,陈正良.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与责任能力的现状调研[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2(8):23-26.
[3]蒋文亮.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体系建构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64-67.
[4]刘世保.用系统哲学思想指导责任教育的思考[J].系统科学学报,2013(2):95-96.
[5]汪建训,何学欢.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四位一体模式论[J].中国电力教育,2013(8):116-117.
[6]瞿葆奎.教育学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7]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与趋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